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贫的精神(修订本) 9787515406374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赤贫的精神(修订本) 9787515406374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2.47 6.8折 48 全新

库存8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孔见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515406374

出版时间2015-1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8元

货号23801182

上书时间2024-10-21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序:精神低飞的姿态
     韩少功

      孔见是一个比较温和的人,有时甚至退避人后沉默寡言,对世事远远地打量与省察,活得像影子一样不露形迹。但他笔下文字奇象竞出,学涉东西,思接今古,一行行指向时空的宽阔和深远,让人不免有些惊奇。从他这些文字里,可以看出他的学识蕴积,但他不愿有冬烘学究的生吞活剥;可以看出他的文学修炼,但他无意于浪漫文士的善感多愁;可以看出他的现实关切,但他似乎力图与世俗红尘保持一定距离,不会在那里一脚踏得很深;还可以看出他的精神苦斗,但他大多时候保持一种低飞和近航的姿态,谨防自己在信仰或逻辑的幻境里迷失,一再适时地从险域退出,终停靠于安全而温暖的日常家园。于是他的文字有一种亲切和从容的风格,举重若轻,化繁为简,就像朋友之间的随意聊天。即便有深意,有险句,也多藏于不动声色之处,成为一种用心而不刻意的自然分泌,一种深思熟虑以后的淡定与平常。
孔见锁定了一些高难度的人生逼问,把自己抛入一片片古老的思想战场,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知识的可能,关于道德与事功,关于幸福与死亡……这些逼问历经数千年人类文明而仍无终谜底示众,于是在一个竞相逐利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时代里,如果没有被人遗忘,就可能致人茫然或疯魔。但孔见是一个披挂着现代经验和现代知识的古老骑士,顽强地延续着人类对人生智慧极限的挑战,也是对自己理解能力的挑战。在一般的知识谱系里,这些悬问是虚学而非实学,属于上帝而不属于恺撒,在一个越来越务实的知识界那里日渐处于边缘位置,其正当性正在被经济、社会、历史等学科的诸多人士怀疑。但作者所遭遇的逼问人皆有之,在当下甚至人皆累之,正是经济、社会、历史等方面深刻运动的产物,本身就是实学不可忽略的部分。而离开了这一切心灵的牵挂,忽略了人类精神运行的坐标和轨迹,任何经济、社会、历史等方面的知识都只适用于机器人,无法描述活生生的生命实践,没有理由值得人们特别信任。孔子从“洒扫应对”通向他的治国安邦,是以人为本的;柏拉图视人格为“内在政治制度(innerpoliticalsystem)”,从人格剖析开始他的社会设计,甚至是以心为本的——这些先贤在求知中内外并举,虚实相济,并不像某些后人想象的那样幼稚。
      当然,世上没有抽象而普适的人,没有抽象而普适的心,就像形形色色的病以外并没有一种标准化的“病”。青年之我异于老年之我,富人之我异于穷人之我,连婴儿也有遗传差异,并无统一规格。如果剥离了具体人心形成过程中经济、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制约因素,寻求一种放之四海或放之万世而皆准的“我”,只能是一种常见的语言事故——无非是“我”这个词让人真以为有了这样一个东西,可以将其抽出来孤立地求解,可以将其供起来放心地依恃。事实上,各归其“我”的抚慰亦无能,虽然用心向善,却无助于揭示和排除任何人生疑难。有人已经这样做过。他们才智过人,心志远大,于是求解生命终极之being(所是,所在),求解一切知识的元知识、一切学科的元学科,如同要谋得一个包治百病的药方,结果无不滑入迷宫般的nonbeing(虚,虚无)。这一类语言事故发生在本质主义的思路上,是虚学容易落入的陷阱。他们如果没有成为西方式的神学家,囿于一种专断的虚无,就会成为中国式的玄学家,溺于一种圆通的虚无。而纵欲主义、实用主义、物质主义、科学主义等等并不能因此得到理性的克服,甚至恰恰成为这些神学和玄学的必然变体。原因很简单,除非自杀,虚无是无法操作的——当心灵独守虚无之际,一旦进入社会行为的操作,这份虚无就一无所用了,心灵就自动缺席和弃守了,让位于世俗的随波逐流乃至无所不为,是可能的结局。
      盛产神学的地方多见偏执和战争,盛产玄学的地方多见苟且和腐败,这样的例子还少吗?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提供的启示。
      因此,人心之学如果是必要的话,如果能够更为成熟和坚实的话,应更善于在具体现实条件下展开问题和解决问题,更善于将经济、社会、历史等学科知识援入人生思辨,从而将终极关怀落实为现实方案,使天道真正实现于人间,所谓良医“因病立方”和圣人“因事立言”,是之谓也。出于特定的知识资源和个人喜好,孔见这些文章里还残留一些神学和玄学的传统表述方式,颇有商榷的余地,但也从不被我过于在意。他心事浩茫,所针对的现实处境和现实对象,还有在切入这些处境和对象时相关的精神标尺,也许更值得我们会心地解读。

