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学历史与儒学思想家研究9787807704096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儒学历史与儒学思想家研究9787807704096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40.39 4.8折 85 全新

库存20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陶清著

出版社孔学堂书局

ISBN9787807704096

出版时间2024-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85元

货号14995225

上书时间2024-12-27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第一章儒学总论

儒学的历史与未来一我的儒学观

一、儒学思想发展的四大路径及其正偏得失

二、戴震终结儒学思想发展的哲理化路径的意义

三、儒学思想发展的学问化/人格化路径的现实意义与历史价值

寻找儒学的原始问题

一、性与天道:儒学的原始问题

二、性与善恶:儒学原始问题的歧出

三、天道与天理:儒学原始问题的哲理化

四、简短的结语

046儒家思想现代诠释的路径选择与当代中国哲学的重建046一、重读戴震:儒学哲理化诠释路径选择的是非得失

二、哲学与学问:儒家思想存在和发展的基本问题

054三、思考方式转变:当代中国哲学重建的首要前提

061四、结语:儒家思想的当代诠释应参与价值重估和价值重建

第二章方以智哲学思想研究

综合创新:方以智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引言

二、综合创新的三个层面

三、综合创新的逻辑支持

四、综合创新的概念基石

“所以然者”:方以智哲学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

090一、作为方以智哲学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的“所以然者”

093二、作为方以智哲学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的“所以然者”的理论内涵113三、作为方以智哲学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的“所以然者”的实践旨归130“可以/何以/所以”:方以智哲学思想体系的逻辑建构

一、“可以”:存在必然有根据

二、“何以”:原因、根据和规律

165三、“所以”:天地间事物和现象可以如此存在的最终根据及其可以如此运

动变化的终极原因

四、“主阳”即“至理”:自然决定应当

五、结语

第三章戴震哲学思想研究

戴震与儒学哲理化进程的终结

一、导言

187二、生与死:理想道德悬设与人的生存权利的冲突

192三、理与欲:关于伦理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文化设计与人的本性的冲突及和解197四、形而上与形而下:作为哲学的儒学与作为学问的儒学的冲突

五、结语

戴震与理学思辨模式批判

……

二、成德之教:心体即是性体

心学与性学:牟宗三的学派归属抉奥

一、引言

二、心学:心体与性体

三、性学:性体与人的本性

四、简短的结语

309从“圆善”看“圆教”一一牟宗三哲学思想的思辨性溯源

一、德福一致:道德的形上学与道德神学之异

二、性体:“无限的智心”可以替代上帝

三、圆善与圆教:德福圆融的根本保证

四、德福圆融:判教的实践依据

自由与实践:牟宗三哲学观的目的和路径

一、实践:牟宗三批判马克思的失足之处

二、自由:牟宗三批评康德的思维之失

三、“道德人”假设与自由/实践的思维间距

“道体”即“性体”:牟宗三哲学史观念的思想创新

344一、“性体”:牟宗三哲学体系的核心观念和最高范畴

348二、“道德的形上学”:道德的性体心体同样也是天地万物即自然界的本体356三、“逆觉体证”:个人道德实践工夫的不二法门和必由之路

体用不二:牟宗三哲学观的内在构架

一、性体:道德的形上学的根本依据

二、心体:道德本心的全体呈现

371三、体用不二:道德本心既是体也是用即存有即活动



内容摘要

儒学的历史与未来我的儒学观

儒学的历史,就是儒学自身思想发生和发展的历史;由于儒学思想在自身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断遭遇异端邪说的挑战、外来思想理论的渗透和时代精神的变迁,儒学思想也就不断地因革损益且与时俱进地改变着自己的形式,因此也不断地创新着儒学的思想理论内容,这就是儒学教科书所告诉我们的儒学历史。但是,历史的常识未必就是历史的真相,只有深入真相才有可能接近真理,而真理性的认识则可能为历史的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因此,摆脱“我们认为”“一致认为”等虚空说法和放弃“老子认为”“孔子认为”等假托之辞,勇敢地运用自己的理性思维、公开地阐明个人的理论观点、直接地表达本人的学术个性,或于思想之活跃、理论之深化和学术之进步乃至于历史的发展不无小补。值此之故,本人尝试直接表达个人关于儒学思想发展的历史和未来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前景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径名之曰“我的儒学观”以规避援引、借重、偷运之嫌和含混、两可、遁己之巧,借以澄清自己的思想并就教于同好时贤。

