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中追寻美:旧时风物 9787547047958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26.32
5.8折
¥
45
全新
库存7件
作者沈从文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ISBN9787547047958
出版时间2018-04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45元
货号25252834
上书时间2024-10-1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前言
追寻美的一生—沈从文创作精品导读吴晓东
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之际,万卷出版公司拟印行沈从文几个创作领域的精品,堪称沈从文爱好者的福音。几部作品囊括了沈从文好的小说、散文与别具一格的自传,加上沈从文的文物研究,呈现出的是沈从文毕生成就的浓缩精华版。就三部文学作品而言,汇聚的都是沈从文成熟期的之作。其中《从文自传》1934 年由上海出版社出版,同一年,中篇小说《边城》出版,散文集《湘行散记》也开始发表,可以说这个1926 年从湘西小城走出来的“乡下人”已经达到了他一生中的辉煌顶点。一沈从文的表作《边城》的问世,标志着沈从文精心打造的“湘西世界”已上升为一个由高超想象力建构的文学王国,堪与鲁迅笔下的“鲁镇”相提并论,甚至已经成为乡土中国的一个象征。沈从文的高足汪曾祺就认为:“边城”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意思不是说这是个边地的小城。这同时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这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边城题记》)。沈先生从乡下跑到大城市,对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对城里人的“庸俗小气自私市侩”深恶痛绝,这引发了他的乡愁,使他对故乡尚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所摧毁的淳朴民风十分怀念。在汪曾祺看来,“边城”世界在与大城市以及现代物质文明的对峙之中获得了文化和时间意义上的双重自足性。作家林斤澜也曾经这样言说沈从文及其《边城》:“沈从文是个什么样的作家呢?他拜美为生命,供奉人性,追求和谐。他投奔自然,《边城》的翠翠就是水光山色,爷爷纯朴如太古,渡船联系此岸和彼岸,连跟进跟出的黄狗也不另外取名,只叫做狗。”在林斤澜的理解中,边城世界是太古一般充满和谐之美与自然人性的田园世界。在《边城》蕴含的各种丰富的主题内容之中,有研究者格外看重的正是沈从文所延续的陶渊明奠定的桃花源传统,建构了一个湘西的世外桃源,因此在《边城》中存有中国本土田园牧歌文化的后的背影。刘洪涛在《〈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一书中认为,当这个牧歌指向文化隐喻的时候,就诞生了一个诗意的中国形象,“边城”是20 世纪30 年代“中国形象”的一个代表,这个诗意的中国形象有别于五四启蒙主义话语所形塑的“中国”。如果说,鲁迅的《阿Q 正传》呈现了国民性需要改造的落后的中国,那么《边城》则传达了一个类似田园牧歌的诗意化的中国形象。…… ……二从一个初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的文学青年,到成长为一个“现代短篇小说之王”,沈从文堪称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坛的一个“乡下人”的文学传奇。