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林守望编辑于装帧 9787565600333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29.92
7.5折
¥
40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邓中和 著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600333
出版时间2010-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0元
货号20941290
上书时间2024-10-1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书林守望”丛书中有编辑家编辑《鲁迅全集》《茅盾全集》《巴金全集》的背后故事和经验谈,有编辑家与一些著名作家的交往纪实,有一批文学名著诞生经过的追记,有与书结缘的妙趣横生的回忆文章,有对书评写作与赏析之道的精彩讲述,有对破解编辑工作难题的悉心指点,有对出版管理,特别是文化、精神管理的创见,也有对书籍装帧设计的探讨,内容非常丰富。这些编辑家凭借数十年的从业经验,娓娓道来,述说他们“为书籍的一生”。他们的著述,对新一代出版人和广大读者而言,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本书是一本与青年编辑交流有关书籍装帧艺术的书。
作者简介
邓中和,1946年生于北京。1978年到中国青年出版社工作,历任美术编辑、美术编辑室副主任、主任、艺术图书编辑室主任、文化艺术编辑中心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编委、共青团中央出版专业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书籍装帧《中国史学入门》、《三希堂画宝》、《诡辩论》、《
目录
自序
添翼——编辑要做“半个装帧家”
先辈楷模——以文化巨匠和出版前辈为榜样
顾名思义——编辑要懂得什么是书籍装帧
得遇良师——良师雨露培育人
展翅——编辑懂装帧是时代与市场的要求
心美如斯——从编书到做书
判断把握——封面的审定与沟通
策划在先——被动书稿加工与主动全面策划
酿美——升华装帧之美的理念
美感构成——什么样的书籍装帧美
书衣风采——封面设计的基本要素与理念
动态之美——书籍装帧是一个立体、多层次的系统工程
触感生情——装帧材料的策划与选择
书卷之气——中国书籍装帧独特的审美趣味
虚实繁简——封面的“虚灵与实在”和“繁复与简约”
百年君匐——为中国封面铸魂者颂
把玩之乐——中国装帧与乐感文化
宁静阅读——朴素的装帧也浪漫
欧洲巡游——书籍装帧上的巴洛克
海纳百川——谈中国装帧的借鉴与吸收
樱花之旅——日本书籍装帧艺术考察
雕琢——编辑对书籍内文版式的把握
序幕点题——扉页简单学问大
文质相依——版式设计的理性与感性
版心设置——介绍版心设置的几种模式
读图时代——谈书籍插图与图文书的制作
巧用网格——一种简单、快捷的图文编排方式
印装监制——编辑通过与工厂磨合保证印装质量
后记
内容摘要
“书林守望”丛书中有编辑家编辑《鲁迅全集》《茅盾全集》《巴金全集》的背后故事和经验谈,有编辑家与一些著名作家的交往纪实,有一批文学名著诞生经过的追记,有与书结缘的妙趣横生的回忆文章,有对书评写作与赏析之道的精彩讲述,有对破解编辑工作难题的悉心指点,有对出版管理,特别是文化、精神管理的创见,也有对书籍装帧设计的探讨,内容非常丰富。这些编辑家凭借数十年的从业经验,娓娓道来,述说他们“为书籍的一生”。他们的著述,对新一代出版人和广大读者而言,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本书是一本与青年编辑交流有关书籍装帧艺术的书。
主编推荐
