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78.84 7.9折 ¥ 99.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王之一,覃庆河主编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704931
出版时间2021-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9.8元
货号11659375
上书时间2024-12-19
|第1章|绪论
一、概述
(一)正常人体学基础的分科和任务
1.正常人体学基础的分科 正常人体学基础是研究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物质组成、生命活动规律、新陈代谢和发生发育规律的科学。正常人体学基础以人体各系统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为主线,将系统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有机地融为一体进行研究和学习。
(1)系统解剖学(systematic anatomy):是按照人体的器官功能系统阐述正常人体器官形态结构的科学。
(2)组织学(histology):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微细结构是指在显微镜下才能清晰观察到的结构,显微镜有光学显微镜(简称光镜)和电子显微镜(简称电镜)之分,故微细结构也有光镜结构与电镜结构之别。
(3)胚胎学(embryology):是研究从受精卵发育为新生个体的过程及其机制的科学。
(4)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及其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生物体即机体,是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物体的总称。人体生理学(human physiology)是研究人体功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通常把人体生理学简称为生理学。构成人体的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等所具有的功能活动称为生命活动,如肌肉收缩、血液循环、腺体分泌、呼吸、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大脑的思维活动等。
(5)生物化学(biochemistry),即生命的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的科学,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主要研究生物体分子结构与功能、新陈代谢与调节,以及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基础与调控规律。
2.正常人体学基础的任务 阐明人体各系统的组成,各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以及机体各组成部分在正常状态下所表现出的各种生命活动、产生机制、物质代谢,内外环境变化的影响及机体为适应环境变化和维持生命活动所作出的相应调节,简要介绍人胚早期发育,从而揭示生命活动的规律,为防治疾病、增进人类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正常人体学基础是学习其他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学的先修课和必修课。
(二)人体的分部和器官系统
1.人体的分部 人体从外形上可分为头、颈、躯干和四肢4部分。其中,头部包括后上方的颅部和前下方的面部,颈部包括前方的颈部和后方的项部,躯干部包括胸部、腹部、背部和盆会阴部。四肢包括上肢和下肢,上肢分为肩、臂、前臂和手,下肢分为臀、大腿、小腿和足(图1-1)。
2.器官系统 细胞(cell)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基础。在细胞之间有一些非细胞形态的物质,称为细胞外基质。细胞外基质由细胞产生,参与构成细胞生存的微环境,起支持、联系、营养和保护细胞的作用。许多形态相似、功能相关的细胞,与细胞外基质形成的细胞群,称为组织(tissue)。一般将其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4种,统称为基本组织。
几种不同的组织,构成具有一定形态,完成特定功能的器官(organ),如心、肝、脾、肺、肾等。许多结构相似、功能相关的器官联合在一起构成系统(system)。组成人体的有九大系统,即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循环系统、感觉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解剖学上,将位于胸腔、腹腔和盆腔内的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系统的器官,称为内脏(viscera),各内脏借一定的孔道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交通。
考点人体的基本组织和九大系统
(三)解剖学术语
解剖学基本术语是正确描述人体器官的位置关系和形态结构的依据。
1.解剖学姿势 又称标准姿势,是指身体直立,两眼平视,上肢下垂,下肢并拢,手掌和足尖向前(图1-1)。无论人体处于何位、标本或模型以何种方位放置,均应按解剖学姿势描述方位。
2.方位术语 按照解剖学姿势,又规定了一些表示方位的术语:①上和下,近头者为上,近足者为下;②前和后,近腹侧者为前,近背侧者为后;③内侧和外侧,近正中矢状面者为内侧,远者为外侧;④内和外,凡为空腔器官,近内腔者为内,远者为外;⑤浅和深,是描述与皮肤表面相对距离关系的术语,近皮肤者为浅,远离皮肤而距人体内部中心近者为深;⑥近侧和远侧,在四肢,距肢体附着部较近者为近侧,较远者为远侧。
考点解剖学姿势和方位术语
3.人体的轴和面
(1)轴:是叙述关节运动时常用的术语,依据解剖学姿势,人体可设置相互垂直的3种轴(图1-2)。①垂直轴,为上下方向并与地平面垂直的轴;②矢状轴,为前后方向垂直于垂直轴的轴;③冠状轴,又称额状轴,为左右方向垂直于上述两轴的轴。
(2)面:依据上述3种轴,可设置出人体相互垂直的3种面。①矢状面,为前后方向,将人体纵切为左、右两部分的断面。通过人体正中的矢状面称为正中矢状面,它将人体分为左右对等的两半。②冠状面,又称额状面,为左右方向,将人体纵切为前、后两部分的断面。③水平面,又称横切面,为与垂直轴垂直,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的断面。但在描述器官的切面时,常以器官自身的长轴为准。与其长轴平行的切面为纵切面,与其长轴垂直的切面则为横切面。
图1-1 解剖学姿势及方位术语
4.胸部的标志线和腹部的分区 为了正确描述胸、腹腔内各器官的位置及其体表投影,通常在胸、腹部体表确定若干标志线和划分一些区域,这对于临床检查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1)胸部的标志线(图1-3):①前正中线,沿身体前面正中所作的垂直线;②胸骨线,沿胸骨*宽处的外侧缘所作的垂直线;③锁骨中线,经锁骨中点所作的垂直线;④胸骨旁线,经胸骨线与锁骨中线之间连线的中点所作的垂直线;⑤腋前线,沿腋前襞所作的垂直线;⑥腋后线,沿腋后襞所作的垂直线;⑦腋中线,经腋前线与腋后线之间连线的中点所作的垂直线;⑧肩胛线,经肩胛骨下角所作的垂直线;⑨后正中线,沿身体后面正中即沿各椎骨棘突所作的垂直线。
图1-2 人体的轴和面
图1-3 胸部的标志线
(2)腹部的分区(图1-4):为了便于描述腹腔器官的位置,可将腹部分成若干区域。临床上常用的简便方法是通过脐各作一水平面和矢状面,将腹部分为左上腹、右上腹、左下腹和右下腹4个区。而解剖学上常用的是九区分法,即通过两侧肋弓*低点(第10肋*低点)所作的肋下平面和通过两侧髂结节所作的结节间平面将腹部分为上腹部、中腹部和下腹部,再由两侧腹股沟韧带中点所作的两个矢状面,将腹部分为九个区域:上腹部的腹上区和左、右季肋区,中腹部的脐区和左、右外侧(腰)区,下腹部的腹下(耻)区和左、右髂(腹股沟)区。
