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54 7.2折 ¥ 75 全新
库存12件
作者王立胜 著
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ISBN9787503570704
出版时间2021-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5元
货号29312792
上书时间2024-10-24
自序
就学术来讲,农村研究不是我的专业,更不是我的专长,因此,对农村问题发表看法就常常有些惶恐,生怕说错了话而误导了读者或耽误了读者宝贵的时间。但是,由于出生并长期成长于农村,后来又在农村工作20多年,我不仅熟悉农村、热爱农村,对农村环境和农村工作有着眷恋般的难以割舍的感情,又觉得有必要把自己在农村工作生活中的体悟和思考呈现给大家,为农村研究界提供一些感性材料,为农村工作者提供一点工作体悟,以期对正在进行的乡村建设行动起一点作用。特别是在精准扶贫工作已经完成,中央明确提出要做好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号召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大历史背景下,我更觉得应该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个人的工作走向,决定于自己知道的或者永远也不知道的很多因素。每当思考自己的工作经历时,我觉得制度经济学的“路径依赖”这个概念很有解释力。从进入山东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开始,我就与理论研究结缘,毕业后在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工作的8年,延续和强化了这种缘分。到基层工作后,虽然做的主要是基层领导工作,是一个改革开放实践中地地道道的实践者,是实践舞台上的“剧中人”,是在实践中滚爬摸打的群众中的一分子;但是在工作之余,我又时常有意或者无意地转换身份,成为自己参与其中的社会实践的旁观者和思考者,试图把自己的实践置于更宏观的思维框架中去衡量、去思考,进行所谓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这只能解释为自己思维的“路径依赖”了。也许正是这种路径依赖,促使我在50多岁时走进了一直心向往之的中国学术研究的殿堂——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也算是对很多朋友的一个统一答复吧,他们总是疑惑我为什么“官做得好好的却转身调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我的博士论文《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研究》出版的时候,导师田克勤先生在为书所写的序言中曾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当时的情况,说我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相得益彰,是“为理论和实践同时找到了方向”。我知道这是老师鼓励我既要做好实际工作又要搞好理论研究,如果发挥好了,会相互促进,社会实践对理论研究有促进作用,理论研究对社会实践有指导作用。但是,事情都是辩证的,如果处理不好二者的关系呢?事实上,我时常感觉到这种身份设定的尴尬,我究竟是学者还是官员?学者求真,官员求善,真和善在实践中能够统一吗?这也许是个哲学问题。那个时候我不可能有令自己和他人满意的答案。不过,这种矛盾却使我的工作和生活多了一点思维层面的苦恼和趣味。有幸的是,从2015年底走进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个问题就豁然得到解决,我又可以像20多年前那样心无旁骛地读书写作了。
从经济研究所到哲学研究所,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工作岗位发生过一次变化,但是,农村问题作为学术研究和思考的主题之一,我的这种研究格局始终不变。在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同时,我一直重视对中国农村问题的研究,每年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去农村调查研究,并率领团队探讨乡村振兴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创造了不少农村改革发展的经验,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就出自诸城、潍坊,形成了“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又指出:“农业大省的责任首先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要把粮食生产抓紧抓好,把农业结构调活调优,把农民增收夯实夯牢,把脱贫攻坚战打好打赢,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并再次明确提出“潍坊模式”“寿光模式”“诸城模式”。我认为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是对山东尤其是对潍坊农业农村工作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山东在乡村振兴方面进行新探索的期望。我曾经在潍坊工作过12年,主政两个县市长达10年时间,现在作为学者尤感对这“三个模式”进行研究的义不容辞;加之近几年受潍坊市委、市政府和寿光市委、市政府的委托,我对此下了较大的功夫,深入调研和思考“三个模式”问题。由于我是学哲学出身,所以不管是过去还是近几年,对农村问题的思考往往着眼于方法论层面,对农村问题进行哲学思考成为一种思维习惯。本书收录的文章不管是过去在实践过程中所写还是近几年所思所发表,都有哲学思考的特征,故书名就叫《乡村振兴方法论》。
本书分三篇。篇方法论沉思,共收入文章11篇,按照每篇一章分为11章,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我始终坚持的要从总体上把握乡村振兴战略、要以县为单位整体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张,并向读者推介了我所提出的农村工作的“中度理论”以及乡村振兴中的时空定位和时空工作维度工作法,对农村发展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性。第二篇社会基础重构,共收入文章8篇,按照每篇一章分为8章,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我从实践中提炼总结并进行了学术梳理而独创的诸如“社会基础”“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社会基础重构”等既具有学术含量又具有实践意义的系列学术概念,还以这些学术概念为框架和分析工具,对农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和重大领域以及的重要著作——《组织起来》进行研究。第三篇“五位一体”整体推进——基于潍坊实践的思考,共收入文章27篇,按照每篇文章一节分为五章27节,以目前“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思维格局回看自己在潍坊工作时农村工作的基本布局。
文章写于不同时期,时间跨度近20年,文体不同,风格各异,尤其是时代印记明显,但是主题相同,聚焦点相同,对农村发展的热情和执着贯穿始终。站在今天的高度回看过去的思考,尤其是过程中的时代轨迹以及反映时代轨迹的思想印记,可以启发激励自己继续做好乡村振兴研究,同时对致力于乡村振兴研究的学者、对乡村振兴实际工作者,应该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也是出版该书的理由吧。
书中有些文章是笔者与团队成员合作完成的,都作了相应标注,在这里对他们一并表示感谢!