一、儒学思想发展的四大路径及其正偏得失

经历长时间的学习、研究和思考儒家思想发展的历史,本人深感儒家思想发展的历史实际上就是自身理论化或曰思辨化的历史,是儒家思想与人们尤其是现实的个人日常生活世界渐行渐远以至于变得敌视人了的历史。按照通用的中国哲学史教程格式化表述,儒学发展史就是先秦儒学一一汉唐新儒学一宋明新儒学一一现代新儒学依次递进的思想理论发展史;其中,表现持续发展的“新”,无非是当时的儒家学者针对时代新问题和学术思想格局新态势、援引和利用当时并存且溯源及流的思想理论资源和背景文化支持,如援引和利用道家、佛教以及近现代西方哲学和文化去理论化、思辨化、哲理化以至于哲学化地诠释儒学经典而已,由此而来的理论创新和思想创造更多地表现为理论与实践、思想与实际,从而导致学问与人生愈来愈疏远以至于愈来愈对立的发展态势。一个自称为儒家学者的人,既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可以“理论上说得好听,实际上完全不可行”,甚至可以“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以至于“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不言而喻,如此为学之道与原始儒学的“为己之学”,与其说是相距何啻千里,毋宁说是正相反对的。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不言而喻,形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极其错综复杂的;仅就思想理论自身发展的内在原因而言,在我看来,儒家思想自身的理论化、神学化和技术化的发展方向及其表现出来的历史现实,乃是最为根本的原因。窃以为:儒家思想自身理论化或日思辨化的历史实际,源始于孟子面对诸侯争霸的社会现实和百家争鸣的思想界实际而做出的选择;孟子以后儒家思想的历史发展一无论是汉唐新儒学,还是宋明新儒学,以至于现代新儒学,都是孟子所开启的儒家思想自身理论化或曰思辨化的历史的延异或曰路径依赖,本质上不具有“范式革命”的意义,或者说,不过是孟子哲学思想的注脚而已。孟子以后关于他的哲学思想的评论,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在我看来,晚生孟子十年的荀子的评价,洵为的评。荀子在他的《非十二子》一文中指出:“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日:‘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嚯嚯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后世多以为荀子关于思孟的批评乃学派门户偏见或嫡庶正偏之争,其实不然。择要而言,孟子以“心之官则思”,即“心”的思维和辨识功能以及“尽心、知性、知天”的认识路径,去诠释孔子的“为仁由己”的为己之学,将原本应当通过个人的言、听、视、动的感觉功能和感性活动去实现的道德践履,虚化成为“思诚”“求放心”等主观意识和德性思维活动,遂使原本人人可以动手去做、起身而行的实际践行抽象化为“良知”“良能”的外化或曰对象化,从而使得原本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儒家学问抽象化为书本上钻研、册子上考究的理论研究和理性思辨,以至于由人人可为且时时可做变成学者专业和专门学问、动手去做且起身而行变成口讲笔耕和门户争讼、反身自省且推己及人变成理性思辨和概念辨析、正己正人且推己及人变成经术干政和王天下悬设,此之谓“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易言之,儒家思想由原初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从而为人奠定安身立命之本的学问,扶摇直上而为崇尚理性思辨、致力于著书立说以至于虚化为坐而论道、空谈心性的抽象理论,孟子或恐难辞其咎。



精彩内容

本书研究儒学,重点对方以智、戴震的哲学思想体系作了深入探讨。学术研究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离开了儒学思想发展的历史,尤其是方戴两位极力超迈解脱羁绊的宋明新儒学和以继承发展永世弘扬的“成德之教”为职志的现代新儒学,方以智和戴震的哲学思想体系在中国思想发展历史特别是儒学思想发展历史上的历史地位和思想意义,也就无从深入。研究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儒家,又不能不以儒学历史和未来尤其是原始儒学和现代新儒学的大尺度历史背景和未来命运为尺度,以见其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的宏大叙事思想深度,因有儒学总论和牟宗三哲学思想研究之参照。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