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满天星斗:苏秉琦论远古中国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满天星斗:苏秉琦论远古中国

品相核验准确、体验好,不符包售后;下午5点前订单,当日发货

51.88 九五品

仅1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苏秉琦 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2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9787508659916503

上书时间2024-05-14

捞书怪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苏秉琦 著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6-12
  • 版次 1
  • ISBN 9787508659916
  • 定价 46.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纯质纸
【内容简介】
文集收入苏秉琦先生自1936年至1997年所写论著共136种。按体例包括:考古发掘报告(全书一种,节选两种,简报两种);专著两种;其余为论文、讲稿与讲授提纲,讲话与谈话记录和题词。
出版说明

斗鸡台沟东区墓葬

卷首附图目次

卷首附图——附图一三

自序

目次

第一章 绪论(遗址概述)

第二章 材料(墓葬的个别说明)

第三章 分类(材料的综合与归类)

第四章 形制(材料的分析分组与排列)

第五章 结论(年代与文化)

斗鸡台沟东区墓葬图说

斗鸡台沟东区墓葬编后记

编者附记

【作者简介】
(1909-1995)河北省高阳县人。1934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1934~1949年在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从1949年至今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其间,1952~1982年任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教授,兼考古教研室主任。1978~1984年任考古研究所第三研究室主任。从1978年起为考古所学术委员会委员。1983年为北京大学考古系学术委员会委员。1979年当选为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1983年被任命为文化部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 苏秉琦从1934年起在陕西省的渭河流域从事田野调查,并参加了宝鸡斗鸡台墓地的发掘。在他所著的《斗鸡台沟东区墓葬》(1948)报告中,就周秦文化的面貌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先周、先秦文化的问题。1950年,参加了河南辉县战国墓的发掘和《辉县发掘报告》的编写工作。1954年主持了洛阳中州路(西工段)沿线的发掘工作,对认识洛阳地区的仰韶文化和商殷、两周、汉唐各时期的物质文化面貌及其发展的阶段性,是一项基础性的有意义的工作。在《洛阳中州路(西工段)》(1959)报告的结语中,他运用地层学和类型学,对仰韶文化和商、周、汉、唐几种不同文化遗存的分期和性质进行了理论性探索。其中对东周墓葬的分期研究,为建立中原地区东周墓葬的断代标尺奠定了基础。1957~1960年间,先后主持了河北省邯郸市涧沟和龟台龙山-商周遗址、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和元君庙墓地以及洛阳王湾遗址的发掘,这些工作对揭示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面貌及其类型划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他发表的《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考古类型学的新课题》等学术论文,就一些考古学文化的渊源、特征、发展途径等问题作了尝试性分析,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区域分布的格局、系统等问题,提出了创见,并对此赋予研究方法的意义,在考古学界有广泛影响。
【目录】
写在《满天星斗:苏秉琦论远古中国》前面的话

 

《满天星斗:苏秉琦论远古中国》选编代序

 

第一章问题与综述:中国文明的初始秘密 

百万年连绵不断的中华文化 

一、绕出两个怪圈 

二、区系类型说的主要论点 

三、中原文化不是中国文化唯一来源 

四、中华文明发展有自己的道路 

五、中原文明是次生型文明 

六、文明要素与文明因素之辨 

七、“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的说法不确切 

八、长城是各民族文化的熔炉 

九、多源一统、历久不衰的原因 

十、中华文明的精华 

十一、世界必将走向“大同” 

