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创新简史:改变汽车的关键技术与设计:key technologies and designs for evolution of the automobile9787111737506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74.25
7.5折
¥
99
全新
库存26件
作者陈新亚编著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737506
出版时间2023-1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99元
货号14316523
上书时间2024-12-2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前 言 汽车进化论 第1篇 早期车辆动力竞争 1 汽车创新名人堂(一) 2 第1章 蒸汽动力率先上路 3 1.1 蒸汽模型车/南怀仁 3 1.2 蒸汽原型车/尼古拉斯·约瑟夫·居纽 4 1.3 高压蒸汽车/理查德·特雷维西克 5 1.4 实用蒸汽汽车/阿梅迪·波利 7 第2章 电力驱动紧随其后 10 2.1 电池/亚历山大·伏特 10 2.2 铅酸蓄电池/加斯顿·普兰特 11 2.3 电动机与发电机/迈克尔·法拉第 12 2.4 实用直流电机/托马斯·达文波特 15 2.5 电动三轮汽车/古斯塔夫·特鲁夫 17 2.6 交流电机/尼古拉·特斯拉 18 2.7 换电模式电动汽车/查尔斯·简托德 20 2.8 电动汽车再生制动/达拉克 22 第3章 内燃机汽车后来居上 24 3.1 内燃机/艾蒂安·勒努瓦 24 3.2 四冲程循环内燃机/尼古拉斯·奥托 26 3.3 汽油发动机/戈特利布·戴姆勒 28 3.4 两轮摩托车/戈特利布·戴姆勒 30 3.5 三轮汽车/卡尔·本茨 31 3.6 四轮汽车/戈特利布·戴姆勒 34 3.7 汽车长途旅行/伯塔·本茨 35 3.8 柴油发动机/鲁道夫·狄赛尔 37 第4章 混合动力昙花一现 40 4.1 轻混合动力汽车/亨利·戴 40 4.2 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费迪南德·保时捷 40 4.3 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亨利·皮珀 42 第2篇 内燃机的黄金时代 43 汽车创新名人堂(二) 44 第5章 基本结构:从单缸到W18缸 45 5.1 四缸发动机、蜂窝式散热器/威廉·迈巴赫 45 5.2 整体式气缸/亨利·福特 46 5.3 铝合金活塞/沃尔特·宾利 48 5.4 V16缸发动机/凯迪拉克 49 5.5 W18 和 W16发动机/布加迪 50 5.6 复合铝镁合金缸体/宝马 51 5.7 无缸套技术/福特PTWA 52 第6章 配气机构:从两气门到电子气门 53 6.1 顶置气门/大卫·别克 53 6.2 双顶置凸轮轴/欧内斯特·亨利 54 6.3 每缸4气门设计/奔驰、布加迪 55 6.4 可变气门/本田VTEC 57 6.5 电子气门/宝马Valvetronic 58 第7 章 进气控制:从机械增压到电动涡轮 60 7.1 机械增压器/罗茨兄弟、奔驰 60 7.2 涡轮增压器/阿尔弗雷德·布黑、桑福德·莫斯 61 7.3 涡轮增压器中冷器/保时捷911 64 7.4 涡轮增压器独立冷却/大众 64 7.5 可变涡轮几何叶片/保时捷 65 7.6 双涡流增压器/宝马 66 7.7 机械和涡轮双增压器/大众 67 7.8 电动涡轮增压器/奥迪、奔驰 67 7.9 连续可变长度进气歧管/宝马 69 第8 章 燃油喷射:从化油器到电控双喷 70 8.1 化油器/查尔斯·杜里埃 70 8.2 机械式燃油喷射/博世 71 8.3 电子式燃油喷射/博世 71 8.4 燃油缸内直喷/乔纳斯·赫塞尔曼 73 8.5 氧传感器/博世 74 8.6 汽油缸内直喷+涡轮增压/奥迪TFSI 74 8.7 燃油双喷射发动机/丰田 75 第9章 点火起动:从手摇起动到自动起停 76 9.1 火花塞点火系统/罗伯特·博世 76 9.2 电动起动/查尔斯·凯特林 77 9.3 自动起停功能/丰田 79 第10章 燃烧控制:从预燃烧室到阿特金森 81 10.1 复合涡流可控燃烧/本田CVCC 81 10.2 预燃烧室燃烧技术/奔驰、玛莎拉蒂 84 10.3 火花控制压燃点火/马自达SPCCI 86 10.4 阿特金森循环/詹姆斯·阿特金森 87 10.5 阿特金森循环发动机/丰田 87 10.6 米勒循环/拉尔夫?