2003年6月于八景峒

导语摘要
《赤贫的精神(修订本)》是作家孔见系列人文思想随笔的结集,内容涉及人性的沉沦与迷惘、生命的安放与抚慰、自我的建立与灭度、情感的给予与接受等。孔见以富有想象力的思考、灵动而恣肆的语言,表述了对人精神性存在的关切与追问,对过度世俗化潮流的抵抗。在当代随笔创作中别开生面,自成一景,值得静心细读。

商品简介

《赤贫的精神(修订本)》是作家孔见系列人文思想随笔的结集,内容涉及人性的沉沦与迷惘、生命的安放与抚慰、自我的建立与灭度、情感的给予与接受等。孔见以富有想象力的思考、灵动而恣肆的语言,表述了对人精神性存在的关切与追问,对过度世俗化潮流的抵抗。在当代随笔创作中别开生面,自成一景,值得静心细读。

作者简介
      孔 见  1960年12月生于海南岛,现为海南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天涯杂志社社长,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随笔、小说、诗歌创作和哲学研究,作品有随笔集《卑微者的生存智慧》《我们的不幸谁来承担》,诗集《水的滋味》, 评论集《韩少功评传》,以及小说集《河豚》等,并有多篇论文发表。

目录
目 录

序:精神低飞的姿态

上篇 被出卖的天空

仇怨与悲悯

写在迷宫的门上 

被推诿的天命 

不要让生命蒙受耻辱 

赤贫的精神

归根 

对看法的看法 

成为一只乌鸦 

这个女人该不该受苦

面对后的审判 

石头与神庙的关系 

打开死亡之门 

迷失在感觉意象中的人

一个走不出去的怪圈 

平阴潜阳论 

中篇 侥幸的微笑

为了沉默的表达 

奉而献之×王 

侥幸的微笑 

晚夜的聆听 

真正给我 

绝响 

沐浴 

梦中的门 

零时 

家有松鼠 

五指山的猴子 

喝水的经验 

寻找 

南木有悟 

天下在此

鱼 

知己不遇 

黑板上的老师 

下篇 淤泥中的行走

房子 

女子 

孩子 

经典的意义 

挖掘沉默中的金子 

空荡荡的自由 

歹毒的英雄 

一个罪徒的请求 

价值失落时情欲勃起 

枯萎了,橄榄树 

上帝的作坊 

写作中的人 

率性而行

体面,或者潇洒

欲望未遂 

你有什么用 

命运交关

狼的民主 

后记:田园将芜胡不归 

内容摘要
《赤贫的精神(修订本)》是作家孔见系列人文思想随笔的结集,内容涉及人性的沉沦与迷惘、生命的安放与抚慰、自我的建立与灭度、情感的给予与接受等。孔见以富有想象力的思考、灵动而恣肆的语言,表述了对人精神性存在的关切与追问,对过度世俗化潮流的抵抗。在当代随笔创作中别开生面,自成一景,值得静心细读。

