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宫的古画之美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故宫的古画之美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89.6 7.0折 128 全新

库存50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祝勇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45218

出版时间2021-1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696页

字数288千字

定价128元

货号SC:9787020145218

上书时间2024-10-03

问典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祝勇,作家、纪录片导演,艺术学博士,祖籍山东荷泽,1968年出生于辽宁沈阳。现任故宫博物院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故宫文物南迁史料整理与史迹保护研究”子课题“故宫文物南迁记忆再现与重构”负责人。
    出版作品五百余万字,主要作品有:《故宫的古物之美》《故宫的古画之美》《故宫的书法风流》《在故宫寻找苏东坡》等数十部著作。“祝勇故宫系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任《辛亥》《历史的拐点》《苏东坡》等多部大型纪录片总编剧,国务院新闻办、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天山脚下》总导演,该片入选“新中国七十年纪录片百部典藏作品”,获金鹰奖、星光奖等多种影视奖项。
主编推荐:
走进一座纸上的故宫,再现一段段艺术传奇
国家宝藏的前世今生,故宫艺术的典藏读本

从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到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从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从宋徽宗的《听琴图》到明宣宗的《武侯高卧图》,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到柳如是的《月堤烟柳图》……祝勇从中国美术史的长河中撷取了最激荡人心的几枚浪花,以抽丝剥茧、解剖燕雀之术,将它们背后的文化和故事,将古画与历史及人心,悄然勾连,暗暗打通。

关于“故宫”,祝勇这么说:
六百年的宫殿(到2020年,紫禁城刚好建成六百周年)、七千年的文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物贯穿整个中华文明史),一个人走进去,就像一粒沙被吹进沙漠,立刻就不见了踪影。故宫让我们收敛起年轻时的狂妄,认真地注视和倾听。

关于“古画”,祝勇这么说:
看见书画,我们见到的不只是书画,而是它们与时代的互动关系,它们是在经历了层层的互动推演之后来到我们面前。倘若我们对历史还保留着些许的好奇,我们接近可以从面前的一幅书画开始,一步步地倒推回去,就像逆光的旅行,去寻找它们原初的形迹。

关于“美”,祝勇这么说:
美不是奢华,不与金钱等值。美,是一种观念,一种对生命的态度,是凡人的宗教,是我们为烟火红尘里的人生赋予的意义。
内容简介:
◎国家宝藏的前世今生,故宫艺术的典藏读本

◎收录两岸故宫及海内外博物馆近百幅古画高清详图,全彩印刷,精装典藏

走进一座纸上的故宫,再现一段段艺术传奇

国家宝藏的前世今生,故宫艺术的典藏读本

从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到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从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从宋徽宗的《听琴图》到明宣宗的《武侯高卧图》,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到柳如是的《月堤烟柳图》……祝勇从中国美术史的长河中撷取了最激荡人心的几枚浪花,以抽丝剥茧、解剖燕雀之术,将它们背后的文化和故事,将古画与历史及人心,悄然勾连,暗暗打通。

关于“故宫”,祝勇这么说:

六百年的宫殿(到2020年,紫禁城刚好建成六百周年)、七千年的文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物贯穿整个中华文明史),一个人走进去,就像一粒沙被吹进沙漠,立刻就不见了踪影。故宫让我们收敛起年轻时的狂妄,认真地注视和倾听。

关于“古画”,祝勇这么说:

看见书画,我们见到的不只是书画,而是它们与时代的互动关系,它们是在经历了层层的互动推演之后来到我们面前。倘若我们对历史还保留着些许的好奇,我们接近可以从面前的一幅书画开始,一步步地倒推回去,就像逆光的旅行,去寻找它们原初的形迹。

摘要:
        第一章  如约而至
    一
    中国早期找得出画家名字的绘画,大抵上都采取了横卷的形式。关于“卷”,徐邦达先生有这样的定义:“裱成横长的样式,放在桌上边卷边看的叫做‘卷”’。而竖长的挂轴、条屏,大约到北宋时代才渐渐流行。
    这或许与中国人观看世界的方式有关。中国人的目光,是属于农业文明的目光,是站在大地上的目光,所以中国人看到的世界,必然是水平的、横向展开的,所有的事物,都围绕在自己的周围。平视视角,其实就是人间视角,充满了人间的温情,中国人不以上帝的视角,全知视角地、居高临下地看世界。天地辽阔,山高水长,其实都有人间的温度。万物都很远,万物又都很近,远和近,都是感觉的、心理上的,不是物理的、透视的,不符合科学法则,像一位诗人所写: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表面上说远(“天涯”),其实是在说近(“比邻”)。还有一位诗人写道: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表面上是说近,其实是在说远。这就蕴含在中国古典艺术里的“相对论”。
    中国古典建筑、书法、绘画,无不侧重于在水平方向上发展。中国古典建筑从不追求在垂直高度上的攀升,而注重水平幅度的伸展。这或许与木材这种材料在修筑房屋时有高度的极限有关,更多却是文化上的主动选择,即中国人的居住,应该是田园的、紧紧依傍大地的,离开土地,中国人就会产生一种不稳定感。当下城市里的高楼大厦,不仅造成了人与大地的隔离,也造成了人与人的疏离,有违中国人的精神传统和文化伦理。
    关于书法,蒋勋说:“写过隶书的人大概都有一个感觉,当执笔写那个横向的波磔时,笔尖从右往左逆入,往下一按,再往上提笔造成‘蚕头’,逐渐收笔,以中锋平出构成中段,再渐渐转笔下力,到与左边蚕头相平衡的部位,又渐渐收笔成尖扬之势,造成‘雁尾’。这个过程极复杂而细微的水平线,其实只是‘一’,如果我们要完成一个‘平’的感觉,何不用尺来画呢?事实上,这条线,在视觉上并不是平的,它不是物理世界的‘平’,而是在努力完成一种平,那种在各种偏离中努力维持的‘平’是心理上真正的‘平’,也才是艺术的‘平’,而不是科学的‘平’。
    绘画在成为个人创作之初,就以横卷的形式,体现中国人的“地平线思维”。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图1—1],是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确知画家姓名的最早绘画之一,顾恺之也被称为“中国画史第一人”。这原本是一幅人物画,画的是汉魏之际文学家曹植《洛神赋》的内容,是一幅根据文学经典改编的绘画手卷,讲述的是曹植被曹丕轰出京城,前往鄄城途中,日暮途穷之际,恍恍惚惚之问,在洛河边遇见洛神并坠入爱河的梦幻之旅。但即使人的传奇,依然是在大地上展开,与山水脱不开干系。所以人物画,也仰仗地平线视角。只不过在晋画中,人大于山,不似宋元绘画,人只是藏在山水间的一个小点。
    二
    地平线,就是大地上永不消失的那一条线,是我们无法脱离的世界,所以,我们的美术史,就从一条线开始。

...
目录:
自序 逆光的旅行

序章 画里相逢

第一章 如约而至

第二章 一个皇帝的“三次元空间”

第三章 韩熙载,最后的晚餐

第四章 张择端的春天之旅

第五章 宋徽宗的光荣与耻辱

第六章 繁花与朽木

第七章 一片风流,今夕与谁同乐

第八章 空山

第九章 秋云无影树无声

第十章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第十一章 一个家族的血缘密码

第十二章 家在云水间

第十三章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第十四章 道路上的乾隆

第十五章 对照记

图版说明

注释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