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妙手生花:张涤生传9787504667229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妙手生花:张涤生传9787504667229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4.19 6.0折 40 全新

库存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甄橙,胡俊,张齐著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04667229

出版时间2014-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0元

货号8411031

上书时间2024-12-22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成长经历 

懵懂的童年

难忘的中学时期

大学时代

第二章 战地救护 

战争与整形外科

铁马医风图云关

印缅战场功勋显

骨鲠在喉夺人命

第三章 结缘名师 

巧遇张先林

赴美求学 师从艾伟

上海整形外科学习班

韦伯斯特和学习班的影响

第四章 创业维艰奠基础

抗美援朝业绩彰

抢救邱财康

中西医结合显奇效

显微外科技术的先驱

第五章 开拓创新

挑战颅面外科

组织工程学的推动者

规范美容外科行业的发展

妙手仁心 行医济世

医学外交家

第六章 搭建专业队伍

教书育人

上海九院五十年

结 语 大爱无边 成就

附录一 张涤生年表

附录二 张涤生主要论著目录

附录三 张涤生遗体捐赠志愿书

参考文献

后 记

内容摘要
序 
    我生于长春,长在无锡。我的父亲见过几分世面,非常重视子女教育,对我这个老大尤其寄予厚望。在他的主张下,我先是上了两年旧式私塾,后来改上小学接受新式教育。我也没有辜负他的苦心,初中时考入无锡县立初级中学,高中时考入私立无锡中学,均是当地名校。
    我有幸遇上了几位良师。小学的美术老师虞哲光知识渊博,绘画、手工制作、石刻等样样都教,很具启发性,培养了我对美术的兴趣。即使到了80 多岁,我还经常在甲鱼壳背上画京剧脸谱哩!初中时的班主任严济宽讲课循循善诱,还要求我们多看课外书,扩大知识面,推荐了大量的古典文学和进步读物。我在潜移默化中受熏陶,一度还萌生了“文学梦”。高中时的英语教师徐承谋非常和蔼可亲,对学生认真、负责,除了在课上教授英语文法外,还向学生介绍西方古典名著,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林肯的The Gettysburg Address 等。后来,我编撰了不少医学专著,发表了百余篇论文以及多篇科普文章或其他各类文字,这都要感谢当时老师们打下的中、英文功底。
    不过,动乱的时代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初中三年级时,日军侵占我国东北三省,我也随着大哥哥、大姐姐们上街游行,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还我东北三省”的口号。此后,我开始阅读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萌发了最初的爱国主认识和政治倾向。尤记得高中毕业时,聂耳、田汉作曲作词的《毕业歌》刚刚问世,我们全班同学高唱“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这歌声嘹亮壮阔,令人热血沸腾,是我受到的最早、最深刻的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我考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后不久,“一二·九”运动爆发。我在南京学联的领导下,彻夜静坐在国民政府门口的广场上,抗议国民政府的不抵抗主义与投降政策。此后我对国内情势有了进一步认识,成了“南京学联”的积极分子。1936 年夏,我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参与组织了“无锡旅外学生暑期服务团”,向广大农民宣传抗日救国的思想。
    我学医有些阴差阳错。本来想考上海交通大学的工学院,却被中大口腔系录取了。一开始我心不甘、情不愿,不久却改变了看法。1937 年,日军发动了“七七”卢沟桥事变,因我学过“战时救护”,被无锡学生抗日救亡后援团任命为救护队的队长,教大家如何包扎伤口、换药,在“八一三”淞沪抗战期间,组织护理淞沪战线转移下来的伤病员。我逐渐觉得这个专业还是大有用处的。
    真正喜欢上外科,是从中大毕业、来到贵阳市图云关,参加“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以后的事情。虽然那里地处偏僻,生活艰苦,却有许多可遇而不可求的名师和学习、实践机会。我在总队部分属的第18 分队的后方医院工作,得到了张先林教授的指导。他曾任协和医院的外科主任,在美国留学期间,曾随当时美国整形外科前辈之一的韦伯斯特(JeromeWebster)教授学习整形外科。我主动请缨做他的助手,从而奠定了我普外科和整形外科的基础。我还从李泰均教授那里学会了重睑成形术,为好几个护士美了容。
