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史演义 中国历史 蔡东藩
  • 宋史演义 中国历史 蔡东藩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宋史演义 中国历史 蔡东藩

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22.9 1.6折 145 九五品

库存11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蔡东藩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ISBN9787503950117

出版时间2011-0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605页

定价145元

货号702_9787503950117

上书时间2024-06-22

问问熊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正版特价书籍
商品描述
主编:

风靡海内外的一套通俗历史巨著,史学大家蔡东藩正史为经,逸闻为纬。呕心沥血十载,真情演义上下五千年。章回体结构,通俗的文笔,机智的点评;真实再现了中华文明历史演进波澜壮阔的进程。描慕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朝代更替下的民俗民生,参透疆场血战、宫廷阴谋,千古兴亡中的生存智慧。由蔡东藩编著的宋史演义再现的是宋朝历史。

目录:

回  河洛降神奇儿出世  弧矢见志游子离乡
第二回  遇异僧幸运迷途  扫强敌连擒渠帅
第三回  忧父病重托赵则  肃军威大败李景达
第四回  紫金山唐营尽覆  瓦桥关辽将出降
第五回  陈桥驿定策立新君  崇元殿受禅登大位
第六回  公主钟情再婚志喜  孤臣败死一炬成墟
第七回  李重进阖家投火窟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第八回  遣师南下戡定荆湘  冒雪宵来商征巴蜀
第九回  破川军孱王归命  受蜀俘美妇承恩
第十回  戢兵变再定西川  兴王师得南汉
第十一回  悬绘像计杀敌臣  造浮梁功成采石
第十二回  明德楼纶音释俘  万岁殿烛影生疑
第十三回  吴越王归诚纳士  北汉主穷蹙乞降
第十四回  高梁河宋师败绩  雁门关辽将丧元
第十五回  弄巧成拙妹倩殉边  修怨背盟皇弟受祸
第十六回  进治道夷入朝  遁穷荒李继迁降虏
第十七回  岐沟关曹彬失律  陈家谷杨业捐躯
第十八回  张齐贤用谋却敌  尹继伦奋力踹营
第十九回  报宿怨故王索命  讨乱堂宦寺典兵
第二十回  伐西夏五路出师  立新皇百官入贺
第二十一回  康保裔血战亡身  雷有终火攻匪
第二十二回  收蕃部叛王中计  纳忠谏御驾亲征
第二十三回  澶州城磋商和约  承天门伪降帛书
第二十四回  孙待制空言阻西幸  刘美人徼宠继中宫
第二十五回  留遗恨王旦病终  坐株连寇准遭贬
第二十六回  王沂公劾奸除首恶  鲁参政挽辇进忠言
第二十七回  刘太后极乐归天  郭正宫因争失位
第二十八回  萧耨斤挟权弑主母  赵元昊僭号寇边疆
第二十九回  中虏计任福战殁  奉使命富弼辞行
第三十回  争和约折服契丹  除敌臣收降元昊
第三十一回  明副使力破叛徒  曹皇后智逆贼
第三十二回  狄青夜夺昆仑关  包拯出知开封府
第三十三回  立储贰入承大统  释嫌疑准请撤帘
第三十四回  争濮议聚讼盈廷  传颍王长男主器
