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儒之间:清初成鹫的遗民世界 中国历史 叶宪允
  • 佛儒之间:清初成鹫的遗民世界 中国历史 叶宪允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佛儒之间:清初成鹫的遗民世界 中国历史 叶宪允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14.8 1.9折 78 全新

库存30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叶宪允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ISBN9787506870634

出版时间2019-0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231页

字数269千字

定价78元

货号504_9787506870634

上书时间2024-06-22

问问熊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绪论
章  遗民
  节  明清之际的遗民与遗民僧
  第二节  大明遗民方国骅
  第三节  成鹫的遗民风云
第二章  坐馆与隐居
  节  塾师二十年
  第二节  三藩之乱中的成鹫
第三章  佛门岁月
  节  成鹫出家因缘
  第二节  成鹫的佛门传承及政治取向
  第三节  住持岭南大刹的动因
  第四节  华林寺住持之争及对佛门污行的批评
第四章  成鹫与遗民、遗民僧
  节  成鹫与“逃禅”的遗民僧
  第二节  成鹫与明遗民的往来
第五章  反清问题
  节  抗清与“通海
  第二节  海南之行
  第三节  行:再论成鹫没有参加抗清斗争
  第四节  从“飘然为云水之游”反观其“踪迹突兀
  第五节  “有名海内,贤士大夫多与之游”:从成鹫与清朝密集交游再论反清问题
第六章  悠悠遗民梦
  节  忠诚与幻灭
  第二节  坚守与志节
  第三节  “天下事,无不可为
第七章  “晚世之真儒
  节  成鹫的儒释道思想
  第二节  儒家思想是主要思想
结论
后记

内容简介:

成鹫生于广州方氏世家,有神童之名,文武双全,力大无穷,十三岁中秀才,多才多艺,父子号称“番禺三方”;他是有名诗僧,沈德潜称“本朝僧人鲜出其右者”,号称岭南佛门的旷世奇才。成鹫是具有代表的遗民僧,八岁时明朝灭亡,他随父归隐,十五岁躬耕乡野,十九岁作塾师,四十一岁出家为僧,在佛门又四十六年。他出儒入释,一生坚守志节,不仕新朝。游历、结社、著述、住持寺院,见证了明清之际的百年历史。

作者简介:

叶宪允,男,复旦大学史学博士,副高职称。因机缘巧合研究范围涉及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与史,公开正式出版发表七十余篇。编撰年谱四部,草撰书稿四部。

精彩内容:

靠前章  遗民    明清之际,明亡清兴,从东北到西南,战乱几十年,此一时期,由于大批士人面对天崩地解、异族入侵的惨痛局面,精神遭受重大打击,还有面对生死存亡的困境,因而纷纷出家为僧,从而出现了一大批遗民与遗民僧。他们是改朝换代之际的艰难困苦情形下,维护思想与情感的纯粹而卓然独行者,代表着志节。    成鹫生于明崇祯十年(1637),此时已经是明朝的很后岁月,短短八年之后,明朝灭亡,他又在清朝生活了七十八年,与康熙皇帝同一年离世。虽然,明朝灭亡之时,成鹫年龄尚幼小,但他却是清初很好重要的一位遗民与遗民僧。他经历了明清之际的风云变幻,面对了岭南地区以及范围内几十年的沧桑历史,明亡时的1644年他只有八岁,到十三岁为诸生(秀才)后选择归隐避世,作塾师二十多年,面对南明与清朝相持的局面而韬晦自存,然后是三藩之乱的变局,在三藩之乱即将结束时,他有效失望之下出家为僧,这时已经是1681年,他已经四十一岁。其后他在佛门四十六年,在康熙六十一年的1722年圆寂于广州大通烟雨古寺,享年八十六岁。成鹫一生跨越明朝崇祯、南明,完整跨越清朝顺治、康熙二帝。此时,绝大部分明朝遗民早已离世,时代状况也早发生了有效的变化,此八十六的成鹫可谓是很老的遗民或遗民僧,一身经历复杂多变,包含有很好丰富的内涵。本书征引具体资料分析论证成鹫“逃禅”过程,辨析成鹫“通海”问题,指出他是时期跟随父辈成为遗民,为遗民七八十年,他与明遗民和遗民僧们有密切的交往,试图通过成鹫一人之种种思想情感之历程,见证明清之际文人知识阶层的心路历程。    靠前节明清之际的遗民与遗民僧    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传承,的时代和灿烂的文明在历目前比比皆是。遗民在中国历目前早有之,一般指之民,即前朝遗留之人。左传?哀公四年:“司马致邑,立宗焉,以诱其遗民,而尽俘以归。”杜预注:“楚复诈为蛮子作邑,立其宗主。”①史记?周本纪:“成王既迁殷遗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无佚。”②历朝历代有遗民之论者代不乏人。而历目前很早的遗民是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③历代文献关于遗民之记载不胜枚举。有人认为,唐宋时期是中国历目前文明水优选的时代。盛唐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战乱,而后是宋代统一。宋代时期中国精神与物质文明靠前发展,但却国势衰颓,可谓内忧外患一直没有消除,在与辽、西夏、金、蒙古经过近三百年的战乱对峙之后,终亡于蒙古。此为中国历目前靠前次汉人接近为少数民族所统治。宋人理学昌盛,文人集团很受重视,思想灿烂,文人众多。宋亡,出现了少见庞大的“遗民”群体。遗民们高尚的节和视死如归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焕发出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与情感抒发,同时也造了遗民历史与遗民,写下中国历史与史中可歌可泣的华章。    晚明以后,中国的社会历史又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世界上地理大发现和资产阶级的技术变革正在发生,贩奴隶与殖民贸易在全世界血腥展开。利玛窦等为代表的传教士正把西方和技术知识带人中国。但大明这个老大帝国在近二百年的大致和延续中,晚明经济发展、兴盛,仍然在自身固有的惯中行进。但一场巨变正在悄然逼近。明亡清兴,繁华和的大幕落去,露出了时代铁与火的残酷真容。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每一次的动乱与战火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由治到乱、再由乱到治历史周期的怪圈反复出现,一代代勤劳的中华民族先人辛苦积累的财富往往化为灰烬,家破人亡的惨剧反复上演。明清之际是典型的悲剧时代。从东北到西南,战火燃遍了各地,动荡旷持久。清军南下,一系列大屠杀惨绝人寰,千万人死于非命,百姓生灵涂炭的苦痛自是不言而喻,而更加胸怀天下推崇孔孟之道忠孝节义的广大文人士子们,面对庙堂堂皇、交游唱和、诗词歌赋、花鸟鱼虫转瞬间转变成尸骨如山、山河破碎,他们感怀人生,有难以言传的精神和情感痛伤。国破家亡、生灵涂炭有违于儒家传统的温柔敦厚、仁义礼智信。战乱之际,众多文人游走在生死荣辱之间,一部分人选择了归顺清廷,一部分人视死如归起而抗清,更多的则是选择归隐,作隐士或遁人空门。但无论归隐何处身在何方,归是无处可逃,内心的困惑、失落、沮丧都是自不待言,苦痛与挣扎难以排解,深深的幻灭与绝望无处不在。奔走与抗争,反清与复明,出世与人世等诸多盾集合于一身,呈现出复杂的多重意义。    遗民在宋元之际和明清之际很多,不但涉及到改朝换代,也关涉到异族入侵,华夏文明受到威胁。黄宗羲谢时符先生墓志铭中有特解:“磋乎,之戚。何代无之?使过宗周而不悯黍离,陟北山而不忧父母,感阴雨而不念故夫,闻山阳笛而不怀旧友,是无人心矣。故遗民者,天地之元气也。”①清初邵廷采宋遗民所知录有云:“两汉而下,忠义之士至南宋之季盛矣。”“于乎!明之季年,犹宋之季年也;明之遗民,非犹宋之遗民乎?:节固一致,时有不同。宋之季年,如故相马廷鸾等,悠游岩谷竟十余年,无强之出者。其强之出而终死,谢仿得而外,未之有闻也。至明之季年,故臣庄氏往往避于浮屠,以贞其志。非是,则有出而仕矣。僧之中多遗民,自明季始也。余所见章格庵、熊鱼山、金道隐数人,既逃其迹,旋掩其名。”遗民与遗民僧们体现着忠孝节义,代表着视死如归的精神。生于乱世的慷慨悲歌,包含有丰富的思想与情感内容。p8-10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