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的诉说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
31.11
5.2折
¥
59.8
全新
库存15件
作者德里克·沃尔科特著
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9107447
出版时间2019-10
版次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纸张胶版纸
页数280页
定价59.8元
货号SC:9787219107447
上书时间2024-12-0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德里克•沃尔科特
(Derek Walcott,1930—2017)
诗人、剧作家、画家。生于圣卢西亚的卡斯特里。先后就读于圣玛利大学和西印度的牙买加大学,后来在波士顿大学教授文学。代表作有史诗《奥麦罗斯》、短诗集《白鹭》、散文集《黄昏的诉说》等,是国际作家奖、史密斯文学奖、麦克阿瑟奖、艾略特诗歌奖等的获得者。其作品多探索和沉思加勒比海地区的历史、政治、民俗和风景。1992年,他因作品“具有伟大的光彩,历史的视野,献身多元文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曾被布罗茨基等誉为“加勒比地区伟大的诗人”“英语文学中优选的诗人”。
◎译者简介
刘志刚,浙江杭州人,生于1970年代,现为高校英语教师,同时从事英语文学的翻译。译有G.K.切斯特顿随笔集《改变就是进步?》(2010)、D.H.劳伦斯游记《意大利的黄昏》(2015)、哈罗德•布鲁姆文学批评集《剧作家与戏剧》(2016)、弗兰•奥布莱恩小说《第三个警察》(2017)等。
马绍博,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硕士,现为文学译者。译有约瑟夫•艾本斯坦文化随笔《势利》(2017)、蕾切尔•卡森自然科普作品《寂静的春天》(2018)、卡伦•布里克森小说《走出非洲》(2019)等。
媒体评论:
媒体推荐
“如今,没有一个用英语写作的人能像沃尔科特那样优雅地为文字注入力量。”
——斯文•伯克茨,《新共和》
“沃尔科特是一位如翠鸟般有着敏锐洞察力的评论家,是一位极富性的作家,他的散文作品博大精深、富有诗意。……德里克•沃尔科特的语言逐渐显示出不一般的力量。”
——保拉•伯内特,《泰晤士报》
“我们幸而拥有沃尔科特这样的诗人。他是一个在普遍意义上献身于艺术的人——艺术是文化,艺术是工艺,甚至是画布上的艺术。……沃尔科特工作的乐趣在于,即使在他最漫无边际的时候,他也不乏味。从整体上看,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叙述方式——一个诗人的故事。”
——汤姆•佩恩,《每日电讯报》
“(对沃尔科特来说,)语言成为一种掌握周围环境的手段,使他能够令各种元素获得近乎神奇的力量;语言对他来说比现实本身更真实。……这种魔术师般的力量在20世纪的诗歌中是非常罕见的。但比这种能力更罕见的是,像沃尔科特那样,以如此丰富和幸福的方式写作的欲望。”
——亚当•基尔希,《纽约客》
内容简介:
《黄昏的诉说》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沃尔科特的第一部散文集,精选了他二十余年间在《纽约书评》《新共和》等杂志上发表的多篇重要文章以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讲稿。在这些文章中,沃尔科特评论了现代一些有名文学家、诗人如海明威、休斯、洛威尔、布罗茨基、弗罗斯特、拉金等人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他作为诗人的艺术理念与深刻观察。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文章集中反映了他对加勒比地区后殖民文学与文化感人而深刻的审视,呈现了他对自己诗歌、戏剧创作的总结和思考,对我们深入理解沃尔科特及其迷宫一般的诗歌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沃尔科特的文章与他的诗作一样,意象繁复,气势恢宏,融汇了西方古典与现代、“旧世界”与新大陆诸多文化元素,这部散文集如同一轴集优雅、简洁和辉煌于一体的画卷,沃尔科特在他所展开的每一个主题中,都融入了抒情的力量和融合的智慧,这使他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一个极为重要的诗歌声音。
