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放的艺术史丛书(全10册)9787108072450
  • 开放的艺术史丛书(全10册)9787108072450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开放的艺术史丛书(全10册)9787108072450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506.82 6.0折 838 全新

库存9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尹吉男主编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72450

出版时间2021-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38元

货号11277230

上书时间2024-12-19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商品简介

开放的艺术史丛书 精选海内外艺术史研究经典著作,旨在吸收多元开放的视角,从不同维度深化和拓展我们对于中国艺术传统的认识。丛书偏重思想性和学术性,主要以图像材料增进文学、历史、思想、哲学等人文社会学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白谦慎 《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

 

十七世纪是中国书法史由帖学转进为碑学的关键时期,而傅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不同于以往治书法史的学者,本书作者白谦慎并不孤立地探讨傅山的书法,而是将之置于整个时代的文化架构中,藉由学术思想、物质文化、印刷文化之发展史的角度,由经历了明清易代之痛的遗民情结的角度,来观察、诠释傅山的生活,以及由之生发的学术观念与艺术创作。在试图重新勾勒傅山的生活经验之际,作者不仅对中国书法史的这个转折,也对十七世纪的中国文化世界,提供了全新的关照。凡有兴趣于明清易代之际中国社会之各侧面的读者,此书亦为的作品。

 

此书英文、中文繁体字版甫出,即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热切关注,被评为“迄今为止研究单个艺术家的秀的著作之一”。

 

巫 鸿 《时空中的美术》

 

本书是继《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之后,巫鸿先生在三联书店推出的第二部学术论文集。与《文编》集中探讨中国古美术的“礼仪”功能相比,《二集》的论题侧重考察中国美术中特有的“时空”观念,以及它在不同媒材的图像中的表现和释读。“时空”的观念与表现是巫鸿近十几年集中思考的一个主要问题,并将其视为另一条可供理解中国艺术独特性的线索。

 

全书分为三部分——上编:时空的形象;中编:观念的再现;下编:图像的释读,所收1992—2007文章15篇,考查对象包括建筑、明器、拓片、画屏、卷轴、册页、摄影等多种形式。与常见的中国美术史研究不同,这些论文没有局限于孤立的门类和史实,而是竭力为这些现象找到自己的传统和脉络,并赋予其宽阔的视野,使阐释更具启发性。这些文章是对《文集》提出“礼仪美术”概念的完善与补充,从而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认识中国美术的独特传统。

 

巫 鸿 《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

 

巫鸿在美术考古领域多有建树,但主要以文章面世,这是他部对中国墓葬艺术传统的综合性研究。20世纪,大量考古发掘为我们了解历史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很少有其他文明像中国人一样,在五六千年的时间里,如此持久而专注地着迷于墓葬:设计地下空间、表现生死观念、搜集珍宝器物、布置画面图像……以至于人们习惯于将墓葬看作是埋藏宝藏的地方。不过,这样的心理暗示也局限了我们对墓葬的深入认知。当我们单独讨论墓葬中出土的玉器、青铜器、画像砖石等等时,它们作为一个墓葬的整体性意义便也弥散掉了。而本书正是巫鸿长期思考中国古代墓葬艺术传统的一个总结,他从空间性、物质性、时间性三个比较观念性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墓葬艺术从史前一直到宋辽金这漫长时段中的历史变迁,也具体呈现了他尝试建立的一套系统的处理和理解考古材料的理论方法,从而生动地向我们展示出中国古人对于“生”与“死”这一人生基本问题的看法和实践,对读者多有启发,对研究者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巫 鸿 《美术史十议》

 

“美术史”是一个问题吗? 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美术史作为人文科学的一支新军,也得以在人类近的历史时期中萌芽并成熟。但是,在著名美术史学者巫鸿的眼光中,这一广受尊重、日显重要的学科本身仍然是一个年轻的问题,其相关讨论还远远没有充分展开。 在《读书》杂志所开的专栏“美术纵横”,巫鸿发表了十篇文章,就美术史何以成为问题、如何拓展其思考的路径、这一问题所置身的波澜壮阔的当代人文场景等等,提纲挈领地阐述了个人的见解。