而沈从文的故乡—偏远的湘西一隅也带给中国内地都市读者以一种神秘性。这些因素都使集中书写了沈从文离乡之前人生经历的《从文自传》获得了文坛的瞩目。在《宇宙风》杂志所做的“一九三四年我所爱读的书籍”调查中,著名作家周作人和老舍就都选择了《从文自传》作为自己爱读的书。《从文自传》的创作意图在沈从文于1980 年写的“附记”中有明确的追溯:当时我正在青岛大学教散文习作。本人学习用笔还不到十年,手中一枝笔,也只能说正逐渐在成熟中,慢慢脱去矜持、浮夸、生硬、做作,日益接近自然。……当时主观设想,觉得既然是自传,正不妨解除习惯上的一切束缚,试改换一种方法,干脆明朗,就个人记忆到的写下去,既可温习一下个人生命发展过程,也可以让读者明白我是在怎样环境下活过来的一个人。……部分读者可能但觉得“别具一格,离奇有趣”。只有少数相知亲友,才能体会到近于出入地狱的沉重和辛酸。从这段自述中,研究者捕捉到的是《从文自传》中“自觉的文体意识和生命意识,及二者间的纠缠”,从而使《从文自传》与当时其他作家的自传相区别开来。…… ……三1934 年年初,因母亲病危,离开湘西已十几年的沈从文次踏上回乡的路。从北平经长沙到桃源后,沈从文雇了一只小船沿着沅水逆流而上,大约六天后到沅陵,又在船上度过五天才抵达老家凤凰。为了排遣船上的寂寞,沈从文写下大量给新婚夫人张兆和的书信,讲述水上所见所感。《湘行散记》即是在这些书信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因此我们从这本书中也集中看到沈从文对于故乡河流的书写。沈从文在一封信中这样向张兆和(沈从文称其为“三三”)描写故乡的河流:三三,我因为天气太好了一点,故站在船后舱看了许久水,我心中忽然好像彻悟了一些,同时又好像从这条河中得到了许多智慧。三三,的的确确,得到了许多智慧,不是知识。我轻轻的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我会用我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入些!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对“水”的凝视使沈从文忽然发现心灵被一种爱充满,这种爱进而泛化到对世界和人类上面。故乡的河水因此启发了沈从文的博爱,而有博大之爱的人往往是如沈从文所说“软弱得很”的。同时也正像孔夫子说,“智者乐水”,河水也让沈从文“彻悟”,从中获得的是智慧。…… ……四1949 年之后沈从文放弃了文学写作,改行去历史博物馆工作,致力于中国古代的服饰与文物研究,也同样取得了辉煌的功绩。看上去似乎沈从文的转行有些可惜,但却是中国文物研究领域之幸。同时,沈从文选择文物研究者的职业度过自己的后半生,并不是出于一时间的心血来潮。其实从《从文自传》中即可看出,沈从文在故乡当兵的时候就对历史与文物产生了极大的热情。《从文自传》中题为《学历史的地方》的一章,就集中叙写了他在“湘西王”陈渠珍身边作书记的经历,其间接触了大量的字画、碑帖、古书,因此沈从文把这段日子看成“实在是我一个转机,使我对于全个历史各时代各方面的光辉,得了一个从容机会去认识,去接近”。沈从文对于文物的兴趣可以说持续了差不多整个一生。汪曾祺这样回忆西南联大时期的沈从文:我在昆明当他的学生的时候,他跟我(以及其他人)谈文学的时候,远不如谈陶瓷,谈漆器,谈刺绣的时候多。他不知从哪里买了那么多少数民族的挑花布。沏了几杯茶,大家就跟着他对着这些挑花图案一起赞叹了一个晚上。有一阵,一上街,就到处搜罗缅漆盒子。而沈从文对文物的爱好中始终渗透了审美的眼光,毋宁说,他是以一个毕生执着于美的文学家的身份致力于文物研究的,正如汪曾祺所说:“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美’的爱好者,对于由于人的劳动而创造出来的一切美的东西具有一种宗教徒式的狂热。对于美,他永远不缺乏一个年轻的情人那样的惊喜与崇拜。” 作为在历史中追寻美的研究者,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与文物研究由此获得了生命意义上的一体性。(吴晓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沈从文研究专家。)
