长城史话 中国历史 罗哲文 新华正版
¥
17
4.7折
¥
36
全新
库存10件
作者罗哲文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132809
出版时间2018-0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
页数200页
字数110千字
定价36元
货号xhwx_1201680994
上书时间2024-09-2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正版特价新书
- 商品描述
-
目录:
导言
壹 长城简史
贰 长城的用途和构造
叁 长城是怎样修建的
肆 长城的几处遗址
附录 中国古代长城南北的对话与交流
内容简介:
罗哲文著的长城史话(精)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和实地察,全面介绍了长城从先秦到明清的历史,长城的用途和构造,长城是怎样修建的,以及长城的几处遗址。本书对宣传和了解长城,正确认识长城的地位、历史作用及其现实意义,促进长城的保护工作有重要的参价值。
作者简介:
罗哲文,长城学家、古代建筑学家。长城学研究的开创者。1952年主持建国后居庸关、八达岭和山的维修工程,1984年主持为期十年的布达拉宫大修工程。为保护祖国古代遗迹,倾尽心力。
精彩内容:
“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这两句话具体地概括说明了长城的两个方面。一是说它延续修筑时间之长,二是说它工程之宏伟。的确,这两者在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是难以找到的,可称得上是。“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一中国一代诗词中的诗句,已经成了中外人士、专家学者、旅游观光者们认识中国历史、了解中国的名言。一个要认识自己的历史,如果不了解长城是难以想象的。一个外国人要了解中国,如果不了解长城也是难以想象的。因为长城所记载的中华民族上下2000多年的历史内容太丰富了,所表现的中华儿女的勤劳智慧、坚强勇敢的本太形象了,所点缀的锦绣山河也太壮丽了。 长城的内容非常丰富,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在理论上将长城作为一门学科的“长城学”正在兴起。在实践上对长城的实地察测绘尚未完成,需要研究的课题尚多,所做的工作还很不够。但是多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工作人员已经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50多年来对长城的了解和认识,发表一些个人的意见,请教方家高明。 长城的历史地位 关于长城的历史地位、功过是非,历来众说纷纭,褒之者甚多,贬之者也不乏其人。参加论辩者有帝王将相、公侯贵族、专家学者、黎民百姓等等。他们根据各自的立场、不同的地位,发表各自的观点、意见。真可说是百家争鸣,各抒己见。 关于长城的功过与作用问题,可以说从它开始出现不久,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2000多年来虽然众说纷纭,但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主张修长城者,认为它是安定边疆、保卫安全和生命财产之必需,代表人物有汉文帝、桑弘羊、刘向、隋炀帝、唐太宗、杜甫、赵秉文等。主张长城无用、劳民伤财者有武臣、贾山、刘安、陈琳、贯休、郑震、李东阳、康熙、乾隆等等。此外还有主张长城必需,因有功当代,但不施仁政则国仍不保者,有贾谊、司马迁等等。历所有的论争大都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统治者更是出于统治的需要、统治的策略,进行评价。如清康熙、乾隆虽然称“在德不在险”,但实际上仍然在加强武备,采取软硬兼施的两手政策,而且也修缮或增筑了一些长城关隘。 的先行者先生,曾经对长城做过历史的较为客观的评价。他除对工程之宏大给予称赞之外,认为长城主要为当时国之必需,有功后世,但统治者的是错误的。他说:“中国有名之陆地工程者,万里长城也。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秦始皇虽以一世之雄,并吞六国,统一中原,为一劳永逸之计,莫善于设长城以御之。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见孙文学说知难行易) 自以后,又有不少人对长城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功过是非予以评说。褒者有之,贬者亦有之,各持其说,各阐其由,百家争鸣,各抒己见,为长城的研究开创了大好的形势。 今我个人的认识对长城的历史地位问题谈一点看法。关于长城的历史地位问题,我认为应分作两个问题或问题的两个方面来谈。其一是长城在历的作用,其二是长城所反映的历史情况,也是它所传递的历史信息。至于统治者的当另谈,本文不涉及。 