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 《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晚清 1842-1873 中国历史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 《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晚清 1842-1873 中国历史 新华正版

世界上份以图像为主的新闻刊物先发售翻译出版 五年增订再版马勇 陈琦 雷颐 余世存 解玺璋 冯克力 杜君立等众多学者海外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史初探讲述不一样的晚清史补充中文史料盲点侧面 拾遗主流

81.3 4.1折 198 全新

库存9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作者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44402

出版时间2022-01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页数696页

字数950千字

定价198元

货号xhwx_1202530109

上书时间2023-08-25

念微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伦敦新闻画报是世界上份以图画为内容主体的新闻刊物1842创刊正值战争后中国近代史开端,几十年持续关注,是关于晚清完整、系统的海外图文史料报道几十位外国画家记者、上千张速写、几十万字的文字报道多重旁观视角,图像清晰生动,新闻细节写实,相对客观全面呈现不一样的晚清物超所值、究厚重的历史典藏16开700页诚意巨献老照片历史研究专家、浙江大学外语系教授沈弘十年据编译还原真实原貌的西方视角沈弘教授从英国图书馆直接获取一手资料,图片原版高清,直接根据原稿文件翻译整理,大大减少图文讹误,耗时十年,将伦敦新闻画报与中国相关的文字与图片翻译集结成册出版。独特的视角:从西方找寻中国近代史伦敦新闻画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不一样的观察视角,提供了中国留存文献中漏记误记的内容,使我们知道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还有许多我们不知道的故事,还可以这样去论述去讨论。二十多年前,近代中国史学界受益于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打破了“欧洲中心论”,开始从中国自身寻找历史发展的因素。,我们应该注意“在西方发现历史”,应该从西方的记录中寻找近代中国发展变化的另一种记录。历史知识与图像美术的结合典范历的史学界、美术界、老照片出版界联袂有名历史学者、科院近代史研究所马勇,美术学院版画系陈琦分别从历史学、美术学的方向讲述了伦敦新闻画报的价值所在,一线老照片杂志编辑冯克力读后也欣然留下词。其中大量制作精美的铜版插图和颇具现场感的速写,不仅给我们展现了宽广的19世纪中国世俗社会生活图景,同时也为新闻纪实铜版画艺术研究提供大量的范本。

目录:

出版说明

在西方发现历史

图像的力量

译序

1842

中国的道光皇帝

(taou kwang, the emperor of china)

中国

(china)

海德公园角的“万唐人物馆”

(the chinese collection, hyde park corner)

中国报道:对乍浦的描述

(china: description of chapoo)

中国报道:扬子江、广州、、上海、大运河、黄埔

(china: yangtze river, canton, nankin, shanghai, the grand canal, whampoa)

中国的外交

(chinese diplomacy)

长城与大运河

(the great wall and the grand canal)

中国的大使

(the chinese ambassador)

1843

的贡金

(the chinese tribute)

福摩萨(台湾)岛与广州十三行

(the island of formosa and the british factory in canton)

贸易

(the opium trade)

1844

中国的葬礼和坟墓

(funerals and tombs of the chinese)

温莎城堡里的中国战利品

(chinese trophies, at windsor castle)

送给女王陛下的非同寻常的中国礼物

(extraordinary chinese presents to her majesty)

中国花边

(chinese lace)

新皇家交易所三角墙上的雕塑

(sculpture for the pediment of the new royal exchange)

关于英国军舰的一张中国画

(curious chinese drawing of an english war-steamer)

1845

中国的巨型臼炮

(monster gun, at woolwich)

中国青年

(chinese youths)

1846

清朝钦差大臣耆英在

(procession of the chinese missioner at hong kong)

中式床架

(chinese bedstead)

1848

“耆英号”中国兵船

(the chinese junk “keying”)

中国青年

(chinese youths)

停泊在东印度公司码头的中国兵船

(the chinese junk in the east india docks)

1849

清军的军旗

(chinese standards captured)

在虎头门寨的会谈

(interview at the bogue forts)

加尔各答的华人陵园

(the burial-ground at calcutta)

督被刺

(assassination of the governor of macao)

1850

在中国沿海被烧毁的一支海盗船队

(burning of a piratical fleet on the coast of china)

参观中国的长城

(a visit to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1851

伦敦首届世界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中国(希生)

(opening of the great exhibition—the chinese mandarin)

中庭

(chinese family)

盗崔阿浦

(chui-a-poo, the chinese pirate)

在“耆英号”兵船上的中国武术表演

(chinese performance on board the junk)

到奥斯本宫做客的中庭

(the chinese family at osborne palace)

英国皇家海军“埃及艳后号”的小船袭击盗

(attack on chinese pirates by the boats of her majesty’s ship “cleopatra”)

中原的犹太人定居地

(colony of jews in the centre of china)