ǒ
导语摘要
本书为沈从文先生的研究随笔集。所选篇目为沈从文研究的精华之作,内容涵盖玉石、古代扇子、镜子、玻璃、陶瓷、景泰蓝、服饰等多个方面。沈从文先生的研究对象多为日常用品,大家喜闻乐见。沈从文先生不仅小说写得精妙、散文写得精致,文物研究文章也写得精彩。散文般的语言,小说般的构思,使得原本枯燥的研究文章不再诘屈聱牙,文字优美生动,言简意赅,好读易懂。本书还精选了珍贵手稿、书法作品、画作,图文并茂,以飨读者。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91),男,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一生著述颇丰,代表作有《边城》《湘行散记》《从文自传》《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沈从文是一位具有世界声誉的文学大师,他以特殊的笔触、独特的方式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特的文学世界,即“湘西世界”。
目录
追寻美的一生(吴晓东)/001中国古玉/001青瓷之认识/009中国古代陶瓷/028玻璃工艺的历史探讨/037谈瓷器艺术/046漆工艺问题/051螺甸工艺试探/060中国漆器工艺/083我们从古漆器可学些什么/087狮子在中国艺术上的应用及其发展/096古代镜子的艺术/110镜子的故事(上)/119镜子的故事(下)/132中国对于蚕的驯服和丝织物加工技术的进展/149谈锦/153从文物中所见古代服装材料和其他生活事物点点滴滴/161我国古代人怎么穿衣打扮/178古代人的穿衣打扮/185宋元时装/192说“熊经”/199龙凤艺术/207鱼的艺术/215从文物来谈谈古人的胡子问题/221谈辇舆/231谈车乘/238扇子史话/242明代的灯市和灯/246景泰蓝/252谈金花笺/256谈写字(一)/264谈写字(二)/270编后记/279
内容摘要
本书为沈从文先生的研究随笔集。所选篇目为沈从文研究的精华之作,内容涵盖玉石、古代扇子、镜子、玻璃、陶瓷、景泰蓝、服饰等多个方面。沈从文先生的研究对象多为日常用品,大家喜闻乐见。沈从文先生不仅小说写得精妙、散文写得精致,文物研究文章也写得精彩。散文般的语言,小说般的构思,使得原本枯燥的研究文章不再诘屈聱牙,文字优美生动,言简意赅,好读易懂。本书还精选了珍贵手稿、书法作品、画作,图文并茂,以飨读者。
主编推荐
沈从文(1902-1991),男,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一生著述颇丰,代表作有《边城》《湘行散记》《从文自传》《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沈从文是一位具有世界声誉的文学大师,他以特殊的笔触、独特的方式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特的文学世界,即“湘西世界”。
精彩内容
中国古代陶瓷陶瓷发展史是民族文化发展史的一部分。中国有代表性的史前陶器,是三条胖腿的鬲。鬲的产生过程,目下我们还不大明白,有的专家认为是从三个尖锥形的瓶子合并而成的。当时没有锅灶,用鬲在火上烹煮东西,实在非常相宜。比较原始的鬲,近于用泥捏成,作法还十分简单。后来才加印上些绳子纹,并且起始注重造形,使它既合用,又美观。进入历史时期,鬲依然被广泛使用,却已经有另外两种主要陶器产生,考古学者叫它做彩陶和黑陶。彩陶出土范围极广,时间前后相差也很大。研究它的因此把它分作数期,但年代终难确定。河南、陕西、甘肃、山西黄河流域一带发现的,时期比较接近,但更新的发现还不断在修正过去的估计。