 

石守谦 《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

 

本书收录石守谦教授自1994至2007年间陆续发表的十五篇论文,共分五个单元,以元明绘画为主,上溯五代,下及20世纪。作者以中国绘画史的论述架构为经,以不同研究论题为纬,探索并示范中国绘画的研究方法。

 

自20世纪中期以来,关于中国绘画研究的方法与模式已有长足发展,其中以风格学的形式分析贡献力,在时代风格的确立与特定风格系谱的建立方面,成果卓著,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局限。作者对此作了回顾与反思,质疑以西方狭义的“再现”(representation)标准来研究中国绘画的适当性,进而提出“画意”作为一种观看中国绘画的方式。“画意”一词原出自中国传统画史,但作者试图从艺术品与观者互动的角度予以考量,力求将作品还原至创作初始的文化情境来理解其“画意”。全书以“画意”一旨贯串,于风格分析的基础之上,一方面开展新议题,一方面对传统的议题提供新视角,如以族群冲突、交融的观点解析丰富多元的蒙元绘画、或以区域竞争的角度观察地方画派等,其中对于“文人画”发展的重新审视与解读,更是前所未发之真知灼见。

 

石守谦 《移动的桃花源:东亚世界中的山水画》

 

山水画起源于中国,后逐渐为韩国、日本所接受,在拥有共同理念和传统的基础上,又延展出各具特色的在地文化。比如“净土” “桃花源”等理想之境,在将理念付诸笔端,加以形象描绘的过程中,都与各国当地文化传统相结合,不断被再创作与辗转流传,生发出各种变种,塑造出既可相通但又面貌各异的文化意象,其间故事,颇值玩味。这种具有高度共享性的传统文化意象,正可以增进现代东亚国家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了解,寻求一个更大的东亚文化的视野。书名“移动的桃花源”——意指10至16世纪山水画在东亚的传播与发展。在这几个世纪当中,山水画发展成为东亚文化世界中有代表性的艺术类型。作者以此为切入点,将之视为研究中、日、韩等东亚国家之间文化互动的考察对象。

 

柯律格 《雅债:文徵明的社交性艺术》

 

文徵明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艺术家,以“明四大家”之一员留名画史。不同于以往的研究注重形式分析,柯律格教授于本书中聚焦其作品的制作情境,例如时机与场合,尽可能地利用当时的文献(特别是诗文)与作品,参合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和艺术史学的研究成果与方法,自人情义务与礼物交换的角度,重新审视文徵明的生平与作品,探索其如何在各种活动场域中建构主体与自我,从而拓展了世人对这位伟大人物的理解。

全书共八章,每一章皆以某种场域、某一组特定的关系类型作为参考架构,这两者不仅定义了文徵明的自我认同,同时也是他据以待人接物的出发点。部分的三章处理了与文徵明前半生有关的场域,包括家族、师长、同侪;第二部分是通过官场与地缘检视其社交关系,援引的材料横跨其一 生;第三部分则着重处理他后半生的场域,包括顾客与弟子。后一章检视在文徵明死后如何凝聚出一个一贯且鲜明的“伟大艺术家”形象。

 

柯律格 《长物:早期现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状况》

 

晚明时期,品类繁多的“物”在中国文化中扮演了过去所不曾享有的重要角色,关于物的分类、使用、品评,以及对它们所感到的不安或褒贬,成为晚明士人关注的话题。

 

牛津大学教授柯律格的名著《长物》,以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一书为例,从物品视角切入艺术史,同时也跨越学科界限,参照社会文化理论,讨论明代的“多余之物”——绘画、书法、青铜器、瓷器、玉雕以及其他明代士绅精英所拥有的文玩用品,考察它们如何被鉴赏、使用,如何成为被消费的商品,以怎样的方式流通、被接受,以及它们在明代社会生活中的意涵,是一部有关晚明文化消费的经典著作。

 

柯律格 《大明:明代中国的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

 