(四)学习正常人体学基础的方法和感恩教育
正常人体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形态功能学科,内容丰富、结构复杂、名词繁多、功能各异。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基本理论的学习,又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形态联系功能、基础联系临床、标本联系活体。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坚持进化发展的观点、形态与功能相联系的观点、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去学习。逐步建立从细胞到组织、从组织到器官、从器官到系统、从局部到整体的概念,用整体的、动态的观点去全面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人体的形态结构及功能活动。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每一名医学生必须要尊重和爱护每一件解剖标本,感恩无偿捐献遗体的每一位“无言良师”,他们为了医学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解剖学的教学与科研,奉献出了宝贵的遗体,为医学生提供了重要的学习素材,他们是每一名医学生应该发自内心真正尊重和敬畏的“无言良师”。
二、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人们通过对各种生物体基本生命活动的长期观察研究,发现人类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和生殖。
(一)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metabolism)是指生物体通过与周围环境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而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包括合成代谢(同化作用)和分解代谢(异化作用)两个方面。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既有物质合成,又有物质分解。物质的合成与分解,亦称为物质代谢。伴随物质代谢而产生的能量的释放、储存、转化和利用的过程,称为能量代谢。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新陈代谢过程中同时进行、互为依存的两个方面。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实现的,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活动也将结束。
(二)兴奋性
机体或组织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excitability)。机体的各种组织中,神经、肌肉和腺体的兴奋性*高。
1.刺激 引起机体或组织发生反应的各种环境条件变化,称为刺激。刺激的种类有很多种,按其发挥作用的性质不同,可分为物理性刺激(如电、声、光、冷热)、化学性刺激(如药物、酸、碱)、生物性刺激(如细菌、病毒)、精神性刺激(如某些含有特定内容的语言、文字、图片)四大类。
2.反应 机体或组织接受刺激后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称为反应。反应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兴奋或抑制。机体或组织接受刺激后,由安静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变强,称为兴奋;反之,机体或组织接受刺激后,由活动状态转变为安静状态或活动由强变弱,称为抑制。刺激引起机体或组织产生的反应是兴奋还是抑制,取决于刺激的性质、强度以及机体当时的功能状态。如人在饥饿时,对食物的反应就表现为兴奋;而在饱食时,对食物的反应通常则表现为抑制。
图1-4 腹部的分区
3.衡量兴奋性的指标 刺激有强弱或大小的差别,凡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值。小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大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故生理学常用阈值作为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阈值与兴奋性呈反变关系,阈值越小,说明组织兴奋性越高;阈值越大,说明组织兴奋性越低。
考点新陈代谢、兴奋性和阈值的概念
(三)适应性
人类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已逐步建立了一套通过自我调节以适应生存环境改变需要的反应方式。机体按环境变化调整自身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的过程称为适应。机体能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调整体内各种活动,以适应变化的能力称为适应性(adaptability)。适应可分为生理性适应和行为性适应两种。如长期居住在高原地区的人,其血液中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比居住在平原地区的人要高,以适应高原缺氧的生存需要,这属于生理性适应;寒冷时人们通过添衣和取暖活动来抵抗严寒,这是行为性适应。
(四)生殖
生物体保持种系延续的生理过程,称为生殖(reproduction),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三、内环境及其稳态
人体直接接触的外界环境,称为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外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如环境中的温度、阳光、空气等。人体通过适应性的变化与外环境达到协调统一。
人体内的液体总称为体液,分为分布在细胞内的细胞内液和分布在细胞外的细胞外液两大类。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是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体内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外环境可以有很大变化而内环境则是相对稳定的。例如,外环境温度可由零下几十度变化到零上几十度,但人体的体温是相对稳定的,始终维持在37℃左右。1859年法国生理学家伯尔纳首先指出只有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复杂的多细胞动物才能生存,强调了保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意义。
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如温度、酸碱度、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的稳态,简称稳态。稳态实际上是一种动态平衡,一方面受外环境变化和新陈代谢的影响,不可避免地遭受干扰和破坏;另一方面机体通过不断调整各器官、组织的生理活动来恢复和维持稳态。如天气变冷,机体散热增加会使体温下降,人体可以通过减少皮肤血流、增添衣服来减少散热,同时
中等职业教育创新教材,内容包括解剖、生理、生化等。中等职业教育创新教材,内容包括解剖、生理、生化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