米勒 89 10.7 可变压缩比/萨博、日产 91 10.8 可变缸技术/通用 92 10.9 排气再循环(EGR)/大众 93 第11章 奇思妙想:从转子发动机到氢动力 94 11.1 转子发动机/菲利克斯·汪克尔 94 11.2 转子发动机跑车/马自达 96 11.3 氢动力发动机/宝马 98 11.4 动能回收系统/马自达 99 11.5 催化转化器/尤金·胡德里 99 第3篇 底盘结构百年进化 101 汽车创新名人堂(三) 102 第12章 变速器:从手动变速到无级变速 103 12.1 同步器式手动变速器/厄尔·汤普森 103 12.2 自动变速器/厄尔·汤普森 104 12.3 无级变速器/米尔顿·里维斯 107 12.4 手自一体式变速器/保时捷Tiptronic 108 12.5 双离合变速器/大众 109 12.6 自动离合变速器(AMT)/法拉利 110 12.7 7速手动变速器/保时捷 110 第13章 转向系统:从液压助力到线控转向 111 13.1 液压助力转向/弗朗西斯·戴维斯 111 13.2 电子液压随速助力转向/斯巴鲁 112 13.3 电动助力转向(EPS) /铃木 113 13.4 可变齿比转向系统/本田 114 13.5 主动转向系统/宝马 115 13.6 动态转向系统/奥迪 116 13.7 四轮转向系统/本田 117 13.8 线控转向系统/英菲尼迪 118 第14章 传动方式:从直接传动到智能四驱 119 14.1 前置后驱设计/潘哈德·勒瓦索 119 14.2 直接传动系统/路易斯·雷诺 120 14.3 前纵置前驱设计/雪铁龙 121 14.4 前横置前驱微型车设计/阿莱克·伊西戈尼斯 122 14.5 四轮驱动设计/世爵60HP 123 14.6 前后双发动机设计/阿尔法·罗密欧 124 14.7 四轮驱动轿车设计/奥迪quattro 125 14.8 前后双变速器四驱系统/法拉利FF 127 14.9 电子限滑辅助/奔驰4ETS 128 14.10 轴间转矩控制系统/奥迪 129 第15章 制动系统:从鼓式制动到空气制动 131 15.1 鼓式制动器/路易斯·雷诺 131 15.2 盘式制动器/弗雷德里克·兰彻斯特 132 15.3 液压助力制动系统/马尔科姆·洛克希德 134 15.4 通风式制动盘/保时捷 135 15.5 陶瓷复合制动盘/保时捷 135 15.6 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博世、奔驰 136 15.7 尾翼空气制动/布加迪威航 138 第16章 悬架系统:从钢板弹簧到电磁悬架 139 16.1 四轮独立悬架/奔驰 139 16.2 双叉臂式悬架/雪铁龙 139 16.3 扭力梁式悬架/雪铁龙 140 16.4 液压气动悬架/保罗·马盖斯 140 16.5 麦弗逊式悬架/厄尔·麦弗逊 142 16.6 空气悬架/凯迪拉克、奔驰 144 16.7 多连杆式悬架/奔驰 145 16.8 主动车身控制系统/奔驰 146 16.9 电磁悬架/凯迪拉克 147 16.10 自适应液压减振器/奔驰 148 16.11 电子式主动稳定杆/宝马 148 16.12 动态发动机支座/保时捷 150 16.13 可回收能量悬架系统/奥迪 150 16.14 侧面主动防护系统/奥迪 151 第17章 轮胎:从充气轮胎到防爆轮胎 152 17.1 充气轮胎/约翰·邓?