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常培文集(第2卷)(精) 9787532826834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罗常培文集(第2卷)(精) 9787532826834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52.07 6.8折 77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罗常培文集》编委会 编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2826834

出版时间2008-11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77元

货号20901017

上书时间2024-10-22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原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甲种之十二,由历史语言研究所l933年在上海出版,科学出版社1961年重印于北京;“自序”曾在1933年11月25日以《唐五代西北方音自序》为题,发表于北平《世界日报·国语周刊》113期。整理时以1933年原版作为底本,本书由尉迟治平、李钊祥编校。

目录
唐五代西北方音
 自序
 PREFACE  
 一 本篇所用的几种材料
  甲  汉藏对音《千字文》残卷
  乙  藏文译音《金刚经》残卷
  丙  藏文译音《阿弥陀经》残卷
  丁  汉藏对音《大乘中宗见解》残卷
  藏文字母与各家所用罗马字对照表
  戊  注音本《开蒙要训》
  现代兰州、平凉、西安、三水、文水、兴县的方音
  附:敦煌写本汉藏对音《千字文》残卷八页
 二 从敦煌汉藏对音写本中所窥见之唐五代西北方音
  甲  声母
  这种声母系统与《切韵》声类的异点
  声母的六组二十九类
  P组声母表
  t组声母表第二
  c组声母表第三
   ts组声母表第四
   k组声母表第五
   ·组声母表第六
   全清混入全浊与声调的关系
   全浊声母是否送气
   ’b、’d、’g的音值
   y与三四等的关系
   乙  韵母
   韵母系统在四种藏音中的异同
   韵母的二十三摄五十五韵
   二十三摄与等韵十六摄的比较
   a摄韵母表
   o摄韵母表第二
  e摄韵母表第三
   i摄韵母表第四
   u摄韵母表第五
   ai摄韵母表第六
   ei摄韵母表第七
   au摄韵母表第八
   eu摄韵母表第九
    am摄韵母表第十
    im摄韵母表第十一
    an摄韵母表第十二
  in摄韵母表第十三
  an摄韵母表第十四
  en摄韵母表第十五
 ……
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

内容摘要
本书原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甲种之十二,由历史语言研究所l933年在上海出版,科学出版社1961年重印于北京;“自序”曾在1933年11月25日以《唐五代西北方音自序》为题,发表于北平《世界日报·国语周刊》113期。整理时以1933年原版作为底本,本书由尉迟治平、李钊祥编校。