《大明》是一部具有创新性和可读性的历史读物,通过丰富的图像和实物材料,呈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高峰——明朝。它不是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帝王的更迭,没有面面俱到介绍明朝的人物和事件,也没有大轮廓地勾勒明朝的兴衰,而是为现代读者进入明代历史提供了一组新颖的切入点:有关动与止的观念,有关文字书写的位置和特色,有关娱乐、暴力和年龄的观念……甚至讨论明代灭亡之后的“明代”,即明代的图像和物品是如何被重新编排、重新想象的。作者通过强调同时期中国与亚洲其他地区的相动往来,挑战了明代中国固步自封、孤立于世界其他文明而存在的观点。

 

书中运用的插图资料选自世界范围内的公私收藏,既有大量书画、瓷器, 也有兵器、家具、服饰、货币、丝织品、书籍印刷品,用以阐明明代艺术与文化的多样性。作者还广泛考察了现代的影像和创作资源。明代作为中国文化资本的宝库,一再被加以阐发和利用。《大明》为所有中国文化史的研究者、与早期现代世界领域相关的历史学家和艺术史学者,以及对中国历史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了多种多样富于启发的素材。

 

班宗华 《行到水穷处:班宗华画史论集》

 

班宗华(Richard Barnhart)是美国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史研究学者,这本文集收录了他致力画史研究以来的20篇重要论文,主要集中于宋画,兼及元、明及中西交流与影响,既有早年之作,也有新近的文章,展现了作者对中国早期绘画的鉴定问题以及欧美收藏中国绘画史的持续关注,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其毕生的学术成果,可资借鉴。

 

