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9,一个国家的青春记忆:重返五四现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1919,一个国家的青春记忆:重返五四现场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44.88 6.6折 68 全新

库存15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叶曙明著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58598

出版时间2019-02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字数320千字

定价68元

货号SC:9787510858598

上书时间2024-06-04

问典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叶曙明,作家,学者,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成绩斐然。著有《山河国运》《大变局:1911》《重返五四现场》《中国1927谁主沉浮》《国会现场》《草莽中国》《李鸿章大传》《启明之星:梁启超传》等。
主编推荐:
激动人心的年代,一百年后的回望与反思
新与旧交锋的大时代,政界与学界的风云往事
叶曙明先生代表作,海内外媒体一致好评
精彩内容:
重读五四
——再版前言

距离这本书的初版,转眼已经过去六年了。六年前这本书刚出版时,有记者朋友问我:你为什么把1919年5月4日这一天向前推进至1895年的公车上书,把这一段历史称为“五四时代”?为什么将公车上书视为五四时代的起点?
当时我说:因为公车上书与戊戌变法开启了一个现代版的春秋时代,在此之前,无论是洋务运动、同治中兴,还是“经世派”(包括龚自珍、魏源、林则徐、郭嵩焘、徐继畲、梁廷枏等人),他们基本上是在“用”的范畴内打转,没有涉及到“体”的问题,也没有涉及国家的政治制度。而公车上书与戊戌变法则是第一次把知识分子的诉求,引向了对国家政治制度改革的方向来,这是划时代的。刚好它也发生在4、5月间,所以我把它看作是一场流产的五四运动。
今天,当这本书重版时,这个问题自然又浮现在我的脑际了。但我关心的不是五四运动的起点在哪里,而是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走出五四时代。当清代末年,西潮东来之际,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的这个口号,是不得已的无奈之选,因为当时西潮之盛,汹涌澎湃,浩浩荡荡,想关门闭户是不可能了,守旧者希望以这个口号抵挡一阵子,至少不要让祖宗创下的“体”败在自己这一代人手上,拖得一天算一天,等熬到自己身后,管它洪水滔天;而革新者则希望以“用”为突破口,最终会走到“体”的改变。
因此,可以说无论守旧者还是革新者,内心深处其实都已明白,“体”最终是要变的。但历史发展的现实,却让革新者大跌眼镜,“西用”的引进,不仅未能成为改革“中体”的突破口和推动力,相反,“西用”引进得愈多,改革“中体”的阻力愈大。等到中用与西用经过几代人的混血杂交,已经难分彼此时,人们反而觉得,不要西体,中国也一样可以富足强盛,也一样可以雄视天下,万国来朝。于是,重振儒教,光复旧物的呼声,愈来愈高,甚至连废除公历、恢复夏历,以黄帝纪元这一类在五四时代已遭共弃的主张,也竟在21世纪再次冒出,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的一大奇观。
内容简介:
五四前后是中国近代目前群贤咸集,大师辈出的年代,各种思想像山崩川涌,汇聚成滔滔巨流,相激相荡,引领风骚。那是一段激情迸发、永不复返、令今人无限神往的光辉岁月。本书再现了这个新旧政治、新旧文化交锋的大时代,细述民国政界与学界的风云往事。
摘要:
    五月四日那

