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世:第二辑9787806788202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5.44
1.9折
¥
2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葛剑雄等著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ISBN9787806788202
出版时间2008-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8元
货号3485985
上书时间2024-12-2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内容摘要
我的父亲 陆谷孙
在一篇旧文中,我曾写过这么一段话:“现世给了我不少虚荣,老实说我都不怎么看重。最令我自豪的是:我是我父亲的儿子……‘子欲养而亲不待’,先父对我的殷望和‘不为燥湿轻重,不为穷达易饰’的教诲,衷心铭感,匪言可宣!”
我说的是肺腑之言。我始终扮演不好什么委员啊、劳模啊、名师啊之类的角色,但我一直想做个父亲的好儿子,以长驻记忆的父亲的修身言行,当作绳墨,努力“克隆”出一个无愧于他的儿子来。
朋友、学生、学生的学生、素昧平生的读者都想知道关于我父亲的事,特别是陆灏宗兄屡次催促,使我踧躇不安,似乎从他第一次出题至今,这样不日不月地拖着,今日不为,于计已晚,就要此恨绵绵了。然而上文说的“匪言可宣”又确是大实话。就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中,我开始战战兢兢做这篇“命题作文”。言语有时确实是苍白无力的,但愿下面的文字不致亵渎父亲:非徒无益,而反害之!
一
先父 达成公,讳鸿逵。当时江浙一带出了个悍匪,与父亲同名,先父为避嫌而以字行,竟成毕生,与我的两个叔父鸿畴(冯亦代银行工作时代之友)和鸿渐(曾是复旦大学校友会理事)辈名遂殊。后来知道,“达成”二字原作“达臣”,是我祖姑丈(不知这个称谓是否正确,指的是我父亲的大姑父。若谬,请家谱学者指正)朱敏人(名元树,晚清甲辰科翰林,上海财大朱斯煌教授之父)根据孟子“不达不成章”古训改过来的。我们陆家,包括我这一代“孙”字辈在内的男性新生婴儿和“範”字辈的女婴,都请这位“朱家公公”起名,直到他去世。父亲名字里的这个“达”字可能已深深埋在我的潜意识里,偶有学生要我题几个字,我常会写下“学无先后,达者为师”这样的句子。就连见到如唐达成先生这样的名字,都会生出一种亲切感来。
读了上段,读者诸君可能误以为我们余姚陆家是什么名门望族。非也。虽也曾听说过陆氏这一支可上溯到抱着小皇帝蹈海的陆秀夫,可谁也没去认真考究过真伪(若非攀高接贵不可,干吗不就近溯证绍兴的陆游,非去江苏搬个陆忠烈来——我时有这样的疑问)。倒是后来问过同乡闻人余秋雨,在他应邀回去读评县志时,可曾见有关余姚南城东泰门陆氏的记载,余君答无。可见我家即使不是最底层的草根,也属名不见经传的升斗小民。这可从父亲五六岁时只能在家认方块字发蒙而无钱上学得到证明(由祖父汝舟公每天出门前教会祖母樊氏太夫人,再由祖母转教,祖母本人也因此得以扫盲,经长年积累,后来竟能读懂普通信札和一些弹词小说)。祖父酷爱翰墨,雅好书法,只是迫于生计而供职钱庄,俟家境稍有好转,才得以送长子先进私塾,后入县立高小。据父亲回忆,当年的高小,最后几年既要读经,又习英文,科目之多以及教学水准之高“不让今日中学”。父亲高小毕业之后原拟外出升学,却又因族中叔祖投机失败,债台高筑,家中经济情况再次恶化而被迫进钱庄当了个小文书(父亲因此常说自己没有寻常意义上的童年),半年仅得大洋六块。父亲不甘就此埋没,遂于一九一九年十五岁时来上海投考中法学堂(校址为今日沪上八仙桥的光明中学)。学堂分初、中、高三级,其中高级相当于震旦大学预科,教员多为法国神父。父亲晚年自称:“只要有书读,枯鱼还可入水。”在中法学堂三年,他每学期跳越一级,据说创造了学堂历史上进步最快的纪录。我至今保存着学堂奖给优秀生的厚重洋装书,如《拉封丹寓言》以及比寻常旅行箱缩小五六倍的硬皮书箱。因学堂不供膳宿,只能走读,父亲借居亲戚家楼梯下方一般人家堆放煤球的狭仄空间栖身。寄人篱下,不能率性夜读,父亲又正处体魄和性格定型之际,如此处处受到约束,慢慢便养成了他自称“文弱无力,寡言少语,少年老成”的个性特征。
