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
品相核验准确、体验好,不符包售后;下午5点前订单,当日发货
¥
17.7
4.7折
¥
38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冯友兰 著;赵复三 译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7-10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9787559605825503
上书时间2024-12-0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冯友兰 著;赵复三 译
-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出版时间
2017-10
-
版次
1
-
ISBN
9787559605825
-
定价
3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40页
-
字数
390千字
- 【内容简介】
-
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出版。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入门书,其后又有多种外国语种的译本出版,六十多年来,一直是世界许多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
此书“冶哲学史经验与哲学心得于一炉,以二十万字述几千年中国哲学史,简明,生动,出神入化”,但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由冯友兰的学生涂又光先生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首版印刷十万册,很快售罄,成为当时学术界的畅销书。
我国当代著名学者赵复三先生于21世纪初重新翻译了此书,译文准确、通俗地传达了冯先生原著的精神。此插图修订版即以赵先生译文为底本,参照英文原版和涂译修订了明显的错误,并配以大量图片以期作为正文的延伸与补充,希望这些插图能够帮助读者理解书中的内容,增进阅读的乐趣。
- 【作者简介】
-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52年后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赵复三,祖籍江苏宝山,1926 年生。少从周一良、王守惠先生读中国古典文学。1943 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1946 年大学毕业。1964 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室主任。1977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被聘为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副所长。1985 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长,主张以蔡元培思想,学术自由、兼容并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办院方针。1989 年退职移居国外,在法国、美国、加拿大执教,曾获荣誉神学博士学位。1997 年退休,从事中外思想史研究。
1937年8月,在当时世界上繁华的都市之一上海,中日两国之间进行了一场百万人的大会战,其战况之惨烈、牺牲之巨大,都属世所罕见。而坦克作战、空中袭击、城市作战等同时上演。这场会战直接改变了“二战”中国战区的格局,奠定了中国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构想。本书再现的就是这段历史,整部漫画为全黑白、全手绘,以真实、冷静、纪录片式的视角与口吻,全景式地描述这场战役的来龙去脉。其中没有主角和配角,没有虚构和煽情,有的只是真实的时间、地点、人物、武器乃至作战地图的再现。
- 【目录】
-
自序
英文版编者序
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1.1 哲学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
1.2 中国哲学的问题和它的精神
1.3 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的方式
1.4 语言的障碍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2.1 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
2.2 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
2.3 《上农》――农业的价值
2.4 “反者道之动”
2.5 对自然的理想化
2.6 家族制度
2.7 入世和出世
2.8 中国的艺术与诗歌
2.9 中国哲学的方
2.10 海洋与大陆
2.11 中国哲学中的“常”与“变”
第三章 诸子的由来
3.1 司马谈与六家
3.2 刘歆及其诸子由来的学说
3.3 对刘歆学说的修正
第四章 孔子:位教师
4.1 孔子与六经
4.2 教育家孔子
4.3 “正名”
4.4 “仁”与“义”
4.5 “忠”与“恕”
4.6 “知命”
4.7 孔子的心灵修养
4.8 孔子在中国历的地位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位反对者
5.1 墨家的社会背景
5.2 墨子对儒家的批评