主编推荐
      孔 见  1960年12月生于海南岛,现为海南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天涯杂志社社长,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随笔、小说、诗歌创作和哲学研究,作品有随笔集《卑微者的生存智慧》《我们的不幸谁来承担》,诗集《水的滋味》, 评论集《韩少功评传》,以及小说集《河豚》等,并有多篇论文发表。

精彩内容
◆仇怨与悲悯

农夫的尴尬
      冬天,农夫发现一条冻僵的蛇,他非常可怜它,就把蛇放在自己怀里。蛇被温暖,苏醒过来以后恢复了它的本性,便咬了恩人一口,使他受到致命的伤害。农夫临死前说:“我怜悯恶人,应该受恶报。”
      这是希腊人伊索著名的寓言《农夫与蛇》,一个百听不厌的恩将仇报的故事。按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原则来理解,农夫显然把自己的怜悯看成了恶的一种,怜悯恶人是一种不能饶恕的罪行。然而,在蛇没有开口咬死农夫以前,农夫是无法知道这条可怜的东西是一只毒虫的。必须先咬一口而后才知有毒,但后知有毒则一切都来不及了,这是善良的农夫之所以死的原因。农夫死得冤枉。为了避免被咬和死得冤枉,好的办法就是农夫一开始就高高抡起锄头,像锄掉一株杂草一样把蛇除掉,剁它为肉酱,20世纪斯大林和格瓦拉就是这么干的,他们为了预防而大开杀戒。但是,这样毒还是在,不过不是在蛇身上,而是在人身上。毒从何而来?毒从被咬、被剁而来。一个屡屡受到伤害的生物,身上一定积蓄着浓浓的毒液。在伊索的其他寓言中,农夫对于各种害虫已经是先下手为强了。那些聪明过人的人,都可以视为被毒蛇咬过后死而复活的农夫。他们与毒蛇已经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他们比毒蛇更善于美化自己丑化对家。为了保证自家的性命安全,如此不分青红皂白地伤害别的生命,是会结下深深的仇怨的,当仇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自己的生命安全也就难以保证。斯大林寿终正寝,算是幸运。
      然而,怜悯被当作一种不该饶恕的罪过,这是令人惊心动魄的。因为怜悯几乎可以说是人类宝贵的良知了。孟子非常珍惜这种情感,把它视为人性本善的证明。他想象将一个孩子放在井口时的情形,凡是看见的人没有不动恻隐之心的。他把这种恻隐当成人格的基础,是人的初心,他相信没有一个以仇雠和伤害为本性的人。按照这种理解,一个没有怜悯和同情心的人,是对人性的极大背叛。那么这种背叛从何开始,恶人因何而有?
      倘若人性皆善,恶人只能从善人中变质而来。一般认为,待一个善性的人以善良的态度,通常会使善与善相得益彰,不会导致伤害和仇恨的产生。但一个十分善良而且十分在意自己善良的人,一旦受到伤害,情况就有所不同。那些本性善良的人受到伤害时,会有羞怒纠集起来,郁积在心灵暗处,酿成毒液,会埋下深仇大恨的种子,燃烧起愤怒的熊熊烈焰。他们必然要成为新的伤害者,把他们心头的毒血喷射出来,制造新的仇怨。到了这个时候,好人就难做了。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怨报怨成为一种社会公正,也成为人挽回自尊的必然要求。在恶与恶的合理对抗中,怜悯反成了真正的恶,作为人性证明和良心基础的恻隐之心,成为被谴责的罪行。想起来真是令人悲哀。

