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体论:原初生成与现代嬗变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文体论:原初生成与现代嬗变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50.7 6.5折 78 全新

库存2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姚爱斌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312063

出版时间2022-0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324页

字数325千字

定价78元

货号SC:9787301312063

上书时间2024-12-03

问典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姚爱斌,男,1968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论和文学基础理论研究,对古代文体论和《文心雕龙》中的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多有反思与新识。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多项。出版专著《中国古代文体论思辨》《〈文心雕龙〉诗学范式研究》等,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
主编推荐:
一本关于中国文体论的重要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语境还原、原典精析、史论融通、中日比较等方法,深度反思中国文体论原初生成与现代嬗变中的诸多问题。首先从概念层面考察从先秦两汉时期主导性的“文”和“文章”观到汉末魏时期出现的“文体”观的演进过程,比较“文章”观与“文体”观的不同内涵,分析古代文体论生成、发展的文学动因和文化语境,揭示“文体”概念和文体论产生的文学史意义。进而追踪中国文体论从传统向现代嬗变的轨迹,在中日交流、古今之变和西学东渐等多重历史文化背景下,揭示以“语言形式”为核心内涵的中国现代文体观的形成历史,具体分析中国传统文体观的日本接受以及日本近代文体观、西方文类学和语体学对中国现代文体观形成过程的不同影响,深入探究中、日、西“文体”观传播、影响、嬗变、转换的内在动力、机制和规律。本书还以经过重释的古代文体论为学理基础,对七言诗体起源发展问题以及“通变”“风骨”“奇正”等重要文论范畴作了更为契合历史语境的阐发。
目录:
导论

第一章从外饰到本体:“前文体论”时期的先秦两汉“文章”观

第一节本体的外形或修饰:“文”概念的基本内在规定

第二节内修“文德”与外备“文章”:“周文”的两个基本向度

第三节“人”为本体:周代“人文”的多层次系统

第四节“空文”与“润色”:两汉“文章”观的基本倾向

第五节从汉代赋论与六朝辞赋批评比较看汉代的“文章”观

第六节人与文的统一及文的内在统一:王充文学观的新转向

本章小结

第二章文体论产生与《典论·论文》文学史意义重评

第一节“体”义原始:“心—体”相对与“异‘体’”相对

第二节“文体”概念的出现及其基本义与偏指义

第三节古代“文体”概念现代阐释的盲点与误区

第四节文体的自觉:汉末魏晋文学观的历史特质

第五节文体自觉与文体论产生的文学史意义

本章小结

第三章诗体节奏的内在矛盾与七言诗体的生成及发展

第一节诗语节奏论对七言诗体晚熟原因的几种解释

第二节诗体的完整性与诗歌节奏的多重性

第三节七言韵语的原初实用化倾向与七言诗语体节奏的晚熟

第四节《楚辞》式情感节奏对早期七言韵语的整合与骚体式七言诗的形成

第五节言志、反讽与抒情:汉代非骚体文人七言诗的创作与演进

第六节“立体益孤,含情益博”:鲍照隔句韵七言诗体的特创

本章小结

第四章刘勰文学“通变”论的意义建构与整体解读

第一节“变而通”与“通其变”:《周易》“通变”论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文体分化与规范偏离:南朝文学“新变”的两种基本倾向

第三节以经典“体要”驭新变“奇辞”:刘勰论文的基本立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