一、长城,安定与和的保障 关于长城的历史地位问题,我认为应该把它所起的作用与修长城所使用的暴力、奴役、费用等分别开来,否则没法说清楚。2000多年来的论争,是把这两个问题混在一起,所以永远也说不清楚。先生的“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称赞了长城本身;“一世之雄,并吞六国,统一中原”,也称赞了秦始皇的功业。“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这里所说的“始皇虽无道”,是对秦始皇之批判,而对长城之有功于后世与大禹治水之功相提并论,其评价之高可想而知。 长城是安定与和的保障这一观点并非新创,也不是过褒,而是长城本身的功能和所起的作用决定的。2000多年来,虽然褒贬不乏其人,但长城是一种御工程,起保卫和御的作用这一客观事实是任何人都不可否定的。 人和动物为了自身的安全和生存,止自然力和敌人的侵袭,都要设。设有许多种,而构筑御工事是十分重要的一种方式。如鸟兽要筑巢、挖洞或其他方法。人类初也是利用山洞或树枝营构以止野兽、洪水等自然侵袭的。从50万年前北京房山周店“北京猿人”山洞遗址可以看出我们祖先利用自然山洞设的情况。当然在早期,人们还主要是止自然力的侵袭。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人群与人群之间出现了御敌对的人与人群侵袭的需要,保卫和御工事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现存的古遗址看,挖掘深沟是一种较好的早期御工程。如现在陕西西安半坡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村落遗址的四周,挖掘有宽五六米,深六七米的大壕沟。这种挖沟设的工事不仅开辟了以后几千年城市城墙、护城河的先河,而且在历代长城的修筑工程中被一些朝代所采用。如汉代和辽、金时期长城的某些段落采用了壕沟的形式。 在这里要说明一下,城市御工程中城墙的出现,为长城的修筑提供了经验,但长城与城市的城墙也有不同之处。其一,城市的城墙不管其形状如何、大小如何都是交圈封闭的,而长城则不是交圈封闭的。其二,长城的长度较之一般城市的城墙要长得多,少者数百里,多者数千里、上万里,所以称之为长城或长垣等。其三,长城除了城墙以外,还有各种不同等级、不同大小的关隘、城堡、军营和烽火台(亦称作烽燧、烟墩等)的通信联络系统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御工程体系。 长城这一御工程,为什么几十个诸侯和王朝2000多年来费了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都要修建?其主要的原因是它有用。褒之也好,贬之也好,都未曾影响过统治者为保卫自己安定与和的需要而修筑这久经验的好的御工事。即先生所说:“其道安在?曰:为需要所迫,不得不行而已。”我们在这里亦不否定有些论者提出要施仁政,“在德不在险”的主张,因为那同样也是安定与和的必需,但不能因此而否定长城作为御工程的作用。试想如果一个没有国,敌人随时可以入侵,那还有什么安定可言,和可言?更谈不到其他政治、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了。 曾经有人认为长城是中国“闭关锁国”“封闭自己”的产物,这与事实不符。因为长城并不锁国,也不封闭自己。它所起的作用只是保卫和御。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时所修的河西长城,其烽燧、亭障远出西域,沿丝绸之路修筑,对保护这条对外开放大道的安全、畅通起了决定作用,更没有丝毫的封闭可言了。 巍巍长城、绵延烽燧,坚固城、完整体系,只能使入侵者生畏,而对受保护者则是极大的安慰。 长城作为安定与和的保障,赫赫丰功,永昭史册。 二、逐鹿中原,铁马,长城伴随着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兴衰行进 长城的历史地位除了它直接所起的“安定与和的保障”这一功能之外,作为记录中华民族2000多年来的历史丰碑,它所携带的历史信息非常丰富,是其他任何一件珍贵的文物所不及的。 长城所携带的非常丰富的历史信息,深深地铭刻在这块丰碑之上,可以说是读不完的。现中华民族历的大事举几例如下: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长城的开始修筑 中华民族有几千年、几万年、上百万年的悠久历史,其中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比以往创造了更加辉煌的历史,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长城可以说一直伴随着封建社会的兴衰前进。数不尽的铁马,诸侯争霸;多少次中原逐鹿,王朝兴灭;许多年寰宇升,一霎时,狼烟四起;叱咤风云,离愁哀怨,说不完的往事,咏不完的史诗,都在长城身上打上了印迹。 