一九二一年,父亲北上投考法人经办的陇海铁路车务见习生,在百余名考生中以第一名录取,因而得以留在郑州的总工程司办公处当练习生,从打字、收发等琐细杂务做起,五年后被提擢为比利时籍总工程师(记得名叫“格雷斯”,多年后与父亲仍有雁鱼之交)的秘书。父亲在繁忙工作的同时,不弃文墨爱好,“单日学中文,双日学法文”,开始把中国小说译成法文,并用法文写作长篇的叙事文,其中相当一部分刊布在《北京政闻周报》(La Politique de Pekin)上。父亲说投稿的目的不在稿酬(他清楚记得,当时稿费为每页两块),而是为“一雪未上大学之耻”。一九九五年,我膑骨骨折初愈,应邀去郑州讲学。侪辈知我寻常不喜张扬,远避嚣尘,这次如何欣然拄杖远行?其实我的隐秘意图在于踩一踩父亲当年留下的足迹。到了郑州,曾四处打听陇海铁路总工程司旧址而未果,悻悻然若有所失而归。
继陇海铁路之后,父亲先后谋职于报酬较丰的通成(经理周作民)、华年(经理黄师让)等公司,足迹遍及半个中国,又外驻越南(时称安南)海防一年——这是父亲一生中唯一“易饰”而穿西服的一年——直至抗战爆发始回到上海。祖父享年五十八而逝,时年未及而立的父亲从此便担负起全家的生计,维持祖母、我母及我大姐生活之外,尚需供付我一叔二姑的学费,还要悉索敝赋,清偿同胞手足经营不善导致的亏负,使先人遗泽和父亲本人近十年的积蓄尽于一旦。父亲晚年告我,那一段日子实在难过,自己节衣缩食不说(从烛光点烟而节约一根火柴,就是一例),因怕高堂震怒,妯娌勃谿,手足失阳,尽管内心忧急如焚,表面上还要装得若无其事,块垒郁积,终于闹出一场黄疸。
二
我出生于日占时期的上海中行别业。在长姐筢先之后,幼子谷孙之前,我母还育有二子一女,除二姐筢九外,余婴均未存活。时因汪伪储备银行某科长叛变中共遭制裁,日伪对中国人办的银行实行报复而突然扫荡中行宿舍(此事散见于对极司非尔路七十六号魔窟的多种回忆文章中),我家遂匆匆搬离,迁入建国西路合群坊。我最初的人生记忆便是发生在这里的人和事:入夜,厚重的窗帘拉上,老式的百代留声机开动,传出父亲从秘密渠道买回的《义勇军进行曲》、《大路歌》等唱片的激昂歌声;家中女眷出动去“轧户口米”天黑未归,祖母念佛,父亲踱步不止;大人摁着我理发,我扑腾挣扎,一面大叫:“你们都是日本人啊?”大年初一,父亲带我去上述“朱家公公”处拜年(因朱留学日本,日人曾诱逼他出任余姚县维持会会长,朱峻拒后而避祸至沪),途遇日军骑兵巡逻,我还特别注意过他们戴的菱形皮口罩,与狼犬戴的极为相似,罩面还开出几个小孔,想来是为透气之用……也是在合群坊,父亲开始教我看图识字,用的教材就是当年中法学堂的奖品《拉封丹寓言》;稍后又教《三字经》、《百家姓》、《对子书》等,督促背诵唐诗,还讲《(最后一课》等爱国故事(尽管经过新历史主义式的考证,普鲁士所占的阿尔萨斯应是德语区,禁授法语,当属“拨乱反正”,爱国主义还是狭隘民族主义应当存疑)。后来,当我长大,在大一的作文里回忆童年,写到《最后一课》给幼嫩的灵魂带来的震撼时,自以为从小接受的是爱国主义教育。谁知“文革”祸起,不知哪位从旧档案里挖掘材料来揭发我,说是“从小狂呼‘法兰西万岁!’”,是洋奴。再后来,读到《最后一课》作者都德的其他作品,譬如写巴黎公社起义期间,公社战士如何一边据守街垒,一边轮流嫖娼;而原本印象中不时远离巴黎的尘嚣,隐往普鲁旺斯乡间的“干干净净的”都德本人,曾长年遭受肮脏隐疾的痛苦煎熬,又不免大吃一惊!近读美国David McCullough二○○六年作品《一七七六》,看到代表所谓正义一方的北美大陆军内部酗酒、暴虐、腐败、反智横行,进一步佐证了父亲晚年对我说过的一句话:“这个主义,那个主义,其实背后最强大的驱动力还是人性。”合群坊的回忆中还有二楼群孩练习四轮溜冰鞋撞翻痰盂的情景。楼上惹祸,引得在底楼的大人上来叱止,如若楼梯上传来母亲轻盈的脚步声,作为孩子王的大姐範先是不会忌惮的;要是步履舒泰,那必是父亲无疑。这时大姐会推出我来做只小小“替罪羊”。父亲上得楼来,不用说话,逼视我们一眼,转身走去,楼上便鸦雀无声了。多少年后,已在攻读研究生的我和翟兄象俊在后来的蓬莱路旧居彻夜卧谈,楼梯上又会传来同样舒泰的脚步声,那是父亲来催促我们睡觉了。
