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式的转移:中考改革论 9787567509269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范式的转移:中考改革论 9787567509269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3.46 7.3折 32 全新

库存1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九诠 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09269

出版时间2013-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2元

货号23322962

上书时间2024-10-22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中考改革,是基础教育阶段深化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中考,包括初中升学考试和普通高中招生两个部分。就全国的教育实践看,升学考试同时兼具毕业考试的任务和功能,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两考合一”;国家和地方有关中考的教育文件,一般也将毕业考试纳入政策范围。我们将中考改革定义为基于我国中考现状的有目的和有意义的转变。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全面的,当然也是更真实的定义。而一般情形下,我们将中考改革主要理解为一种教育制度变革,即如文件表述的:“中考改革”“即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这是由教育—基础教育—义务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如果我们将中考改革体系中“特别重要的承诺抽出来”,组成“子集”,那就是政策。这也是本书专辟一篇研究中考政策的原因。作为“基于我国中考现状的有目的和有意义的转变”,中考改革必然表现为范式的转移,也就是从“应试教育”范式向素质教育范式的转移。用政策的语言表述就是,中考改革应“有利于突破‘应试教育’的模式,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推进素质教育”。
  本书分三篇:上篇理论研究,中篇政策研究,下篇测评工具研究。范式转移研究,是本书大纲细目的基本叙述框架。上篇理论研究部分,基本上是“应试教育”范式与素质教育范式两面相对,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维度对中考改革进行了理论思考。中篇政策研究,聚焦顶层设计,列举中考改革以来八份主要的政策文献,梳理其沿革,辨析其维新,彰显中考改革从“应试教育”范式向素质教育范式转移的政策变革和制度变革。下篇测评工具研究,采取改进性研究策略,试图立足教育实践的现实,着眼于素质教育范式,对测评工具的优化提出可资操作的建议。需要说明的是,下篇中对综合素质评价的改进性研究策略,并不是基于教育实践的现实,而是基于要求形成“突破”的理论期待、政策愿景和实践探索。综合素质评价不能局面大开、格局大变,中考改革要取得全面而深刻的进展和成就,真正完成从“应试教育”范式向素质教育范式转移,殊非易事。所以,综合素质评价,不只是下篇关注的要点,也是本书关注的重要内容。
  上篇、中篇、下篇,研究的对象不同,使用的语言也不一样,甚至可以说,三个部分三种“腔调”。理论研究,属于学术语言;政策研究,属于政策语言;测评工具研究,属于实践语言。这三种语言的差异,在写作初期显得格外分明。写作开初基本是三个部分齐头并进,因此它们之间难免会有文字互相移位的现象。对移位的文字进行调整后,发现多少都会出现上下文文意与辞气俱为不畅的情形。这实在是有趣的现象。这促使我思考,所谓学术语言、政策语言和实践语言,不特为一般意义上的语言差异,更是研究对象和研究者立场的差异——这里的“立场”,既是指视角的,也是指观念的,说到底,就是实践境遇的不同——这里的“实践”,是指更广泛意义上的人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大概也是本书上中下三篇的语言风格,从倾向于思辨的语言到倾向于体制性语言再到倾向于操作性的显得“匠气”的语言的原因。三个部分,存在解释学的关系,即存在对话的关系,但它们是不等质、不同质的。正因为不等质、不同质,才有了对话的必要和对话的可能。正是因为这样的认识,我在写作中,保持了三种立场。在这三种立场中自我对话的同时,我也坚信应该各自保持立场,以免说“不着调的话”。我甚至相信,三种语言,表征着三种实践境遇及其任务、目标乃至品格与气质:学术语言,追求“圣者”之境;政策语言,追求“贤者”之境;实践语言,追求“智者”之境。这是写作本书时的一点感言,附识于此,以求同声。
  还要说明的是,本书源自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10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基于中考改革的学业成就评价范式转型的研究”(课题批准号:GY2010053)。具体研究时发现,仅限于学业成就评价,很难把问题说开说清,便渐行渐远,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在写作过程中,时时觉得学力不逮,平弱乃至错误的地方一定不少,恳请诸位方家不吝赐教。
  是为序。
  杨九诠
  2012年10月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导语摘要

  中考改革,可以说是教育工作者始终不断追索的问题。改革的内核和表达模式,在现实教育实践中如何表现?本书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以政策研究为指导,以测评工具研究为抓手,为读者展现了新的社会情境下中考变革的脉络和走向。值得每一位教育学人和教育实践者研读和思考。



作者简介

  杨九诠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课程和教材研究。在《教育研究》等核心报刊上发表了《普通高中模块课程的价值赋予》、《命题与素质教育》、《2008年教材政策检视》等代表性文章。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丛书》(教育科学出版社)等。