1919年5月4日,星期日。
鲁迅用一个字记录了这天北京的天气:“昙”——浓云密布。柳絮在天空中飞舞。胡同里的香椿树悄悄地绿了,洋槐花已开始绽放。
在前晚上的会议上,议决行动时间为5月4日下午1时。但后来有不少人回忆说,示威活动,实际上从早上就开始了。北大学生方豪说:“于1919年的5月4日上午8时,在北京的天安门前聚集了一万左右的大专学生和部分中学生。”俞劲也说:“1919年5月4日上午10时左右,各校学生约六七千人,在天安门前集会,每人手执小旗,上面写着‘打倒卖国贼,收回山东权利’等标语。”许德珩的回忆录是这么写的:“1919年5月4日早晨,北京各校学生按计划在天安门广场集会,约计有三千余人。那天到天安门很早的是高师、汇文两校。”
但更多的回忆材料都说,天安门前的示威活动,是从下午才开始。上午9时,各中等以上学校代表在堂子胡同法政专门学校开会,讨论下午的游行路线,决定从天安门出中华门,先到东交民巷,向美、英、法、意四国使馆陈述青岛必须归还中国的意见,促请他们电告各国政府。然后转入崇文门大街、东长安街,前往赵家楼曹汝霖住宅,将旗帜投入曹宅,以表达愤怒。傅斯年被推举为行动委员会主席,由他正式宣布,下午1时在天安门广场集合,前往东交民巷进行和平的示威抗议。
但参加者来自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团体,傅斯年并不接近掌握他们的情况。事实上,他们当中不少人已下了决心,必要时以暴力进行抗议。
下午1时,天安门广场上,聚集着愈来愈多的学生,而且不断有学生队伍开来加入,北大学生在上午10时提前吃饭,饭后在马神庙二院大讲堂前集合,按班级排队,约一千人(几乎占了北大全校学生的一半),列队前往天安门广场。教育部派了官员到北大,希望阻止学生外出。蔡元培在校门口拦住同学们,劝他们不要上街游行。
蔡氏神色凝重地说:示威游行并不能扭转时局,北大因提倡学术自由,颇为守旧人物和政府所厌恶,被视为鼓吹异端邪说的洪水猛兽。现在同学们再出校游行,如果闹出事来,予人以口实,这个惨淡经营,植根未固的北大,将要首先受到摧残了。他说学生们有什么要求,他可以代表同学们向政府提出来。
易克嶷挺身而出,向蔡校长说明学生们上街游行的理由,请校长不要阻拦。队伍中响起了一片嘘声,挤到前面说:“示威游行势在必行,校长事先本不知道,现在不必再管,请校长回办公室去罢。”几个学生一拥而上,把蔡氏半请半推地拥走。其实蔡氏也只是尽校长的本分,做做样子而已,并非认真阻拦学生。他后来自述其态度是“不去阻止他们了”。于是,队伍立即像开闸的洪水一样,一泻而出了。
目录:

重读五四——再版前言 我们的五四——序叶曙明《重返五四现场》 (余世存) 上篇?启蒙 第一章  价值崩溃的年代 一场未遂的五四运动 尝试用宫廷政变来进行政治改革 “托洋改制”对决“托古改制” 体制内改革走进死胡同 这样的国家,你爱它就是害它 有了二次革命,就有三次、四次革命 第二章  向北京大学集合 胡适率先打出“文学革命”旗号 “开下了一场战争” 蔡元培入主北大 校长为教员伪造履历 载酒行吟的古文家林纾 八方风雨会中央 在“二千人之社会”中试验民主自由 第三章  新旧文化的“双簧戏” 林纾被无辜拖下水 学术自由,终于还是难自由 “用石条压驼背” 《本志罪案之答辩书》的烈士情结 谁是孩子?谁有资格去救孩子? 胡适为独立人格呐喊 五四运动的预演 两军对垒,鸣鼓而攻 下篇?救亡 第四章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从巴黎传来的噩耗 北京,山雨欲来风满楼 今夜无人入睡 五月四日那一天 以爱国的名义 “杀君马者道旁儿” xue潮的扩大与升级 六月的怒吼 第五章  诸神的分手 出了研究室就进监狱 “还有一点人味”的社会 谈主义的左边来,研究问题的右边去 散伙的时刻到了 模范小中国 逃往南方,酝酿组党 另敲锣鼓另开张 第六章  尾声与楔子:革命来了!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中国徘徊 《新青年》的归宿 广州,新文化运动的终点站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五四”精神有千种,“五四”结果只一个 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后记:历史的宿命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