第三十五回  神宗误用王安石  种谔诱降嵬名山
第三十六回  议新法创设条例司  谳疑狱狡脱谋夫案
第三十七回  韩使相谏君论弊政  朱明府寻母竭孝思
第三十八回  弃边城抚臣坐罪  徙杭州名吏闲游
第三十九回  借父威竖子成名  逞兵谋番渠被虏
第四十回  流民图为国请命  分水岭割地畀辽
第四十一回  奉使命率军征交趾  蒙慈恩减罪谪黄州
第四十二回  伐西夏李宪丧师  城永乐徐禧陷殁
第四十三回  立幼主高后垂帘  拜首相温公殉国
第四十四回  分三党廷臣构衅  备六礼册后正仪
第四十五回  嘱后事贤后升遐  绍先朝奸臣煽祸
第四十六回  宠妾废妻皇纲倒置  崇邪黜正党狱迭兴
第四十七回  拓边谋定制胜  后位喜极生悲
第四十八回  承兄祚初政清明  信阉言再用奸慝
第四十九回  端礼门立碑诬正士  河湟路遣将复西蕃
第五十回  应供奉朱面承差  得奥援蔡京复相
第五十一回  巧排挤毒死辅臣  喜招徕载归异族
第五十二回  信道教诡说遇天神  筑离宫微行探春
第五十三回  挟妓纵欢歌楼被泽  屈尊宴相府承恩
第五十四回  造雄邦恃强称帝  通远使约金攻辽
第五十五回  帮源峒方腊揭竿  梁山泊宋江结寨
第五十六回  知海州收降及时雨  破杭城计出智多星
第五十七回  入深岩得擒叛首  征朔方再挫王师
第五十八回  夸功铭石艮岳成山  覆国丧身孱辽绝祀
第五十九回  启外衅胡人南下  定内禅上皇东奔
第六十回  遵敌约城下乞盟  满恶贯途中授首
第六十一回  议和议战朝局纷争  误国误家京城失守
第六十二回  堕奸谋闻宫被劫  立异姓二帝蒙尘
第六十三回  承遗祚藩王登极  发逆案奸贼伏诛
第六十四回  宗留守力疾捐躯  信王榛败亡失迹
第六十五回  招寇侮惊驰御驾  胁禅位激动义师
第六十六回  韩世忠力首逆  金兀术大举南侵
第六十七回  巾帼英雄桴鼓助战  须眉豪气舞剑吟词
第六十八回  赵立中炮失楚州  刘豫降虏称齐帝
第六十九回  破剧盗将帅齐驱  败强虏弟兄著绩
第七十回岳  家军克复襄汉  韩太尉保障江淮
第七十一回  入洞庭擒渠扫穴  返庐山奉榇奔丧
第七十二回  髯将军败敌扬威  愚参谋监军遇害
第七十三回  撤藩封伪主被絷  拒和议忠谏留名
第七十四回  刘铸力捍顺昌城  岳飞奏捷朱仙镇
第七十五回  传伪诏连促班师  设毒谋构成冤狱
第七十六回  屈膝求和母后返驾  刺奸被执义士丧生
第七十七回  立赵宗亲王嗣服  弑金帝逆贼肆
第七十八回  金主亮分道人寇  虞允文大破敌军
第七十九回  诛暴主辽阳立新君  隳前功符离惊溃变
第八十回废  守备奸臣通敌  申和约使节还朝
第八十一回  朱晦翁创立社仓法  宋孝宗重定内禅仪
第八十二回  揽内权辣手逞凶  劝过宫引裾极谏
第八十三回  赵汝愚定策立新皇  韩饨胃弄权逐良相
第八十四回  贺生辰尚书钻窦  侍夜宴艳后媚龙
第八十五回  倡北伐丧师辱国  据西陲作乱亡家
第八十六回  史弥远定计除奸  铁木真称尊耀武
第八十七回  失中都金丞相殉节  获少女杨家堡成婚
第八十八回  寇南朝孱主误军谋  据东海降盗加节钺
第八十九回  易嗣君济邸蒙冤  逐制帅楚城屡乱
第九十回  诛逆首淮南纾患  戕外使蜀右被兵
第九十一回  约蒙古夹击残金  克蔡州献俘太庙
第九十二回  图中原两军败退  寇南宋三路进兵
第九十三回  守蜀境累得贤才  劾史氏力扶名教
第九十四回  余制使忧谗殒命  董丞相被胁罢官
第九十五回  捏捷报欺君罔上  拘行人弃好背盟
第九十六回  史天泽讨叛诛李檀  贾似道弄权居葛岭
第九十七回  援孤城连丧二将  宠大憝贻误十年
第九十八回  报怨兴兵蹂躏江右  丧师辱国窜殛岭南
第九十九回  屯焦山全军告熠  陷临安幼主被虏
百回  拥二王勉支残局  覆两宫怅断重洋

