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13.45 5.4折 ¥ 25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郝铭鉴 著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ISBN9787553506951
出版时间2017-04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25元
货号25080418
上书时间2024-10-16
我对“灯光”情有独钟
(自序)
这是一本编辑随笔集。
我的职业理想是教师,却与编辑结下了不解之缘。毕业分配原分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为了圆我的职业梦,想方设法换为中华印刷厂职校,谁知到出版局报到时,却被局里改分到上海人民出版社。当时正值“文革”肆虐时期,我在“人民”呆了不到半年,便开始了身不由己的长达十年时间的“折腾”:一会儿在工宣队,一会儿在“五七”干校,一会儿又到了“市革委会”文教办公室。直到1978年重新分配工作,仍旧是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命里注定了这辈子要吃编辑这碗饭。
早在学校读书时,我便喜欢随笔作品。魏金枝先生当时是我们中文系的系主任,但他的主要身份是上海作协副主席,负责编《上海文学》《收获》等刊物。他写有一本《编余丛谈》,其中大都是编刊体会,我曾一读再读,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魏先生的潜移默化之下,到出版社工作以后,我也开始学习写作编辑随笔。
我的篇随笔,题为《从“笑嬉嬉”说起》,是投给北京的《出版工作》的,没想到竟受到了鼓励,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开始是给刊物写,除《出版工作》外,还有《上海出版工作》;后来给报纸写,从上海报纸写到外地报纸,写得多的,当数《文汇读书周报》;2002年,我接手主编《编辑学刊》,刊物的“卷首”一般都是交代编辑事务,或者点评当期文章,我却把它改造成了由我本人执笔的随笔专栏。
我之所以喜欢随笔,主要是觉得它自由,灵活,兴之所至,笔之所至,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就出版现象和读书生活即时发声,有一种“我思故我在”的乐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在正式退休以后,不知不觉地处于边缘状态,成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中人,再写“卷首”,便有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尴尬。每到刊物发稿前夕,姚丹红副主编给我说 :“郝老师,……卷首下周要发稿了。”她说得柔声细气,但在我听来却如炸雷凌空,无异黄世仁登门。以后一连几天,便处在寻寻觅觅之中,晚上刚想了个开头,早晨又觉得一无是处,几乎每一篇都有一个折磨的过程。
我曾几次提出就此搁笔,希望他们另请高明,但一直没有得到允许。孙欢主编晓之以理,说这个栏目已形成特色,关系到刊物形象,要求我以大局为重;姚丹红副主编则动之以情,今天说张三为我的文章点赞,明天说李四是我的粉丝,仿佛我一旦搁笔,就欠下了天大人情似的。我是一个耳朵软的人,终于欲罢而不能,期期难写期期写,至今还未跳出苦海。
人贵有自知之明。我知道自己的弱点所在。在我的文字中,看不到宏大叙事,看不到热点解读,虽不至于是“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一味发“思古之幽情”,但也只是找一些小角度,发一些小议论,缺乏令人震撼的厚重感。不过,我从不敷衍读者。我坚持从自己的职业经历来思考出版,“我手写我口”,我口道我心,不故作惊人之语。在文字方面,也是力求干净一些,顺畅一点,宁可清浅见底,卑之无甚高论,不想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徒增阅读的痛苦。知我笑我,悉听读者诸君发落。
收入本书的文字,大都写于2009年以后;2009年以前的,已选入《心中要有块石头》一书。为了让阅读有点节奏感,全书勉强分为三辑,分别是编识、编品和编艺。“编识”谈的是对出版大势的判断,出版本质的理解;“编品”谈的是编辑的自身修炼,既包括个人品质,也包括职业素养;“编艺”重点在案头功夫,特别是文字能力。三者只是大致区分,并无严格界限。
后,对书名作一个交代。说到出版,我对“灯光”情有独钟。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灯光。朱光潜先生说得对,没有书籍,人类就只能处在茫茫暗夜之中。编辑就是传承“灯光”的使者。为了做好出版工作,编辑心中也要有“灯光”,心明才能眼亮,否则,在文化选择中,难免会找不着北。在现实生活中,编辑总习惯与灯光为伴,继承“青灯黄卷”传统的,编辑中大有人在。“灯光”塑造着出版的形象。
是为序。
2017年2月16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