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41.43 4.7折 ¥ 88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何民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25331
出版时间2023-03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88元
货号29553365
上书时间2024-10-20
在传统工艺式微的今天,人们怀念那个车马都慢的年代,怀念手工制品带来的温度和情谊。也开始追求那种不和时间赛跑,只专注于眼前事物,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本书将采访近20位传统手艺人,包括银花丝、蜀锦、夏布、龚扇、竹纸、年画等手艺的传承人,真实地记录他们的成长生活、精湛技艺以及与所处社会环境的融合等。
本书图文配以视频、音频,补充图书视觉、听觉缺陷,更加鲜活生动。除此以外还根据内容开发相关文创周边产品。
何民,四川成都都江堰市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作协会员,四川省李冰文化研究会理事,都江堰市作协副主席。出版有散文集《川西手艺人》《山水之间一座城》,作品入选多种选本。
【春·丝】
花随玉指添春色-蜀绣 /02
蜀锦春色来天地-蜀锦 /26
云朵之上羌绣美-羌绣 /48
藏地织绣美嘉绒-嘉绒藏族织绣 /66
【夏·韵】
隆昌夏布·梦织华夏-隆昌夏布 /86
盐都扎染缬衣裙-自贡扎染 /108
龚扇细语-龚扇 /126
【秋·形】
道明有道竹编兴-道明竹编 /148
瓷胎竹编丝丝韵-瓷胎竹编 /162
棕叶翩飞成风景-新繁棕编 /174
【冬·藏】
黑色精灵土与火-荥经砂器 /188
千年银丝绽新花-银花丝 /208
纸上笔墨春秋色-绵竹年画 /222
在传统工艺式微的今天,人们怀念那个车马都慢的年代,怀念手工制品带来的温度和情谊。也开始追求那种不和时间赛跑,只专注于眼前事物,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本书将采访近20位传统手艺人,包括银花丝、蜀锦、夏布、龚扇、竹纸、年画等手艺的传承人,真实地记录他们的成长生活、精湛技艺以及与所处社会环境的融合等。
本书图文配以视频、音频,补充图书视觉、听觉缺陷,更加鲜活生动。除此以外还根据内容开发相关文创周边产品。
何民,四川成都都江堰市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作协会员,四川省李冰文化研究会理事,都江堰市作协副主席。出版有散文集《川西手艺人》《山水之间一座城》,作品入选多种选本。
釜下烧桑柴,取茧投釜中。
纤纤女儿手,抽丝疾如风。
田家五六月,绿树阴相蒙。
但闻缫车响,远接村西东。
旬日可经绢,弗忧杼轴空。
妇人能蚕桑,家道当不穷。
更望时雨足,二麦亦稍丰。
酤酒田家饮,醉倒妪与翁。
——元 赵孟頫《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
蜀绣是诗,灵动了两千多年的时光;
蜀绣是歌,飘逸过春夏秋冬的季节;
蜀绣是画,呼唤着蜀山蜀水的灵魂。
20世纪80年代初,一幅巨型双面蜀绣《芙蓉鲤鱼》挂上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轰动了京城。在这幅长4.4米、高1.7米的巨幅双面蜀绣上,芙蓉花娇艳欲滴,32条鲤鱼活灵活现,仿佛正在向观众游过来。这幅蜀绣一挂就是四十年,至今仍色彩鲜艳,光彩夺目。它是四川的文化符号,一针一线,一丝一缕,凝聚了四川数千年的蜀地文化精髓。
蜀绣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四川古称巴蜀,川东为巴,川西为蜀,蜀绣主要产于成都及川西地区,故称“蜀绣”。
蜀绣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而古蜀国正是中国早的蚕桑丝绸产地。
中国文字是典型的象形文字,而蜀绣的蜀,正是从蚕桑的图形演变而来。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意思是说,“蜀”就像一只在桑叶上爬行的蚕子。由此可见古蜀国之所以称为“蜀”,是与蚕桑有密切关系的。明《一统志》也明确记载:“蚕丛氏,初为蜀侯,后称蜀王,教民蚕桑。”
蜀地丰厚的蚕桑为蜀绣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基础。
