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灼热的天空 历史、军事小说 苏童 新华正版
  • 灼热的天空 历史、军事小说 苏童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灼热的天空 历史、军事小说 苏童 新华正版

15.2 4.0折 38 全新

库存6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苏童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96042

出版时间2017-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

页数105页

字数48千字

定价38元

货号xhwx_1201579707

上书时间2024-09-23

念微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灼热的天空
创作,我们为什么要拜访童年?(代后记)

内容简介:

苏童著的灼热的天空(精)讲述了一把燃烧的军号,一个血的,一个苟且的阴谋,一桩张扬的命案,沸腾了整个晦暗的夹镇。
夹镇新上任的税务所长尹成,刚从战场上归来,身上带有15块“光荣疤”。他格刚烈,爽直纯粹,他与镇长反目,与商人作对,与女人绝交,与夹镇陈腐的气息格格不入。唯独与“我”,一个半大的小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棉布商邱财觊觎尹成掌管的税务大权,几次三番笼络,甚至不惜以女儿为饵,引诱尹成,并以此讹诈,终被尹成所杀。而犯下命案的尹成不知所踪,成为了“我”心头的谜案。

作者简介:

苏童,1963年生于苏州,中国当代作家。1980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副。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代表作包括妻妾成群河岸碧奴黄雀记等。他的作品获得多项殊荣,曾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第三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第五届庄重文文学奖、第八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奖等。中篇小说妻妾成群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并且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提名第64届奥斯卡佳外语片,蜚声海内外。

精彩内容:

创作,我们为什么要拜访童年?苏童没有人能记得起来自己的婴儿时期,但我们知道,每一个婴儿出生以后,要睁开眼睛朝世界看一眼,医学专家说,这眼看了也是白看,刚出世的婴儿由于没有光感,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印象其实是模糊不清的。随着婴儿对光的适应和视力的自然调节,他们渐渐能看见母亲的脸,看见晃动的物体,后来能看见一个较为具体的童年世界。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不管是什么人,他们对世界的记忆,注定是丢失了的,是一种永恒的模糊,也是一种无法弥补的缺憾。没有人能真实地回忆婴儿时期对世界的次打量,他们到底看见了什么?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童年回忆,其实都跳过了次,不是残缺不全的,便是后天追加的,甚至是不折不扣的虚构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是延续童年好奇心的产物,也许令作家们好奇的是他自身对世界的记忆,他看见了什么?在潜意识里,作家们便是通过虚构在弥补记忆的缺陷,寻回丢失的记忆,由于无法记录婴儿时期对世界的认知,他们力图通过后天的努力,去澄清那个原始、模糊的影像,原始的大多也是真实的,偏偏真实不容易追寻,即使是婴儿床边墙的,也要留到好多年以后再作结论。那么一个婴儿看见了什么,意味着一个作家看见了什么吗?寻回对世界的次打量有意义吗?作家们是否有必要那么相信自己的童年?借助不确切的童年经验,作家们到底能获取什么?这是值得我们讨论的。我们可以说,童年生活是不稳定、模模糊糊、摇摇晃晃的,一部的文学作品却应该提供给读者一个稳定的清晰的世界,读者需要,而作家那里不有,这其中隐藏着天生的盾。一个清醒的作家应该意识到这种盾,然后掩饰这种盾,一个的作家不仅能意识到这种盾,而且能巧妙地解决这种盾。解决盾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有一点是共通的,那是这些的作家往往沉溺于一种奇特的创作思维,不从现实出发,而是从过去出发,从童年出发。不能说这些作家不相信现实,他们只是回头一望,带领着大批的读者一脚跨过了现实,一起去暗处寻找,试图带领读者在一个不可能的空间里抵达生活的。我举一个例子,是关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在大家的印象中,他的所有作品都贴了一张魔幻现实主义的标签,是非凡的想象力的结果。在我看来,想象力不是凭空而来的,所有的想象力都有其来源。在马尔克斯这里,想象力是他一次次向童年索取事物的结果,在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以及大多数作品中,都有他潜入童年留下的神秘的脚印。马尔克斯八岁以前一直是跟着外祖父母生活,他常常说,他从他们那儿接受到的影响是为深刻坚实的。那是一座阴森的房子,仿佛常有鬼魂出没。据他说,枯枝败叶中上校的那座房子是以此为母本,还有格兰德大妈的葬礼中格兰德大妈的房子,恶时辰中阿希思一家的房子,还有百年孤独中布恩地亚一家的宅院,都是以此为母本。他这样回忆童年时代的家: “这座宅院的每一个角落都死过人,都有难以忘怀的往事。每天下午六点以后,人不敢在宅院里随意走动了。那真是一个恐怖而神奇的世界,常常可以听到莫名其妙的喃喃私语。”紧接着他解释了六点钟的意义,“那座宅院有一间空屋,佩特拉姨妈死在那里,另外,还有一间空屋,拉萨罗舅舅在那儿咽了气。一到夜幕四合时分,没有人敢在宅院里走动,是因为死人这时候比活人多。一到下午六点钟,大人让我坐在一个旮旯里,对我说,‘你别乱走乱动,你要是乱动,佩特拉姨妈和拉萨罗舅舅,不定谁要从他们的房间里走到这儿来了 ! ’所以,我那时候是乖乖地坐着,我的部中篇小说枯枝败叶塑造了一个七岁的男孩,他自始至终一直坐在一张小椅子上。至今,我仍然觉得,那个小男孩有点像当时的我,在一座弥漫着恐怖气氛的宅院里,呆呆地坐在一张小椅子上。”我们来看马尔克斯的这段自述,涉及的地点是明确的,是他外祖父母的宅院,涉及的时间貌似清晰,但其实让人心存疑窦,为什么六点钟以后鬼魂出来了呢?为什么六点钟以后鬼魂开始喃喃私语?在外祖父母家里,到底谁看见过真正的鬼魂?到底是小说中的小男孩像童年的马尔克斯,还是童年马尔克斯像那个椅子上的小男孩?这些都是连马尔克斯自己也无法确定的。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他借助这样的回忆,潜回童年时代,重温了一个意义非凡的,这是一个七岁的孩子长时间地坐在一张小椅子上,坐在黑暗里。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成年后的马尔克斯应该不再害怕鬼魂,但他留恋原始的恐惧心。我们说一个成年人的恐惧是具体、有针对的,针对人,针对物,针对命运和处境,甚至针对时间。而蒙昧的童年时代的恐惧却是混沌而原始的,针对的是所有已知和未知的世界,所以我们看见的是成年后的马尔克斯通过记忆,重新回了七岁时的那张椅子,在等待鬼魂的过程里重温了恐惧的滋味。鬼魂对成熟的读者来说仅仅是鬼魂,描述鬼魂对读者来说也许意义不大,但描述恐惧却是一项文学的任务,也是读者的需要。我们从这个例子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尔克斯是如何拜访消失的童年,利用一些确定的和不确定的童年记忆,抵达了一个非常明确的文学命题的核心—人的恐惧感。以下的图例也可以看作马尔克斯利用童年记忆解决前面所述盾的方式。外祖父母的宅院—六点钟黑暗—鬼魂—坐—恐惧在马尔克斯的创作中,潜入童年还有一个秘密的动力,那是童年时代的好奇心容易得到简洁的。他喜欢用那种简洁的来回答他在现实生活中久思而不得的疑问。大家记得百年孤独中那个为自己织裹尸布的女子阿玛兰塔,实际上她是马尔克斯的一位姨妈。“我有这样一位姨妈,她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妇女,每天在家里要干点什么事情。有一回,她坐下来织裹尸布了,于是我问她:‘您干吗要织裹尸布呢?’她回答说,‘孩子,因为我马上要死了。’这个织裹尸布的姨妈同时也是个极其智慧的善于解决问题的人,有她在长廊上绣花,忽然有一个女孩子拿了一个非常奇特的蛋走了过来,那蛋上有一个鼓包。那时候我们家简直像一个解谜答疑的问询处,镇上谁有什么难事都要来问个究竟,碰到谁也解不了的难题,是由我这位姨妈出来应付,而且人们是能得到满意的答复。我为欣赏的是她处理这类事情时从容不迫的坦然风度,她转脸朝那个拿着怪蛋的姑娘说,‘你不是问这个蛋上为什么长了一个鼓包吗?啊,因为这是一只蜥蜴蛋,你们给我在院子里生一堆火。’等生好了火,她便泰然自若地把蛋扔进火里烧了。”这个姨妈进入小说后,摇身一变成为阿玛兰塔,她在长廊里绣花时,竟然与死神侃侃地交谈起来,非常乐观非常主动地参与自己的。马尔克斯后来说,“她(指这位姨妈 )的从容不迫的坦然态度帮助我掌握了创作百年孤独的诀窍,我在这部小说里,也像我姨妈当年吩咐人把蜥蜴蛋扔在火里烧了一样,神自然,从容地叙述着那些耸人听闻奇诡怪异的故事。”在这里马尔克斯泄露了一部分写作天机,另外一部分需要我们来分析结。关于姨妈的记忆不仅是用来塑造阿玛兰塔这个人物形象的,生活中有好多个“为什么”,作家不好回答,或者没有足够的把握来回答,但回答是不可回避的。于是马尔克斯用了这么一种方法,请出童年记忆中的人物,让他们出来说话,正如百年孤独中的阿玛兰塔,她的光彩不仅是以从容而浪漫的姿态面对,更在于她用独特的方式解读。我们从这些例子中也可以隐约地看出,马尔克斯用来回答生活中的“为什么”时,并不信赖哲学或者哲学家,他更信赖他的姨妈或者别的一位什么亲朋好友。我们也可以说,在马尔克斯大量地利用童年经验创作时,无意中也创造了一门童年哲学。因为有了这个所谓的童年哲学,形成了一座来往自由的桥梁,作者也好,读者也好,你可以从一个不完整的不稳定的模模糊糊的童年记忆中走到桥的那边去,桥那边有我们迷乱的现实生活。也许都可以被引渡,也许都允许置换,“过去”是回答“现在”好的语言,简洁是对付复杂好的手段,正如是对生命的阐述。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如此辛苦地拜访童年生活,只是想探索一条捷径,直抵现实生活的核心。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