公元前11世纪(前1066年),周武王灭纣,结束了殷商高度发达的奴隶制统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的改革,为封建社会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到了公元前8世纪—前3世纪,春秋战国之际,封建社会初步形成,长城也正是在这时开始修筑的。如左传上记载楚长城(方城)的一段故事说:楚成王十六年(前656年)齐国进兵攻打楚国,当齐军进至陉这个地方时,楚成王派屈完去迎敌。到了召陵地方,屈完对齐侯说:您如果真要来攻打的话,楚国有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城河,足可以抵抗的。齐侯见楚国的护御工事果然非常坚固,只好收兵了。像这样入侵楚国,打到长城被挡回去的事例还有不少,足见这时的楚长城对保卫安全,起过重大的作用。 以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及一些很小的诸侯也都相继修筑了长城,以为保卫安定、图强发展的条件。在长城这块历史丰碑上,刻记下了中国漫长封建社会初期形成的过程,记下了桩重要的大事。 (二)个集权封建制统一和道万里长城的并肩出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灭了韩、赵、魏、楚、燕、齐6个强大的诸侯,出现了一个大一统的集权封建制。秦始皇为了巩固大帝国的统一和发展生产、安定生活,除了设立郡县和制定“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措施之外,还有为重要的一条,是必须加强国。否则,国不固,敌人入侵,的事情都谈不上了。而当时危险的入侵者是北方的匈奴。匈奴当时正处在奴隶制时期,而且掠夺成,其飘忽无定之游骑,顷刻而来,飘然而去。所谓:“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已去。聚而不罢,为费甚大。罢之,则胡复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见汉书晁错传)对于这种情况,经过以往数百年经验的证明,修筑长城是好的御方法,在当时的情况下,可以说是佳的选择,这种设的选择一直继续了2000多年。除此之外别无他策。 秦始皇修筑的长城,为了适应大一统的需要,规模也大,超过了万里,被称为万里长城。一个大一统的出现与道万里长城的出现,在长城这块历史丰碑上刻记下了第二桩大事。 (三)多民族的形成、发展与多民族修筑长城相伴 中国这一多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曾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其交融结合的形式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但突出形式的出现莫过于统治阶级王朝更替的时期。李白一首诗中写的“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说的是自两晋以后南北朝以来,北方民族相继入主中原,当时的中原汉族和其他民族大量南迁,形成了民族的大交融大结合。其实这种民族的大交融大结合很早开始了,只是王朝的更替更为突出罢了。自长城出现以后,各民族的诸侯都修长城,连秦始皇本人也非汉族,自称戎狄之人。自秦始皇以后,历代统治中国或中原地区的朝代为了保卫的安全,大多修筑长城,其中尤以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朝代为多,计有北魏、东魏、北齐、北周、辽、金、元、清各朝,都大小不同地修筑长城,有些朝代修建规模甚大。如金长城其长度近万里,为长城修筑重大的一次,而汉族仅有汉、隋、明等朝代,远远少于少数民族修筑长城的朝代。 长城丰碑不仅铭刻了中华民族大交融大结合的历史事实,而且也是各族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上下2000多年的历史丰碑,它身上铭刻的历史事迹太多了,它所携带的历史信息太丰富了,不能一一列举。但其中还有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必须着重提出,即长城是我国古代军事科学史的实物史书。除了这一科学完整的御工程体系之外,不知有多少万次战役战例在长城发生。不知有多少英雄、多少杰出的元戎将帅和英明指挥在长城内外演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面,谱写了一篇篇壮丽的史诗,需要我们从长城身上去认读、去找寻、去追思。 长城的现实意义2000多年的漫长封建社会,随着历史的前进、社会的发展,已经成为往事,进了历史博物馆。与之同兴衰、共荣谢的长城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已经化干戈为玉帛,化昔战场为锦绣河山,成了一件十分重要、无比壮观的历史文物。长城改变了原有的功能,凤凰涅槃,辉煌再现。 长城转变为历史的遗物也有一个过程。从清朝开始,初期的帝王君臣也十分重视长城的卫作用,顺治初年曾在今青海继明之后设置“镇”和卫所等军事建制,设兵统领。