普 152 17.2 胎压监测系统/通用 153 17.3 防爆轮胎/宝马 154 第4篇 车身造型与安全设计 155 汽车创新名人堂(四) 156 第18章 整车设计:从马车样式到楔形车身 157 18.1 现代式汽车设计/威廉·迈巴赫 157 18.2 现代方程式赛车设计/保时捷 158 18.3 概念车设计/哈利·厄尔 159 18.4 尾鳍造型设计/哈利·厄尔 160 18.5 楔形车身设计/马塞洛·甘迪尼 161 18.6 “折纸”车身造型/乔盖托·乔治亚罗 162 18.7 轻型越野车设计/威利斯“吉普” 164 18.8 运动型多功能车(SUV)设计/吉普 165 18.9 多用途车辆(MPV)设计/克莱斯勒 166 第19章 车身空气动力学设计 167 19.1 流线型车身设计/汉斯·列德文克 167 19.2 风洞测试设计/克莱斯勒“气流” 167 19.3 空气动力学计算设计/马尔科姆·塞耶 169 19.4 赛车定风尾翼/柯林·查普曼 171 19.5 赛车地面效应/柯林·查普曼 172 19.6 主动空气动力学系统/兰博基尼ALA 174 19.7 自动挡风系统/奔驰 175 19.8 车身气流通道/宝马、法拉利、布加迪 176 19.9 车底板涡旋发生器/奥迪 177 第20章 车身个性设计 178 20.1 鸥翼式车门设计/奔驰300SL 178 20.2 剪刀式车门设计/马切洛·甘迪尼 178 20.3 蝶翼式车门设计/迈凯伦F1 178 20.4 旋转式车门设计/柯尼赛克CC 179 20.5 鹰翼式车门设计/特斯拉 Model X 179 20.6 头颈暖风系统/奔驰 179 20.7 硬顶敞篷车身设计/布鲁诺·萨科 180 20.8 “火焰曲面”车身设计/克里斯·班格 181 第21章 车身结构与安全设计 182 21.1 承载式车身设计/蓝旗亚Lambda 182 21.2 车身被动安全设计/贝拉·巴恩伊 183 21.3 安全气囊/约翰·赫特里克 186 21.4 三点式安全带/尼尔斯·博林 188 21.5 预紧式安全带/奔驰 190 第5篇 造车技艺世纪变革 191 第22章 制造材料:从低碳钢到碳纤维 192 22.1 镀锌钢板 192 22.2 铝制车轮/埃托雷·布加迪 193 22.3 铝制车身/奥迪ASF 194 22.4 玻璃纤维车身/雪佛兰 195 22.5 碳纤维单体车身/捷豹 195 第23章 制造方式:从标准化到模块化 197 23.1 零部件标准化/亨利·利兰 197 23.2 流水线生产/亨利·福特 198 23.3 一体化压铸/特斯拉 199 23.4 模块化平台/大众MQB 200 第6篇 电动势力卷土重来 201 第24章 电池与电机:从镍氢电池到扁线电机 202 24.1 镍氢电池 202 24.2 锂离子电池/索尼 202 24.3 无模组(CTP)技术/宁德时代 203 24.4 动力蓄电池底盘一体化(CTC)/特斯拉 204 24.5 电池管理系统(BMS) /特斯拉 205 24.6 扁线电机/雪佛兰 206 第25章 电驱动:从轻混合动力到纯电动 207 25.1 48V电气系统/奥迪等 207 25.2 混合动力汽车/丰田普锐斯 207 25.3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比亚迪F3DM 208 25.4 纯电动汽车/通用EV1 209 25.5 锂离子电池汽车/日产、特斯拉 210 25.6 燃料电池测试车/通用 210 25.7 燃料电池汽车/丰田 211 25.8 800V高压平台/保时捷 212 第7篇 从电气化到智能网联 213 第26章 电气配置:从碳丝电灯到激光灯 214 26.1 乙炔灯 214 26.2 电气照明系统/凯迪拉克 214 26.3 氙气前照灯/宝马、奔驰 215 26.4 随动转向前照灯/塔克、雪铁龙 216 26.5 LED前照灯/雷克萨斯、奥迪 216 26.6 矩阵式LED前照灯/奥迪 217 26.7 激光前照灯/宝马、奥迪 218 26.8 汽车空调/帕卡德、凯迪拉克 219 26.9 自动刮水器/约翰·奥森 220 第27章 座舱控制:从车速表到远程升级 222 27.1 电磁式车速表/奥托·舒尔茨 222 27.2 电子变速杆/宝马 223 27.3 抬头显示(HUD)/通用 224 27.4 人机交互操作系统/宝马iDrive 225 27.5 车载导航系统/本田、丰田 225 27.6 中控触摸屏/别克 226 27.7 全景监视系统(AVM)/英菲尼迪 227 27.8 手势识别操控/宝马 227 27.9 远程升级(OTA)/特斯拉 228 27.10 