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坛耆硕:唐圭璋(随园大家) 9787565109690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词坛耆硕:唐圭璋(随园大家) 9787565109690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8.05 7.2折 25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吴智龙,钟振振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109690

出版时间2012-08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25元

货号22918088

上书时间2024-10-15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随园大家丛书”定位在学术和生活传记之间,力求反映每位大家的学术人生与心路历程,并且要避免过于学术化和理论化,能够适合一般大众阅读。同时要求插入60至100幅图片。吴智龙、钟振振所著的《词坛耆硕:唐圭璋》为“随园大家丛书”之一。《词坛耆硕:唐圭璋》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叙述为主,以点评为辅;记述了唐圭璋先生的学术人生。



目录

壹 少年情味
一、回首溪如练,樵径散风烟
二、寸庭灯影短,少年情味长

贰 叩学萍踪
一、叩学初登道,吴门始立雪
二、巴蜀漂泊客,乱离散天涯

叁 梦桐情缘
一、两情常缱绻,谁复慕神仙
二、生死两相望,洞箫守梦桐

肆 词学际遇
一、词华怀容若,博学著宏篇
二、哲思评婉雅,圣手谱妙章

伍 桃李天涯
一、嘉言燃烛炬,德性耀木台
二、桃李尊耆宿,千秋仰教泽
附录:唐圭璋先生年谱
唐圭璋主要论著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随园大家丛书”定位在学术和生活传记之间,力求反映每位大家的学术人生与心路历程,并且要避免过于学术化和理论化,能够适合一般大众阅读。同时要求插入60至100幅图片。吴智龙、钟振振所著的《词坛耆硕:唐圭璋》为“随园大家丛书”之一。《词坛耆硕:唐圭璋》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叙述为主,以点评为辅;记述了唐圭璋先生的学术人生。



主编推荐

  潮起潮落,往事如昔。关于词学大师唐圭璋的记述,已经变得影影绰绰,那一段段情味深长的往事,已经成为生命长河中的点点繁星,激励一代代人。从一个书香门第呱呱坠地的男婴到名声响彻词坛的一代耆硕,这一路走来,唐圭璋又经历了怎样的求学、任教生涯,在辗转漂泊的路上,他又历经了怎样的磨难和艰辛?了解唐圭璋,请细读吴智龙、钟振振所著的《词坛耆硕:唐圭璋》。