内容简介:

蔡东藩先生的这套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从秦汉写到民国,全书共一千余回,五百多万字,写了近二千二百年的历史;主本信史,旁征野史,取材审慎,观点实,内容丰富,叙述有法,用语雅洁,自评自注,理趣兼备,洵为通俗史著的经典。这套书出版以后,广受欢迎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叶,曾致电李克农购此书两部,以解决延安干部学中国历史之需。卧室床畔,长置此书,有名史学家紫德赓认为,此书作为历史知识讲,虽有不足,但内容是够丰富的,叙述是有系统的。有名小说家二月河认为,此书文学上只能说是中之作,但读此书可以入门民族历史,且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宋史演义为其中的宋史部分。宋史演义由蔡东藩编著。

作者简介:

蔡东藩(18771945年),名?,字椿寿,号东藩,浙江萧山临浦镇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取秀才。宣统元年(1909年)取省优贡生,次年朝入选。从民国5年(1916)开始,他用10年的时问,独立完成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全书共11部、45册、1040回、600余万字,成为记录公元221年到民国9年,2130余年间中国历史的不朽长卷。

精彩内容:

却说寺中有一老僧,出见匡胤,匡胤知很好僧,向他拱手。老僧慌忙答礼,且道:“小徒无知,冒犯贵人,幸勿见怪!”匡胤道:“贵人两字,仆不敢当,现拟投效戎行,路经贵地,无处住宿,特借宝刹暂寓一宵,哪知令徒不肯相容,并且恶语伤人,以至争执,亦乞高僧原谅!”老僧道:“点检作天子,已有定数,何必过谦。”匡胤听了此语,莫名其妙,便问点检为谁,老僧微笑道:“到了后来,自有分晓,此时不便饶舌。”埋伏后文。说毕,便把坠地的两僧唤他起来,且呵责道:“你等肉眼,哪识圣人?快去将客房收拾好了,准备贵客休息。”两僧无奈,应命起立。老僧复问及匡胤行囊,匡胤道:“只有箭囊、弓袋,余无别物。”老僧又命两徒携往客房,自邀匡胤转入客堂,请他坐下,并呼小沙弥献茶。待茶已献入,才旁坐相陪。匡胤问他姓名,老僧道:“老衲自幼出家,至今已将百年,姓氏已经失记了。”正史不载老僧姓氏,故借此略过。匡胤道:“有一个法号。”老僧道:“空即是,即是空,老僧尝自署空空,别人因呼我为空空和尚。”匡胤道:“寿至期颐,道行定然高妙,弟子愚昧,未识将来结局,还乞指示。”老僧道:“不敢,不敢。夹马营已呈异兆,香孩儿早现奇征,后福正不浅哩!”匡胤听了,越觉惊异,不禁离座下拜。老僧忙即避开,且合掌道:“阿弥陀佛,这是要折杀老衲了。”匡胤道:“已知过去,定识未来,使天机不可泄漏,但弟子此时,正当落魄,应从何路前行,方可得志?”老僧道:“再向北行,便得奇遇了。”匡胤沉吟不答,老僧道:“贵人不必疑虑,区区资斧,老衲当代筹办。”有此奇僧,真正难得。匡胤道:“怎敢要破费?”老僧道:“结些香火缘,也是老衲分内事。在敝寺中荒宿一宵,明即当送别,得误过机缘。”