康熙、乾隆在取得定准噶尔叛乱等军事胜利之后,才坚定了所称的“怀柔”政策,这时始在的策略上下了不大规模修筑长城的决心。因而出现了康熙批评秦始皇的诗: 万里经营到海涯,纷纷调发逐浮夸。 当时用尽生民力,天下何曾属尔家。 以及在古北的诗: 断山逾古北,石壁开峻远。 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 并出现了康熙、乾隆在赴承德、围场路经古北时与臣子们唱和诗中的“但以雄关存旧迹”“但留形胜壮山河”诗句,欲把长城作为历史旧迹来保存了。当然,实际上也并非如康熙、乾隆所想,在他们当时和以后,清朝也还是在一些地方利用或增修了部分长城关隘。 谈到长城的现实意义,较之300年前又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更大的发展。长城现实意义的内容非常丰富,除前面已经谈到的作为历史的丰碑反映上下2000多年的中华多民族的历史之外,还有以下几点: 一、长城,中华民族力量的象征“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义勇军进行曲中雄伟庄严的嘹亮歌声,曾经在反击外来者入侵、保卫中华民族生存的争中,响彻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大江南北。民终于用血肉筑成的新的长城,打败了侵略者,保卫了中华民族,保卫了祖国的安全。这首雄壮的歌曲自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作为中华共和国的国歌高唱着。 长城,以它巍巍雄姿,坚强体魄,象征着中华民族坚强的力量,任何敢于来犯的侵略者,都将在这一的力量面前被打得落花流水,体无完肤,片甲不存。 民把保卫安全、生活安定的子弟兵称为“钢铁长城”,正是这一坚强力量的体现。 长城,以它雄伟的身影,坚强不屈的格,曾经激励了中华儿女在反击外来的侵略中,战胜了一个个敌人。,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它仍将以它的气概激励中华儿女闯过一个个难关,攻克一个个险阻,一往无前,奋勇前进。 二、长城,文学艺术的宝藏 长城,以其雄伟的气势,丰富的内涵,吸引招徕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人墨客、诗词名家、艺匠画师以及帝王将相、戍卒吏丞、黎民百姓等等,为之挥毫泼墨、笔走龙蛇、讴歌咏唱,描绘了万里长城的雄风,写出了戍边征战、关山行旅、怀念远人、兵民疾苦、悲欢离合等丰富生活内容的诗篇,题材十分广泛。文辞有悲壮、有缠绵、有哀怨、有欢欣,格调生动高昂。长城诗词,在我国文学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汉书贾捐之传上有“长城之歌,至今不绝”之语,可见2000年前以长城为题材的诗歌已经不少了。汉末女诗人蔡琰(文姬)胡笳十八拍中的“夜闻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生动地描写了她身临长城时的亲身感受。隋代杨广(炀帝)饮马长城窟行示从征群臣中的“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岂台(音yí,我之意)小子智,先圣之所营。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如实地描述了修长城的行动和目的。唐代长城诗歌更是异彩纷呈。如李白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琵琶起舞换新声高高秋月照长城”,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適的“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春风不度玉门关”,等等。古代的边塞诗人、边塞词人已经成了独树一帜的诗词流派。同志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更是把长城与壮丽的河山景相结合,抒发了雄壮的情怀。古往今来,长城诗词、文学作品之多何止千万!孟姜女的故事已成为中国民间传说故事中广泛流传的作品之一,孟姜女送寒衣的歌词至今仍在广泛传唱。 历代艺术家们曾为长城绘下了雄伟的形象。近代画家孙芳等许多人,以数年的时间,踏遍长城,实地写生,绘出了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长城长卷。摄影师黄翔、何世尧、成大林等许多人数十年来孜孜不倦地拍下了长城雄奇壮丽的身影。 这里还要特别提出的是长城本身的建筑艺术。过去曾认为长城只是一种御工程,无多少艺术可言。其实不然,长城除了它雄伟壮观、巧妙布局、因材结构等建筑艺术之外,在装饰艺术上也有很高的成。如在墙顶与垛的交接之处,往往砌出菱角花牙子边饰,在孔、雷石处做成壶门或其他雕饰,在吐水槽滴水尖等处,凡是有一隙之地,雕刻家们都不放过,大显身手加以美化装饰,使戍边将士们在巡逻守望之余有一些艺术的享受。在山西代县雁门关、大同得胜等处敌楼的檐上现在还保存了明代雕刻家们留下的垂花门楼砖雕艺术。其雕刻之精美富丽,足可与一些皇家、王府工程相媲美。 