西汉蜀地有“女工之业,覆衣天下”之说;杨雄《蜀都赋》有“若挥锦饰秀,望芒兮无福”,说明在西汉时西蜀的织和绣就已华彩照人了。四川流传很广的民歌《绣荷包》:“正月荷包儿绣起头,妹绣荷包有人求;你要荷包拿去戴,免得妹儿结怨仇。”绣女唱着歌谣诉说心中在川西农村很普遍,说明川西民间的女子自小就会刺绣,并且很普及,这为蜀绣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蜀绣历史悠久,《史记》记载,远在春秋时期蜀地即有帛运销到越地和秦,而汉代开辟的“南方丝绸之路”就是以成都为起点。汉时南方丝绸之路被称为“蜀身毒道”,蜀是四川,身毒是印度的古代称呼,指从成都出发,经过云南、缅甸到达印度,进而远至中亚及欧洲的商道。
汉以前,皇亲国戚和达官贵人为炫耀衣着珍贵,“加五彩之巧,施针缕之饰”,蜀绣兴起。到汉代,成都的蜀绣已经很发达了。据《后汉书》记载,西汉末,蜀地已是“女工之业,覆衣天下”,汉朝政府为此还专门在成都设立“锦官”来管理蜀地的丝绸织造业,并在成都城内设有专门的供官府工匠居住的“锦官城”。杜甫有诗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锦官城由此知名,成都后来被人称为锦城。
蜀绣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唐宋年间。
唐朝经济和文化发达,为蜀绣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唐代,唐玄宗、唐僖宗先后入蜀避乱,许多著名画师聚集成都,使成都绘画之风大盛。仅在成都大慈寺中就留下精美壁画一千多幅,留下作品的全国知名画师多达六七十人。据宋代李之纯《大圣慈寺书记》载:“举天下之言唐画者,莫如成都之多;就成都较之,莫如大圣慈寺之盛。”绘画艺术的发达,为蜀绣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艺术基础,也为蜀绣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蜀绣以线为墨、以针作笔、绣画合一的艺术风格就是来源于当时的绘画艺术。史载,唐朝末年,南诏进攻成都,看见蜀绣即视为奇珍异宝,除了掠走大量金银、珠宝、蜀锦、蜀绣,还掠走大批制造蜀锦、蜀绣的工匠。从另一种意义上说,这为蜀绣的传播起到了推广作用。
而宋朝则是一个十分文艺的朝代 ,绘画、书法、茶道等艺术空前繁荣。
宋代重文抑武,以宋高宗赵构为代表。宋高宗治理国家不行,搞文艺倒是一把好手。宋朝文艺的发达为蜀绣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蜀绣手工技艺在这一时期也迈上了一个高峰,十二大类一百多种针法基本成形,蜀绣“穷工极巧”之名遍及神州。古代的蜀绣作品不易保存,少有传世,现存于西南大学一幅北宋蜀绣《双冠图片》,历时千年,依然栩栩如生,精美绝伦。
宋代蜀绣《双冠图片》,高44厘米,宽30.7厘米,绣有两株鸡冠花和一株水草,一只雄鸡正展翅高鸣,跃然图上,可谓绝代珍品。
明清时期的蜀绣又有了长足发展。
明朝时,郑和下西洋进一步拓展了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丝绸成了西方上层社会的奢侈品,而蜀绣更是以其绚丽的色彩和精细的绣工成为西方贵妇们的宠儿。
明代著名的蜀绣代表作品是明代女将秦良玉御赐锦袍,被称为“蜀锦和蜀绣结合的完美典范”。秦良玉是明朝官吏四川石柱宣抚使马千乘的妻子,在丈夫死后,秦良玉接替丈夫指挥军队,号称“白杆军”。因抗清有功,被崇祯皇帝封为一品夫人,并赐锦袍。这件御赐锦袍又被民间称为“蟒凤袍”,锦袍上精工绣制了金彩蟒凤图案和立水纹,龙飞凤舞,气势非凡,整个图案富贵而大气,是现存清代蜀绣的之作,属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重庆市博物馆。
清初,蜀绣手艺人吸收了顾绣的长处,蜀绣的技艺有了长足发展。成都的蜀绣在道光年间出现了“三皇神会”等民间蜀绣组织,开始形成专业的蜀绣行会,有了比较明确的专业分工和合作,蜀绣的生产开始从家庭作业走向作坊式生产。当时成都的蜀绣作坊主要集中在九龙巷、科甲巷一带,这些作坊以“华兴”“浴光”“德春”为出名。专业化的作坊生产促使清朝廷开始设立官方机构。清末在成都设立了四川劝工局,内设刺绣科培训机构,刺绣科聘请当时四川的蜀绣名家教授刺绣技法,提升蜀绣的技艺;聘请名家设计刺绣图稿,提升蜀绣的艺术水平。朝廷的推动和民间对蜀绣的需要,在清末民初的成都产生了一大批刺绣名家,如张洪兴、王草廷、张文胜等,其中张洪兴绣制的狮子滚绣球挂屏获得清朝廷的嘉奖,张洪兴也因刺绣之功而被授予五品军功衔,为蜀绣赢得很大声誉。
