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还原(2册) 9787101106800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论语还原(2册) 9787101106800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42.96 7.2折 198 全新

库存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义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6800

出版时间2015-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98元

货号23684555

上书时间2024-10-21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论语还原(套装上下册)》一百万言,对《论语》的发生过程,进行实证的古典学的研究。全书分为三部分:“内编”,采用以史解经、以礼解经、以生命解经的方法,论证了《论语》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前后的50年间的三次编纂,以及每次编纂在文本上留下的生命痕迹;“外编”贯通《论语》和儒家“五经”以及传世文献、出土简帛材料,对孔子和门徒传经的特点和脉络,进行知识考古,考察典籍材料上的“历史文化地层叠压”的形态;“年谱编”则缀合大量散落的材料碎片,以历史编年学的方法,并且采用古代天文历法的知识,对公元前552年至公元190年孔子的生平,及《论语》的编纂、传播、形成定本的历史脉络和历史事件现场,进行逐年和逐时段的排比和考证,形成一幅包罗万象的孔子和《论语》的文化地图。

作者简介
杨义,1946年生,广东省电白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澳门大学人文学院讲座教授。*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曾任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曾讲学于英国牛津、剑桥,美国哈佛、耶鲁等名校,或任客座研究员、客座教授。著作50余种,论文500余篇,主编书籍20种70余册。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小说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图志》、《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叙事学》、《中国古典文学图志》、《老子还原》、《庄子还原》、《墨子还原》、《韩非子还原》、《文学地理学会通》、《国学会心录》。荣获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中国社科院优秀成果奖、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导师奖。

目录
导 言

 一 发现“活的《论语》”

 二 发凡起例之三板块

 三 激活文本生命之五十二个命题

内 编

 一章 《论语》成书及得名

 二章 “内证高于外证”的原则

 三章 以礼解经及《论语》编纂的初启动

 四章 篇章 政治学及有若时期的编纂

 五章 曾子门人编纂的篇章 学依据

 六章 统计学视野中的材料取舍

 七章 “十哲无曾”的千古公案

 八章 仲弓编纂与通向汉儒宋儒的文化基因

 九章 篇章 学的“意义逻辑

 十章 价值取舍与篇题排列

 十一章 孔子修经方式与晚年学《易》

 十二章 从孔学渊源到日常礼仪

 十三章 弟子论与“上论”、“下论”

 十四章 女子小人与君子之道

 十五章 政治学与思想数字模式

 十六章 原乡情结、祖源基因及旷野逸音

 十七章 《论语》终篇与门派初萌

 十八章 曾门重修及编纂的年代、人数

 十九章 以简帛制度考证《中山论语》

外 编

 二十章 外编引言:关于孔子文化地图

 二十一章 曾子学派与《孝经》编纂

 二十二章 七十子后学与《大戴礼记》

 二十三章 大小戴《礼记》中的曾子之学

 二十四章 子思之学及其身世因缘

 二十五章 《中庸》与春秋学术向战国学术之过渡

 二十六章 子思之学及出土文献

 二十七章 子游生平及《礼运》系年

 二十八章 子夏的“经师之学

 二十九章 竹书《孔子诗论》与战国诗学思潮

 三十章 《易》、《春秋》之学与子夏传承

 三十一章 置于“儒分为八”之首的子张氏之儒

 三十二章 孔府之学的价值与特征

 三十三章 孔府之学保守原本之品格

 三十四章 孔府之学集大成的《孔子家语》

 三十五章 “伪作说”误区及孔子适周问礼考证

 三十六章 超出《论语》的弟子传之原始忆述

 三十七章 褒贬不一之弟子的新实证

 三十八章 夫子原本的丰富性和生命感

 三十九章 孔学渊源的原始线索

 四十章 开启知识发生学的途径

年谱编 孔子暨《论语》年谱

 凡例

 年谱前编:孔子历史人生编年

 年谱后编:《论语》编纂、流布、定型编年

 参考文献举要

 后记

内容摘要
《论语还原(套装上下册)》一百万言,对《论语》的发生过程,进行实证的古典学的研究。全书分为三部分:“内编”,采用以史解经、以礼解经、以生命解经的方法,论证了《论语》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前后的50年间的三次编纂,以及每次编纂在文本上留下的生命痕迹;“外编”贯通《论语》和儒家“五经”以及传世文献、出土简帛材料,对孔子和门徒传经的特点和脉络,进行知识考古,考察典籍材料上的“历史文化地层叠压”的形态;“年谱编”则缀合大量散落的材料碎片,以历史编年学的方法,并且采用古代天文历法的知识,对公元前552年至公元190年孔子的生平,及《论语》的编纂、传播、形成定本的历史脉络和历史事件现场,进行逐年和逐时段的排比和考证,形成一幅包罗万象的孔子和《论语》的文化地图。

主编推荐
杨义,1946年生,广东省电白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澳门大学人文学院讲座教授。*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曾任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曾讲学于英国牛津、剑桥,美国哈佛、耶鲁等名校,或任客座研究员、客座教授。著作50余种,论文500余篇,主编书籍20种70余册。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小说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图志》、《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叙事学》、《中国古典文学图志》、《老子还原》、《庄子还原》、《墨子还原》、《韩非子还原》、《文学地理学会通》、《国学会心录》。荣获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中国社科院优秀成果奖、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导师奖。