等价交易
      为了避免成为那个冤屈的农夫,也为了避免成为那条蛇,人们倾向于一种对等的关系:以怜悯对待怜悯,以善良对待善良,以仇恨对待仇恨,以疾恶对待疾恶,公平交易,谁都不欠谁的,谁也甭想占谁的便宜。这种看起来相当聪明的方法,却不是那么容易实施。因为,这意味着谁都不愿意一厢情愿地将自己的情感给予出去,谁都不首先摊牌,得等待对方有所表示才有所表示,看对方如何待我,然后我才如何待他。如果对方赐我以滴水,我就报之以涌泉;倘若对方伤我以明枪暗箭,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总之,我保留自己权利的主动。对于好人,我即好人,甚至比他更好;对于恶人,我即恶人,甚至比他更坏。这是许多人自鸣得意的为人之道。
依据这种原则,一个人在街头看到一个可怜的老乞丐时,必须在施舍前调查清楚此人是不是一个骗子,是不是一个行为不良的人,是不是一个可以以同等的意思回报于你的人,才决定自己该不该施舍;一个眼看着孩子掉进冰河的人,必须先要弄清楚这个孩子将来会不会成为一个流氓、杀人犯,还是一个能够舍己救人的人,才决定自己要不要跳入水中。但是,这样可能吗?有这个必要吗?倘若人人都要等到天下人都变好,自己才成为好人,天下就没有好人存在。而且,在许多情况下,人如果不放弃自己后发制人的主动,就可能沦为千夫所指的罪人。当农夫看到那条冻僵的蛇时,只觉得它可怜,但不知它是否有毒,因为他从来没有被蛇咬死过。他必须在这种情况下做出自己的选择,不然就把自己置于临危不济、见死不救的不义境地,从而成为应该受到恶报的对象。
      的确,冷漠和僵持都不是办法,得有人主动表态才行。总要有一方首先示善,对方才可以报之以善,总要有一方示恶,对方才可以报之以凶恶。首先表态的人是被动的,但他的表态至关重要。
      有一种聪明人,他们深谙人情世故、世道沧桑,懂得人情上的投资具有很高的回报率,只要看准对象,施之以滴水,就可得到不尽的涌泉。因此,他们往往主动表示出善的意思,在必要的时候略施小恩小惠。他们把自己的行动作为一笔贷款或投资支付出去,时刻期待着偿还和回报。这种期待回报的善行是可怕的。他们在给予的背后,拴着一根扯不断的线,随时等着把它收回来,而且是要加倍地收回来。他们主动给予的东西就像诱饵一般,他们其实在做着钓鱼的勾当。如果别人成倍地回报他,相当于成交一笔生意;如果接受恩惠的人没有机会回报或有机会却没有回报,那你也别想安生。这时候,善行就转化成为深刻的仇怨,并有充满义愤的舆论追杀过去,让你无地自容。恩有多重怨就有多深。这种期待回报的善行把给予者和被给予者拴到一起,构成了沉重的心灵负担,他们失去了比一切可给予的事物更可贵的东西:自由与安宁。一种随时期待别人感激报答自己的心态也会把人累坏。
      要避免把善行变成恶因,就不能按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交易原则行事。也就是说,先表态的人的行为只能是无所期待的、自足的行为,他所能够依据的是自己的本性。他的表态必须是无条件的、一厢情愿的、不计回报的、愿意上当受骗的,他必须义无反顾地支付出去。对冻僵者抱之以温暖,对乞讨者施之以散金,对溺水者救之以性命,不管接受温暖、施舍和救济的人是善是恶、有没有回报能力。
