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山圣境无量观 9787508077802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千山圣境无量观 9787508077802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8.73 7.2折 39.8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明省 等著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77802

出版时间2014-0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9.8元

货号23449033

上书时间2024-10-26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殷商时期,道祖降临神州大地。他所倡导的致虚守静、少私寡欲、无为而治、道法自然、返朴归真、和光同尘等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哲学;他所著《道德经》,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等著名的哲学概念,成为中国哲学的基石之作。
两汉之际,中国又出现了一位真人张陵,他奉老子为道祖(太上老君道德天尊),以老子《道德经》为祖经,以道为宗本,创立道教,融合传统宗教习俗,追求天人和谐、家国太平,倡导真正、积善成功、福臻家国,相信修道积德行善定能平安幸福、长生久视。
魏晋南北朝,道教人士秉承老子思想,光大张陵道风,建立弘扬道教文化的宫观,从此道教文化有了自己的文化宣传窗口,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宫观发展至今,已成为道教信仰和修道者的圣地。成千上万的道教徒们在宫观内过着如法如仪的宗教生活,成万上亿的道教信徒们到宫观开示解惑、朝拜神灵、祈福禳灾。许多高道依托宫观实现了他们致道成仙的人生目标,如张道陵在大邑鹤鸣山驾鹤飞仙,许逊在南昌西山白日飞升,张三丰在武当山得道成仙。
宫观传衍至今,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每一个宫观都有着它的历史传承、人物故事、文物胜迹、经典书籍和建筑艺术等等,这些均构成了本宫观的文化,这些文化又是宫观所在地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是宫观的,也是道教的,更是社会的传统文化。如张道陵祖师依托二十四治创立天师道,形成了天师道文化;杨羲、许谧依托茅山的靖庐创立了道教上清派,形成了茅山文化;许逊依靠万寿宫,形成了净明道忠孝文化;邱处机凭借白云观推动了全真龙门派的发展,形成了龙门祖庭文化。
宫观传承至今,已成为了道德伦理教化的场所。
道教官观中供奉的神灵,有古代神话中的人物,还有山川河岳等自然界的神灵,更有有功于社稷、有惠于黎民而为民众所敬仰的地方神灵。道教崇奉神灵的原则是“尊道贵德”,倡导崇尚德行、敬仰贤能。如道士孙思邈是古今医德医术堪称一流的名家,尤其对医德的强调,为后世的习医、业医者传为佳话。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点讨论。而他本人,也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历代医家和百姓尊崇备至的伟大人物,被道教崇奉为“药王”。又如道教崇拜的城隍神,皆为世间人之正直者,有“功施于民则祀之”的说法。他们有的是地方的“清官”,正直无私,秉公办事,能为民消灾解难者;有的是有功于国于民的“功臣”,生前曾对某地乃至全国作出过一定贡献,人们牢记其功绩,奉之为神灵;还有人间正直者,他们生前为人正直,与人们所希望的城隍神形象较为接近;更有世间乐善好施者,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积功行善,乐善好施者,往往受到人们的崇敬;当然也有神能者,生前有异能,造福乡民,人们相信他死后可以充当城隍之职;还有善鬼,人们认为,人死后进入阴间而为鬼,但只要积德行善也能提升。
可见,城隍信仰中“人之正直,死而为神”的观点,正是人们把美好理想和愿望寄托于神灵,希望他们能像生前一样公正无私,造福于民。同时,也鼓励人们积极向上,崇尚德行,讲求孝道,对人们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又构成了伦理道德体系。
同时,道教的宫观还是济世利人的基地,是服务社会、利益人群的场所。道教宫观导人向善的教化功能本身就发挥着净化社会的崇高精神。从历史上看,道教官观曾经发挥过济世救人的功能。如张鲁行宽厚仁慈之政,以道教化世人,设立义合于路边,放置米肉于其中,让过路的人量腹而食;邱处机在北京白云观创立十方丛林,收容遭战乱无家可归的人,多达数以万计,清乾隆皇帝赞扬说:“万古长春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清代道士闵一得,主持金盖山纯阳观,大振玄风,乐善好施,奖掖后进。当代道教宫观,不忘祖训,更加积极投入到社会慈善公益事业中。
道教官观植树造林、美化环境;赈穷补急、兴利除害;积功累德、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如道教官观在甘肃的生态林建设,九八洪灾捐款,四川地震灾害捐献等等,均彰显出道教宫观济世利物的高尚品德,由此清楚地看到官观在道教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
为了打造道教文化精品,提升道教品位;繁荣文化市场,满足群众需求;整合道教宫观资源,形成道教文化合力;推动对外文化交流,促进道教健康发展,响应“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号召,中国道协文化研究室以道教宫观为研究对象,推出“中国道教文化之旅”大型文化研究项目,把道教宫观文化承载的道教义理、建筑、绘画、生态等智慧和道教生动感人的故事展现出来,通过一座座宫观的文化之旅,探索发现出道教许多不为人知的价值内涵,从而彰显道教的人文精神。这样可以向社会人群提供优秀的道教精神产品、凸现道教文化魅力、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从而提升道教形象,扩大道教影响,增强道教的亲和力,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有益的贡献。
感谢国家宗教局领导对《中国道教文化之旅》的大力支持,感谢各省道教协会、各宫观高道大德的积极参与,感谢今日集成广告有限公司张东升先生的热情襄助,感谢华夏出版社编辑的辛苦付出。我相信,道教文化的魅力与人文精神一定会通过本套丛书的出版而弘大显扬。
张继禹 2011年1月谨识于北京 