这是一种用红黄色细质泥土做胎,颈肩部分绘有种种黑色花纹,样子又大方又美观的陶器。工艺制造照例反映民族情感和气魄。看看这些彩陶,我们可以明白,古代祖国人民的性格历来就是健康、明朗、质朴和爱美的。比彩陶时代稍晚些,又有一种黑陶在山东产生,是一九二一年在日照县城子崖发现的。用细泥土做胎,经过较高火度才烧成。黑陶的特征是素朴少装饰,胎质极薄,十分讲究造形。同时还发现过一个旧窑址,因此把烧造的方法也弄明白了。有一片残破黑陶器,上面刻划了几个字,很像“网获六鱼一小龟”,可以说是中国陶器上出现的早期文字。少数历史学者,想把这些东西配合古代历史传说,认为是尧舜时代的遗物。这一点意见,目前还没有得到科学考古专家的承认。代表文字成熟时期的重要发现,是在河南安阳县洹水边古墓群里出土的四种不同陶器(因为和大量龟甲文字同时出土,已经确定这是三千二百年前殷商时代的东西):一、普通使用的灰陶;二、山东城子崖系的黑陶;三、完全新型的白陶;四、带灰黄釉的薄质硬陶。灰陶在当时应用极普遍,大小墓中都有,而且特别具有发展性。到了周代,记载上就提起过用它做大瓦棺。春秋战国时,燕国都城造房子,用瓦已大到两尺多长,还印有极精美的三角形云龙花纹。又有刻花的墙砖,合抱大陶鼎,径尺大瓦头,图案都十分壮丽。在长安洛阳一带汉代古墓里,还发现过许多印花空心大砖,每块约七十斤重,五尺多长,上面全是种种好看花纹,有作动植物和游猎车马图案的,有作一条非常矫健活泼龙形的。这些大砖图案极为精美,设计又合乎科学,表现出了古代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和切实精神,也表现了古代工人的智慧和优秀技术。由此发展,二千年来,中国驰名于世界的古代建筑艺术,特别是一千七百年前晋代以来塔的建造和唐宋明清典型的宫殿建筑,更加显出民族艺术的壮美和崇高。在商代坟墓中的黑陶,有几件是雕塑品,装饰在墓壁间,可以推想在当时已经是比较珍贵的生产。后来浙江良渚镇也发现过一些黑陶,时代还不易估定。近年来河南辉县又发现过一些战国时期的黑陶鼎,北京郊外也发现过一些汉代黑陶朱画杯盘,都可以说是古代黑陶的近亲。至于白陶的出现,实在是文化史上一件大事情,因此这种花纹精美,形式庄严的白质陶器,在世界陶瓷美术史中,占据了首席位置。它的花纹和造形,虽不如同时期青铜器复杂多样,有几种却和当时织出的丝绸花纹相通。重要的是品质已具有白瓷的规模,后来唐代河北烧造的邢瓷,宋代的定瓷,虽和它相去已二千年,还是由它发展而来。另外重要的发现是涂有一层薄薄黄釉的陶器,明白指示我们,三千年以来,聪敏优秀的中国陶瓷工人,就已经知道敷釉是一种特别有进步发展性的技术加工。这种陶器的特征,胎质比其它三种都薄些,釉色黄中泛青,釉下有简单水纹线条,本质已具备了瓷器所要求的各种条件,恰是后来一切青绿釉瓷器的老大哥。随后又有四种不同的日用釉陶,在不同地区出现。类是翠绿釉陶器,当时用作墓中殉葬品,风气较先,或从洛阳长安创始。主要器物多是酒器中的壶、尊和羽觞,近于死人玩具的杂器,有楼房、猪羊圈、仓库、井灶和种种不同的陶俑。此外还有焚香用的博山炉,是依照当时神话传说中的海上蓬莱三山风景作成的。主要纹样是浮雕狩猎纹。这种翠绿色亮釉的配合技术,有可能是当时方士从别处传来的。在先或只帝王宫廷中使用,到东汉才普遍使用。第二类是栗黄色加彩亮釉陶器。在陕西宝鸡县斗鸡台地方得到,产生时代约在西汉末王莽称帝前后,器物有各式各样,特征是釉泽深黄而光亮,还著上粉绿釉彩带子式装饰,色调比例配合得非常新颖,在造形风格上也大有进步。一切从实用出发,可是十分美观。两种釉色的原理,恰指示了后来唐代三彩陶器和明清琉璃陶一个极正确的发展方向。第三类是茶黄色釉陶器,起始发现于淮河流域,形式多和战国时代青铜器中的罂、罍差不多。釉色、胎质,上可以承商代釉陶,好像是它极近的亲属,下可以接长江南北三国以来青釉陶器,作成青瓷的先驱。第四类极重要的发现,是一份浅绿釉色陶器,也可以说是早期青瓷器,是河南信阳县擂鼓台东汉永元十年坟墓中挖出来的。这份陶器花纹、形式、釉色都和汉代薄铜器一样。胎质硬度已完全如瓷器,目下我们说汉代青瓷器,就常用它作代表。这些青绿釉陶启示了我们对中国陶瓷发展的新认识。