全书分三篇。篇“方法论沉思”,阐释要从总体上把握乡村振兴战略,以县为单位整体推进乡村振兴,提出了针对性、操作性都很强的农村工作“中度理论”,阐明了乡村振兴中的时空定位方法和时空工作维度工作法,并对农村发展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理论结合实际的深度解读。第二篇“社会基础重构”,从实践中提炼总结乡村振兴中的诸多理论问题并进行了学术梳理,深度阐释了“社会基础”“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社会基础重构”等既具有学术含量又具有实践意义的概念。第三篇“‘五位一体’整体推进——基于潍坊实践的思考”,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深入分析作者在潍坊工作时的切身经验,讲述生动实践案例,阐明乡村振兴大局。本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理论性、创新性、实操性,书中既有鲜活的案例、精到的分析,又有新颖的概念、独到的观点,更有一系列很实用的工作方法,对致力于乡村振兴研究的学者、对乡村振兴实际工作者都颇具参考价值。
王立胜,哲学硕士,法学博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哲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全国思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等。曾担任中共山东省委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副主任,中共潍坊市委副秘书长,中共昌乐县委副书记、县长,中共青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山东省援疆工作指挥部副总指挥、潍坊市副市长、山东省对口支援办公室副主任,中共喀什地区地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喀什地区行署常务副专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多次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颁发的优秀对策奖、山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优秀科研成果奖、全国党校系统优秀研究成果奖等。
篇方法论沉思
章以县为单位整体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方法论
一、要重视乡村振兴战略的方法论
二、以县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实施单位
三、县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一个历史视角
四、县域经济与乡村振兴:一个现实视角
五、结论
第二章关于乡村振兴的方法论思考
一、为什么要在总体上把握乡村振兴战略
二、到底什么是乡村振兴
三、为什么要以县域为单位推进乡村振兴
第三章合村并居应以县域为单位因地制宜因时而动
一、怎么看待“合村并居”:一个理论基础
二、农业农村区域化发展战略框架下,“合村并居”到底有无必要
三、“合村并居”过程存在问题,但不宜因此否定农业农村发展的总体
趋势
第四章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的总遵循
一、深刻理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和政策创新的丰富内涵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第五章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系统性把握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安排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在经济发展新阶段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战略安排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安排
第六章深刻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政治经济学视角的解读
一、引言
二、城乡关系的新认识:城乡融合理念的确立
三、农村发展战略的新定位:解决新矛盾的重要选择
四、农村发展的新思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五、农村发展的新举措
六、结论
第七章中国农村研究的“中度理论”论纲
一、对中国农村研究方法的梳理和检讨
二、“中度理论”的哲学依据
三、“中度理论”的适用范围:县域
四、“中度理论”之于当代中国农村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第八章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空定位问题的探讨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间维度分析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空间维度分析
三、进一步的结论
第九章改革开放40年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一、改革开放40年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建立
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阶段遇到的问题与出路
三、改革开放再出发: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
第十章不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基础
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基础
二、深化农村土地改革,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内生动力
三、发展壮大农村新型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向
第十一章隐性农业革命背景下的喀什农业发展路径研究
一、隐性农业革命:喀什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二、隐性农业革命背景下喀什农业发展的可能性空间
三、隐性农业革命背景下喀什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二篇社会基础重构
第十二章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重构与乡村振兴
一、从“农村现代化的社会基础”角度出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重大意义
