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的人质:极端年代的电影记忆
  • 历史的人质:极端年代的电影记忆
  • 历史的人质:极端年代的电影记忆
  • 历史的人质:极端年代的电影记忆
  • 历史的人质:极端年代的电影记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历史的人质:极端年代的电影记忆

正版实拍全新未拆封 塑封有点破损

18 4.3折 42 九五品

仅1件

河南信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秋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2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B-4-5

上书时间2024-04-29

美廉美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张秋
  •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7-02
  • 版次 1
  • ISBN 9787535492920
  • 定价 42.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77页
  • 字数 470千字
【内容简介】
本卷电影涉及一站,二战和纳粹大屠杀。笔者意在探讨个体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中,进行选择的空间和能力到底有多大,以及孤独无援的个体在做出选择时,所经历的种种身不由己的矛盾和痛楚,藉此思考这样的一些问题,人作为历史的创造者,缘何又被历史所绑架,所囚困,所遮蔽,所压制,所蹂躏,所牺牲,所牺牲,个体的如如何被成功地分化,碎片化,如何“在有助于团体的名义下被删除”,如果不约而同地走向“通过奴役之路”,如何沦为统计学意义上的一个数字,当然,还有如何“近人性的本分”,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
【作者简介】
张秋,专栏作家,资深影评人。江苏无锡人,毕业于苏州大学中文系。当过狱警,后辗转南京、深圳等地多家媒体,现供职于上海译文出版社。为报刊撰写各类专栏,曾获中国报纸副刊好专栏奖。著有《第一镜》(2005,上海文化出版社)、《不准调头》(2007,东方出版中心)、《爱,诫》(2008,新华出版社)、《中产阶级的审慎魅力》(2010,江西教育出版社)等。其中《不准调头》名列豆瓣网和《城市画报》评选的“2007年十大电影书”。
【目录】
目录

推荐序

“人质三部曲”总序

  再版自序

  第一章 永别了,武器

  一战(1914.7.28—1918.11.11)

  伸向战壕外的蝴蝶的士兵的手——《西线无战事》

  不是胸前的十字架,就是墓地上的十字架——《木十字架》

  乌托邦式的“单独和平”——《永别了,武器》

  敌我之间的友情,如同监狱里的天竺葵——《大幻影》

  “光荣之路无非是通往坟墓”——《光荣之路》

  一个只有代号的活死人——《强尼上战场》

  走上“国家奴役”之路的破碎个体——《雷德尔上校》

  第二章 无情战地有情天

  二战(1939.9.1—1945.8.15)

  精神废墟上的一具瘦小尸体——《德意志零年》

  弹钢琴的手怎么会去开枪杀人——《沉默如海》

  国民性的自我“内爆”——《桂河大桥》

  没人可以替你做这个决定——《无情战地有情天》

  你不曾看见,你不会遗忘——《广岛之恋》

  假如他们拷打我,我能坚持住吗?——《影子部队》

  用个体的自由,去对抗现实的荒诞——《第二十二条军规》

  “我不过是一个演员!”——《靡菲斯特》

  宁当爱情的人质,也不当国家的人质——《英国病人》

  第三章 欧罗巴,欧罗巴

  犹太人大屠杀(1933.1.30—1945.1.27)

  “活着也不是那么重要”——《卡波》

  要么自己去死,要么让别人去死——《大街上的商店》

  怎么选,都摆脱不了罪恶感——《苏菲的选择》

  孩子的生命最重要——《十诫》之八

  战争中“身份不明”的漂浮物——《欧罗巴,欧罗巴》

  感恩终究不能代替身份认同——《无处为家》

  一个钢琴家的消失和重现——《钢琴家》

  被一泡尿浇醒的人格尊严——《伪钞制造者》

  我们永远都是“潜在的汉娜”——《朗读者》

“我们已经死了”——《索尔之子》

延伸观看片目索引

二度延伸片目

参考书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