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常禅:活出真实的自己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平常禅:活出真实的自己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12.49 5.2折 24 全新

库存6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贝达 著,胡因梦 译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ISBN9787544321921

出版时间2007-12

版次1

装帧平装

纸张胶版纸

定价24元

货号SC:9787544321921

上书时间2024-06-04

问典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商品描述
主编推荐:
我们需要一种清晰明确的实修方式,帮助我们在真实的生命经验中体证自己的身心。本书将引领你进入开阔的自信,体悟心中本有的祥和及解脱。对禅宗的“体证”有诚意探索的读者,本书可能是你今生推荐阅读的实修指南。 
——胡因梦
艾兹拉·贝达是一位平常心禅学派的禅师,1998年正式成为夏绿蒂·净香·贝克(Charlotte Joko Beck)的法脉传人。他修习禅定长达三十多年,目前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的禅修中心任教、写作及生活。
    艾兹拉·贝达更换过三种行业——老师、电脑程序设计师和木匠,患过免疫系统失衡的疾病和摄护腺癌,并从事过临终关怀工作。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加上诚恳而准确的实修态度,使得他的教诲每每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明晰度。

书中细腻地剖析了转化愤怒、恐惧、痛苦及烦恼障的实修体悟。艾兹拉毫不掩饰地描述了自己所经历的慢性病史中的忧患意识,以及种种用心转化业习性的体证,令人不禁感叹东方的许多禅修导师虽有证量,却往往无法或不愿充分言传实修过程中的挣扎及起伏,只以意会式的含糊语言引人入胜,以至于丧失了禅的平等性和直朴精神,而流于威权操控式的教导。

内容简介:
艾兹拉·贝达是一位资深禅师,但他在书中却极少用到“空性”或“不二”等专有名词。他认为修行无法被化约成一种理论或公式,最重要的是安住于当下,活出禅的身心体悟。所谓“平常禅”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修行,这是对“至道无痕”的生动体悟。在本书中,艾兹拉·贝达藉由个人往事,指出人们是如何在逃避真实生活,而唯有“活在实修生活里”,才能转化愤怒、恐惧、痛苦及烦恼,开放本觉和与生俱来的慈悲心,真实地“活着”。
    “平常心禅”是夏绿蒂·净香·贝克在美国本土建立的现代禅宗。净香在60年代曾依止安谷白云及中川宗渊两位日本禅师习禅。1983年正式成为前角"博雄(Hakuyu Maezumi)的第三代传入,并开始担任洛杉矶禅修中心的住持。其修行主旨为不求特殊的开悟境界,不企图达成有别于当下的超常意识状态,不参公案或话头,不借数息、观息或随息来规避当下的情绪活动,更不主张透过专注禅定引发虚假的三眛境界,因为这种充满至福感的定境,仍然存在着微薄的主客二元对立,所以一旦出定回返真实的日常生活,这份至福感势必消散,而行者又会迷失于尘劳之中。 
    换句话说,净香要帮助修行者达到的存在状态,只是平平常常在此时此地过着自己的日子,维持着感官的开放度,留意身心在每个当下的反应及变化,逐渐增强对身体的觉知,愈来愈细微地去发现意识底层的焦虑及紧缩倾向,并学习如何替瞬息万变的思维活动加标签,以勘破那些在早期养成过程中所种下的自我信念,如此方能突破这些根深抵固的制约系统,学会安住于身体上的情绪能量。心理上如果不再企图挣扎抗拒负面的觉受,心量就会因此而拓宽,对空性的体悟也会深化,进而领会苦的真谛,发现我们与生俱来的慈爱与悲心,这才是精神修为最真实而不虚的目的。 
&nbs
...
摘要:
    第一章如履薄冰 
     遭到挑战时,不妨敞开心胸学习下述两种基本的功课:一、我们应该认清与其逃避困境,不妨将困境视为道途。二、当我们遭受打击时,是否能学着不去指责任何人,包括自己在内。 
     我的墙上挂着一张女孩在溜冰的照片。她高举双臂,头往后扬,无忧无虑地溜着冰,但似乎忘了身边的告示牌上写着:注意薄冰。这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的一件事? 
     我们大部分的人都像是在无人驾驶的飞机里度过了一生。或许我们目前的人生并没有遇到什么灾祸,一切都还算顺利。我们也许有一份正当的职业,一份相互扶持的关系,健康状况良好,但即使如此,我们仍然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如履薄冰之感。我们可以感觉到一股焦虑不安的颤动,伴随着隐约的不满足感:一些尚未治愈的痛苦以及未经揭露的恐惧。然而大部分的时候,我们都选择不去看这些底层的东西。 
     假设我们的人生境遇开始恶化,脚下的薄冰碎裂了,这时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可能会试着清除表面的障碍,克服困难,或者跟往常一样把问题推开。我们也可能绕道而行,以忽略或压抑的方式来对治令人不悦的事件。
    为了避免失败,我们选择的策略通常是更努力地掌控我们的生活,或是以娱乐、消遣、忙碌来逃避困境。我们很少质疑自己这些根植于恐惧的对策,而将它们视为无可争辩的真理。然而,这样的做法往往令我们划地自限,其结果是,我们的人生就这样被窄化成了一股隐约的不满足感。 
     然而我们到底会利用哪些对策来建立起看似稳固的地基,以便逃避内心的恐惧?这是一个因人而异的问题。有的人会运用掌控的策略——将那股迫在眉睫的混乱感阻隔于外,以维持内心的秩序。有的人则企图超越或凌驾内心里不可抗拒的冲动,来证实我们的能耐。也有人选择臣服及配合环境,寻求一些想像出来的慰藉。还有的人则企图以滋养别人的方式寻找安全感,让自己感觉被需要和被赞赏。另外还有一种对策则是展现出虚弱无助,急需被某人、某团体或某个机构拯救的模样。或者以不断追求娱乐消遣,来填补因盼望和孤独而形成的空洞感。诸如此类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 
     通常我们必须掉落到冰冷的深水中,无法动弹或呼吸,几乎快要灭顶了,才被迫去面对根植于内心的局限——由愤怒、恐惧和困惑所构造的地雷。也许必须遭遇到疾病、经济上的剧变、失败的人际关系或是亲人的死亡,才能唤醒我们,逼着我们学习安住在冰水中。 
     每当我们陷入这些恶劣的情境时,就不得不面对内心的痛苦了。因为它近在眼前,逃也逃不了。失去钱财、健康或是某份关系所带来的不安全感,往往会让恐惧浮出表面,而令我们感到愤怒、自怜、沮丧及困惑。从我们对治这些问题的方式,可以看出我们对人生究竟理解到了什么程度。每当我们遭遇到人生无法避免的打击时,一旦有幸学会真实不虚的修持方法,便能做出与光是趋乐避苦截然不同的行为了。 
     ......
目录:
译者序:依法不依人
推荐序
导言
第一部分 修持的基本要点
第一章 未经揭露的恐惧
第二章 “正常人”的生活
第三章 能否友善地对待自己
第四章 体证和目睹
第五章 第八十四个烦恼
第六章 静坐的三个面向
第二部 转化情绪烦扰的方法
第七章 替代式的人生
第八章 如何转化愤怒
第九章 如何转化恐惧
第十章 如何转化痛苦
第十一章 如何转化烦恼
第十二章 工作与修行
第三部 生活在禅中
第十三章 刚与柔
第十四章 随它去
第十五章 慈爱
第十六章 慈爱观
第十七章 觉醒慈悲之心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代跋)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