精彩内容
 在本篇所用的四种汉藏对音材料之外,据我所知还有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建立在拉萨的《唐蕃会盟碑》以及伯希和所搜集的《汉藏对译语汇》(No.2762背面)跟另外一种《汉藏对音佛经》(No.2046)。关于《长庆会盟
碑》的译名问题,我将另以专题来讨论;至于后两种材料,我这次在北平会到伯希和先生,已然承他允许把原件的照片寄给我研究。倘使在最近的将来能够实现,或许可以使我把现在所讨论的这个问题解决得比较圆满一点,我在这里应该预先声谢!
敦煌石室所藏的《开蒙要训》,司坦因得到两种:(一)大中五年辛未三月二十三日学生宋文献诵,安文德写;(二)书于不知名佛经之背,“蒙”作“朦”,后唐清泰二年二月十五日②。伯希和也得到两种:(一)不注音本(No.2487);(二)注音本,天成四年九十(?)八日敦煌郡学士郎张口口口(No.2578)③,可见这本书在当时是很流行的。考《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及《新唐书·艺文志》虽然都没有著录此书,而藤原佐世的《日本现在书目》却把它收入小学类,列在晋顾恺之《启蒙记》、王义《小学篇》的后面,梁周兴嗣《千字文》的前面,而注云“马氏撰”,自此看来,就无疑地可以断定它是东晋与齐梁之间的东西,并且由押韵的情况还可以把它提早到宋齐以前(详下文)。这四种写本里以注音本最有价值,所以刘半农先生特别把它收入《敦煌掇琐》中辑,并且说:“此篇可贵之处,不在本文而在所注之音。”①我所以能展转利用这个材料,不能不感谢刘先生的辑录跟提示!从这本书的尾题来看,如果那个敦煌郡学士郎张某就是注音的人,那么这些注音所代表的当然就是后唐明宗时代(天成四年即929)的敦煌方音了。所以专就时代跟地方的确定讲,这种材料比那几种汉藏对音的文件还要贵重的。不过,这本书里的注音一共有437对,其中拿同音字互注的倒有185对,另外还有讹误不可识的三对,误读的六对,音理难通或有讹误的两对,实际上可以供我们从对音的错综处考见当时方音状况的,不过有241对罢了。我根据这一点材料,却也发现几个有趣的现象:例如,梗、蟹两摄的“对转”,止、遇两摄的旁通,都跟《千字文》的藏音相合,然而声母一方面却变得很厉害。因为照这些注音的合并情形看,不单全浊声母已然露了消变的朕兆,甚至于连“齿头音”的四等也已经有混入“舌上”、“正齿”的趋势了。如果这种现象可以代表五代时候的敦煌方音,那么,我们从声母的系统就可以推断《干字文》的藏音所代表的要比《开蒙要训》的注音较早。
羽田亨最初假定《千字文》的藏音是代表中唐以前的敦煌流行音②,虽嫌太早一点,然而无论如何绝不会是五代时候的东西,马伯乐把它当做第十一世纪初叶的写本,当然可以不攻自破了。
从上面所述的四种汉藏对音材料,我们已然可以约略考见唐五代间的西北方音系统,而《开蒙要训》的注音可以代表后唐明宗时代的敦煌方音尤其没有疑义。所以,我们如果要想知道这一系方音演变的历程,最好再拿它的直接后代音作一番比较。可惜我们现在对于西北方音还没有系统地调查过,不单对于现代敦煌音找不到精切的材料,就是它的邻近音也无从寻觅。幸而高本汉的《中国音韵学研究》后面所附的《方音字典》还记了兰州①、平凉两种甘肃方音,不得已而思其次,我们只好拿它作为比较的材料。另外还有几种陕西、山西的方音韵尾鼻声也有消变的现象,而且文水、兴县的鼻声母也跟四种汉藏对音所代表的有类似的变化,所以我又附列西安、三水②、文水、兴县四种方音以资参证。虽然这也是不得已的办法,可是总比拿北平音作比较要有意义得多,因为经过这一番比较,我们已然可以约略推知唐代的西北方音还能保存《切韵》音类的一大部分,从五代起渐渐有变成近代西北方音的倾向了。 在第一章里所叙述的几种藏译汉音的写本,大概都是吐蕃占据陇西时代为学习汉语的方便而作的,所以应该是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到唐宣宗大中五年(857)之间的东西。从发现的地域看,它们所译写的语言
似乎就是当时沙州或沙州附近流行的方音。从音韵的系统看,《千字文》跟
《大乘中宗见解》相近,《阿弥陀经》跟《金刚经》相近;后一系保存-n收声跟清浊的分界,而韵母分类有的离《切韵》稍远;前一系消失了一部分-n收声,并且清浊的分界也渐渐起了变化,而韵母分类却有些跟《切韵》较近,所以当时译音者的写法差异似乎比时代差异大。不过《阿弥陀经》比较最
早,《大乘中宗见解》比较最晚,大概是可以决定的了。我为列表的方便起见,姑且拿《千字文》的音系作纲领而拿其余三种来比较,其中有跟《千字文》的声母或韵母不同的,就写作斜体字以资识别。这四种写本的全部材料大概都归纳在六组声母表跟二十三摄韵母表里,关于这一部分方音的系统以及从《切韵》音到唐代西北方音的演变,阅表即可自明,遇有说明的必要时,才在表后作总括的讨论,否则恕不赘叙。P28-40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