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巴特(新版)/牛津通识读本/(美)乔纳森.卡勒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
20.28
5.2折
¥
39
全新
库存16件
作者(美国)乔纳森·卡勒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47981
出版时间2013-0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312页
定价39元
货号SC:9787544747981
上书时间2024-10-1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作者乔纳森?卡勒(Jonathan Culler),康奈尔大学英语和比较文学教授,世界文学理论学界的领军人物。20世纪很重要的英语文学评论家弗兰克?克默德曾盛赞其“无与伦比的阐释技巧”。曾将关于解构和符号学的课程内容结集出版,另著有两大力作——《结构主义诗学》和《论解构》。 序言作者汪民安,1969年出生于湖北新洲,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文化理论、当代艺术和文学。出版著作有《谁是罗兰?巴特》、《什么是当代》等。主编理论丛刊《生产》。
主编推荐:
美国有名学者乔纳森?卡勒继《文学理论入门》之后又一力作,带你走入罗兰?巴特语言和风格的美妙国度。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谁是罗兰?巴特》作者汪民安作序推荐。
精彩内容:
【序言】
序言
汪民安
今天,罗兰·巴特的盛名似乎已经过去了。这使我们可以冷静地对待他的遗产。巴特当初是作为一个理论家引起世人关注的。他是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一个符号学家,一个结构主义者,最后也是作为一个后结构主义者而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巴特的时代,正好是文学批评的时代。那个时候,人们急于摆脱先前的老式的文学研究方法,寻找各种各样的文学阐释方式,以至于文学批评成为显赫的学科。而巴特始终是这个潮流中的先行者,他总是将各种各样的哲学观念(尤其是他的法国同行的哲学观念)引入到文学批评中来,他将文学批评进行花样翻新,他在这个行当不断地挑衅、刺激和发明。作为一个文学研究者,他野心勃勃,他相信文学批评值得倾注全力。他由此成为他那个时代最为有名的文学批评家(他和老派批评家的一场热闹而尖锐的争论加剧了他的名声)。巴特最重要的文学意图,是尝试确定一个关于文学的理论,一门文学的普遍知识,一门文学科学——为此,他先是建立符号学理论,后是建立叙事学理论,即便是他操持的反体系的解构主义批评,他也尝试建立一种解构的技术范式——而所有这些,都同旧的批评方案针锋相对,他甚至也不断地同自己的过去针锋相对。他作为新派批评的开拓者和代言人而广受注目。他在学院里面,在文学课堂上被大量地阅读和讨论。
这样的结果是,他的这些理论遗产在今天已经被接近消化了,以至于人们有时候忘记了哪些是批评的常识,哪些是巴特当年的历史发明。就像德里达的解构如此之为人们所熟知,以至于人们忘却了他是解构的发明者一样。另一方面,文学批评的显赫时代已经过去了。一个单纯的文学研究者可能会被历史所抛弃。但幸运的是,在20世纪的批评家中,人们还能想起罗兰·巴特的身影——或许是寥寥无几的身影之一。可以肯定地说,这不是,或者说不仅仅是因为他当年文学研究的成就。而更多地是因为他特有的写作方式。他的研究和批评本身已经是一门艺术:一门写作和语言的艺术
...
内容简介:
罗兰?巴特(1915—1980)终其一生致力于研究人们是如何使他们的世界变得可知的。他的多重身份尤为引人瞩目:他是一位勾勒出“文学科学”之轮廓的结构主义者,一位符号学理论的大力推广者。他代表的不只是科学,还有愉悦,他认为文学使得读者独具创造性。他称作者已经死了,号召我们不要研究作者,而要研究文本。他出版了许多别具一格的著作,展示了个人非凡的想象力。美国有名学者乔纳森?卡勒对巴特多样的理论贡献进行了梳理,描述了其探索的多个领域,促使我们改变了对于一系列文化现象的看法:从文学、时尚、摔跤和广告到对于个人、历史和自然的观念。
摘要:
【书摘】
罗兰·巴特于1980年去世,享年65岁。当时他任职法兰西学院教授,这是法国学术体系的优选位置。他曾以对法国文化做出切中肯綮、蔑视非常不错的分析而闻名,但到了去世的时候他自己也已经成为了现行文化体制的一部分。他的讲座吸引了人数众多、背景各异的听众,从外国旅游者到退休中学教师再到知名学者。他在报纸上撰写专题文章,对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他的《恋人絮语》作为一种恋爱“修辞”,不仅成为畅销书,还被搬上了戏剧舞台。
在法国之外,巴特继萨特之后,成为法国知识分子的标志性人物。他的著作被翻译到多个国家,并拥有众多读者。他的论敌之一韦恩·布斯称他为“或许是对当前的美国批评产生很大影响力的人”,但他的读者群体远远超出文学批评家的范畴。1巴特是具有靠前声望的大人物,是一位现代大师。但他究竟擅长什么?他以什么而知名?
事实上,巴特的声誉源自几个相互矛盾的方面。对于许多人来说,他首先是个结构主义者,或许是专享纯正的结构主义者,他提倡对文化现象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他同时也是符号研究(对于符号的科学研究)很知名的倡导者,勾勒出了一种结构主义式的“对于文学的科学研究”。
不过,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巴特代表的不是科学,而是愉悦:阅读的愉悦,以及读者为了获取可能得到的愉悦而进行个性化解读的权利。巴特反对以作者为中心的文学批评,那种批评一心想要复原作者的思想或意图;巴特提出读者的重要性,并且提倡那种为读者提供了积极的创造性角色的文学。
另外,巴特素以支持先锋派文学而闻名。法国的批评家们抱怨阿兰·罗伯—格里耶以及其他新小说的实践者所写的小说难以卒读—他们认为这些作品只是把一些令人困惑的描述胡乱堆砌在一起,缺少可以辨识的情节,也没有引人瞩目的角色。但巴特不仅称赞这些小说,把他本人的前途和这些作品的前途联系在一起,而且还提出,正是这些向我们的预期发起挑战的“难以卒读”的作品很完美地体现了文学的目的。巴特提出了“可读”文本和“可写”文本这两个相对立的概念。前者指顺从传统代码和可理解性模式的作品,后者指实验性作品,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去阅读这类作品,只能(实际上必须)在阅读的时候去写作这些文本。
然而,令巴特对于先锋派的支持变得广为人知的几部著作并没有讨论当代的实验性作家,而是探讨了经典的法国作家,如拉辛和巴尔扎克。巴特很爱的是“从夏多布里昂到普鲁斯特的法国文学”,而普鲁斯特是他很挚爱的作家。人们甚至怀疑,他宣扬先锋派并且公然否定早期文学的做法是一种明智的策略,这一策略(有意或无意地)创造出一种批评氛围,由此他能够在后来把关注的焦点重新转回到那些早期作家身上,并且以新的方式来解读他们的作品。
很后,巴特还以“作者之死”的代言人形象而知名,所谓的“作者之死”是巴特提出的一个说法,其目的在于消除作者在文学研究和批判性思维中所处的核心位置。他在1968年写道:“我们现在知道,一个文本并非释放出单一的‘神学’意义(一位作者-上帝想要传递的‘讯息’)的一连串词语,而是一种多维度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多种写作(均非原创)相互混合、碰
...
目录:
【目录】
前言
1 多面手
2 文学史研究者
3 神话研究者
4 批评家
5 论战者
6 符号研究者
7结构主义者
8享乐主义者
9作家
10文人
11巴特身后的巴特
注释及参考书目
索引
英文原文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