邓中和,1946年生于北京。1978年到中国青年出版社工作,历任美术编辑、美术编辑室副主任、主任、艺术图书编辑室主任、文化艺术编辑中心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编委、共青团中央出版专业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书籍装帧《中国史学入门》、《三希堂画宝》、《诡辩论》、《
精彩内容
一、从凡尔赛宫的奢华看欧洲装帧上的巴洛克
你如果没有到过法国巴黎凡尔赛宫,你就不会理解法国图书的封面为什么是那种风格;如果你没有亲眼看见路易十四华贵的宫廷用品,你就不会明白欧洲书籍封面上有那么多烫金的曲线;当你参观完豪华的凡尔赛宫,再次走到巴黎的书店,看到无数烫金的书籍封面时,一定会感叹,原来如此!似乎找到的欧洲封面风格的源头。
从上学的时候起,就经常在《欧洲艺术史》上读到两个响亮的名词,一个是“巴洛克”,一个是“罗可可”。大概是我愚钝,一直想象不出二者的艺术风格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我只知道“巴洛克”与“罗可可”艺术是欧洲艺术史上非常重要的两个时期,但在内心深处并不真正明白什么是“巴洛克”与“罗可可”。
欧洲之行,使我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巴洛克风格的艺术,体味到了罗可可艺术样式为什么这样令人迷醉!当我真的明白之后,突然发现,当今的欧洲书籍装帧艺术中,同样洋溢着浓郁的巴洛克与罗可可的艺术精神,二者竟然与欧洲的书籍装帧艺术的关系这样密切。
面对当今欧洲的书籍装帧,深感巴洛克与罗可可的艺术精神的生命力之强大,而且无所不在,令人震惊!在欧洲书籍封面中普遍采用精美绝伦的工艺方面,在封面书名文字的烫金、烫银、烫各种颜色的电化铝的光泽上,在凸起的弧线上,我看到了当代欧洲人对金银的偏爱,以及他们对华丽的追寻。
在葡萄牙语中诞生的“巴洛克”一词,是指形状不规则的东方珍珠。然后,词义变宽,表示独特、个别、任意的概念,可以指物件,也可以指思想以及表达方式。巴洛克是16世纪末的文化现象,它也标志着直至1760年左右的欧洲文明。它深入到从文学至艺术的各个领域,包括城市规划建设、戏剧,甚至为演出节目而搭设的临时舞台。在近两个世纪中,全欧洲都流行巴洛克。作为一种艺术现象,我们可以说它不仅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趣味。我们走在凡尔赛宫的大厅中,会为王宫内部装饰反映着皇家气派而感到震撼,闪耀的镜子把金器具、铜器、大理石柱映照得光彩夺目,让任何细节都与富丽成为浑然一体。巴洛克风格酷爱使用曲线和斜线,它总是以弧线的剧烈扭曲,展现出壮丽的游戏,让人得到享受,所以巴洛克尽其所能造就着一切人们惊奇赞叹的东西。18世纪,富丽堂皇的巴洛克风格风靡欧洲,渗透到各个不同的领域,直至影响到热情进发的古典主义和鲁本斯、伦勃朗绘画,当然也影响到书籍装帧,我们从那个时代布满装饰纹样的书籍扉页上,也能充分感受到浓郁的巴洛克意味,可见这种艺术风格被欧洲人所宠爱的程度。
当今欧洲现代书籍装帧所表现出的独特艺术个性,依然继承了巴洛克的热情。封面充满琳琅满目的华丽,各种工艺制造出生机勃勃的装饰;依然闪耀着巴洛克式的各种各样令人眩晕的效果,依然使用巴洛克的复数组合形式,以繁复的美丽表达着喜庆与财富的含义;依然与16世纪开始的巴洛克艺术风格一样,利用各种物质力量,将材料与技术铸合在一起,充满了对于感官的诱惑。
今天欧洲的书籍装帧艺术,虽然是华贵的,但也是庄重的,这与巴洛克风格的高贵与严肃保持着高度的一致。当初,无论是凡尔赛宫,还是贝尼尼设计的圣马利亚·维托利亚教堂所体现的巴洛克风格,都得到了皇家和教皇的赏识。巴洛克之美的核心,是一种颂扬宗教信仰和为教皇精神权威服务的美学思想,严肃与高贵乃是巴洛克的主要特征与标志。