5.3 兼爱
5.4 “天志”与“明鬼”
5.5 表面上的盾
5.6 的起源
第六章 道家的阶段:杨朱
6.1 早期道家与隐者
6.2 杨朱的基本思想
6.3 杨朱思想举例
6.4 《老子》与《庄子》中的杨朱思想
6.5 道家思想的发展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7.1 善说
7.2 儒墨两家的基本分歧
7.3 政治哲学
7.4 神秘主义
第八章 名 家
8.1 名家和“辩者”
8.2 惠施的相对理论
8.3 公孙龙的共相说
8.4 惠施和公孙龙学说的意义
第九章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9.1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
9.2 道,无名
9.3 自然的不变规律
9.4 为人处世
9.5 政治理论
第十章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10.1 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
10.2 得到相对快乐的途径
10.3 政治与社会哲学
10.4 感情和理
10.5 达到至乐的途径
10.6 有限的观点
10.7 更高层次的观点
10.8 更高层次的知识
10.9 神秘主义的方
第十一章 后期的墨家
11.1 关于知识和名的讨论
11.2 关于“辩”的讨论
11.3 “兼爱”辨
11.4 为“兼爱”辩
11.5 对其他学派的批判
第十二章 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
发生论
12.1 六种术数
12.2 《洪范》所描述的五行
12.3 《月令》
12.4 邹衍
12.5 一种历史哲学
12.6 “易传”中描述的阴阳原则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13.1 人的地位
13.2 关于人的学说
13.3 道德的起源
13.4 关于礼乐的学说
13.5 关于逻辑的理论
13.6 论其他学派的谬误
第十四章 韩非子与法家
14.1 法家的社会背景
14.2 韩非子,法家的集大成者
14.3 法家的历史哲学
14.4 治国之道
14.5 法家与道家
14.6 法家与儒家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而上学
15.1 事物之“理”
15.2 万物生成之“道”
15.3 万物变易之“道”
15.4 “中”与“和”
15.5 “庸”与“常”
15.6 从启蒙到止于至善――明与诚
第十六章 治国天下的哲学主张
16.1 秦朝统一中国前的中国政治情况
16.2 中国的统一
16.3 《大学》
16.4 《荀子》中的折中倾向
16.5 《庄子》中的折中倾向
16.6 司马谈和刘歆的折中主义思想
第十七章 汉帝国的理论家:董仲舒
17.1 阴阳家和儒家的合流
17.2 宇宙论
17.3 人论
17.4 社会伦理学说
17.5 政治哲学
17.6 历史哲学
17.7 对《春秋》的解释
17.8 社会进步的三个阶段
第十八章 儒家兴盛和道家再起
18.1 思想的统一
18.2 孔子在汉代思想界的地位
18.3 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分歧
18.4 扬雄和王充
18.5 道家与佛家
18.6 政治和社会背景
第十九章 新道家:崇尚理的玄学
19.1 名家再次引起人们的兴趣
19.2 对孔子的重新诠释
19.3 向秀和郭象
19.4 道是“无”
19.5 万物的“独化”
19.6 典制与道德
19.7 有为和无为
19.8 知识与模仿
19.9 齐万物
19.10 的自由与快乐
第二十章 新道家:豁达率的风格
20.1 风流与浪漫精神
20.2 “杨朱的乐园”
20.3 率的生活
20.4 感情
20.5 情爱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基础
21.1 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21.2 的基本观念
21.3 二谛义
21.4 僧肇的哲学
21.5 道生的哲学
第二十二章 禅宗:潜默的哲学
22.1 禅宗起源的旧说
22.2 义不可说
22.3 修禅的方法
22.4 顿悟
22.5 无成之功
第二十三章 更新的儒家:宇宙论者
23.1 韩愈和李翱
23.2 周敦颐的宇宙论
23.3 精神修养的方法
23.4 邵雍的宇宙论
23.5 事物演化的规律
23.6 张载的宇宙论
第二十四章 更新的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
24.1 程颢对“仁”的认识
24.2 程朱的“理”的观念的来源
24.3 程颐的“理”的观念
24.4 陶冶感情的方法
24.5 寻孔乐处
第二十五章 更新的儒学:主张柏拉图式理念的理学
25.1 朱熹在中国历的地位
25.2 “理”或
25.3 太极
25.4 “气”
25.5 和心
25.6 政治哲学
25.7 修心养的方法
第二十六章 更新的儒学中的另一派:宇宙心学
26.1 陆九渊关于“心”的概念
26.2 王守仁的“宇宙”概念
26.3 “明德”
26.4 “良知”――来自直觉的认识
26.5 “正事”
26.6 “用敬”
26.7 对佛学的批评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入
27.1 反对更新的儒学的思潮
27.2 孔教运动
27.3 西方思想的传入
27.4 西方哲学的传入
第二十八章 厕身现代世界的中国哲学
28.1 哲学家和哲学史家
28.2 争时期的哲学耕耘
28.3 哲学的质
28.4 人生的境界
28.5 形而上学中的方
译后记
出版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