说至此,即呼小沙弥至前,嘱咐道:“你引这位贵客,到客房暂憩,休得怠慢!”小沙弥遵了师训,导匡胤出堂,老僧送出门外,向匡胤告辞,扶杖自去。匡胤随至客房,见床榻被褥等,都已整设,并且窗明几净,饶有一种清气,不觉欣慰异常。过了片刻,复由小沙弥搬入晚餐,野簌园蔬,清脆可赏。匡胤正饥肠辘辘,便龙吞虎饮了一番,吃到果腹,才行罢手。待残肴撤去,自觉身体疲倦,便睡在床上,向黑甜乡去了。一枕初觉,已当窗,忙披衣起床,当有小沙弥人房,伺候盥洗,并进早餐。餐毕出外,老僧已扶杖伫候。两下相见,行过了礼,复相偕至客堂,谈了片刻,匡胤即欲告辞。老僧道:“且慢!老衲尚有薄酒三杯,权当饯行,且俟午后起程,尚为未晚。”匡胤乃复坐定,与老僧再谈时局,并问何可致太。老僧道:“中原混一,便可太,为期也不远了。”匡胤道:“可曾出世?”老僧道:“远在千里,近在眼前,但要戒杀好生,方能统一中原。”赵氏得国之由,赖此一语。匡胤道:“这个自然。”两下复纵论多时,但见将亭午,由小沙弥搬进素肴,并热酒一壶,陈列已定,老僧请匡胤上坐,匡胤谦不敢当,且语老僧道:“蒙待爱,分坐抗礼,叨惠已多,怎敢僭居上位哩?”老僧微哂道:“好!好!目下蛟龙失水,潜德韬光,老衲尚得叨居主位,贵客还未僭越,老衲倒反僭越了。”语中有刺。言毕,遂分宾主坐下。随由老僧与匡胤斟酒,自己却用杯茗相陪,并向匡胤道:“老衲戒酒除荤,已好几十年了,只得用茶代酒,幸勿见罪!”匡胤复谦谢数语。饮了几杯,即请止酌。老僧也不多劝,即命沙弥进饭。匡胤吃了个饱,老僧只吃饭半碗,当由匡胤动疑,问他何故少食?老僧道:“并无他奇,不过服气一法。吃饭半碗,还是为客破戒哩。”匡胤道:“此法可学否?”老僧道:“这是禅门真诀,如贵客何用此法。”天子玉食万方,何必辟谷。匡胤方不多言。老僧一面命沙弥撤肴,一面命僧徒取出白银十两,赠与匡胤。匡胤再三推辞,老僧道:“不必!不必!这也由施主给予敝寺,老衲特转赠贵客,大约北行数,便有栖枝,赆仪虽少,已足敷用了。”匡胤方才领谢。老僧复道:“老衲并有数言赠别。”匡胤道:“敬听清诲!”老僧道:“‘遇郭乃安,历周始显,两重光,囊木应谶。’这十六字,请贵客记取便了。”匡胤茫然不解,但也不好絮问,只得答了领教两字。当下由僧徒送交箭囊弓袋,匡胤即起身拜别,并订后约道:“此行倘得如愿,定当相报。鉴察未来,何时再得重聚?”老僧道:“待到太,自当聚首了。”太二宇,是隐伏大年号。匡胤乃挟了箭囊,负了弓袋,徐步出寺,老僧送至寺门,道了“前途珍重”一语,便即入内。匡胤遵着僧嘱,北向前进,在途饱看景,纵观形势,恰也不甚寂寞。至渡过汉水,顺流而上,见前面层山叠嶂,很是险峻,山后隐隐有一大营,依险驻扎,并有大旗一面,悬空荡漾,烨烨生光,旗上有一大字,因被风吹着,急切看不清楚。再前行数十步,方认明是个“郭”字,当即触动观念,私下自忖道:“老僧说是‘遇郭乃安’,莫非应在此处么?”回顾前文。便望着大营,步前趋。不到片刻,已抵营前。营外有守护兵立着,便向前问讯道:“贵营中的郭大帅,可曾在此么?”兵士道:“在这里。你是从何处来的?”匡胤道:“我离家多了。现从襄阳到此。”兵士道:“你到此做什么?”匡胤道:“特来拜谒大帅,情愿留营效力。”兵士道:“请道姓名来!”匡胤道:“我姓赵名匡胤,是涿州人氏,父现为都指挥使。”兵士伸舌道:“你父既为都指挥,何不在家享福,反来此投军?”