罗可可形式是从巴洛克背景中自然演变出来的,又不自觉地脱离了巴洛克,是欧洲18世纪出现的一种新的样式趣味。据说,罗可可风格的出现还是受到了中国宫廷艺术影响的结果,开始是被引入到欧洲宫廷和教堂的室内装饰上,先出现于法国。它以一种新的装饰风格、异国情调,对着持续多年的巴洛克的庄严与神圣吹去一股柔媚的新空气。后来罗可可风格在英国、瑞典以至在欧洲很多国家都受到热情接纳。1759年,路易十六颁布赦令取消金银器作坊,瓷质餐具成为奢华用品,于是瓷器也就采取了金银器的罗可可形式!我们在凡尔赛宫的室内装饰上,发现在墙壁与立柱上方布满垂有花饰的线脚、纤秀繁复的卷草,达到了让人迷醉的程度;镶在墙壁上的大块镜子,装点着晶体珠子的吊灯,以及寝具、桌椅造型中表现出的奢靡与妖娆,都标志着罗可可已经摈弃了崇高而在追求欢娱,摈弃了庄严而在追求优雅,摒弃了尊贵而在追求舒适。罗可可的装饰使整个建筑结构都消失在华丽的后面,似乎一切都淹没在了温雅细腻、千娇百媚的香艳之中。这使我想到罗可可时期欧洲书籍的扉页设计,扉页上的图案扩张得简直要压盖了文字,这大概是设计者想让人们在读书时也尽情享受这种奢华的缘故吧。走出凡尔赛宫,我们在书店中立即看到了在当代欧洲书籍装帧艺术中依然闪耀着的罗可可艺术的影子。那种压抑不住的喜悦,充满活力、轻松与任性,那一泻而下的罗可可装饰式样,在封面的金银光泽、涡纹的变化中显示的喜庆气氛,至今依然荡漾在欧洲书籍的装饰趣味之中。
欧洲之行,使我终于搞懂了“巴洛克”与“罗可可”,而且发现了欧洲书籍装帧艺术与“巴洛克”和“罗可可”的关系。
二、在圣彼得大教堂中,感受欧洲封面的肃穆与崇高
2002年,我随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组织的出版考察团到欧洲,这对于研究欧洲的书籍装帧艺术与欧洲文化的渊源关系,实在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只有亲自踏上这块过去只在画册中看到的欧洲大陆,漫步于过去在图片中欣赏的古罗马历史悠久的街道,站立在圣·彼得大教堂辉煌的大厅里仰望神秘而瑰丽的半圆穹顶,才真正体会到古罗马艺术及欧洲文艺复兴艺术对欧洲书籍装帧有着多么深刻的影响。
欧洲之行,我亲眼看到闻名世界的古罗马的广场、神庙、会堂和元老院的遗址,被古罗马建筑的结构与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宏伟气魄所感动。这些两千多年前建造的建筑,笼罩着肃穆而伟大的精神,处处体现出实用功能与艺术魅力的完美结合,使我感悟到,原来这就是古罗马的文化艺术精神所在!我在古罗马神庙、剧院、竞技场所放射出的文化精神中,隐约看到了欧洲书籍装帧艺术与之一脉相承的联系,体味到了欧洲的书籍装帧艺术所蕴含的文化精神的真谛。正是由于古罗马文明的影响,欧洲的书籍装帧与东方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差异。中国书籍装帧艺术中荡漾着的常常是温文尔雅的文人风采,而欧洲书籍装帧艺术中显现的却是自古希腊到古罗马艺术肃穆、宏伟的魅力以及“纪念性”与“实用性”融为一体的庄重之美。
在离我们下榻的“共和国宾馆”不远的街道上,我们发现了一家书店,门面样式古老而狭小,但是走进去后,却发现有三层营业大厅,店堂布置相当现代化,各种书籍应有尽有。为什么这样现代化的书店门面却这样古老?这样大的营业厅的门面却这样狭小?随行的翻译告诉我们,为保护罗马旧城,街道两边所有的建筑都不能翻盖,目的是要保存建筑的旧貌,因为这些建筑都有几百年的历史,而罗马的旧建筑的内部是可以改造的。在罗马期间,我几次到这个书店浏览,眼前展现的欧洲现代书籍的精美装帧,与年代悠久的古罗马的建筑形成强烈的对比,同时又能感到罗马的现代与传统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搞了一辈子书籍装帧设计,今天才如梦初醒,原来我们对欧洲装帧艺术的了解实在太不够了。回想过去对欧洲书籍装帧艺术的了解,看来只能算是“坐井观天”了。不置身在欧洲文化的氛围中,不亲眼看一看欧洲的建筑、绘画、雕塑,不了解欧洲的社会与文化,不深入地考察欧洲的出版业,怎么可能对欧洲书籍装帧艺术有真正的了解呢?