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前夕,美军B-29轰炸机时袭日占上海,关于上海将成焦土的谣言蜂起。全家会商后,决定二、三叔分别自立门户,父亲奉祖母携妻孥雇帆船出吴淞口经杭州湾返抵余姚的老屋生活。就是在船上,我记得,父亲教我背下了“孤帆远影碧空尽”等诗句。“文革”中,往返设在崇明的五七干校,都要乘坐渡轮经过吴淞口。时隔三十年,我还常回忆起幼时回乡的一幕幕往事:上船检查的日军勒令我三姑戴上眼镜,以与证件核对,并连连逼问“关金有伐?”(“关金”者,据朱绩崧老弟告我,乃“海关金单位兑换券”的简称,为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海关收税的计算单位。)大人以木箱箱面为桌,陪祖母雀战消磨时光,而我和父亲睡同一个“被头筒”(余姚土话,指被窝),似是此生父与子唯一的一次“肌肤之亲”,在拍击船帮的涛声中,一面感受着父亲体温传导的安全感,一面沉沉睡去。船抵庵东,老小从长长的跳板战战兢兢走过,上了在烂泥滩涂等候的牛车,老牛缓步前行,车轮吱呀作声,四周乡野蛙蛤聒噪不止
媒体评论
我的父亲 陆谷孙
在一篇旧文中,我曾写过这么一段话:“现世给了我不少虚荣,老实说我都不怎么看重。最令我自豪的是:我是我父亲的儿子……‘子欲养而亲不待’,先父对我的殷望和‘不为燥湿轻重,不为穷达易饰’的教诲,衷心铭感,匪言可宣!”
我说的是肺腑之言。我始终扮演不好什么委员啊、劳模啊、名师啊之类的角色,但我一直想做个父亲的好儿子,以长驻记忆的父亲的修身言行,当作绳墨,努力“克隆”出一个无愧于他的儿子来。
朋友、学生、学生的学生、素昧平生的读者都想知道关于我父亲的事,特别是陆灏宗兄屡次催促,使我踧躇不安,似乎从他第一次出题至今,这样不日不月地拖着,今日不为,于计已晚,就要此恨绵绵了。然而上文说的“匪言可宣”又确是大实话。就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中,我开始战战兢兢做这篇“命题作文”。言语有时确实是苍白无力的,但愿下面的文字不致亵渎父亲:非徒无益,而反害之!
一
先父 达成公,讳鸿逵。当时江浙一带出了个悍匪,与父亲同名,先父为避嫌而以字行,竟成毕生,与我的两个叔父鸿畴(冯亦代银行工作时代之友)和鸿渐(曾是复旦大学校友会理事)辈名遂殊。后来知道,“达成”二字原作“达臣”,是我祖姑丈(不知这个称谓是否正确,指的是我父亲的大姑父。若谬,请家谱学者指正)朱敏人(名元树,晚清甲辰科翰林,上海财大朱斯煌教授之父)根据孟子“不达不成章”古训改过来的。我们陆家,包括我这一代“孙”字辈在内的男性新生婴儿和“範”字辈的女婴,都请这位“朱家公公”起名,直到他去世。父亲名字里的这个“达”字可能已深深埋在我的潜意识里,偶有学生要我题几个字,我常会写下“学无先后,达者为师”这样的句子。就连见到如唐达成先生这样的名字,都会生出一种亲切感来。
读了上段,读者诸君可能误以为我们余姚陆家是什么名门望族。非也。虽也曾听说过陆氏这一支可上溯到抱着小皇帝蹈海的陆秀夫,可谁也没去认真考究过真伪(若非攀高接贵不可,干吗不就近溯证绍兴的陆游,非去江苏搬个陆忠烈来——我时有这样的疑问)。倒是后来问过同乡闻人余秋雨,在他应邀回去读评县志时,可曾见有关余姚南城东泰门陆氏的记载,余君答无。可见我家即使不是最底层的草根,也属名不见经传的升斗小民。这可从父亲五六岁时只能在家认方块字发蒙而无钱上学得到证明(由祖父汝舟公每天出门前教会祖母樊氏太夫人,再由祖母转教,祖母本人也因此得以扫盲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