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47.78 6.0折 ¥ 79 全新
库存29件
作者邱食存
出版社西南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69720778
出版时间2023-05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79元
货号17580642
上书时间2024-12-24
邱食存,男,汉族,生于1977年,文学博士,四川文理学院副教授,四川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2016年获西南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研究生称号,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年度优秀论文。主要从事美国文学及中美诗歌比较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省级科研项目2项、省级教改项目1项、市厅级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
绪论
第一节 后现代性理论的效度与限度
第二节 研究对象
第三节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价值与意义
第四节 创新之处与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垮掉派”诗歌与“第三代”诗歌后现代性研究综述
第一节 “垮掉派”诗歌后现代性研究综述
第二节 “第三代”诗歌后现代性研究综述
第三节 “垮掉派”诗歌与“第三代”诗歌后现代性比较研究综述
第二章 “垮掉派”诗歌与“第三代”诗歌后现代性转向及其语境分析
第一节 麦卡锡主义语境下“垮掉派”诗歌后现代性背反书写
第二节 文化狂欢中“第三代”诗歌的后现代性转向
第三章 影响与接受:中国禅宗·“垮掉派”诗歌“第三代”诗歌
第一节 以禅入诗之传统
第二节 中国禅宗与后现代性
第三节 “垮掉派”诗人对中国禅宗思想的接受与运用
第四节 “垮掉派”诗歌对“第三代”诗歌似是而非的影响
第四章 “垮掉派”诗歌与“第三代”诗歌中的非诗化倾向
第一节 “垮掉派”诗歌与“第三代”诗歌中的诗歌文体解构
第二节 “垮掉派”诗歌与“第三代”诗歌中的诗歌形式解构
第三节 “垮掉派”诗歌与“第三代”诗歌中的诗歌语言解构
第五章 “垮掉派”诗歌与“第三代”诗歌中的日常生活书写
第一节 “垮掉派”诗歌与“第三代”诗歌中的去英雄主题
第二节 “垮掉派”诗歌与“第三代”诗歌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书写
第三节 “垮掉派”诗歌与“第三代”诗歌中国家形象的解构与建构
第六章 “垮掉派”诗歌与“第三代”诗歌中的生命书写
第一节 “垮掉派”诗歌与“第三代”诗歌中的生命诗学建构
第二节 “垮掉派”诗歌与“第三代”诗歌中的生命书写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一个时代自有一个时代的诗歌。“岭掉派”诗歌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先锋诗歌的翘楚。彼时,麦卡锡主义(McCarthyism)肆虐美国全境。为了转嫁国内种族主义矛盾与工会抗议浪潮以及国际上资本主义社会治理体系的危机,美国当局将美国共产党及其追随者、同情者等边缘性群体当作替罪羊于以打压与宰制。通过将反共产主义、反同性恋与维护国家安全挂钩,美国当局不断诱导并煽动普通民众针对美国共产党与同性恋者的“恐红”与“恐同”心理,激发民众所谓的爱国主义情绪,从而达到强化美国盎格鲁一致性(Anglo-conformity)主流价值观体系的目的。于是,在美国当局二战后凭借冷战思维在国内外大搞恐怖政治、反共排外、压制民众自由这一社会历史语境中,惠特曼式的民主国家理想受到以麦卡锡主义为核心的冷战文化的全面摈弃。为此,作为美国社会中的他者性边缘群体,“垮掉派”诗人本着绝不同流合污的背反精神,发起了旨在反叛象征性现代主义诗歌传统、强化美国诗歌本土化原则的诗歌变革运动。“垮掉派”诗歌力图通过反叛美国盎格鲁一致性主流价值观体系、同性恋书写以及回望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的左派思潮,来进行以多元化与差异性为特征的后现代性诗歌背反书写,从而拉开了美国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的大幕。