精彩内容
由此可知,“十哲无曾”,是文化史上不可回避的千古公案。因为如今谈论儒门,拆不开的四圣是“孔、孟、颜、曾”,在孔子弟子中首列颜回,数下来就是曾子,曾子排在第二。如果说《论语》只是曾子弟子所编,那么他们犯糊涂而忘了自己老师吗?这诚然是千古之谜。这个谜团的破解,应从十哲都称字而不称名,显然不是孔子的口吻入手。如此称呼方式,是同门弟子问相互称呼的口吻,属于《论语》编纂体例中的“公共称呼”。如果以篇章政治学,或以生命解经的法则予以深入考察,也可能成为解开《论语》编纂成书过程并非“零价值”、而是以深刻价值取向加以权衡轩轾的关键。
  宋儒已经觉察到“四科十哲”名单的缺陷,甚至有违于他们对儒学道统的指认,但是如何解释这个问题,未免有些左支右绌,未能直指本源。朱熹《论语集注》卷六在注释“四科十哲”名单时,引程子日:“四科乃从夫子于陈、蔡者尔,门人之贤者固不止此。曾子传道而不与焉,故知十哲世俗论也。”①这里从“曾子传道而不与焉”,指责“四科十哲”名单是“世俗论也”,只作出价值判断,却未对材料来源进行发生学的清理,依然混淆了《先进篇》第二、第三章,以“四科乃从夫子于陈、蔡者尔”回避难题。朱熹本人在一封答疑的书信中也说:“四科乃述《论语》者记孔氏门人之盛如此,非孔子之言,故皆字而不名,与上文不当相属。或日:《论语》之书出于曾子、有子之门人。然则二子不在品题之列者,岂非门人尊师之意欤?四科皆从于陈蔡者,故记者因夫子不及门之叹而列之。”②这里从篇章学的断句分章,以及十哲称字而不称名上,将名单从“孔子之言”中剥离开来;又提到“四科”的出现,“乃述《论语》者记孔氏门人之盛如此”,向问题的症结走近了一步。但仅此为止,并没有透过篇章学而揭示《论语》编纂过程的政治性行为,并没有追问述《论语》而胪列四科十哲者是谁。
  因此疑窦尚存,人们不禁会问:如果说“四科皆从于陈蔡者”,那么子游、子夏与曾子年岁相当,比孔子少四十四到四十六岁,又有什么材料能证明吴人子游、魏人子夏“从于陈蔡”,而鲁人曾子不“从于陈蔡”呢?又如何证明患了恶疾的冉伯牛,也“从于陈蔡”呢?这种全凭臆测、不得要领的解释,可能使“十哲无曾”的千古之谜,成为无头案。细心缀合各种材料碎片,隐约可以发现,曾子、子游、子夏三人,都从孔子于陈蔡。孔子一行厄于陈蔡,在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六十三岁,曾子、子游、子夏分别少孔子四十六、四十五、四十四岁,因而依次为十七、十八、十九岁。关于子夏,《礼记·檀弓上》云:“昔者夫子失鲁司寇,将之荆,盖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以斯知不欲速贫也。”①荆楚与陈蔡相邻,孔子厄于陈蔡前后都与楚之叶公,或楚君与直接、间接的联系,因而存在着“先之以子夏”的可能。关于子游,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有“子道饿”一组简,述及孔子周游列国而绝粮陈蔡事,其中出现言偃(子游)的言行②。这是出土简帛证明子游从于陈蔡,为先儒所未及见。关于曾子,《孔丛子·居卫篇》记述曾子谓子思日“昔者吾从夫子巡守于诸侯,夫子未尝失人臣之礼,而犹圣道不行”⑧云云。所谓“从夫子巡守于诸侯”,乃是从孔子周游列国的另一种说法。其所据乃是孔子因鲁史作《春秋》,“践土之会实(晋文公)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日‘天王狩于河阳”…。既然是曾子对子思所言,他也不会无端编造从于陈蔡的履历。因此,尽管关于孔子厄于陈蔡的记述材料,多聚焦于孔子及子路、子贡、颜回等资深弟子,但在一些材料碎片上,依然可以发现尚属后进的子夏、子游、曾子的若干踪影。“十哲无曾”,是不可以谁“从于陈蔡”,来进行模糊处理的。那种在《礼记·檀弓上》、《孔丛子·居卫篇》、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强行分别真伪,而不明战国秦汉简书流传原委的做法,也是无助于认识历史真相的。
  余留下来的问题在于,既然宋儒认为,《论语》是曾子、有子的弟子编纂的,那么“十哲无曾”,也无有子,显然不是《论语》第二、第三次编纂时存留的生命痕迹。“然则二子不在品题之列者,岂非门人尊师之意欤?”朱熹这种疑惑,成了宋儒难以逾越的障碍。唯有对《论语》的次编纂的生命痕迹进行深入的清理和解读,才可能逾越障碍,直抵本原。
  其实“十哲无曾”的问题,宋儒以外,历代产生疑惑者不乏其人。明人胡应麟《诗薮》外编三说:“孔门十哲,曾氏无闻;邺下七才,祢生不录。盖曾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