长城所保存的文学、艺术的宝藏,是一笔十分重要的艺术瑰宝。它对于我们文学、艺术的欣赏,创作的借鉴,都有重大的价值。 三、长城,旅游观光的胜地 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旅游活动不仅是游山玩水而已,它还兼强健身体、增加知识、联系友情,以及进行经贸活动等综合功能。旅游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许多杰出的旅行家本身是的地理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为中国的历史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之后,十分重视旅游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把发展旅游事业作为的重点工作之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物古迹是中国特旅游的强大支柱。旅游的特点是要身临其境、亲身感受,如果你不到长城,很难体会其雄、厚、壮。英国前首相希思在参观长城时说:“中国的过去与将来,同样具有魅力。抵达长城时,我觉得比以往从照片上、刺绣上和绘画上见到的长城更为壮观。”这说明了亲自抵达长城的重要。“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诗句借用得非常贴切。 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接待各族,接待友好的贵宾元首,发展旅游事业,从1952年起开始维修开放了居庸关、八达岭、山等处长城。其后又维修开放了嘉峪关、金山岭、慕田峪、司马台、黄崖关、九门、玉门关、阳关等数十处地段的长城、关和卫所、墩台、烽燧、烟墩。在开放地段的长城还增加了相应的旅游设施,为游人提供了方便。50多年来,到长城来旅游观光的中外游人,数以亿万计。长城不仅对旅游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对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促进改革开放、对外交流和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长城的国际影响 人们往往以一个突出的成果来标志文明的进程。建筑是科学、艺术、的综合体,也是强大经济基础的体现,因而它成了文明进程的标志。埃及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阿耳忒弥斯神庙、阿波罗神像、亚历山大灯塔、摩索拉斯陵墓和宙斯神像,它们都是建筑和艺术工程。这七大,显示了公元2世纪以前人类文明的成果。万里长城在当时虽然已经修筑,但是其时中国还未与世界产生交往,因而这一的,未为所知,没有列入七大之内。 到了15世纪以后,这七大除金字塔之外,已经不存,于是人们又选出了一个七大,作为中古时期文明的标志,把原来的金字塔等称作上古七奇。中国的长城已展示出纵横十万余里的雄风,此时中国与世界往来密切,理所当然地与罗马大角斗场、比萨斜塔、索非亚大教堂等被列为中古七大之一。 此后,几百年来随着中国对外交往的益密切,许多的使者、科学家、旅行家、传教士等不断来华,把中国长城介绍到国外。100年来曾有不少的外国专家学者对长城做过专题察,写出了专著。长城的国际影响益显著。新中国成立后,凡来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元首、、驻华使节,以及经贸往来、交流的各种人员、专家学者、友好人士、留、旅游者等莫不要到长城一览雄姿。近几年来,有许多外国朋友除了对长城进行一般的参观游览之外,还沿长城进行全面的察,拍摄照片、电影、电视,出版了专书。一位瑞士摄影家丹尼尔施瓦茨先生(mr.daniel chwartz)曾以3年的时间分期前来中国,跨崇山、越峻岭、穿沙漠、经绝壁拍摄长城的艺术照片,出版画册、制作图片,到许多和中国来展览,为宣传长城做出了贡献。 当到国外去访问、参观、旅游或是进行经贸活动的时候,虽然彼此并不了解,但是,只要提到中国的长城,外国人都很熟悉。长城中国、中国长城,几乎是同一语。我曾经到过亚洲、美洲、非洲、欧洲、大洋洲的许多访问、旅游,一谈到中国时,不管是、专家学者或是普通人,都知道中国的长城。我去年随政协代表团到埃及访问时,从统、理、议会议长、协商会会长到专家教授和民,一开始会面交谈时,是先说:长城和金字塔,把我们两个文明古国的友情联系起来了。长城在国际上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历史遗存中,恐怕要算首屈一指了。 长城在国际上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其原因在于它不仅是中国历的,而且也是人类历的,它不仅是民的珍贵财富,也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长城这一中华瑰宝、世界奇观加倍受到重视。