精彩内容
 一 回首溪如练,樵径散风烟
回首过去,往溪如练。无论它是经历过多少倾泻沉淀,又或者消融过多少雨露风霜,风烟逝去,我们总会淡忘它那曾经的景象。唐圭璋的一生从这里拉开帷幕,从这里,开始了他或是蹉跎、或是辉煌的一生。此时此刻,我们无人知晓,在那个往夕如
烟的日子里,是什么样的一种风景,是什么样的一种境况。就让我们拨开樵径上的风烟,还原那些尘封岁月里最初的模样。
在南京秦淮区的光华门内,有一条叫做大石坝街的街道,1901年1月23日(清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四),一个生命在这个小巷中的一座红门槛的宅子里降生。这条呱呱坠地的小生
命,在孕育了千百年的文化土壤中诞生了,扎扎实实地、严谨细致地编织着自己生命的花环。他就是后来成为我国词学泰斗、
一代宗师的著名学者唐圭璋。唐圭璋的降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洋洋喜气,一股清脆的哭声爽朗地流向了大石坝街,冲淡了隆冬时节江南街道里的寒湿气息。
雪莱说:生命也许会变化,但不会消灭。唐圭璋的生命在这一刻被赋予了生命应有的价值,当作为一个新生命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谁也无法预料他的一生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施蛰存先生在唐圭璋85岁寿辰称他为“词林耆硕”,这形象地展示了唐圭璋毕生从事学术研究的成就和他严谨治学精神所凝聚起来的生命之光。他从事了七十余年的学术工作.创作了词学研究的皇皇巨著,以及他培养的后人的研究成果,这些都成为词学史上光辉的一页,持续和保留至无尽的世纪。
这位在词学的世界里徜徉了七十余年的学术名人,诞生于新世纪的诞生之始,从出生开始,他就注定要与这个世纪结下不解之缘。唐圭璋排行老五,有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还有一个妹妹。唐圭璋的大哥唐焕章、二哥唐汉章、大姐唐凤章、二姐唐俊章、妹妹叫唐鸿章,父亲给他取名为“圭璋”,取“有了瓦窑,定出圭璋”之意。后来,唐圭璋自己起了字“季特”。在词学的世界中,唐圭璋确实是完成了父亲的心愿,依靠自己的努力,从秦淮河边的大石坝街的“瓦窑”之中历练成了词学界的“圭璋”之才。
1901年1月29日,就在唐圭璋出生后的第六天,清廷下诏变法,实行新政,慈禧太后在西安发布“变法”上谕,表示要更法令、破固习、求振作、议更张,实行“新政”。上谕说:“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月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总之,法令不更,固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因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通限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再由朕上禀慈谟,斟酌尽善,切实施行。”这是新的时代到来的声音,虽然年幼无知的唐圭璋还没有察觉,可是新的世纪即将揭开的新帷幕,正在悄然展开。
辛亥革命以前,南京自午朝门至光华门一代是满人居住的地方,唐圭璋出生的这座红门槛的唐宅就坐落在这一带。大石坝街位于秦淮河畔,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远在石器时代,流域内就有人类活动。从东水关至西水关的沿河两岸,东吴以来一直是繁华的商业区和居民地。六朝时更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隋唐以后,渐趋衰落,却引来无数文人骚客的凭吊,咏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到了宋代逐渐复苏为江南文化中心。明清两代,尤其是明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时期,明末清初,秦淮八艳的事迹更是脍炙人口。金粉楼台,鳞次栉比;画舫凌波,桨声灯影构成一幅如梦如幻的美景奇观。然而,这一切奢靡繁华的景象似乎和唐圭璋质朴、谨严的性格不相对应,唐圭璋只是摄取了其中文人贤士多驻足留恋的风雅情格,融为自己的独特性情。他过滤了秦淮灯影中的花红酒绿,吸收了秦淮水中的温婉凄迷,在自己小小的心灵中培育出淡雅绮丽的词学萌芽。唐圭璋的幼年时代就是在秦淮河边度过,也许,在和玩伴的追逐打闹中,误闯过乌衣巷;也许,在清晨的无聊张望中,看到过王谢堂前的家燕。小小的唐圭璋无数次地与江南文人气息浓郁的亭台楼阁发生了碰撞,他喝着秦淮河的水,看着秦淮河的景,听着秦淮河的水声,培养了江南富丽地恬雅的文人气质,使他懵懂无知的身体中早早地就流淌了词的血液。
唐圭璋父亲唐古香是满族人,先世驻防江宁甚久,因此寄籍为南京人。他是一位传统的私塾先生,唐圭璋家周边的孩子都由他教授着,“八岁孩提子,从师入学堂。整容端坐席,开口诵琅琅”。周边的孩子八岁才开始到父亲处学私塾,唐圭璋六岁时就跟着父亲读私塾,开始学习《幼学琼林》《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从祖辈身上,唐圭璋耳濡目染了淡泊自守、安贫乐道的节
操。尽管那时清政府已经废除了科举考试,下令兴办新式学堂,但不少百姓人家一段时期内仍以旧学作为子女的启蒙。这样的青灯课读、舐犊情深,对于唐圭璋来说太过匆促,他只学习了四年的时间,就和这种静心读书的日子告别了。1907年,父亲唐古香因病去世,唐圭璋便失去了父亲的庇护,面临着没有书读的困境。少年失学对于他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这正是唐圭璋渴望知识、渴望读书的时候,再多的困境也无法阻挡他求知的愿望。于是从那时起,他就养成了独立自主的性格,这性格对他以后辗转的教学生涯和甘于寂寞的学术研究来说,都是大有帮助的。家道中落不丧志,很多人都做不到,唐圭璋却做到了。他坚持努力学习,有时候也帮着母亲干点儿家务,其余的时间他就待在书房里读书习文不辍。他的勤奋刻苦是邻里出了名的,而且这种勤奋的名气一直伴随着唐圭璋的一生,无论他搬到哪里居住,或长或短,他勤奋读书的性格总是能很快就在邻里之间传开。严父已逝,没有了父亲在私塾的庇护,他反而更加独立专注;没有了父亲的谆谆教诲,唐圭璋只能花更多的时间在潜心苦读上。幸有母亲张氏的爱顾,唐圭璋得以跟随一位姓贾的塾师读书至十一岁。
P3-7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