二、从“农村现代化的社会基础”角度出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城镇化与逆城镇化相得益彰”的重要论断
三、从“农村现代化的社会基础”角度出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要求
四、从“农村现代化的社会基础”角度出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目标任务
第十三章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重构的理论自觉与实践探索
一、实践中的困惑与思考
二、理论探索的心路历程
三、理论探索与实践确证
第十四章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在哪里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中国农村发展的历史经验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
第十五章论中国农村现代化的社会基础
一、“社会基础”概念
二、社会基础概念的理论取向
三、社会基础概念的分析结构
四、结语
第十六章中国农村现代化研究的理论原型与核心命题——从“社会基础”概念的角度
一、理论原型
二、中国农村现代化研究的核心命题
三、结语
第十七章“组织起来”思想与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之再造
一、为什么要重读《组织起来》
二、如何把握《组织起来》的深刻理论内涵
三、《组织起来》对中国农村现代化的深刻启示
四、组织起来与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之再造
第十八章农村社会基础再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一、社会基础再造的方法论意义
二、社会基础再造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三、社会基础再造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实践展开
第十九章“社会基础”视角下的当代农村司法实践研究
一、社会基础概念的内涵
二、农村司法实践的历史背景
三、农村司法实践的现状
四、农村司法实践困境的突破口
五、结语
第三篇“五位一体”整体推进——基于潍坊实践的思考
第二十章经济建设
一、从农业产业化到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构筑统筹城乡发展的平台
三、创新农村工作思路,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四、青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五、努力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农村建设
六、发展现代花卉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青州市花卉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七、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路子
八、青州工业择路突破
九、从区域视角看特色小镇建设
第二十一章政治建设
一、加强和改进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为人大依法履职创造良好条件
二、发挥人大优势,促进科学发展
三、把群众满意作为不懈追求
第二十二章文化建设
一、县域文化建设的思考
二、发挥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三、以创新精神推动文化旅游大发展
四、深化经营城市必须解决好思想问题
五、坚持“三个统一”实现“三个度”
六、山东青州:观念思路更新,建设管理转型
七、古青州文化与音乐
第二十三章社会建设
一、农业“三税”取消后农村工作出现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二、顺时应变,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三、关于山东省昌乐县农民组织化程度的调查
四、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五、关于经营城市问题的几点思考
六、关于经营城市的几点思考
第二十四章生态文明建设
一、以生态文明为导向,推动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二、探索“五化”发展模式,建设“三名一强”生态文明新青州
全书分三篇。篇“方法论沉思”,阐释要从总体上把握乡村振兴战略,以县为单位整体推进乡村振兴,提出了针对性、操作性都很强的农村工作“中度理论”,阐明了乡村振兴中的时空定位方法和时空工作维度工作法,并对农村发展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理论结合实际的深度解读。第二篇“社会基础重构”,从实践中提炼总结乡村振兴中的诸多理论问题并进行了学术梳理,深度阐释了“社会基础”“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社会基础重构”等既具有学术含量又具有实践意义的概念。第三篇“‘五位一体’整体推进——基于潍坊实践的思考”,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深入分析作者在潍坊工作时的切身经验,讲述生动实践案例,阐明乡村振兴大局。本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理论性、创新性、实操性,书中既有鲜活的案例、精到的分析,又有新颖的概念、独到的观点,更有一系列很实用的工作方法,对致力于乡村振兴研究的学者、对乡村振兴实际工作者都颇具参考价值。
王立胜,哲学硕士,法学博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哲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全国思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等。曾担任中共山东省委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副主任,中共潍坊市委副秘书长,中共昌乐县委副书记、县长,中共青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山东省援疆工作指挥部副总指挥、潍坊市副市长、山东省对口支援办公室副主任,中共喀什地区地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喀什地区行署常务副专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多次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颁发的优秀对策奖、山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优秀科研成果奖、全国党校系统优秀研究成果奖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