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属于中国“第三代”诗歌的时代,这一时期时代精神的转换首先为“第三代”诗人所感知、体验并赋予变革性的诗歌表达。不再是先锋的朦胧诗的落潮与“第三代”诗歌的崛起似乎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如果说朦胧诗属于现代主义诗歌,那么,将朦胧诗列为主要反叛对象的“第三代”诗歌也可以说是后现代主义诗歌。然而,情况似乎又并不这么简单。一方面,诗人们并不太乐意被冠以“后现代主义诗人”的帽子。毕竟,“后现代主义”概念是舶来品,与诗人们所在意的“本土性”与“创新性”多有抵牾,况且一段时期以来其名声似乎并不好听。因此,对于是否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这一问题,“第三代”诗人总是含糊其辞甚至言语间前后龃龉。另一方面,主流文学史及诗歌史在论述“第三代”诗歌的时候,似乎也不太采用后现代主义视角,以至于有学者认为“第三代”诗歌的后现代性特质被“隐匿”了。而与此同时,又不断有评论者指认甚至论证“第三代”诗歌的后现代性,大有和前者对抗之势。那么,“第三代”诗歌是否受到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影响有多大?是否可以借用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视角阐释“第三代”诗歌?可以的话,理论的边界又在哪里?“第三代”诗歌的后现代性与西方当代诗歌(比如“垮掉派”诗歌)的后现代性有何异同之处?要解答这些问题,只是单独考察“第三代”诗歌的后现代性问题似乎很难奏效。相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运用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方法,将“第三代”诗歌与美国最早的后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垮掉派”诗歌于以并置研究,对于理解并阐释这两个诗歌流派或同或异的后现代性特征莫不是一种可行的研究路径。
第一节后现代性理论的效度与限度
由“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开启的中国现代文学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受到当时各种西方文化思潮或多或少的影响,这应该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常识。在经历了数十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导向下的文化封闭与理论封锁之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由改革开放政策所开启的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历史潮流中重获新生。20世纪80年代,怀着“走向世界”和“走向现代化”的激情,中国大陆译介了大量的西方思想、文学与文化著作,各种西方文学思潮和创作方法也随之涌入中国,使得原来那种单一的、政治导向过于明显的文学批评模式得到了极大更新。而在众多的批评方法中,比较文学研究似乎成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影响最大的批评方法之一。有学者就曾指出,在“新时期”的文学研究中,“扎根扎得最深,基础奠定得最牢固,发展得最坚实,取得的成就最大的,还是最初‘红’过一阵而后来已被多数人习焉不察的比较文学”。
然而,问题的另一面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归根到底并不是某种西方理论或观念“移植”的产物。相反,它体现的主要还是中国作家自身基于当下语境所得出的独特生命体验与感受。因此,虽然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特别是影响研究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文学”背景之下,极大拓宽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视野,但似乎不能过于简单地将这种“影响”看成是西方思潮向中国单向“移植”的过程。毕竟,文学创作反映的是一种独特而复杂的主体性精神体验和感受,影响的发生与效度从来都要受到当下社会语境的制约。可以说,中西文学与文化交流不可或缺,随之而来的外来因素也可以给中国作家带来启示和灵感,然而,“一种新的文化与文学现象最终能够在我们的文学史之流中发生和发展,一定是因为它以某种方式进人了我……
本书是基于中国学者视角对“垮掉派”诗歌与“第三代”诗歌进行后现代性比较研究的专著。全书共有六章。第一章“‘垮掉派’诗歌与‘第三代’诗歌后现代性研究综述”是文献综述部分。第二章“‘垮掉派’诗歌与‘第三代’诗歌后现代性转向及其语境分析”梳理了“垮掉派”诗歌与“第三代”诗歌发生发展的历史与社会背景。第三章主要考察“垮掉派”诗歌对于中国后现代性特质的吸收与转化等。第四章“‘垮掉派’诗歌与‘第三代’诗歌中的非诗化倾向”论述了“垮掉派”诗歌与“第三代”诗歌后现代性解构的一面。第五、六章则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分别从日常生活书写与生命书写两个方面论述了“垮掉派”诗歌与“第三代”诗歌各具特色的后现代性建构的一面。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