重建中国古史的远古时代 

一、旧石器时代 

二、新石器时代 

三、史前时代社会的分工和分化 

四、文化的分区与重组 

五、古史传说 

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 

一、中国史前史的性质与任务 

二、中国史前史的内容和时、空框架 

迎接中国考古学的新世纪 

一、关于“重建”的回顾 

二、区系类型考古的实践与理论 

(一)关于华南地区的考古 

(二)关于长江下游地区的考古再实践 

(三)关于山东地区及环渤海考古再实践 

(四)关于洞庭湖周围地区的考古再实践 

(五)关于北方地区的考古再实践 

(六)最后再讲一讲四川盆地考古的问题 

三、从区系的中国到区系的世界与世界中的中国 

文化与文明 

一、背景——历史的反思 

二、中国考古学新时期的两个标志 

三、中华文明起源的几种形式 

四、我们学科的目标 

 

第二章满天星斗格局 

象征中华的辽宁重大文化史迹 

一、中华文明曙光的象征——红山文化坛、庙、冢 

二、中华民族的象征——辽西古长城 

三、中华统一国家的象征——秦汉“碣石宫” 

中华文明的新曙光 

关于辽河文明 

关于环渤海—环日本海的考古学 

仰韶文化研究与中国文化起源问题——纪念仰韶村遗址发现六十五周年 

(代序言) 

两种“小口尖底瓶” 

两种花卉图案彩陶盆 

两种动物图案彩陶盆(鱼、鸟) 

仰韶文化的去向 

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 

一、引言 

二、什么是半坡类型和什么是庙底沟类型 

三、庙底沟类型主要文化特征的分析 

四、半坡类型主要文化特征的分析 

五、庙底沟类型和半坡类型的关系 

六、年代和分期 

七、社会发展阶段 

八、分布和分区 

九、同其他原始文化的关系 

一〇、结语 

仰韶文化同历史传说的关系 

神农氏时代 

黄帝尧舜氏时代 

夏代 

谈“晋文化”考古 

一、作为中原古文化一个组成部分的晋文化 

二、作为北方古文化一个组成部分的晋文化 

三、中原和北方两大古文化区系间的重要纽带 

关于陶寺发掘报告编写及有关问题 

一、关于陶寺遗址的文化特点 

二、关于发掘资料的整理和报告编写 

三、关于晋南的考古学课题 

楚文化探索中提出的问题 

一、楚文化探索的对象和目的 

二、探索楚文化的特征和渊源问题 

三、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文化面貌的阶段性变化和诸地区间文化关系的变化 

关于“几何形印纹陶” 

一、写作背景 

二、关于起名 

三、图形分类 

四、区系分片 

五、江西北部地区的几何形印纹陶 

六、与邻近地区的关系问题 

七、结论 

 

第三章方法与器物 

试论传说材料的整理与传说时代的研究 

一、引言 

二、传说材料的整理 

(一)传说材料的一般特征 

(二)传说的类型 

(三)传说材料的等次 

(四)整理传说材料的方法与原则 

三、传说时代的研究 

(一)基本的方法与原则 

(二)传说中的史实 

(三)传说时代的历史 

四、结论 

地层学与器物形态学 

一、地层学 

二、器物形态学 

瓦鬲的研究 

一、斗鸡台出土瓦鬲的形制与年代 

二、瓦鬲的分布与演变 

(A)袋足类 

(B)联裆类 

(C)折足类 

(D)矮脚类 

三、瓦鬲的发生 

(一)矮脚类(D型)出于折足类(C型)的证据 

(二)折足类(C型)出于联裆类(B型)的证据 

(三)联裆类(B型)出于袋足类(A型)的证据 

(四)袋足类(A型)是怎么样发生的呢? 

四、瓦鬲的消灭 

五、结论 

 

写在《满天星斗:苏秉琦论远古中国》前面的话

 

《满天星斗:苏秉琦论远古中国》选编代序

 

第一章问题与综述:中国文明的初始秘密 

百万年连绵不断的中华文化 

一、绕出两个怪圈 

二、区系类型说的主要论点 

三、中原文化不是中国文化唯一来源 

四、中华文明发展有自己的道路 

五、中原文明是次生型文明 

六、文明要素与文明因素之辨 

七、“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的说法不确切 

八、长城是各民族文化的熔炉 

九、多源一统、历久不衰的原因

十、中华文明的精华 

十一、世界必将走向“大同” 