据史载,蜀绣在清末民初已形成完整的刺绣技法,针法有十二大类,一百二十多种,主要有套针、晕针、斜滚针、族流针、参针、棚参针、编织针等,常用的针法也有六七十种之多,是四大名绣中针法丰富的,其中有数十种绣法更是蜀绣所独具的。蜀绣的基本技艺在清代已经完全成熟。
民国时期,旧的封建服饰制度被破除,蜀绣制品开始从宫廷御制和官僚士大夫阶层向老百姓的穿着用品方面转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上了蜀绣,市场面的扩大更刺激了蜀绣的生产。20世纪30年代,成都的蜀绣生产和经营就有作坊店铺近百家,专业绣工一千多人,呈现出一遍繁荣景象。
此后由于战乱等原因,成都的蜀绣一度萎靡,许多蜀绣手艺人为了生计纷纷改行,只有少数人在坚持。直到1961年,成都蜀绣厂建立,这门古老的技艺才重获新生,并焕发出新的光彩。
在蜀绣的发展历史上,成都蜀绣厂的建立是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成都蜀绣厂是由蜀绣手艺人组织起来的蜀群、蜀光、蜀蓉三个集体合作社合并成立的。在成都蜀绣厂建立的半个世纪中,不仅生产了大量的蜀绣生活用品,主要有被面、枕套、披衫、绣鞋等,还培养和锻炼一批蜀绣人才,老的一批有彭永兴、肖福兴、乔子平、黄炳成、毛成武、万春廷、王玉廷、刘少云、胡云生等,年轻的有郝淑萍、孟德芝、彭世平、邬学强、白桦等。当时成都蜀绣厂的产品占整个蜀绣市场的半数以上。
成都蜀绣厂后来还成立了蜀绣工艺研究所,为成都蜀绣技艺的提高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芙蓉鲤鱼》双面绣作品就是成都蜀绣厂集体创作的艺术珍品,当年郝淑萍、孟德芝等一批年轻蜀绣人曾参与该作品的创作,后来都成了一代蜀绣大师。
《芙蓉鲤鱼》于1976年赴美、英、法、日等国展出,轰动一时,并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芙蓉鲤鱼》双面绣代表了四川的地方文化,在1981年被选中悬挂在人民大会堂四川厅。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给予蜀绣的荣誉。芙蓉是成都市花,成都又称为“蓉城”,具有地方特色;鲤鱼图案则有年年有余的寓意,也是传统蜀绣常用的题材。芙蓉与鲤鱼配图,相得益彰。
该作品长4.4米、高1.7米,共计32条鲤鱼绣在浅米黄色的绸缎上,鱼眼、鱼尾、鱼鳃、鱼唇都栩栩如生,再配上鲜艳的芙蓉,鱼游花间、水波荡漾,观者如身临其境。
能代表蜀绣集体智慧和综合技艺的当数大型蜀绣《西游记》。
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时任成都蜀绣厂厂长的郝淑萍介绍,20世纪90年代初,手工蜀绣受到机器绣等带来的市场冲击,蜀绣厂面临破产,大量掌握蜀绣技艺的人才纷纷转行,蜀绣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因此蜀绣厂决定,举全厂之力完成一幅蜀绣作品,尽可能多地保留蜀绣千年传承下来的针法技艺,为后世保留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大型蜀绣《西游记》就成了成都蜀绣厂后的绝唱。
当年姬金泉和赵映碧两位蜀绣大师担纲设计,要在约2平方米的设计图上,完成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大闹盘丝洞和龟渡通天河等故事的图案设计,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牛魔王、铁扇公主以及蜘蛛精等人物的相关物件加以变形拼图处理,后完成了一幅工笔彩绘图样,难度是前所未有的。参加《西游记》具体刺绣的绣工们则要根据人物、场景和部位的不同设计不同针法,尽可能多地包含和展现蜀绣的针法技艺。后在众多绣工的通力协作下,花了大约半年时间,才创作完成了这幅蜀绣巨制。
《西游记》这幅蜀绣巨制收藏在成都蜀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谯宇筠手中,平时难得一见。2019年10月17日,第七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节盛大揭幕,谯宇筠应邀在会上展出大型蜀绣《西游记》,来自86个国家的5600多名代表参加了这届非遗盛会,代表们有幸目睹了这件罕见的蜀绣珍品。大型蜀绣《西游记》,整幅作品由100多个不同形状的花纹镶成,针法千变万化。唐僧僧帽顶部使用了盘金针法。这种针法,首先要用金银线按图案或线条平铺,再用丝线短针扎上,别具金属质感。孙悟空的头部被分为20多种图纹,绣工们运用了晕针、齐针、铺针等十多种针法,体现出蜀绣严谨细腻、光亮平整的基本风格。