导语摘要
     《千山圣境无量观》(作者王崇道)是关于介绍千山圣境无量观的专著。
《千山圣境无量观》分为心系大道承续道脉;庄严道场紫氯重辉;开创东阁古观中兴;纯正教风广结善缘;传承文化开奇葩;跨涧攀峰撰志修史;史留华夏爱国惠乡;挖掘道乐组建乐团;东北奇葩音震华夏;钟灵毓秀聚才子;摩崖石刻赏心悦目等内容。

目录
刘祖开山肇道业饱经战乱求安出关遁人玄门祈雨救民身居古洞苦志参玄创无量观阐教弘道东来紫氟集大观峰峻冈峭天险台静奇松异石福地洞天天造神设布局有序宝塔林立辉映生光教滋醒世清凉散名誉京城科场失意看破红尘出家人道修真养性清静无为诗怀清雅怡情醒世葛公济世笔生花天资聪慧弃俗人道开坛演戒弘道兴教尽心庙务兴学办厂挥毫泼墨赈灾济民道门楷模许大师心系大道承续道脉庄严道场紫氯重辉开创东阁古观中兴纯正教风广结善缘传承文化开奇葩跨涧攀峰撰志修史史留华夏爱国惠乡挖掘道乐组建乐团东北奇葩音震华夏钟灵毓秀聚才子摩崖石刻赏心悦目楹联匾额画龙点睛诗歌游记怡情抒怀金石铭书咏古誉今圣境沧桑传趣闻刘祖创建无量观令威化鹤巡辽东道人伏虎显神通仙翁对弈聚仙台唐王抖袍振衣冈三丰祖师游故里康乾二帝咏千山夹扁石阻恶扬善救命松化险为夷老观逢春盛世花兴道法神光普照逛庙会天降福祉喜迎三山五湖客情结五洲四海缘


内容摘要
     《千山圣境无量观》(作者王崇道)是关于介绍千山圣境无量观的专著。
《千山圣境无量观》分为心系大道承续道脉;庄严道场紫氯重辉;开创东阁古观中兴;纯正教风广结善缘;传承文化开奇葩;跨涧攀峰撰志修史;史留华夏爱国惠乡;挖掘道乐组建乐团;东北奇葩音震华夏;钟灵毓秀聚才子;摩崖石刻赏心悦目等内容。

主编推荐
    宫观发展至今,已成为道教信仰和修道者的圣地;宫观传衍至今,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宫观传承至今,已成为了道德伦理教化的场所。 无量观坐落在辽宁省千山名胜风景区的北部,始建于清康熙六年,为千山道教的祖庭,是鞍山市道教活动的中心和全国风景旅游的胜地。千山道教开山祖师刘太琳、慈祥道人吴教滋、葛月潭大师、许信有大师等高道大德都曾在这里修道……《千山圣境无量观》(作者王崇道)是关于介绍千山圣境无量观的专著。