目录

序1

上篇理论研究

章 事实、概念及其定义

一、中考,是指初中毕业考试和初中升学考试以及普通高中招生录取工作

二、中考改革,是指基于我国中考现状的有目的和有意义的转变

三、中考改革的范式转移,就是“应试教育”范式向素质教育范式的转移

第二章 本体论

一、“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二、从“对学生的评价”到“为学生的评价”

第三章 认识论

一、“知识”是动名词,是“自由”的“人”“实践”的成果

二、从“因于评价的学习”到“因于学习的评价”

第四章 方法论

一、实践方法论的智慧性征和整合功能

二、素质教育方法论就是智慧的实践方法论

三、教育测评本身的局限性

中篇政策研究

章 概述

第二章 基于教学大纲:1998—2003年

一、1998年:《关于中考语文考试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二、1999年:《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

三、2000年:《关于200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

四、2002年:《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

第三章 基于课程标准:2004—2008年

一、2004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4年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二、2005年:《*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三、2008年:《*关于深入推进和进一步完善中考改革的意见》

四、2008年:《*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各地中考工作秩序的通知》

下篇测评工具研究

章 改进性研究的策略选择和学理选择

一、改进性研究的策略选择

二、改进性方案的学理选择

第二章 学科能力表现标准体系的构建

一、内涵与功能

二、框架与要件

第三章 效度、信度调查

一、效度

(一)内容效度

(二)整体效度

二、信度

(一)信度调查的方法

(二)确保基于效度的信度

第四章 综合素质评价

一、实施状况的要素分析:以2007年全国中考改革情况调查为例

二、地方经验:以临沂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为例

三、综合素质评价属于表现性评价



内容摘要


  中考改革,可以说是教育工作者始终不断追索的问题。改革的内核和表达模式,在现实教育实践中如何表现?本书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以政策研究为指导,以测评工具研究为抓手,为读者展现了新的社会情境下中考变革的脉络和走向。值得每一位教育学人和教育实践者研读和思考。



主编推荐

  杨九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课程和教材研究。在《教育研究》等核心报刊上发表了《普通高中模块课程的价值赋予》、《命题与素质教育》、《2008年教材政策检视》等代表性文章。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丛书》(教育科学出版社)等。



精彩内容

章事实、概念及其定义

一、中考,是指初中毕业考试和初中升学考试以及
普通高中招生录取工作
中考改革是基础教育阶段深化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举措。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要求,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不懈地推进中考改革,取得了普遍性的成效。如果从1998年进行的语文学科考试改革试点算起,中考改革已经15个年头了。从政策的视域看,中考改革基本完成了一个周期。说它是一个周期,前后有两个标志性的事件。于前,是1998年4月10日*下发了《关于中考语文考试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司〔1998〕9号);于后,是2011年12月28日下发的,要求2012年秋季执行的《*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教基二〔2011〕9号)。
中考,是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的简称,顾名思义,由初中毕业考试和初中升学考试两部分构成,也就是说既是初中毕业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也是高一级中学选拔学生的考试。这里的种加属差的定义法,主要还不是性质定义,而是功用定义,即用于毕业或用于升学,在定义中,是以用定体而非以体定用,也就是说,作为功用定义,如果用途和功效发生调整和变化,概念的内容和性质也将随之发生变化。比如说,中考作为高一级中学选拔学生的考试,与职业高中是什么关系?理论上说,政策上说,是有关系的;而且,职业高中录取学生时还是要依据中考成绩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将职业高中列为“高一级中学”,但事实上,我们一般还是将“高一级中学”理解为普通高中。还有,人们普遍持有这样的看法——“中考失利的出路:可选职业高中,中专技校.那么,从中考的用途和功效看,与职业高中就是不相关的,甚至是负相关的。回过来看,现行的中考的内容和功能对职业高中招生也确实缺乏必要的效度和信度的解释力。从以用定体的角度看,如果中考对职业高中招生的用途和功效发生调整和变化,中考概念的内容和性质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看,我们期待能够实质性地发生这样的变化。我们这里如此申述,是基于中考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言之,是基于教育的实践品格。因之,我们必须暂时对中考这一概念,再作必要的“事实就是这样”的说明:,从普遍实行的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两考合一”的实际情况出发,与其说中考包括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两部分,不如说中考兼具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两种功能;第二,无论是两考合一还是两考分离,从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等倾心倾力的方向和力度看,升学考试无疑是主体和重点,毕业考试只是附于其后;第三,升学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只是一项任务的不同流程,不可分割,俱为一体,所以,讨论中考而言及普通高中招生,不是顺手捎带、顺路搭车,而是中考这一议题中的应有之义,而且是极其重要的内容。这样,我们要讨论的中考,就是指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尤其是初中升学考试及与之关联的普通高中招生工作。必须重申的是,如前所述,这只是“暂时”的阐述,中考的概念,必然要随着功用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希望,这样的变化,是基于改革的变化,呈现出的是政策与实践都有迹可循的变迁。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