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薪火相传 晚清以来苏州评弹传承机制研究
  • 薪火相传 晚清以来苏州评弹传承机制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薪火相传 晚清以来苏州评弹传承机制研究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52.36 7.7折 68 全新

仅1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晓海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211581

出版时间2022-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300页

定价68元

货号SC:9787100211581

上书时间2024-06-25

问典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刘晓海,1989年生,山东济南人,历史学博士,北美中国口传暨表演文学研究会会员,上海曲艺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江南社会文化史研究。主持完成上海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评弹传承机制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评弹历史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等多项重量和省部级课题。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主编推荐:
《薪火相传:晚清以来苏州评弹传承机制研究》分析了艺术本体与市场在艺术传承过程中发挥的不同作用,同时考察了评弹艺术自身在传承过程中的变化。全书对评弹传承特征、艺术本体特征、传承空间、传承方式等在内的诸多方面的考察。评弹艺术作为曲艺形式的一种,与其他表演艺术门类有着明显的差别,只有对评弹传承特征深入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评弹传承的内在规律。此外,本书还对晚清以来苏州评弹传承模式的规范、调整、变革的历史进行了长时段的考察,作者分析了产生这种变化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社会环境因素,并对传承过程中出现的典型个案进行了细致分析。
内容简介:
苏州评弹简称评弹,以说、噱、弹、唱为特色,是苏州评话、苏州弹词的总称。在评弹数百年的发展史中,评弹艺人始终“背包囊走官塘”,活跃于江南各市镇码头,成为江南人民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评弹已入选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州评弹数百年来生生不息,有赖于行之有效的世代传承。

本书通过回顾评弹传承机制在晚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个阶段的变迁,从艺术本体演变与市场变迁两个维度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影响评弹传承的因素,并以评弹传承为切入口,考察了近代江南社会的历史变迁。本书既是以全新视角考察苏州评弹的论著,也对其他曲艺传承机制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目录:
分序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概念解析

第三节  学术回顾

第一章  光前裕后:光裕社对评弹传承的整合

第一节  世纪年代以前的评弹传承

一、柳敬亭与莫后光

二、王周士与评弹“前四家”

第二节  光裕社对传承体系的建构

一、马如飞重建光裕社

二、建构三皇祖师

三、行规与道训

四、学艺与出道

第三节  光裕社对传承体系的维护

一、苏道与外道

二、亲疏有别

三、男女有别

四、夏荷生出走光裕社

第二章  异彩纷呈:民国时期评弹传承的新变化

第一节  市场变革对评弹传承的影响

一、上海成为评弹新中心

二、润余社对传承体系与观念的冲击

三、无师承者涌入评弹界

第二节  性别隔离消解对评弹传承的影响

一、从“女先儿”到“书坛佳丽”

二、“雌雄档”与家班制

第三章  革故鼎新:年后评弹传承的变革

第一节  学校制评弹传承模式的确立

一、评弹业态的全面变革

二、文艺教育的“鲁艺模式”

三、评弹学校教育模式的确立过程

第二节  规训与反应

一、政治与艺术并重

二、定向分配与跟师学习

三、应对与迷失

结语

附录

一  同治五年至民国三十三年(1866—1944)光裕社出道情况简表

二  苏州评话传统书目流传情况表

参考文献

后记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