尽管作者对中国绘画史的研究维度很广,但他始终对“宋代画家那不可比拟的成就抱有的兴趣”,这也使得他成为国际艺术史学界公认的宋画研究权威。



作者简介
丛书主编:尹吉男 尹吉男 朝鲜族,辽宁丹东人。有名艺术史学者,当代艺术评论家,中国古代书画鉴定专家。故宫博物院古书画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三联书店“开放的艺术史”丛书主编。曾著有《独自叩门一一近观中国当代主流艺术》《后娘主义一近观中国当代文化和美术》等。国家重点教材《中国美术史》的首席专家和主编。 白谦慎 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靠前政治系,198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赴美国罗格斯大学攻读比较政治博士学位,1990年获硕士学位后转至耶鲁大学攻读中国艺术史。1996年获博士学位。1995—1997年任教于西密执安大学艺术系。1997年至今任教于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200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主要著作有《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哈佛大学亚洲中心,2003),《天倪——王方宇、沈慧藏八大山人书画》(与张子宁等合作,弗利尔美术馆,2003),《傅山的交往和应酬——艺术社会史的一项个案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关于书法经典问题的思考》(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兰亭论集》(与华人德合编,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巫 鸿 1987年获哈佛大学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学位,随即在该校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芝加哥大学聘请主持该校亚洲艺术的教学、研究项目,并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并任该校东亚中心主任,及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巫鸿的著作包括对中国古代、现代艺术及美术史理论和方法论的多项研究。其著作《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The Wu Liang Shrine: The Ideology of 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 1989)获1989年全美亚洲学年会著作奖;《中国古代美术和建筑中的纪念碑性》(Monumentality in Early Chinese Art and Architecture,1995)获评1996年杰出学术出版物,被列为20世纪90年代很有意义的艺术学著作之一;《重屏:中国绘画的媒介和表现》(The Double Screen: Medium and Representation in Chinese Painting, 1996)获全美美术史著作提名。参与编写的重要著作包括《中国绘画三千年》(1997)、《剑桥中国先秦史》(1999)等。多次回国客座讲学,发起“汉唐之间”中国古代美术史、考古学研究系列靠前讨论会,并主编三册论文集。 石守谦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及考古学博士,曾任台湾地区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所长、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现任“中研院”历史语言所研究员。着力从文化史角度探讨画史风格与文化环境的关系,主要著作《风格与世变》《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移动的桃花源:东亚世界中的山水画》,并主编《大汗的世纪:蒙元时代的多元文化与艺术》,另有学术论文多篇。近年主持“移动的桃花源——10世纪至16世纪山水画在东亚的发展”项目,主张以东亚作为一整体,来对中、日、韩三国的山水画发展进行全盘观察,特别注意三区域间的互动现象。 柯律格(Craig Clunas) 当代研究中国物质文明史的重要学者,现任英国牛津大学艺术史系讲座教授。1954年出生于英国苏格兰亚伯丁。1974年曾前往北京学习中文,后分别于剑桥大学东方研究院及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取得学士(1977)与博士学位(1983)。曾担任伦敦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中国部资深研究员兼策展人十五年,自1994年起先后任教于萨塞克斯大学艺术史系及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他不仅博学多闻,对于中国传统典籍亦有深厚的造诣,同时经常关照西方文化史、人类学、社会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将两者结合而提出新颖有洞察力的学术论述,学术成就广受靠前学界的赞誉。著作丰富,自1991年起陆续出版《长物:早期现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地位》(Superfluous Things: Material Culture and So Status in Early Modern China, 1991)、《明代中国的园林文化》(Fruitful Sites: Garden Culture in Ming Dynasty China, 1996)、《早期现代中国的图画视觉性》(Pictures and Visual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 1997)、《中国艺术》(Art in China, 1997)、及《雅债:文徵明的社交性艺术》(Elegant Debts: the So Art of Wen Zhengming, 1470–1559, 2004)、《大明:明代中国的视觉和物质文化,1368–1644》(Empire of Great Brightness: Visual and Material Cultures of Ming China, 1368–1644, 2007)等书。 班宗华(Richard Barnhart) 1934年生人,1963年获斯坦福大学学士,1966年获普林斯顿大学硕士,1967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作为美国杰出的中国艺术史学者,班宗华先后执教于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并为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馆、大都会艺术馆作顾问指导。主要著作有:《八大山人的生平与艺术》(Master of the Lotus: The Life and Art of Bada Shanren,合著,1990年出版);《明代宫廷与浙派画家》(Painters of the Great Ming: The Imperial Court and the Zhe School, 1993);《天命:中国皇帝与艺术家》(Mandate of Heaven: Emperors and Artists in China, 合著, 1996)。其著作《大明的画家》(Painters of the Great Ming, 1994)曾获得由美国学院艺术协会向博物馆学者颁发的阿尔弗雷德·巴尔奖。

目录
《美术史十议》

 一代序:“美术”小议

 二图像的转译与美术的释读

 三美术史与美术馆

 四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五重构中的美术史

 六“开”与“合”的驰骋

 七“墓葬”:美术史学科更新的一个案例

 八“经典作品”与美术史写作

 九美术史的形状

 十“纪念碑性”的回顾

 《行到水穷处:班宗华画史论集》

 《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

 《移动的桃花源:东亚世界中的山水画》

 《时空中的美术》

 《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

 《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

 《雅债:文徵明的社交性艺术》

 《长物:早期现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状况》

 《大明:明代中国的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

主编推荐
开放的艺术史丛书 精选海内外艺术史研究经典著作,旨在吸收多元开放的视角,从不同维度深化和拓展我们对于中国艺术传统的认识。丛书偏重思想性和学术性,主要以图像材料增进文学、历史、思想、哲学等人文社会学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主编为尹吉男。

精彩内容
“三联书店第十届战略联席会定制版”函套,内含10种图书为:《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时空中的美术》《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美术史十议》《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移动的桃花源:东亚世界中的山水画》《雅债:文徵明的社交性艺术》《长物:早期现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状况》《大明:明代中国的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行到水穷处:班宗华画史论集》。

媒体评论
开放的艺术史丛书 精选海内外艺术史研究经典著作,旨在吸收多元开放的视角,从不同维度深化和拓展我们对于中国艺术传统的认识。丛书偏重思想性和学术性,主要以图像材料增进文学、历史、思想、哲学等人文社会学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主编为尹吉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