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师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从师记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38.5 7.0折 55 全新

库存10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跃进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66275

出版时间2022-0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300页

字数216千字

定价55元

货号SC:9787020166275

上书时间2024-10-15

问典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刘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哲学部副主任、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评论》《中国文学年鉴》主编,兼任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会长、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著有《秦汉文学地理与文人分布》《秦汉文学编年史》《门阀士族与文学总集》《中古文学文献学》等专著、《古典文学文献学丛稿》《秦汉文学论丛》《文学史的张力》等论文集。
内容简介:
《从师记》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有名古典文学专家刘跃进先生的回忆性散文。上编六篇,以作者个人成长经历为线索,说到知青生活、求学经历、两代人对清华大学文科建设的记忆,以及作者在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工作的点点滴滴;下编九篇,是对俞平伯、王伯祥、傅璇琮等前辈学者的追忆和纪念;附录一篇,记述了与后辈学人交往的一段经历。
《从师记》是一部记忆之书。作者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又先后师从著名学者姜亮夫、曹道衡等先生攻读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阅历丰富,成就卓著,在新时期的学人中颇具典型性。在本书中,作者以朴素自然的笔墨,记述了数十年来个人求学与从师的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和学术的进步。
《从师记》也是一部打开学术之门的启蒙之书。作者是古典文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不仅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还总结了颇多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作者把这些深造有得之言融汇在一个个生动的细节、片段中,使人读之兴味盎然,启发深长。本书为广大读者提供的,“是一个可以触摸的学术境界,一种可以贯通的学术精神,一段可以仿效的学术人生”。
《从师记》不仅是一部记忆之书,也是一部打开学术之门的启蒙之书。
摘要:
        “跃进”时代萌生的文学梦想
    我们那个时代,激情澎湃,如同我的名字,一直在“跃进”中。
    我的文学梦想之树,也在一天天长大。
    我叫刘跃进,1958年11月出生。1976年底,我年满十八岁,在文学梦想中结束了中小学生活。
    我的名字很有时代色彩,介绍自己时,我通常会说:我是“”年代的产物,年龄写在脑门上。早些年,大家都心领神会,哈哈一笑。现在,这种会心的回应是越来越少了。
    我对自己的名字也有腹诽,觉得激进色彩较重。四十八岁那年,我用陶渊明“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的诗意,给书斋起名叫“爱吾庐”,是取法自然之意。六十岁以后,自号“缓之”,意思是想让生活节奏慢下来,品味平淡之美。
    我老家在山东潍坊寿光县(今寿光市),曾祖那代闯关东,到了吉林。父亲早年在白城团地委工作,1964年调到团中央,后来在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学生》杂志当编辑,全家移居北京。
    我生日较晚,是在11月,按照当时北京规定,9月1日前年满七岁的孩子才能入学。正常情况下,我应该在1966年上小学。父母想让我和1958年出生的孩子一起上学,就在1965年夏天把我送到白城农村老家入小学。我的第一个老师叫什么,今天已全然不记得,只记得一个教室里有四个班级,四个班级就是四个年级,一个老师给四个
    不到半年,我转学回到北京,到了东城区后圆恩寺小学。茅盾就年级轮流上课。住在这条胡同,现已辟为茅盾故居。我们小学比邻文天祥就义的北兵马司(当时是交通部所在地),马路对面的府学胡同有文天祥祠。南边是隆福寺、中国美术馆,北边是安定门城楼,还有很长一段城墙。城外是护城河,看得见清澈的流水。我在后圆恩寺小学加入少先队,入队仪式非常隆重,是在鼓楼上举行的。课后,我们常到这些地方玩,比试胆量,就沿着错落修筑的城墙往上攀爬。“”中,安定门城楼给拆了,儿时记忆的地标也变得模糊起来。
    “”开始前,我转学到朝阳区的幸福村第一小学。班主任叫戴翠茹,看起来三四十岁的样子,齐耳短发,是当时最流行的发型。她在“”开始不久就被揪出来,以后就没有给我们讲过课。大学毕业那年,我在路上好像见过戴老师,只是不敢确认,就没有打招呼。此后多次搬家,再也没有机会见到戴老师了,很后悔当初没有喊一声老师。——人生常常是这样,很多事,一旦错过,就是永远。
    “”正酣的时候,每个人都被卷入其中,很难置身事外。周振甫先生是老开明书店的,那时还不算很老,个子不高,稍胖,略微驼背,肤色白皙,戴着圆圆的眼镜,总是笑眯眯地看着你。走路的时候,身子随着手臂的摆动微微晃悠,在孩子眼里,像个老太太。他不善言辞,“大批判”时,用浓重的湖州话念批判稿,声音很小,结结巴巴的,一副迁腐的样子,成为众人笑料。我也随着大人傻笑。
    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中苏关系日益紧张,战火好像马上就要燃起,甚至第三次世界大战就要爆发。毛主席发出指示,“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很多大工厂、大企业迁往西部大后方城市。那些日子,每隔几天就搞防空演习,演练如何卧倒以防机枪扫射,如何
...
目录:
引言001

上编

“跃进”时代萌生的文学梦想003

黄湖的记忆015

“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023

从师记037

记忆中的水木清华080

好诗不过近人情

——谈谈文学和文学研究所110

下编

《王伯祥日记》中的俞平伯先生191

记汪蔚林先生二三事203

“小室无忧”

——记古籍版本学家魏隐儒先生218

来谕惓惓,亲如促叙

——记复旦大学王继权老师237

斯人已逝,德音未远

——傅璇琮先生印象256

致辞一束

积厚流光,触类旁通

——纪念王伯祥先生诞辰130周年273

专精与宏通的境界

——纪念吴世昌先生281

双棔书房的学术天地

——纪念吴晓铃先生285

裴斐先生的傲骨与逸情289

附录

求其友声三十年

——由一场学术讲演说起292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