即二千年前陶釉的颜色,特别发展了青绿釉,实由于有计划取法铜器而来。可能有三种不同原因,才促进技术上的成功:一、从西汉以来节葬的主张到东汉社会起了相当作用;二、社会经济发展,铸钱用铜需要量渐多,一般殉葬器物受限制,因而发明用釉陶代替铜器;三、釉陶当时是一种时髦东西,随社会经济高度发展而来。从上面发现的四种着釉陶器看来,我们可以肯定,陶器上釉至迟到西汉末年,就已成为一种正常的生产。先是釉料中的赭黄和翠绿,在技术上能正确控制,随后才是仿铜绿釉得到成功。但就出土遗物比较,早期绿釉陶器的生产价值,可能比同时期的铜器还高些。因为制作上的精美,就是一般出土汉代铜器不如的。陶器形态也起始有了很多新变化,一切从实用出发。例如现代西南乡村中还使用的褐釉陶器,在信阳出土一千八百年前陶器中,就已经发现过。现代泡酸菜用的覆水坛子,宝鸡县出土二千年前带彩陶器中,并且有了好多种不同式样。这些划时代的新型陶器,除实用外还十分结实美观,这也正是中国陶瓷传统的优点。这时节还有一种和陶釉有密切联系的工艺生产,即玻璃器的制作,同样有较多方面的展开。小件彩琉璃珠装饰品,各地汉墓中都陆续有发现(西北新疆沙漠废墟中,朝鲜汉代人坟墓里,长沙东汉墓等都陆续有发现),其中作得格外精美的,是一种小喇叭花式明蓝色的耳珰,和粉紫色长方柱形器物。仿玉色作成的料璧,即《汉书》中说的“璧琉璃”,也常和其他文物在汉墓中出现。又如当时见时髦性的玉具剑,剑柄剑鞘用四五种玉,也有用玉色琉璃作的。至于各色玻璃碗,史传中虽提起过,实物发现的时代,却似乎稍晚些。但是由汉代绿釉陶器到宋代的官、均、安、汝四种著名世界的青白瓷器,中间却有约八百年一段长时间,中国陶瓷发展的情形,我们不明白。它的进步过程,在文献上虽有些记载,实物知识可极贫乏。因此赏鉴家叙述中国瓷器发展史时,由于知识限制,多把宋瓷当成一个分界点,以前种种只是简简单单胡胡涂涂交代过去。一千七百年前的晋代人,文件中虽提起过中国南方出产的东瓯、白坩和缥青瓷,可无人能知道白坩和缥青瓷的正确釉色、品质和式样。中国人喝茶的习惯,南方人起始于晋代,东瓯、白坩即用于喝茶。南北普遍喝茶成为风气是中唐以后,当时有个喝茶的内行陆羽,著了一部《茶经》,提起过唐代各地茶具名瓷,虽说起越州青瓷如玉,邢州白瓷如雪,同受天下人重视;四川大邑白瓷,又因杜甫诗介绍而著名;到唐末五代,江浙还出产过一种秘色瓷,和北方传说的柴世宗皇帝造的雨过天青柴窑瓷,遥遥相对,都是著名作品,可是这些瓷器的真实具体情况,知道的人是不多的。经过历史上几回大变故,例如宋代为辽金的战事所破坏,元代一百年的暴力统治,因此明代以来的记载,就更加不具体。著名世界的公家收藏如故宫博物院对于旧瓷定名,也因之无一定标准。问题的逐渐得到解决,是由一系列的新发现,帮助启发了我们,才慢慢搞清楚的。先是一九三○年前后,河南安阳隋代古墓的开发得到了一份陶器,极引人注意的,是几个灰青釉四个小耳的罐子,和几个白瓷小杯子。墓志写明这坟里的死人名叫卜仁,是隋仁寿三年埋葬的。重要处是青釉瓷和汉绿釉发生了联系,白釉瓷杯还是新纪录。差不多同时,中国南方古越州窑的种种,经过陈万里先生的调查收集,编印了一部《越器图录》,也初步丰富了我们许多越系青瓷的知识。特别重要是一九三六年以来,浙江绍兴地方因修公路挖了约三千座古墓,墓中大量青瓷的发现和墓中出土的有字坟砖,刻画人物车马的青铜镜子,经过一九三七年《文澜学报》上的报告,让我们明白这份青瓷的时代,实包括了由三国时东吴一直到唐代,前后约六百年,标准的缥青瓷和越青瓷,都可从这份瓷器中得到实物印证。这前后六百年中国南方绿釉瓷的发展史的空隙,就和有了一道桥梁一样,前后贯串起来了。也因此明白此后宋代南方生产驰名世界的哥窑和龙泉窑,修内司官窑,都有了个来龙去脉,不是凭空创造,被人当成奇迹看待。优秀传统底子,所以它的发展,倒是历史必然了。至于北方青瓷的发展,从汉代到隋代,中间依然还有五百年的空隙,无从填满。北方古董店虽常有一种灰青釉或翠青釉瓶罐杂器,从胎质、釉色、纹片看来,都比唐代白瓷器旧些,比汉釉陶又似乎晚些,一般人常叫它做“古青瓷”。真正时代却无人知道。另外即五代后周柴氏在显德中烧造的柴窑,因传说中的“雨过天青”釉色而著名。