精彩内容
      慈祥观位于千_山中沟,坐落在坐北向南当阳之处,周围山高林密,风景怡人,是修真养性、参玄修道不可多得的绝佳圣地。始建于1805年,即嘉庆十年,开山祖师陈本丹,是龙门派第十五代弟子。慈祥观环境清幽恬静,风景秀丽。嵌松崖在观的东配殿后山上,近石顶处生长一棵古松,高不满1米,好像是人工嵌栽上去一样,树干虽小,但树龄却在200年以上。
象头崖在观的西山上,从一悬崖上突出,南端稍高,半掩在茂密的丛林之中,从观中看去,宛如象头。狮子石在观门的西北,石头的颅面俨然如狮。
海螺石在观后,形如海螺。老洞在观的北山坡,有石棚。洞进深4米,宽 3米,高约2米,内有火炕和锅灶,是玄和道人陈本丹隐居修炼之处。洞外陡壁上,长有古松、杏树、柞树、丁香树,十分僻静。玄合洞,在老洞东陡壁上,进深1.5米,经人工修凿而成,可容一人打坐。洞上凿有流水渠,下凿攀洞的脚窝,为玄合道人陈本丹率徒坐静修炼的地方。洞下还有一个小石棚,经人工修整,是玄合道人小憩的场所。
洞上为陡壁,虬松欲滴,石罅错织。如醴泉在观的西北,泉口以石砌成,深2米,常年不涸,常用此泉水烹茶招待客人,其味醇美如甜酒。扫帚松在观的南山坡上,一松十六干,无宾无主,齐头并发,高约15米,冠幅17 米,枝权繁多,苍翠峻茂,状如扫帚,树龄约400多年,是稀有的树种。丹凤朝阳在遁颐庵的西北,一松干矮弯曲,枝叶向外平伸,呈凤凰展翅形状,婉曲有致。观内建筑为清代风格,砖木结构,单檐硬山式建筑,脊头有吻。观内设置正殿、客堂、斋堂、十方堂、经堂、七圣祠、库房等33 间。正殿供奉圆通自在天尊、文昌帝君、吕祖、王灵官、土地、鬼王等神像,七圣祠供奉火神、龙王、苗神、虫王、五道、山神、土地等神像。
吴教滋被这里的山水风光、庙宇殿堂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很快就安顿下来,适应了清静的生活。
1850年,即道光三十年,慈祥道人吴教滋外出参学由河西回千山,第二年在慈祥观西深谷的陡坡上开山凿石,历时4年创建西向茅庵,取《周易》“君子好遁”和“颐以养正之意”,叫“遁颐庵”。不久玄合道人陈本丹羽化,临终前命吴教滋接任监院。1862年,即同治元年,他率领道士募化修观,使古观焕然一新。又开凿了玄合古井,在山门外溪石下边,1米多深,水味甘洌,常年不涸。晚年他把庙内一切事务交给弟子刘永朴,自己深居遁颐庵虔诚打坐,静心修道。1886年,即清光绪十二年,吴教滋90岁高龄,一日召集刘永朴等弟子,嘱咐后事,交代完毕,盘膝端坐,羽化飞升。
吴教滋在千山修行了52年,他的足迹踏遍了千山的沟沟壑壑,对千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胜迹有着深厚的情感。他一生写了许多诗,精选了一百多首编成《医俗清凉散》。他在跋中写道:“哎呀!天下难得的是我的生命,然而天下容易失去的也是我的生命。放眼观察世界,活一百岁的人少有,耄耋老人也很少能够碰到。人生匆匆也不过数十年,当生命终结时,贵贱贫富一起归赴黄泉……所以这难得的美景不能够与朋友们一同分享而不免有些遗憾,只好以纸和笔来表达我的情意。假如朋友们能够应急前来,永远摆脱人世问的苦恼,共同修炼长生之道,健康身体,延年益寿,凝固神气,便可以学得神仙,这岂不是一件很美好快乐的事件!”吴教滋因科场失意,受无量观道士指点来到了千山,好山好水使他洗思涤虑,他找到了人生的真谛。他想把自己的感想转告给世人,让世人能步他之后,在名利场中觉醒。他把他的诗看成是治疗世俗人等在滚滚红尘中将无尽苦恼转化为清静身心的良药。
《医俗清凉散》,木版本,由吴教滋亲自主持在千山南泉庵刻印,共用 274千钱,得到当时盛京太清官及千山宫观和寺院出资赞助。是研究千山有价值的地方文献,帮助我们了解千山的历史和风物变化。内容主要有人道明志,赞美干山,劝人醒世和怀念友人四部分。
P73-7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