到达罗马的第二天上午,我们来到圣彼得大教堂——这个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史上的骄傲”的圣地。如果说,我们瞻仰了古罗马的遗址,对欧洲装帧所表现出的“肃穆的伟大”和“实用功能与艺术魅力的完美结合”的文化精神有了进一步理解的话,那么,参观了圣彼得大教堂,才会明白欧洲的书籍装帧艺术与欧洲的雕塑、绘画一样,与欧洲的宗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身处宏伟的圣彼得大教堂内,看到米开朗基罗71岁时精心设计的大教堂如此辉煌,我惊叹不已!在信徒们洪亮而和谐的弥撒曲的旋律中,瞻仰米开朗基罗塑造的死去的耶稣躺在圣母摇篮般的双膝上的杰作《比埃塔》,才突然顿悟,原来西方传统文化艺术的一切答案,都蕴藏在了教堂的弥撒曲中,蕴藏在神圣而辉煌的教堂建筑中,蕴藏在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描绘的圣母、圣父、耶稣的宗教图画中。可以说,欧洲书籍的诞生是出于欧洲宗教传播的需要。欧洲的本书籍是《圣经》,开始是用于祈祷的手抄本,大约在12—16世纪,这种手抄本体积庞大而笨重,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演变成印刷清秀、便于阅读的书。
站在圣彼得大教堂富丽堂皇的穹顶之下,我想起了欧洲装帧艺术史中的记载:“封面镶嵌珠宝的圣书,封面包着天鹅绒或软皮,并用金银制成的纽扣把书缚好,其装饰除金银外,还镶嵌了宝石和象牙。”评论家们都说,圣彼得大教堂的辉煌与圣书装帧镶嵌珠宝的豪华与奢侈,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把信徒们引入无比神圣的幻境,让人们在徐缓悠扬的圣诗音乐所烘托的缥缈中,在《圣经》装帧酿造的豪华瑰丽的视觉氛围里,幻想着人与天国的对话。身临其境后我才真的明白了,圣书豪华的装帧与教堂辉煌的建筑都是为了宗教传播的需要。这也使我更加确信,一切艺术风格的存在,都有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书籍装帧艺术同样如此。由此想到,我们研究欧洲的书籍装帧艺术,不仅要研究欧洲书籍装帧艺术的形式特征与艺术表现手段,更要研究欧洲书籍装帧的形与色、风格与样态、趣味与流派所体现的时代背景,研究欧洲现代书籍装帧艺术与历史文化渊源的关系。任何艺术现象都是社会的文化现象,书籍装帧艺术也是如此。
时下,中国书籍装帧艺术进步相当快。当我们为了我国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向世界伸开臂膀,准备学习和吸收一切优秀外来文化的时候,多出去走一走十分必要。由于书籍装帧是一种直观的艺术形式,我们的设计家可以不了解人家的社会文化而直接模仿,但是表面的抄袭与借鉴比较容易,而理解形式背后的文化内涵则要困难得多,也重要得多。
P171-17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