车载网络数据总线/博世 229 27.11 域控制器(DCU)/奥迪 230 第28章 智能网联:从定速巡航到无人驾驶 231 28.1 车速巡航控制/拉尔夫·蒂托 231 28.2 带行人识别的夜视系统/宝马 232 28.3 全地形响应系统/路虎 233 28.4 电子稳定程序(ESP)/奔驰 234 28.5 自适应巡航控制(ACC)/三菱 236 28.6 自动紧急制动(AEB)/本田 237 28.7 车道保持辅助(LKA)/日产 237 28.8 盲点监测系统(BSM)/沃尔沃 238 28.9 泊车辅助/大众、丰田 239 28.10 无线电遥控驾驶/弗朗西斯·胡迪纳 239 28.11 视觉引导自动驾驶/恩斯特·迪克曼斯 240 28.12 机器学习算法/斯坦福大学 241 28.13 L2自动驾驶系统/特斯拉 242 28.14 L3自动驾驶系统/奔驰 243 28.15 无人驾驶出租车/百度 243 第8篇 期待:十大汽车创新技术 245 第29章 碳中和:从钠离子电池到电子燃料 246 29.1 钠离子电池/宁德时代 246 29.2 固态电池/日产 246 29.3 氢燃料电池汽车 247 29.4 电子燃料 247 第30章 智慧交通:聪明的车和智慧的路 248 30.1 单车智能L4自动驾驶 248 30.2 车路协同与无人驾驶出租车 248 第31章 元宇宙:从智能控制到模拟仿真 249 31.1 智能座舱控制 249 31.2 自动驾驶模拟仿真 249 第32章 设计创新:从轮毂电机到滑板底盘 250 32.1 轮毂电机 250 32.2 滑板底盘/RIVIAN 250 附录 汽车创新关键事件时间轴 252 作者简介 254
内容摘要
本书精选汽车目前有意义的200多项创新技术与设计,以及60多位重要创新发明者的故事,配合丰富珍贵的技术专利图和结构原理图,以通俗易懂、轻松阅读的形式,介绍蒸汽汽车、电动汽车、燃油汽车、新能源汽车以及智能网联汽车的创新技术和设计演变,并展望未来汽车技术与设计趋势。
本书按汽车类型和汽车结构总成,分别介绍了内燃机、底盘结构、车身设计、制造工艺、动力蓄电池、新能源汽车、电气化与智能化等关键创新技术与设计,既有关键创新故事,又有结构原理讲解,适合对汽车技术与设计创新感兴趣的读者、汽车行业从业人员、汽车相关专业学生、发明创造爱好者们阅读使用。
主编推荐
一本书证明:创新是驱动汽车的真正力量!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汽车创新的科学知识普及读物,简明图解对汽车演变影响优选的200项技术与设计,全面梳理140多年汽车科技创新节点,趣味讲述60多位重要创新发明者的故事。 本书内容涉及蒸汽汽车、电动汽车、燃油汽车、车身、座舱、底盘、内燃机、变速器、动力电池、电机、电控、安全、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等,并展望未来汽车技术与设计发展趋势。 本书融技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配合550幅图片、41个视频,32个音频,既有创新故事描写,又有结构原理讲解,通俗易懂,轻松阅读,以此启迪读者创新发明的灵感,激发学习科普知识的兴趣,以及探索汽车科技未来的精神。 本书特点: 知识介绍通俗易懂,原理讲解专业严谨。 内容系统条理清晰,版面活泼图文并茂。 140多年汽车的进化与演变,一书看懂。 200项关键技术知识点,5分钟获得一个。
精彩内容
本书精选汽车目前有意义的200多项创新技术与设计,以及60多位重要创新发明者的故事,配合丰富珍贵的技术专利图和结构原理图,以通俗易懂、轻松阅读的形式,介绍蒸汽汽车、电动汽车、燃油汽车、新能源汽车以及智能网联汽车的创新技术和设计演变,并展望未来汽车技术与设计趋势。 本书按汽车类型和汽车结构总成,分别介绍了内燃机、底盘结构、车身设计、制造工艺、动力蓄电池、新能源汽车、电气化与智能化等关键创新技术与设计,既有关键创新故事,又有结构原理讲解,适合对汽车技术与设计创新感兴趣的读者、汽车行业从业人员、汽车相关专业学生、发明创造爱好者们阅读使用。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