1961年中华共和国院已将它公布为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有人曾经做过粗略统计,如果用修筑长城的砖石、土方来修筑一道高5米、厚1米的大墙,或是铺筑一条宽5米、厚40厘米的马路,那么这道墙可环绕地球三四十周,这条马路可环绕地球100多周。这还只是城墙的本身,如果加上关城、卫所、兵营、城堡、墩台、烽火台的砖石土方量,这道大墙和马路将绕地球几十周,上百周了,其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 长城作为古代建筑工程的,还不仅仅在于工程量之大,而更重要的还在于它严密而又科学的军事御体系布局,“因地形,用险制塞”的科学设,烽烟相望、顷刻千里的通信联络系统,以及因地制宜,地取材,采用不同建筑材料、不同结构方式建筑的城墙和各种建筑物,还有亿万不畏困难的艰巨劳动。 长城是中华各民族历代先民勤劳智慧和血汗的结晶。美国前统尼克松在参观了长城后说:“我认为,你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有一个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的长城。”这个结论,说明了他对民的高度评价。 长城的保护维修 保护遗产的重要意义,越来越受到各个和国际社会的重视。1964年5月在威尼斯召开的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通过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中指出:“世世代代的历史古迹,饱含过去岁月的信息,留存至今成为人们古老的活的见证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类价值的统一,并把古代遗迹看作共同的遗产。认识到保护这些古迹的共同责任。”长城既是中国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世界遗产名录中的一项,因而对它的保护不仅受到中华共和国法律的保障,也受到国际遗产保护组织的关注。 自新中国成立之初对长城的保护、维修与综合利用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从1950年开始,在和主管部门所发布的文物保护命令、指示、条例中都把长城作为重点项目列入,并派出专家学者对长城进行察和重点的古清理与发掘工作,出土了大批简牍文书和珍贵文物。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61年公布了山、居庸关、八达岭、嘉峪关4处为批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后,第二批、第三批又公布了玉门关长城烽燧、居延(烽燧、塞墙)、金山岭长城、兴城城墙(宁远卫城)等长城重点地段、关城、卫城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对长城的保护制定了“全面保护、重点维修、重点开放”的方针。这一方针是根据长城的规模太大,保存的情况不一,有些地段残毁过甚,根本无法恢复,也无必要修复的具体情况而制定的。但作为这样一件显示重要建筑工程的文物,必须加以保护,不要让它继续受到破坏。 长城保护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即要查清目前长城的保存情况:长城的真实长度、分布情况、位置走向、残毁程度及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等等。1979年,文物局专门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召开了长城保护研究的会议,向各有关省市布置了工作、安排了一些经费。由于长城这一“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的工程,其历史与现状都非常复杂,所以工作十分困难。但是在许多文物古工作者和许多有关科研部门、大专院校专家教授们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地矿部遥感中心,利用遥感技术已完成了对北京市和宁夏回族自治区长城的察研究,获得了大量科研成果。如根据遥感察把北京市原来所知长城长度300多公里增加到了600多公里,查出了上千座宁夏境内烽火台的情况。这种新的科技用于长城的察研究必将加速长城的察并提高成果的质量。还有一些有志青年对长城进行徒步察,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如董耀会等人对明长城进行了3年的徒步察,并写出了专门报告,对长城研究做出了贡献。 维修长城,是保护长城的重要手段。由于长城经历了几百年,甚至2000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的破坏,已经大部残毁,尤其是早期的用土石、沙砾等材料修筑的长城已几乎很难找出完整的
— 没有更多了 —
正版特价新书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