明清人笔记辗转抄引,更增加了它的地位,可是却有名无实。明代以来记载,矛盾百出,看不出真正问题。种种附会随之而来,假柴窑因此南北流行。廓清这种传说和伪托,也是要从地下新的发现来解决的。中国解放为社会带来了无限光明的希望,对于中国陶瓷史的知识,也得到了一种新的光明照耀,豁然开朗。一九五○年,华北人民政府拨给历史博物馆一大批文物,其中有一份陶瓷,是河北省景县人民发掘出土的。器物中有孔雀绿釉,有栗壳黄釉,还有很多浅青釉和淡黄釉的杯碗,一件豆青杂釉的高脚盘,三个高约三尺堆雕莲花大型青釉尊,和一蓝一白两个玻璃碗。若仅此完事,我们还会以为大致是唐宋之际的东西。可是另外还有一些素铜器和素陶器,陶骑士俑和男女俑,都可证明确是北魏以来遗物。更重要的是两方墓志和几方铜印,让我们明白,原来还是一千五六百年前南北史中有名的封家墓葬中器物!这一来,一道新的桥梁,把北方青瓷发展历史,也完全沟通了。这份陶瓷从釉色,从式样,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新鲜确实的物证,不啻告诉我们,它既上承汉代青黄釉陶的优秀传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下还启发了隋唐二代北方的三彩陶和邢州白釉瓷,宋代官、汝、定诸瓷,一直向前迈进。同时把明代人对于柴窑所加的形容,“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足多黄土”和“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也藉此明白,原来形容的大都是这种六朝瓷器。特别难得的计两种器物,一件是灰青釉堆雕莲花大尊,在造形设计和配釉技术上,都完全打破了旧纪录,达到那个时代极高的成就。造形设计且掺杂了些印度或罗马雕刻风格,可见出文化上的综合性。其次是两个玻璃碗,虽出于北朝人坟墓中,碗的形状及下部网式纹饰,和西北出土的汉代漆筒子杯花纹倒极相近。自汉代以来,统治阶级大都讲究服药,晋代著名方士葛洪著的《抱朴子》,就提起过服神仙长生药,是要用极贵重的琉璃碗或云母碗的。这种琉璃碗在河北省出土,还是中国地下材料的崭新纪录。因此这份文物,不仅可作汉隋之间数百年间北方陶瓷历史的新桥梁,还更深一层启示了我们,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性是永远在发展中,且不断会有新的东西,从一个传统肥沃土壤中生长的。我们读历史,就知道这个时代正是住居黄河流域的北中国人民,遭受西部羌胡民族长期战争的蹂躏,本来文化受到严重摧残,人民基本手工业生产,也大都被破坏垂尽的时期。陶瓷工人在这种万分困难悲惨情况下,对于陶瓷的生产,不仅并未把原有优良技术失坠,还继续不断讲求进步,得到如此惊人的成就。另一面,又因此知道,唐三彩陶和白釉陶瓷,都无一不是从原有基础上逐渐改进,北宋在河南河北出产的官、均、定、汝四大名瓷的成就以及民间窑瓷器能产生如磁州窑和当阳峪窑、临汝窑诸瓷,作为百花齐放的状态,也无一不是在一定程度中慢慢提高,并非突然产生。总之,这份六朝青瓷的发现,对于中国陶瓷美术工艺的研究,实在太有用了。总上种种叙述,我们已比较具体把中国由商代到唐初伟大陶瓷工艺的发展过程以及近五十年发现过程,得到一个简要明确的印象。还藉此知道,中国陶瓷过去其所以能在世界陶瓷业中居领导地位,实有两种重要原因:一、生产方式中,很早就已分工组织,到目前为止,分工合作的生产方法,还是比其他手工业生产或半机制工业生产,细密而具体;二、聪敏伟大的陶瓷工人,不问是某一部门的工作,都是非常尊重传统的优良技术和切实有用经验的。因为他们深深明白,如何从民族遗产学习,不断改进生产的技术,又勇于作种种新的试验,方能在历史发展每一段落中,都取得非常光辉的新成就。这两种长处,即到如今还依然好好保持下来,并未失坠。
一九五三年七月改写
玻璃工艺的历史探讨中国玻璃或玻璃生产,早出现的年代,目下我们还缺少完全正确具体的知识。但知道从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