    1944 年,我接受老友薛庆煜的邀请,去缅甸前线为印度远征军服务。报到后不久,师部美军联络官里德(Leed)中校发现我的外科基础和技术比普通军医高得多,还能讲英语,便向上级汇报了情况,推荐我到美军43 流动手术队从事急救。前线的伤员很多,有的头颅裂开,有的缺胳膊少腿。我以往从未经历过这种场面,不免心惊肉跳。有一幕场景我至今难忘,某次送来一个胸腔被炸开一个大孔、左肺塌陷、可看得到心脏跳动的不到20 岁的四川籍伤兵,他一直喃喃地问我:“医官,我还会治得好吗?”也有从鬼门关逃出来的经历。一次在八莫前线,我们正在旷野帐篷中进行手术,只听得“嘘……嘘……”两声,并不以为然,继续手术。后来才知道是两颗炮弹,已经隔着帐篷一下子钻到地里了。碰巧炮弹没有爆炸,否则恐怕非死即伤。逃过这一劫后,我对于生与死的体验就更加深刻了。
    这段经历奠定了我创伤外科的技术基础,也在战火中磨炼了我的意志、性格,形成了在紧急时刻处理果断的风格,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也为我带来了新的机遇。日本投降后,为了表彰参军的正式医师(主要是图云关的工作人员)以及协和医院的教授们,国民政府决定选派人员去美国深造。我很幸运,获得了美国医药助华会(简称ABMAC)的奖学金资助,被选送到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进修学院,在著名的艾伟教授(Robert H.Ivy)的指导下学习整形外科。进修期间,我选读了好几门课程,并参与医院的查房和手术工作,不久因手术熟练而获得好评,并得到艾伟教授的赏识。他破例让我当第一助手,有时还索性把手术的扫尾工作都交给我,这使得其他中国进修医生非常惊羡。做艾伟教授的助手并不紧张,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我那时已经有了较娴熟的外科手术经验,第二是艾伟教授性格比较温和。艾伟教授很关心我的学习,为我介绍了另一位来自德国的整形外科医师梅(HansMay)。艾伟教授的重点是在头面部,而梅医师的手术范围遍及全身,包括生殖器等部位在内。他做手术时,决策果断,手部动作准确利索,较艾伟教授速度要快得多,立竿见影,效果很好。我还联系到在图云关的同事和老师、从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的汪凯熙医师,并经他介绍认识了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韦伯斯特(J. Webster)教授。我曾在纽约看他做手术,收获很大。
    在这里,如果你不懂就要随时发问,老师会很详细地回答你,从不嫌麻烦;如果你讷讷不言就会一无所获。我经历过战火磨炼,所以比较大胆,敢于发问,同时也更好地锻炼了英语口语和听力。曾有位美国麻醉医师问我:“张医生,我问你一个问题,当你讲英语时,你是否先想好如何讲中文,然后在脑子里把它翻成英语才讲出来的?”这个问题问得很怪,因为真要是如此讲英语,速度就太慢了。说实在的,我用英语是脱口而出,没有翻译过程。我想大概是因为一旦讲英语习惯了,就会在大脑语言区中建立并加强反射机制吧。
    我认为自己应称得上一个勤奋好学、涉猎全面、不敢懈怠的好学生。
    我每天按时上班、听课,从不缺席。上手术台做助手时,我会细致观察老师的一举一动,记在心头。我还经常学习手术前麻醉师的术前工作,特别是麻醉技术,有些病人需要使用鼻道盲插法,我就琢磨每个步骤,铭记要领,看得多了,便心领神会。那位麻醉科医师看我学习这么认真,也被感动了,后来索性手把手教我替他将管子从鼻子中插入病人气管内,因此我对这门技术相当娴熟。回国后,我在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中美医院工作期间,有位女麻醉师还不知如何进行气管内盲插术,我就主动帮忙,受惠的不但是我的病人,还包括不少普外科病人。每天晚上,我总是先复习笔记,再把当天的手术记录、上课心得等写在笔记簿上,有文字也有图画,从不缺漏(这本日记迄今留存在我的藏书堆中),然后再有计划地读书或复习、做摘记等,直至深夜。有空暇时间,我就去大学图书馆阅读有关参考书和新文献,带上笔记本记下摘要。
    我从美国学到的知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都派上了用场。1951 年12 月,上海组织手术医疗队奔赴战场,我担任副大队长和整形外科组组长。我发现前线伤员分散在东北三省各地军医院,没有专科、专病治疗。为了使散居在东北各地后方医院的大量受烧伤或冻伤头、面、手、足部等伤残伤员能集中治疗,我反复争取在长春建立了一个战时“冻、烧伤治疗中心”,设有60 张病床,这是新中国第一个整形外科治疗中心。战后,我因此荣获了抗美援朝后勤卫生部颁发的三等军功奖励。
    “大跃进”期间,我参与抢救邱财康。这位患者是上海钢铁三厂的工人,全身严重烧伤,烧伤总面积达92%,三度烧伤面积22%,最终能够救活,算得上当时烧伤医学的一项奇迹。这个事件经报道后,数以千计的烧伤病人(包括烧伤后期瘢痕挛缩的病人)从全国各地拥到上海,要求接受修复重建治疗。在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我们抓住机遇扩大病床、增添人员。1961 年,我在瑞金院正式建立整形外科专科,这是新中国第四个整形外科,后来在1966 年,应院系调整需要被迁调到上海第九人民医院。
