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
33.32
6.8折
¥
49
全新
库存3802件
作者(美)张纯如 著;谭春霞,焦国林 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53389
出版时间2015-08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271页
字数205千字
定价49元
货号SC:9787508653389
上书时间2024-12-1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张纯如(Iris Chang),1989年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获新闻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在芝加哥度过了短暂的记者生涯,之后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写作硕士学位。作为美国有名的年轻历史学家之一,张纯如曾获得众多荣誉,包括麦克阿瑟基金会和平与国际合作项目奖、华裔美国人组织年度女性奖、伍斯特学院名誉博士、加州州立大学东湾分校名誉博士等。1991年,张纯如与布雷特•道格拉斯(Brett Douglas)结婚,并育有一子。
她的作品刊登在《新闻周刊》、《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等多家出版物上,此外,她还接受众多电视和广播节目的采访,并发表过众多演讲。除了《南京大屠杀》之外,张纯如还有《蚕丝》(Thread of the Silkworm)和《美国华人》(The Chinese in America)两部著作问世。
2004年11月9日,张纯如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自己的轿车内开枪自杀。
张纯如,美国有名的年轻历史学家之一,曾获得众多荣誉,包括麦克阿瑟基金会和平与国际合作项目奖、华裔美国人组织年度女性奖等。除了《南京大屠杀》之外,张纯如还有《蚕丝》和《美国华人》两部著作问世。
2004年11月9日,张纯如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自己的轿车内开枪自杀。
内容简介:
1937年12月,日军攻入中国古都南京。几周之内,30多万中国平民和士兵遭到有计划地强暴、折磨和屠杀——死亡人数超过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遇难人数的总和。
张纯如不仅在书中详述了日军疯狂暴行的细节,而且分析了在军国主义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日本士兵对人类生命的漠视。张纯如对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进行了大量采访,并首次发掘了许多重要文献。
全书先是从日本士兵、军官为什么接近脱离了人类基本的行为规范,日本学校和教科书从心理层面向学生灌输对中国人民的仇恨和蔑视,以及高度军事化的教育体制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根源性原因。
在这本书的核心篇章里,作者通过采访当事人、查阅档案资料以及实地考察与研究,极其详实地记录了日本军队残暴、灭绝人性的屠杀行动,深刻揭示了日本侵略军的凶残本性。同时,作者还生动记述了南京安全区里以德国商人约翰·拉贝、美国外科医生罗伯特·威尔逊、“南京活菩萨”明妮·魏特琳拯救中国人的英雄壮举。
最后,作者以悲愤的笔触揭露了世人所了解的南京大屠杀、日本占领下的南京、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幸存者的命运等鲜为人知的情节。
这本书是关于这段恐怖历史的权威之作。
摘要:
通往南京之路
要理解日军的所作所为,必须首先弄清楚一系列显而易见的问题。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究竟为什么日本士兵的行为竟然接近脱离人类基本的行为规范?为什么日本军官允许甚至鼓励这种失控行为的发生?日本政府是怎样参与其中的?日本政府对于从本国渠道获得的报告,以及来自南京大屠杀现场的外籍人士的消息,究竟有什么反应?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先从相关的日本历史谈起。
20世纪日本人的民族特质是由一种业已存在千年的社会制度锻造出来的,在这种制度下,社会等级的确立和维持是通过军事斗争实现的。千百年来,日本列岛上强大的封建诸侯雇用私人军队,彼此征战不息;到了中世纪,这些军队逐渐演变为日本社会独特的武士阶层,他们的行为规范被称为武士道(即“武士的行为规范”)。为主人效忠而死是武士一生中至高无上的荣誉。
当然,这种荣誉规范绝非日本文化首创。古罗马诗人贺拉斯优选指出,每个时代的年轻人对其统治者应尽的义务是:为国捐躯,无上光荣。但是,日本的武士哲学更进一步,对军事义务的界定远远超过了正当和适宜的程度。日本武士的行为规范极为严苛,其最显著的特征是道义上的强制性,即如果没能光荣完成军事任务,就要自杀谢罪:通常情况下武士要在多个证人面前实施高度程式化而又特别痛苦的剖腹仪式,大无畏地自杀身亡。
到了12世纪,在征战中获胜的家族(因此也是最有权势的家族)首领成为幕府将军,他雇用武士向天照女神的直系后裔(广受尊崇的天皇)提供军事保护,作为交换,武士阶层获得了整个统治阶级的神圣认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初只有少数人遵循的武士行为规范逐渐渗透到日本文化中,成为所有年轻男子尊崇的行为典范。
时间的流逝并没有削弱武士道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在18世纪开始崭露头角,并在现代战争实践中趋于很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臭名昭著的神风突击队执行自杀式攻击任务,受过正规训练的日军飞行员驾驶飞机直接撞向美国战舰,日本青年这种誓死效忠天皇、随时准备献身的行为给西方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而且并非只有少数精英团体拥有这种宁死不降的信念,人们惊讶地发现,盟军投降与战死的比例是1∶3,而日军的这一比例则是1∶120。
另一种塑造日本人特殊品行的力量来自于它的孤立,既包括地理上的孤立,也包括它自身的选择。15世纪末16世纪初,日本在德川家族统治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以免受外国影响。这一政策的本意是保护日本免受外部侵扰,结果却事与愿违,造成日本社会与正在发生工业革命的欧洲接近隔绝,新技术无从传入,进而威胁了国家安全。在长达250年的时间里,日本的军事技术一直停留在弓箭、刀剑和火枪的水平。到了19世纪,事态的发展超出了日本的控制,作茧自缚的日本再也难于自保,陷入了靠前不安与仇外的绝望。1852年,时任美国总统米勒德·菲尔莫尔对日本拒绝开放通商口岸的做法极为不满,加上他以“白人责任论”(当时将欧洲扩张主义合理化的一种观点)的心态看待其他社会,于是决定派海军准将马修·佩里前往日本,以终结其孤立状态。佩里仔细研究日本历史之后,决定以大规模
...
目录:
XI 中文版序
XVII 序言
001 前言
第一部分
第一章 通往南京之路
第二章 六周暴行
第三章 南京沦陷
第四章 恐怖的六星期
第五章 南京安全区
第二部分
第六章 世人所了解的南京大屠杀
第七章 日本占领下的南京
第八章 审判日
第九章 幸存者的命运
第十章 被遗忘的大屠杀:再次凌辱
结语
尾声
致谢
参考文献
— 没有更多了 —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