1853

的中国帆船比赛

(chinese boat race at hong-kong)

中国的

(revolution in china)

在中国

(christianity in china)

《祈祷文赞神诗》

(the book of mon prayer)

中国的内战—英国皇家海军“赫耳墨斯号”在扬子江上

(civil war in chinah.m.s “hermes”in the yang-tze-kiang river)

中国的叛乱

(chinese rebellion)

1854

剿灭粤匪图

(chinese military despatch)

包令爵士——学博士、督和英国驻华全权代表

(sir john bowring, l.l.d., governor of hong kong, and h. m. plenipotentiary in china)

德鲁里巷剧院

(drury-lane theatre)

1855

包令爵士出使北京

(sir john bowring’s mission to pekin)

的叛匪向“李号”炮舰开火

(the rebels of taipings opening fire upon the “lee” gun-boat)

的太军者

(the rebels of taipings in nankin)

1857

炮轰广州

(bombardment of canton)

在中国的战争

(the war with china)

在中国的战争:广州要塞的陷落

(the war with china: capture of canton forts)

在中国的战争:英军攻击广州要塞和炮台的计划

(the war with china: plan of the attack on forts and batteries of canton)

中国速写:采茶女和清军旗手

(sketches from china: chinese woman gathering tea and chinese military standard-bearer)

广州城墙之内的街道

(canton within the walls)

跟中国的战争:两封通讯员的来信

(the war with china: letters from two correspondents)

中国速写:广州的守街卫兵、养蚕

(sketches from china: canton street-guard, rearing silk worms)

中国的船舶

(chinese shipping)

在中国的战争:叛匪、滑竿和

(the war in china: chinese rebels, the mode of carrying a wounded rebel, and hong kong)

在中国的战争:“飞马号”轮船和广州大火

(the war in china: the passenger-steamer “fei ma” and conflagration at canton)

在中国的战争:中国的兵船和叛匪

(war in china:the chinese vessels of war, chinese rebels)

在中国的战争:饵雷、海盗船和上海港

(the war in china: chinese infernal machines, chinese pirate craft, shanghai)

的下毒事件

(the poisonings at hong kong)

中国的刑罚

(chinese tortures)

前往中国的英国海军运兵船

(her majesty’s troop-ship “transit,” refitting and receiving stores for china in portsmouth harbour)

去中国的路上:马赛和马耳他见闻

(en route for china: sketches of marseille and malta)

去中国的路上:埃及见闻录

(en route for china: sketches of egypt)

宁波的皇陵

(the tombs of the chinese emperors at ningpo)

在中国的战争:剿灭海盗船(上)

(the war in china: destruction of the pirate shi ⅰ)

在中国的战争:剿灭海盗船(下)

(the war in china: destruction of the pirate shi ⅱ)

前往中国的英军增援部队

(reinforcement for the war in china)

去中国的路上:苏伊士札记

(en route for china: sketches of suez)

去中国的路上:红海上的闲暇

(en route for china: a calm on the red sea)

内容简介:

创始于1842年的英国伦敦新闻画报是世界上份以图画为内容主体的周刊。其以细腻生动的密线木刻版画和石印画,以那个时代的技术条件所能达到的快速度,再现世界各地的重大事件。画报初始对中华帝国表示密切关注,派驻大量画家兼记者,仅1857年至1901年向英国发回了上千张关于中国速写和几十万字的文字报道。它们大多是现场的目击报道,属于手的原始资料;它们对于历史事件的观点和看往往跟中文史料中的观点和看相左,这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参照物;它们所报道的一些事件和会生活的细节往往是中文史料中的盲点;其中报道的系统和连续也是许多其他中西文历史资料所不能企及的。

作者简介:

沈弘,杭州人,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上世纪90年代起遍访波士顿、芝加哥、伦敦等地图书馆,搜集了大量难得一见的珍贵记录。目前承担重点攻关项目“外国收藏1620世纪来华传教士档案整理与研究”、浙江历史专题研究项目“外国人眼中的浙江和浙江人”。著有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晚清18421873晚清印象等书。

精彩内容:

        在西方发现历史
    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马勇
    中国文明原本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会排外。因为中国文明如果具有排外的因子,那么所谓的中国文明至今应该还在黄河中下游某一个地方徘徊。从历史主义观点看,中国文明具有不可思议的包容,异质文明因子都会被中国文明接纳、重组与吸收,成为中国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渐渐成为不可须臾再离开的组成部分。这是中国文明的固有本。
    但是到了近代,中国问题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国文明曾经在历包容、吸纳了本土的异质文明因子,比如周边族群的“胡文明因素”,也曾接纳域外文明印度。更厉害的是,经过八百年磨合,到了唐末宋初,原本纯粹的印度文明,竟然完成了“中国化”改造,竟然衍生出一个“中国”,竟然有一个与印度关联并不太大的禅宗。凡此,都是中国文明的,也是中国文明不会排外的证明。
    中国文明排外还是后来的事情,与中国文明、印度文明接近不同的西方文明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中国文明也没有排斥西方文明。如我们回望过去两千年中国与西方的接触,可以看到中西之间的交往,可能远大于我们后来的想象。秦汉帝国已经与西方往来,后来的丝绸之路实际上已经到了纯粹西方的边缘地带。至于元朝,尽管与唐朝一样,并不是一个纯粹的中原王朝,但在中国的历史序列中,我们并不会排斥元朝,甚至以为元朝确实是一个的时代,元朝的征战固然给东西方带来一些灾难,但中西文明在那个时代确实出现过一次为时不短的正面接触。
    那么,中国文明究竟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让我们面对西方的时候有一种被欺凌受伤害的感觉呢?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课题。大致上说,应该归咎于满族人的统治。满族人入主中原的时候,毕竟面临着汉化、西化双重压力,满汉之间的心里纠结几乎始终困扰着满汉这两个大的族群。清朝在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原因而没有延续明朝中晚期与西方文明坦然交往的历史。
    而清朝的早中期,也是17世纪、18世纪的时候,正是人类历史发生突飞猛进变化的时期,中国在满族人的统治下闭关锁国断断续续不过一百多年,当中国再度面对西方的时候,此时的西方已经不是原来的西方了,中国与西方从原来的异质文明变成了两个时代的文明。中国文明还是一个纯正的农业文明形态,而西方文明已经在这两个世纪变成了的、商业的,也即近代的文明。
    两个时代的异质文明并不构成交往的滞碍,中国如果在那个时候——准确地说在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时候——打开国门,开放市场,中国肯定会经过一场阵痛,但中国必然会在农业文明基础上增加一个的、商业的文明,能够像几百年前接纳印度文明一样,重建一个新的文明形态。
    然而,历史没有办复盘。聪明绝顶的乾隆大帝是不愿接纳西方,不同意与西方——其实那时也是英国——构建一个与“朝贡贸易体制”不一样的近代关系,不同意让“红毛番”进驻北京,不愿意与西洋人同城。
    乾隆大帝的失误不是使中国继续自外于世界多少年,而是使中国问题越到后来越复杂。中西之间不能构建和的近代关系并不意味着中国重回铜墙铁壁的桃花源,中国事实上始终没有接近中止与西方的贸易交往,一通商始终存在,非的贸易更是朝野通知,甚至自得其乐,自以为聪明。
    非贸易让中国错过了和转型的机会,中匡没有办接续明代中晚期以来的“资本主义萌芽”走上一个新的时代,更没有办完成产业转型、市场开发,没有办打破“四民社会”,重组社会结构。
    中国在被动中趋被动,特别是贸易失衡之后的贸易,不仅将人工营造的“康乾盛世”打回原形,而且使在那个时候渐渐有了一种被欺凌的感受。如果我们仔细体会林则徐1839年的言论,应该承认林则徐的广东之行并不是鲁莽,也不是不懂贸易规则,不懂世界,而是一种忍无可忍的抗争。
    林则徐的广东之行如果以胜利结束,相信中国或许能够从头开始,接纳西方,重构中西关系。或者,林则徐如果能像蒋廷黻的另外一种设想,被打败,一败涂地,中国在那个时候或许会猛醒,会变革,像二十年之后中国所走的路。无奈,中国在经历了两年断断续续的战争后,签署了一个《条约》,五通商,中国又回到宁静的农业文明形态中去了。
    到了1860年,中国再一次被英打败,中国与英美俄等相继签署了《北京条约》,中国终于醒悟,终于迈出了走上世界的步伐。
    的活力,中国文明的接纳力量,都是不可思议的强大,短短几十年时间,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如果从1911年回望1860年,中国的变化是不可思议,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政治架构,还是,但中国的天,中国的地,都与几十年前接近不同了。中国从传统走到了现代,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已经接纳了一个的、商业的文明,一个全新的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那时的终于实现统

精彩书评:

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世界各地云彩爱好者们近期新拍摄的精彩大片,也看到古老的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中对云与大气现象的生动描绘。一幅幅二的时空快照,再加上科学有趣的文字内容,使本书的每一页都为我们带来丰富的阅读体验。——天文爱好者杂志主编朱进这本可爱的小书提醒我们,不管你年龄多大、身体多虚弱,只要向窗外瞥一眼,能得到疗愈。——纽约时报(thenewyorktimes)这本书是对变幻无穷的天空的礼赞我敢打赌,任何读到它的人都会开始偷偷向窗外看。——每电讯报(dailytelegraph)多姿多彩,引人入胜。——懒人(theidler)在一朵云中,找到合适的天空灵感。——田野(thefield)一场绚丽的云朵奇观盛典。——大众之友(thepeople’sfriend)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