    我有时会感叹命运的多舛。正当我准备大展身手之际,爆发了“文化大革命”。我们刚刚开始的显微试验被仓促中止。正如种子在严冬默默积蓄力量,一到春天就会生发一样,等到政策有所松动,我和我的团队就应用显微技术成功完成了肠段移植再造食道、大网膜移植修复颅骨慢性溃疡、一期阴茎再造等手术。
    改革开放以后,我深感“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抓紧时间进行对外交流。1979 年,我去印度孟买参加了一个亚洲手术外科学术交流会议,将闭关30 年来九院整形外科的工作成就和科研成果介绍给国际同道,取得了他们的认可和敬佩。自此,我开始了世界之旅。1979—1999 年我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交流学术、建立合作关系,鼓励青年医师走出去见世面,也欢迎外国专家走进来,加深相互了解。通过讲学、示范、参观、进修和举办国际会议的方式,大家都获益匪浅。
    1980 年,九院建起了新的整复外科大楼,床位共170 张,并成立了“上海市整形外科研究所”。九院整形外科一直重视人才梯队的建设,目前拥有一个百余人的团队,分为烧伤整形、颅颌面外科、显微外科、淋巴水肿、美容外科五大亚专业组,分科之细、规模之大、业务之精,在国内都首屈一指,也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这是九院各位才俊共同努力的成果,我也“与有荣焉”。
    我感到自豪的是,到了耄耋之年还能发挥余热。1996 年,我无意中从报纸上看到一封求救信,一名九岁女孩因心脏外露四处求医,均遭拒绝。根据报纸提供的信息,我初步诊断为“先天性胸骨缺损所致的心脏移位症”,尽管这属于小儿外科业务范畴,但再造胸壁却是整形外科的任务。因此,我主动写信到报社,将病孩召到九院检查,经仔细讨论后确定了手术方案,成功施行了中国第一例胸壁修复手术。2002 年我又接诊了一名严重烧伤病人,全身烧伤达89%、三度烧伤达18%,双侧上、下眼睑全层缺失,眼球暴露,由于早期处理不当,左眼失明,右眼分泌物侵溃,仅余光感。患者迫切要求恢复视力,但辗转各地都被拒绝,几乎绝望到要自杀的地步。虽然以往没有类似经验,我还是决定尽力一试。经过认真准备,我制订了周密的分期治疗方案,并亲自主刀。治疗很成功,迄今已12 年,患者的视力一直维持在0.3—0.4,现在过着小企业主的滋润生活,据说是发财了。
    在我的从医生涯中,我很少对找我的病人说“不”、“没办法”。我认为,作为一名医生,不但要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计个人得失。病人病情千变万化,各有不同,疑难杂症又是那么千奇百怪,但这才是考验医生技术和医德水平的试金石。要做值得信赖的医生,就要勇于探索、敢担风险。跳一跳可以摘下果子,但有时虽然跳了却够不着,就得再想方设法,取一块砖石来垫脚,或请人托一把。以我的体验,这样摘到手的果实分外甘甜!
文摘
    外科医生是一门难度大、风险高的职业,与死亡搏斗,往往一步不慎就是万丈深渊,所以精神上要时刻保持紧张状态。张涤生一生都在与死神斗争,在他丰富多彩的人生历程中,有几次生死搏斗是令他难以忘怀的。张涤生经历的几次事故,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助手的失误,但他非常坦诚地看待这些医疗事故,坚持认为自己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他愿意将自己的难忘经历说出来与年轻的医生分享,希望年轻人能在前辈的基础上将医学事业继续发扬光大。在我这辈子从医生涯中,碰上了几次和死神进行生死搏斗的故事,现在想起来,触目惊心,余悸犹存,或经验不足,有心无力,造成终生遗憾,迄今难忘;也有临危不惧,敢于承担责任,使病人转危为安于瞬息之间,救命于危急之时。现把这些故事记叙如下,以达到安抚死者、教育后人的目的。1941 年冬,张涤生从中央大学医学院毕业分配到贵阳图云关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部工作,他随即被安排在总队部的附属医院当一年的外科住院医师。
    一个深秋的傍晚,同事都已经下班,只剩下张涤生值班。事发突然,一名年轻妇女被紧急送到外科门诊部,她的家人说她的喉咙口被一块猪骨头卡住了,咳不出来,吞不下去。张涤生得到通知后立刻赶往门诊部。初步检查后,他随即立刻将病人转送到手术室。手术室已经下班,并无值班人员,张涤生只得到宿舍找来护士长,让病人躺上手术台。张涤生使用咽喉镜伸入喉部深处仍然找不到骨块,他估计骨块已经深入到气管深部。那时,医院里没有五官科的专科医生,张涤生赶紧把上级医生找来帮忙。主任首先使用了麻醉科的咽喉镜来检查,想从咽部深处找出骨块,但也没能解决问题。这时离事故发生已超过半个小时,病人呼吸急促,痛苦难忍,但在场的医生却毫无办法,只能眼睁睁看着她在呼吸极度困难中窒息而痛苦地离开人间。张涤生回忆道:现在想起来,进行气管切开术B不但可以维持呼吸通道,而且可以从下面向上探寻骨块并把它取出来。但当时我们五六个医生却没有一个人想到这个简单而有效的救命术,如今回忆起来,实在觉得汗颜。
第一场生命搏斗,张涤生无奈地败下阵来。

