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文化史(全2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华文化史(全2册)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112.86 5.7折 198 全新

库存13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69838

出版时间2021-0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988页

字数1019千字

定价198元

货号SC:9787208169838

上书时间2024-12-05

问典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冯天瑜,1942年生,湖北红安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中国文化史研究,主要著作有:《明清文化散论》、《中华文化史》、《中华元典精神》、《辛亥武昌首义史》、《张之洞评传》、《“千岁丸”上海行:日本人1862年的中国观察》、《新语探源》、《“封建”考论》、《中国文化生成史》等。
主编推荐:
贯穿上下几千年、纵横东西数万里、涉及众多人文学科 深度揭示中华文化别具一格的生成机制 全景展现中华文化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内容简介: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跌宕起伏,绚丽多姿,历久而弥新。本书以宏大的构思、新颖的理论、丰富的内容和严谨而优美的文笔,全景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生成机制和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上编从地理背景、经济土壤、社会结构等方面分析了中华文化的生成机制,重理论而又多有丰富史料的佐证;下编勾画了自远古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段内中华文化自发生到一统、多元、隆盛、内省、融合、陈暮开新、烂熟式微、蜕变新生的发展历程,多描述而又不乏精辟议论的概括。
摘要:
        第一章“文化生态”界说
    一、地球——人类创造文化的载体
    讨论人类文化的生态环境,首先要从“人类的故乡”、“文化的载体”——地球说起。
    我们的地球,是太阳系内一个中等大小的行星,它环绕不断进行核裂变、熊熊燃烧的太阳旋转。
    地球自身的质量所形成的地心引力,足以把贴近它的表面的大气层吸引住;而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使地表温度恰到好处地让水保持液态,今日宇航员从月球或人造飞行器上观察到的地球,是一个由于水的缘故呈现青兰色的美丽星体。
    这个星球在广袤的宇宙间不停歇地疾驰,因为包裹着由必要厚度的大气所“缝制”的“宇宙飞行服”,方能抵御宇宙射线对地球表面的杀伤性照射,同时又将有益于机体生存的射线过滤进来,从而造成一个特定的内环境。这里有必要浓度和比例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强度适中的太阳能及紫外线,这样,有机生命方万分幸运地在这个星体得以充分发展。
    鉴于宇宙的无限性,我们不能说地球为生命提供的这种机遇是少见的,却可以说是极其难得的,在太阳系内更是独一无二的(火星是否存在低级生命机体,一直聚讼未决,但地球以外的太阳系行星没有较高级生命机体则不容置疑)。而人类,则是地球上有机生命历经漫长进化过程产生出来的“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用中国哲人的话来说,“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人者,天地之心也”。人类受赐于自然,也受制于自然,同时,人类又超越自然,能够认识自然并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自然,“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自此,我们的地球及周围的空间变成熙熙攘攘、充满生机的“人的世界”,也即“文化的世界”。古希腊学者、“地理学之父”埃拉托色尼(前276-前194)认为,应当把地球作为人的家乡来研究。这睿智的话语,正道出了本编所要讨论的“文化生态”的真谛。
    二、人对环境的能动作用与环境对人的制约
    人类从动物界离异出来,始终承受着自然和社会给予的多重压力。人类只有不断克服这些压力才能生存和发展,而文化便是人的生存与生存条件的统一体,是人类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并改造自身的过程与产物。
    植物和动物是在死亡的胁迫下,通过机体的变异来适应变化着的环境条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是生物界“天演之公例”。人类作为有机界进化长链中的一个环节,是这种“天演之公例”的产物,同时又超越于其上,具有愈益鲜明的自为能力。人类在劳动生活中形成并发展了别种生物所缺少的自觉和主观能动性,他们不仅接受自然的选择,而且因其有意识,会劳动,还可以选择自然;他们主要不是依赖身体器官的变异消极地顺应环境,而是通过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尤其是不断革新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来积极地增进对环境的制驭力,并不断发展自身的智能,由环境的奴隶变成环境的主人,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当然,人类即使得到高度发展,也不可能为所欲为地处置自然。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及各领域的进步,都存在着自然资源(空间、原料、能源等)的潜在。那种认为环境的负荷能力无限、永无匮乏可能的观点,不过是一厢情愿的主观想象。
    P3-4
目录:
《中华文化史.上》

新版序

题记

导论

一、文化史的研究对象

二、文化:一个向广延度和深刻度拓展的概念

三、文化的实质性内蕴

四、文化结构

五、文化史在历史学科中地位的确立和发展

上编 中华文化生态

第一章 “文化生态”界说

一、地球——人类创造文化的载体

二、人对环境的能动作用与环境对人的制约

三、文化生态学:文化学与生态学结合的产物

四、自然场与社会场·文化生态三层次

五、中华民族在古代和近代面对的两组文化生态类型

六、中华文化生态概述

第二章 中华文化的地理背景

第一节 地理环境:文化创造的自然基础

一、在地理与文化关系问题上的两种特别之论

二、“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失误

三、历史的及文化的研究必须重视对地理环境的考察

四、物质生产构成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文化发展的中介

五、地理环境为文化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性,而人文因素是转变为现实性的选择动力

第二节 中华文化多样化发展和文化中心转移的地理前提

一、中华文化拥有一个较之其他古文化更为辽阔的发展基地

二、气候类型完备,地形、地貌、流域繁复

三、复杂的地理形势是中华文化多样化发展的空间条件

四、辽阔的疆域为中华文化中心转移提供纵深腹地

第三节 中华文化圈的周边环境

一、东亚陆海关系的特点

二、东西方海洋观比较

三、中国古代海洋事业的成就与局限

四、明清“海禁”及其在近代的突破

五、东亚内陆方向的地理障壁

第四节 东亚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