整幅作品大量使用了锦纹针,这也是蜀绣与其他几种名绣鲜明的区别。成都古代织锦工艺发达,产生了丰富的织锦纹样,蜀绣先辈们于是创造了以刺绣方式模仿织锦纹样和纱线肌理的锦纹针,主要用来表现人物衣饰。它需要先用长针铺底,再在上面绣出花纹,据说是有多少蜀锦纹,就有多少锦纹针。用拉花锦、米字锦、栀子锦等针法,人物衣饰就能显示出雍容华贵;而草帽等物件也因此有了编织物的肌理。
集蜀绣千年针法技艺为一身的巨幅蜀绣《西游记》,堪称蜀绣教科书。
2006年,蜀绣首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蜀绣·传承人
就在成都蜀绣厂成立的这一年,郝淑萍从成都工艺美术学校蜀绣班毕业,进入成都市蜀绣厂当了一名蜀绣女工。也许连她都没有想到,四十多年后,她会成为蜀绣的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
郝淑萍出身在蜀绣世家,进入成都蜀绣厂后,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彭永兴等蜀绣大师,成为新中国批艺术学校毕业的蜀绣女工。郝淑萍先后拜老艺人乔子平等老师傅为师,主攻人物刺绣针法;拜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肖福兴为师,主攻花鸟走兽针法;拜老艺人张万清、黄炳成、胡云生为师,主攻绵纹针针法;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彭永兴为师,主攻绣制鱼、花鸟、走兽类针法。师傅们悉心的指导和自己刻苦的钻研,良好的学校艺术教育基础和几十年的蜀绣厂磨炼,让郝淑萍成为掌握蜀绣全套工艺和针法的蜀绣大师。她不仅全面、完整地掌握了蜀绣技艺,集诸位大师的高超手艺于一身,并融各家艺术风格于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蜀绣艺术风格。
一根绣花针,带着五彩丝线于软缎丝绡上翩翩起舞,好似优雅的芭蕾,而这针尖上的特殊“芭蕾”,郝淑萍一跳就跳了整整50年。当年一起从成都工艺美术学校毕业从事蜀绣的50位同学,如今只剩下她一个人还在坚守。为了蜀绣技艺的传承,她在年近花甲之年创办了个人的蜀绣工作室。
在郝淑萍蜀绣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一幅幅色彩艳丽、格调高雅、图案漂亮的蜀绣艺术品让人目不暇接——飞天仙女妙曼的舞姿让人浮想联翩,雍容华贵的宫廷仕女尽显女性柔美,山水花鸟蕴藏着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神韵。郝淑萍针下的蜀绣作品,形象逼真、自然传神。这是她为蜀绣事业的传承发展投入的毕生心血。成都特色的芙蓉鲤鱼和四川独有的国宝大熊猫,是她创作得多的题材。她参与创作的巨幅蜀绣《芙蓉鲤鱼》至今还作为四川的地方文化符号挂在人民大会堂四川厅。在一幅名为《鲤鱼芙蓉花》的作品中,活泼灵魂的鲤鱼在水中摆出各种姿态,悠闲自得地穿梭嬉戏于芙蓉花中,芙蓉花徐徐绽放,似散发着缕缕花香,整幅作品动感十足,活灵活现,把水墨画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九寨沟·熊猫》中,九寨沟幽静深邃、溪水潺潺,几只大熊猫也是形态各异、憨态可掬,为整幅画面平添了几分情趣。仔细观看,大熊猫的绒毛蓬松柔软,纤毫毕现,就像真的一样。这些绒毛用的针法叫作施毛针,是蜀绣中较难掌握的一种针法,如果运用不好,大熊猫的皮毛就会失去毛茸茸的质感,也会失去蜀绣的美感。
2009年,郝淑萍在成都文殊坊五岳宫街20号创办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郝淑萍蜀绣工作室”。工作室致力于传授蜀绣技艺,培养年轻的蜀绣人才。从工作室成立到现在,她总计带出了四十多个学生,她的学生有不少已在全国比赛中拿大奖,其中有六位学生获得了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2011年8月,郝淑萍和八位学生一起,用时四年绣制的蜀绣作品《红楼群芳图》,获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
郝淑萍的蜀绣作品绣针洒脱灵动,线条流畅,整体感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她曾先后赴欧洲、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蜀绣技艺现场表演,均获美赞。郝淑萍的蜀绣作品被多家博物馆收藏,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