主编推荐

 张涤生,我国整复外科专家、显微外科专家和颅面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16 年6 月12 日生于吉林长春,祖籍江苏无锡。现任上海市整复外科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不仅是中国整复外科、显微外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也是中国颅面外科和淋巴医学的创始人。本传记以采集工作所获资料为主要基础,在认真学习《神在形外:张涤生传》等其他旁证或间接资料的基础上,较细致地介绍了张涤生院士的家庭背景、求学历程、师承关系、人才培养、学术成果、医学交流等内容。本传记以编年为序,以时间为纵线,以张涤生院士学术成长的重要时间节点和阶段作为章节划分的标准,按照成长经历、战地救护、结缘名师、创业维艰奠基础、开拓创新、搭建专业队伍六个章节展开叙述,展现了张涤生院士的学术成长经历,张涤生在整形外科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在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创造以及作为学科领军人物的重要作用。 

 更多好书详见奇趣科学馆 

 

 
 《》直观的机械透视感,通透的整体构造展现,每个分页即剖析一个独立的部件,更添加AR互动技术,手机平板等安卓系统就能展现3D立体的虚拟现实效果 

 《》带给你*直观,*真切的生物体透视扫描,“合体”既展现整体构造,分页即剖析一个独立的组织系统,带领你将动物身体看个通通透透  

 适读年龄3-16岁由浅渐深的创意美术,海量儿童美术课件,带领你欣赏儿童美术精品,让你不费吹灰之力教美术!
 惊心动魄的冒险故事!查理九世!
 (精2册,趣味复原动物、恐龙真想,送给孩子*好的礼品书) 

 

 

精彩内容
张涤生,我国有名整复外科专家、显微外科专家和颅面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16年6月12日生于吉林长春,祖籍江苏无锡。现任上海市整复外科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不仅是中国整复外科、显微外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也是中国颅面外科和淋巴医学的创始人。《妙手生花(张涤生传)》编者甄橙、胡俊、张齐以采集工作所获资料为主要基础,在认真学习本传记等其他旁证或间接资料的基础上,较细致地介绍了张涤生院士的家庭背景、求学历程、师承关系、人才培养、学术成果、医学交流等内容。

本传记以编年为序,以时间为纵线,以张涤生院士学术成长的重要时间节点和阶段作为章节划分的标准,按照成长经历、战地救护、结缘名师、创业维艰奠基础、开拓创新、搭建专业队伍六个章节展开叙述,展现了张涤生院士的学术成长经历,张涤生在整形外科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在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创造以及作为学科领军人物的重要作用。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