匡胤道:“乱世出英雄,不乘此图些功业,尚待何时?”壮士听者!兵士道:“你有这番大志,我与你通报便了。”看官!你道这座大营,是何人管领,原来是后周太祖郭威。他此时尚未篡汉,仕汉为枢密副使,隐帝初立,河中、永兴、凤翔三镇,相继抗命。李守贞镇守河中,尤称桀骜,为三镇盟主。郭威受命西征,特任招慰使,所有西面各军,统归节制,此时正发兵前进,在途暂憩。凑巧匡胤遇着,便向前投效。至兵士代他通报,由郭威召入,见他面方耳大,状貌魁梧,已是器重三分。当下问明籍贯,并及他祖父世系。匡胤应对详明,声音洪亮。郭威便道:“你父与我同寅,现方报绩凤翔,你如何不随父前去,反到我处投效呢?”匡胤述及父母宠爱,不许从军,并言潜身到此的情形。郭威乃向他说道:“将门出将,当非凡品,现且留我帐下,同往西征,俟立有功绩,当为保荐便了。”郭雀儿恰也有识。匡胤拜谢。嗣是留住郭营,随赴河中,披坚执锐,所向有功。至李守贞败死,河中定,郭移任邺都留守,待遇匡胤,颇加优礼,惟始终不闻保荐,因此未得优叙。无非留为己用。既而郭威篡立,建国号周,匡胤得拔补东西班行首,并拜滑州副指挥。未几复调任开封府马直军使。世宗嗣位,竟命他人典禁兵。历周始显,其言复验。会北汉主刘崇,闻世宗新立,乘丧窥周,乃自率健卒三万人,并联结辽兵万余骑,入寇高。世宗姓柴名荣,系郭威妻兄柴守礼子,为威义儿。威无子嗣,所以柴荣得立,庙号世宗。他年已逾壮,晓畅军机,郭威在,曾封他为晋王,兼职侍中,掌判内外兵马事。既得北方警报,毫不慌忙,即亲率禁军,兼程北进。不两,便到高。适值汉兵大至,势如潮涌,人人勇壮,个个威风,并有朔方铁骑,横厉无前,差不多有灭此朝食的气象。周世宗麾兵直前,两阵对圆,也没有什么,便将对将,兵对兵,各持军械战斗起来。不到数合,忽周兵阵内,窜出一支马军,向汉投降,解甲弃械,北向呼万岁。还有步兵千余人,跟了过去,也情愿作为降虏。周主望将过去,看那甘心降汉的将弁,一个是樊爱能,一个是何徽,禁不住怒气勃勃,突出阵前,麾兵直上,喊杀连天。汉主刘崇,见周主亲自督战,便令数百弓弩手,一齐放箭,攒周主。周主麾下的亲兵,用盾四蔽,虽把周主护住,麾盖上已齐集箭镞,约有好几十支。匡胤时在中军,语同列道:“主忧臣辱,主危臣死,我等难道作壁上观么?”言甫毕,即挺马跃出,手执一条通天棍,捣入敌阵。各将亦不甘退后,一拥齐出,任他箭如飞蝗,只是寻隙杀人。俗语尝言道:“一夫拼命,万夫莫当,”况有数十健将,数千锐卒,同心协力的杀将进去,眼见得敌兵搅乱,纷纷倒退。是匡胤靠前次大功。周主见汉兵败走,更率军士奋勇追赶,汉兵越逃越乱,周兵越追越紧。等到汉主退入河东,闭城固守,周主方择地安营。樊爱能、何徽等军,被汉主拒绝,不准入城,没奈何仍回周营,束手待罪。周世宗立命斩首,全军股栗。应该处斩。翌,再驱兵攻城,城上矢石如雨。匡胤复身先士卒,用火焚城。城上越觉惊慌,所有箭镞,一齐下。那时不胜,匡胤左臂,竞被流矢着,血流如注,他尚欲裹伤再攻,经周主瞧着,召令还营。且因顿兵城下,恐非久计,乃拔队退还,仍返汴都。擢匡胤为都虞侯,领严州刺史。p69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书籍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