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南子》学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淮南子》学史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88.57 6.3折 29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秀华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58052

出版时间2022-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298元

货号11770384

上书时间2024-06-25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李秀华,文学博士,哲学博士后,现任台州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诸子学研究。近年来,在《文献》《孔子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



目录

上册

导论

第一节 关于淮南王刘安的几个问题

第二节 关于《淮南子》的几个问题

第三节 《淮南子》学及其演进轨迹

第一编 汉代《淮南子》学的形成与初兴

第一章 汉代《淮南子》学概说

第一节 汉代《淮南子》学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汉代《淮南子》学的演进过程

第二章 汉代《淮南子》版本的形成与演化

第一节 《淮南子》刘安原本与汉武帝秘府藏本

第二节 《淮南子》刘向校定本

第三节 东汉中后期《淮南子》注本的兴起

第三章 汉代《淮南子》文本的流传与校勘

第一节 从《新序》《说苑》引文看《淮南子》的文本流传

第二节 从《论衡》引文看《淮南子》的文本流传

第三节 从《楚辞章句》《吕氏春秋注》引文看《淮南子》的文本流传

第四节 汉代《淮南子》的文本校勘

第四章 许慎的《淮南子注》

第一节 许慎《淮南子注》的写作时间

第二节 许慎《淮南子注》的校注特色

第三节 许慎《淮南子注》的思想性

第四节 《淮南子注》与《五经异义》《说文解字》的关系

第五章 高诱的《淮南子注》

第一节 高诱的生平及著述

第二节 高诱《淮南子注》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高诱《淮南子注》的校注特色

第四节 高诱《淮南子注》引书分析

第五节 高诱《淮南子注》的思想性

第六节 高诱《淮南子注》以儒解道的倾向


第二编 魏晋至唐五代《淮南子》学的低落

第一章 魏晋至唐五代《淮南子》学概说

第一节 魏晋至唐五代《淮南子》学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魏晋至唐五代《淮南子》学的演进过程

第二章 《淮南子》节选本的出现及注本始杂

第一节 魏征的《群书治要》本

第二节 旧钞本《淮南鸿烈兵略间诂第廿》残卷

第三章 魏晋至唐五代《淮南子》的文本流传

第一节 魏晋时期《淮南子》的文本流传

第二节 南北朝《淮南子》的文本流传

第三节 隋代《淮南子》的文本流传

第四节 唐代初期《淮南子》的文本流传

第五节 盛唐时期《淮南子》的文本流传

第六节 唐中期至五代《淮南子》的文本流传

第四章 《文心雕龙》《刘子》对《淮南子》的评价与吸纳

第一节 《文心雕龙》对《淮南子》的评价与吸纳

第二节 《刘子》对《淮南子》的评价与吸纳

第五章 《长短经》《意林》对《淮南子》文句的引用与辑录

第一节 《长短经》对《淮南子》文句的引用

第二节 《意林》对《淮南子》文句的辑录

……

第三编 宋元《淮南子》学的再起

第四编 明代《淮南子》学的勃兴


下册

第五章 茅坤的《淮南子》评点

第一节 茅坤《淮南子》评点概况及各篇总评

第二节 茅坤对《淮南子》文本的细致分析

第三节 茅坤对《淮南子》文意的深层挖掘

第四节 茅坤对《淮南子》文章技艺的揭示

第六章 明代其他学者对《淮南子》的评点

第一节 袁宏道的《淮南子》评点

第二节 陈深的《淮南子》评点

第三节 穆文熙的《淮南子》评点

第四节 张榜的《淮南子》评点

第五节 陈仁锡的《淮南子》评点

第六节 汪明际等人的《淮南子》评点

第七章 明代坊刻本中的《淮南子》评点

第一节 《评苑》本中的《淮南子》评点

第二节 《汇锦》本、《释评》本中的《淮南子》评点

第三节 《汇函》本中的《淮南子》评点

第八章 明代学者对《淮南子》的评说

第一节 宋濂的《淮南子辨》

第二节 杨慎对《淮南子》的评价与征引

第三节 王世贞对刘安及《淮南子》的评说

第四节 胡应麟对刘安及《淮南子》的评说

第五节 明本序跋中的《淮南子》评说


第五编 清代《淮南子》学的偏胜

第一章 清代《淮南子》学概说

第一节 清代《淮南子》学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清代《淮南子》学的演进过程

第二章 清代《淮南子》版本的翻新与袭旧

第一节 庄逵吉校刊本的产生及盛行

第二节 庄逵吉本的子版本

第三节 《淮南子》明刊本的翻印本

第四节 余风犹存——清代《淮南子》节选本

第三章 清代《淮南子》版本的新变

第一节 批校本的盛行——二十八卷本批校本

第二节 批校本的盛行——清以前二十一卷本批校本

第三节 批校本的盛行——清代庄逵吉本批校本

第四节 清代《淮南子》影宋钞本的兴起

第四章 清代《淮南子》校注的发轫期

第一节 傅山的《淮南子评注》

第二节 惠栋、钱大昕的《淮南子》校注

第三节 钱塘的《淮南天文训补注》

第四节 庄逵吉的《淮南子》校注

……

第六编 民国《淮南子》学的转型

结语——《淮南子》学的总体特征

主要征引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到了刘宋元徽年间,图书稍有增益。《隋书·经籍志》又说:“元徽元年,秘书丞王俭又造《目录》,大凡一万五千七百四卷。俭又别撰《七志》:一日《经典志》,纪六艺、小学、史记、杂传;二日《诸子志》,纪今古诸子;三日《文翰志》,纪诗赋;四日《军书志》,纪兵书;五日《阴阳志》,纪阴阳图纬;六日《术艺志》,纪方技;七日《图谱志》,纪地域及图书。……齐永明中,秘书丞王亮、监谢朏,又造《四部书目》,大凡一万八千一十卷。齐末兵火,延烧秘阁,经籍遗散。”①王俭担任刘宋秘书丞时,清理出官藏图书一万五千余卷,并著《七志》将其著录,其中有《诸子志》,记录古今诸子。《淮南子》官方藏本若不亡,即被列入《诸子志》中。到了齐代,秘书阁的图书仅增加两千余卷,但不久再一次毁于齐末的战火之中。