重建中国古史的远古时代 

一、旧石器时代 

二、新石器时代 

三、史前时代社会的分工和分化 

四、文化的分区与重组 

五、古史传说 

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 

一、中国史前史的性质与任务 

二、中国史前史的内容和时、空框架 

迎接中国考古学的新世纪 

一、关于“重建”的回顾 

二、区系类型考古的实践与理论 

(一)关于华南地区的考古 

(二)关于长江下游地区的考古再实践 

(三)关于山东地区及环渤海考古再实践 

(四)关于洞庭湖周围地区的考古再实践 

(五)关于北方地区的考古再实践 

(六)最后再讲一讲四川盆地考古的问题 

三、从区系的中国到区系的世界与世界中的中国 

文化与文明 

一、背景——历史的反思 

二、中国考古学新时期的两个标志 

三、中华文明起源的几种形式 

四、我们学科的目标 

 

第二章满天星斗格局 

象征中华的辽宁重大文化史迹 

一、中华文明曙光的象征——红山文化坛、庙、冢 

二、中华民族的象征——辽西古长城 

三、中华统一国家的象征——秦汉“碣石宫” 

中华文明的新曙光 

关于辽河文明 

关于环渤海—环日本海的考古学 

仰韶文化研究与中国文化起源问题——纪念仰韶村遗址发现六十五周年 

(代序言) 

两种“小口尖底瓶” 

两种花卉图案彩陶盆 

两种动物图案彩陶盆(鱼、鸟) 

仰韶文化的去向 

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 

一、引言 

二、什么是半坡类型和什么是庙底沟类型 

三、庙底沟类型主要文化特征的分析 

四、半坡类型主要文化特征的分析 

五、庙底沟类型和半坡类型的关系 

六、年代和分期 

七、社会发展阶段 

八、分布和分区 

九、同其他原始文化的关系 

一〇、结语 

仰韶文化同历史传说的关系 

神农氏时代 

黄帝尧舜氏时代

夏代 

谈“晋文化”考古 

一、作为中原古文化一个组成部分的晋文化 

二、作为北方古文化一个组成部分的晋文化 

三、中原和北方两大古文化区系间的重要纽带 

关于陶寺发掘报告编写及有关问题 

一、关于陶寺遗址的文化特点 

二、关于发掘资料的整理和报告编写 

三、关于晋南的考古学课题 

楚文化探索中提出的问题 

一、楚文化探索的对象和目的 

二、探索楚文化的特征和渊源问题 

三、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文化面貌的阶段性变化和诸地区间文化关系的变化 

关于“几何形印纹陶” 

一、写作背景 

二、关于起名 

三、图形分类 

四、区系分片 

五、江西北部地区的几何形印纹陶 

六、与邻近地区的关系问题 

七、结论 

 

第三章方法与器物 

试论传说材料的整理与传说时代的研究 

一、引言 

二、传说材料的整理 

(一)传说材料的一般特征 

(二)传说的类型 

(三)传说材料的等次 

(四)整理传说材料的方法与原则 

三、传说时代的研究 

(一)基本的方法与原则 

(二)传说中的史实 

(三)传说时代的历史 

四、结论 

地层学与器物形态学 

一、地层学 

二、器物形态学 

瓦鬲的研究 

一、斗鸡台出土瓦鬲的形制与年代 

二、瓦鬲的分布与演变 

(A)袋足类 

(B)联裆类 

(C)折足类 

(D)矮脚类 

三、瓦鬲的发生 

(一)矮脚类(D型)出于折足类(C型)的证据 

(二)折足类(C型)出于联裆类(B型)的证据 

(三)联裆类(B型)出于袋足类(A型)的证据 

(四)袋足类(A型)是怎么样发生的呢? 

四、瓦鬲的消灭 

五、结论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