僵持的情况会因此发生变化,无条件地付出去的行为,会成为一种条件,一个良好的起点。那个接受过慷慨解囊的人,对别人多了一份感激,对社会多了一份善意,或者少了一份恶意;那个被从冰水中捞起来的小孩,从此开始了不同的人生,他懂得了人间温情的意义,在别人面对困苦和危难的时候,他已经很难拒别人的帮助了。当然,也会有这种情况发生,苏醒过来的蛇狠狠地咬了农夫一口,被救起的人后来成了杀人犯。但救人的人没有道理为自己的行为后悔,更没有理由认为自己原先的行为是一种罪过。他的付出是埋下了一颗善良的种子,虽然有时候结的不是善果,但他不能因此就要收回那颗种子。人总是有情义的动物,你好好待他,他真的就可能成了一个好人;你把他当坏人对待,他真的就可能成了一个坏人。你若与他比善,他可能比你更善良;你若跟他较恶,他只会比你更加凶狠和歹毒。总之,他会加倍地证实你对他的看法和期待。事情往往是这样,人与人之间,彼此一开始就把对方往坏处琢磨,结果大家都做不成好人。
      话又说回来,希腊农夫的后悔的确有失水准,难道他当初非要把那条冻僵的蛇剁成肉酱不成?这样就预先将自己置于不仁不义的境地,成为仇恨和报复的对象。我相信,蛇的毒性来自自然史上无数次伤害的积累。不论多善良的生物,在其需要同情和爱护的时候加以虐待和伤害,都会把它改变成一个可怕的恶物。如果因为情况不明,为了自身的安全对任何生物都加以伤害,这个世界就充满仇恨和歹毒。
      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说的是一个爱与恨的寓言。希刺克利夫是呼啸山庄主人恩萧从利物浦街头拣来的弃儿。虽然收养在富人家,但还是被山庄的新主人辛德雷当作雇农来对待,没有人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对,更没有人为此感到惭愧,但却深深地伤害了希刺克利夫。屈辱的生活不仅没有泯灭希刺克利夫对尊严和爱情的渴望,相反,他的尊严由于受到践踏而变得更加凛然,他的爱情由于受到阻挠而变得愈发炽烈。当他深深爱着的凯瑟琳要嫁给画眉山庄的少爷林敦时,他再也无法忍受。他像一个受到伤害的狼那样舔着自己的伤口愤然出走了。遗弃、虐待、嘲弄和蔑视使他的心灵充满了苦难和怨忿,变得阴暗而歹毒。他觉得自己足够拥有了恶的权利。就凭这一生所尝到的屈辱和辛酸,他做什么也不过分。几年后的一个夜晚,希刺克利夫带着足够的金钱和克抑已久的复仇夙愿,像魔鬼一样回到了呼啸山庄。于是,他的仇人一个个悲惨地死去,那些践踏过他的人受到了更加无情的践踏。他终于挽回了自己的尊严,平反了自己蒙受的冤屈,但同时也制造出新的希刺克利夫,从而使自己成为新的复仇对象。他似乎把一生的仇怨都了结了,但在这个世界上,他还是没有得到任何的爱,人人都痛恨他,他的生活也没有欢乐可言。在无限的懊悔之中,他听到凯瑟琳的鬼魂召唤着他,他只能到另一个世界去寻找自己的爱了。
      人们有意无意的践踏,伤害了希刺克利夫的尊严。这种伤害在变本加厉地放大之后,终总要退还回来。不论是对于伤害者还是受害者,这都是一场劫难,谁都得不到任何好的结果。这几乎是一切仇怨的共同结局:同归于尽。

媒体评论
孔见锁定了一些高难度的人生逼问,把自己抛入一片片古老的思想战场,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知识的可能,关于道德与事功,关于幸福与死亡······这些逼问历经数千年人类文明而仍无终谜底示众,于是在一个竞相逐利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时代里,如果没有被人遗忘,就可能致人迷茫或疯魔。但孔见是一个披挂着现代化经验和现代知识的古老骑士,顽强地延续着人类对人生智慧极限的挑战,也是对自己理解能力的挑战。
——韩少功
如果一个人真正敏感而且有正确的理由,感到要关切世界的邪恶,那么他自然要在这些东西先显现并接近根源的地方,来寻找对它们的纠正,他将要发现,这个地方就是他自己的存在,这个纠正的任务将耗尽他整整一生的时光。
——[葡萄牙]费尔南多·佩索阿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