摘要:
◎精彩书摘
安的列斯:史诗记忆之碎片(节选)
天福村坐落于特立尼达岛卡罗尼平原的边陲。卡罗尼平原位于岛的中部,广阔无垠,至今仍大量种植甘蔗。想当年奴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多人签了契约,来到这里收割甘蔗,所以这小村里住的都是印度人的后裔。那天下午,我和同行的美国朋友来到村里,沿路所见全是印度人的脸。我想说,这是一道非常迷人的流动风景线,因为周六下午《罗摩里拉》,即根据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改编的戏剧即将在此上演。村里来的演员们穿着戏服,聚集在彩旗飘扬的田野上,俨然加油站的开业典礼。英俊的印度少年,一身红黑色的衣裳,随意将手中的弓箭指着午后的阳光。远处,天边是一座座低矮、黛蓝的山脉,闪闪发光的青草地,渐趋厚密的云朵。天福!真是个赏心悦目的好名字,透着盎格鲁-撒克逊的气息,留存着一段史诗般的记忆。
田边一座敞棚下,堆放着两副硕大的竹铠甲,形似一对巨型铁笼。这是神明身体的一部分,小腿或大腿,只要安装好、竖起来,便是一座巍峨的神像。戏演到最后,神像会被焚烧殆尽,以此表示史诗的结束。望着眼前的甘蔗田,我的脑海中突然闪过雪莱的那首十四行诗:坠落在地的奥西曼德斯塑像和他的帝国,漠漠黄沙里“偌大的残骸”。
鼓手们在敞棚里生了火。他们把手鼓凑上前,使劲想把鼓皮绷紧。橘黄的火焰,鲜亮的青草,将要付之一炬的竹编铠甲,这些不是在瀚海沙漠,不是在灭亡的帝国,而是经久不衰的祭典的一部分,如同焚烧甘蔗的丰收大会,年复一年地举行着。祭典的意义正在于不断的重复,毁灭的意义乃是要浴火重生。
神明开始进入田野。用作舞台的敞棚里传来了喧闹的乐声,即通常所谓的“印度乐”。史诗剧即将在这敞棚里上演。服装整齐的演员们出场了。我猜,他们是王侯与诸神。啊,真是不打自招!“我猜是神吧",这么一耸肩,正好体现了我们非裔和亚裔移民的身份。我时常想到《罗摩里拉》,只是一直无缘得见。我不曾见过这剧场,就在露天里,由村里的孩子扮演武士、公侯和神明。我不知道这部史诗的内容,不知道主角是谁,他的敌人又是谁。不过,我最近刚为英国某剧团改编过《奥德赛》。我的假定是,观众了解奥德修斯,这部小亚细亚史诗的主人公,了解他所经历的磨难。而《罗摩里拉》则不同:在特立尼达,没人知道罗摩、迦梨、湿婆、毗湿奴是谁,除非你是印度人。这话听着很别扭,可在特立尼达,至今还有人这么说:“除非你是印度人。”
天福村就像是中部平原的边陲多出的一片高地,茫茫甘蔗地当中漂浮的一只竹筏,《罗摩衍那》将在这里上演,虽然表演会很粗糙。不过,这只是我作为作家的观点,是错误的。我在天福村观赏《罗摩里拉》,把它当作一台戏来看,但其实它关乎的是信仰。
演员化好妆,穿上戏服,登台前对着镜子点下头,那一刻,他相信他从现实步入了幻境。你把这份自信放大几倍,或许就能体会演员的心情。但他们也并非演员。这些人都是经过挑选的,又或者自己选定了某个角色。这部圣剧要连演九个下午,每次两小时,直到太阳下山。他们不是业余演员,而是宗教的信徒。没有什么戏剧术语足以形容这些人。他们不用卯足劲演戏。他们的演技很可能就像这午后
...
目录:
目录
辑一
黄昏的诉说
历史的缪斯
安的列斯:史诗记忆之碎片
辑二
论罗伯特•洛威尔
论海明威
论C.L.R.詹姆斯
花园小径:V.S.奈保尔
神乎其技:约瑟夫•布罗茨基
写平凡的大师:菲利普•拉金
泰德•休斯
鳄鱼公子:莱斯•默里
走过的路:罗伯特•弗罗斯特
给夏穆瓦佐的一封信
辑三
马提尼克咖啡馆:一则故事
译后记
— 没有更多了 —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