 梁代统治者较重视文治,秘书阁藏书恢复了不少,达到二万三千余卷。梁元帝平定侯景之乱后,搜集公私图书,使藏书增加到了七万余卷,但遗憾的是,周师入郢,焚毁了十之八九。梁武帝期间,隐居不仕的阮孝绪参照公私书目撰成《七录》,不仅有《子兵录》,还增加了《佛录》和《道录》。这两录应是后世《佛藏》和《道藏》的源头。可见,《淮南子》后被列入《道藏》并非空穴来风,或与这个时期人们对刘安的认识有关。阮孝绪在《七录序》中说:“有梁之初,缺亡甚众,爰命秘书监任昉躬加部集。又于文德殿内,别藏众书,使学士刘孝标等重加校进。”②刘孝标注《世说新语》,曾引用《淮南子》,说明梁代秘书阁应藏有《淮南子》一书,但恐怕后来亦难免兵火之患。

 政治相对稳定的南方,其官藏书籍的命运尚且如此,更何况动荡更甚、混乱相寻的北方。《隋书·经籍志》说:“其中原则战争相寻,干戈是务,文教之盛,苻、姚而已。宋武人关,收其图籍,府藏所有,才四千卷。赤轴青纸,文字古拙。后魏始都燕、代,南略中原,粗收经史,未能全具。孝文徙都洛邑,借书于齐,秘府之中,稍以充实。暨于氽朱之乱,散落人间。后齐迁邺,颇更搜聚,迄于天统、武平,校写不辍。后周始基关右,外逼强邻,戎马生郊,日不暇给。保定之始,书止八千,后稍加增,方盈万卷。周武平齐,先封书府,所加旧本,才至五千。”①不管北方朝廷如何努力,官方藏书都很难突破一万卷。

 对于《淮南子》学来说,《淮南子》能否广泛流传是关键。如果士人连《淮南子》这部书都读不到,就谈不上《淮南子》学了。魏晋南北朝由于战乱分裂,极大地限制了书籍的保存和流传,官藏《淮南子》几经焚毁即是明证。而且,从这个时期文人著述引用《淮南子》的情况看,《淮南子》高诱注本基本流传于北方,而许慎注本基本流传于南方。这也是南北分裂造成的结果。同时,作为近世子书,《淮南子》必然不会像传统经史书籍那样受到官方的重点保护,客观上也被削弱了流传的力度和广度。从这个方面说,魏晋南北朝动荡分裂的政治局面,是《淮南子》学由东汉的兴盛逐渐走向低落的最重要的外部原因。

 除动荡分裂这一政治局面的影响外,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流行的神仙思想,也对《淮南子》学产生了较大影响。相对于汉代的神仙思想来说,魏晋南北朝的神仙思想更加紧密地依附于道教,更加富有理论体系。这个时期的道教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仅有了成熟的神学理论,而且还涌现出大量的道书,仅魏晋二百年间,阮孝绪《七录》著录的道书就有420余种,更遑论南北朝。在这个时期,道士们注重三教融合,依托老庄,吸纳儒学,暗用佛学,开辟出内丹派与外丹派的神仙思想体系。其中以葛洪、陶弘景的理论最为典型。葛洪首次把长生与成仙的理论体系化,既论证了它的可能性,又证明了它的现实性。他相信刘向的《列仙传》决非虚言,进而在《抱朴子内篇》中的《论仙》《至理》等篇反复论证长生与成仙的可能性,又在《金丹》《仙药》《对俗》等篇反复论述长生与成仙的现实性,把炼服金丹作为长生与成仙的根本。这显然继承了汉魏以来方术之士的理论与实践。刘安及其宾客正是这些方术之士的杰出代表。在葛洪等人的思想认识下,人们大多只关心刘安长生与成仙的传说,只关心刘安长生与成仙的实践,对更富有学术性的《淮南子》反而关注很少。葛洪在刘向《列仙传》的基础上扩展成《神仙传》,丰富了淮南王刘安的成仙故事,将他彻底仙化,为后世文人学者留下了许多的遐想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淮南子》学的发展。



精彩内容

 作为一部重要的子书,《淮南子》自问世以后,就一直为学者所关注、传播和研究。据统计,《淮南子》现存古本约一百一十多个,国内外研究《淮南子》的著述也已经超过一千种。这些著述绝大部分立足于《淮南子》文本的校勘整理、义理阐释和辨伪考证等三大方面。但是,这些著述对于《淮南子》两千年来传播、接受与研究的这一历史过程关注不够。因此,该书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对《淮南子》两千余年传播、接受与研究的漫长过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研究。

 《<淮南子>学史(套装全2册)》总结了自两汉开始直到近现代《淮南子》的学术研究情况,分成六个时期,对《淮南子》学的流传、演变、发展、勃兴进行了全面的叙述和研考。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