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与人生
  • 国学与人生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国学与人生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3.81 5.0折 68 全新

库存1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傅佩荣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20726641

出版时间2022-12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12454522

上书时间2024-06-05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序 承先启后的智慧

 

 

 

从1999年《论语解读》出版之后,我就一直在介绍及推广国学。“国学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难免见仁见智,我只能依个人经验说明我对发扬国学的看法。

 

 

 

国学的三个“不必”

 

首先,不必开书单。许多前辈学者都列出“国学必读书目”,这些书目洋洋洒洒,颇为壮观,但时序已入二十一世纪,除了大学本科的学生或专门研究的学者,一般人对此只能望洋兴叹。我们念书有一个目的,就是明白书中道理,看它能“具体”告诉我们什么人生启示。我也曾多次应邀列出国学书目,我的回答不外乎“四书三玄”。我认为国学中“必读”的,是塑造中国人“理念”的七本书,那就是:儒家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道家的《老子》《庄子》;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经》。我对这七本书都作了详细研究,将其译成通顺的白话文,并且阐释其中的哲理。换言之,我不是在开书单,而是在做桥梁,使读

 

者可以明白国学的理念。

 

其次,不必唱高调。我不是文化沙文主义者,不会宣称国学是“世间最伟大的学问”,不会幻想中国文化是“世界的最高境界”。在我看来,国学必须落实在生活中,改善及提升我们的生命素质。譬如,谈到儒家,要强调“真诚”二字,由此引发主动行善的力量,由修养个人推及造福社会,并确保内心的悦乐之情。

 

谈到道家,则凸显“真实”二字,在肯定万物平等而值得欣赏时,也不忘修炼身心以抵达“外化而内不化”的胜境,消解各种情绪的干扰与外来的压力。至于《易经》,则须兼顾义理与象数,既能“居安思危,乐天知命”,又可“观化知几,掌握未来”。学到上述三方面,才可验证国学之大用。

 

第三,不必装大师。我一向认同韩愈所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国学的范围何其广泛,经史子集无所不包,因此“国学大师”之名若非出于误会就是纯属客套,根本不具任何意义。

 

我长期推广国学,向来谨守分寸,只谈“四书三玄”,并且一再表明自己只是“桥梁”,要使读者与听众可以通过我的介绍直接向原典请教。我自己则一直在学习之中,常常萦绕心头的是:这句话我有没有说错?我自己能不能做到?我可以负责的是:我所解释的每一句话都是我充分理解的,也都是我努力在实践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愿与读者共同勉励。

 

以上三个“不必”,是我在介绍国学时的自我要求。下面谈谈国学对人生的启发。

 

 

 

国学与人生

 

国学代表中国文化的“理念”,这种理念之中最精纯的是儒家、道家与《易经》。我近年研究国学与人生的关系,可以总结为以下几句扼要的话。

 

儒家提醒我们:

 对自己要约; 对别人要恕; 对物质要俭; 对神明要敬。 

前两者涵括人类世界,后两者指涉自然界与超越界(神明包含祖先在内)。四点合而观之,人生安稳踏实。

 

道家期许我们:

 与自己要安; 与别人要化; 与自然要乐; 与大道要游。 

相对于儒家之重视德行修养,道家所要求的是智慧觉悟。要觉悟,不妨使用减法,消除执着,或可体会“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易经》号称难学难精,但也可以勉强用四句话来描述:

 存自己以诚; 待别人以谦; 观万化以几; 合天道以德。 

先说“诚”,有“闲邪存其诚,修辞立其诚”二语;次说“谦”,六十四卦只有谦卦是“非吉则利”,最受欢迎;再说“几”,察知几微、预见吉凶,正是象数之妙用;最后是“德”,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无一不是劝人修养以合乎天道。

 

我对国学的简单心得既如上述,那么若要撰写一本名为《国学与人生》的书,其基本立场与主要内容也就不言而喻了。

 

 

 

本书的局限

 

如果有人想了解有关“国学”全面的入门介绍或整体大纲,请不必看这本书。本书所谈,是作者个人基于文化理念的关怀,认为国人应有的国学知识。其主轴在于儒家与道家。为了追溯源流,特地阐述了《易经》《尚书》《诗经》、礼、乐,旁及《山海经》、天人之际。接着,其重点集中于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这四位中国大哲。然后,再谈到《大学》《中庸》、墨子、荀子、韩非、三纲五常、道教、佛教。最后,则殿以今日仍有影响力的朱熹与王阳明。

 

撰写这本书的心意,是希望跨越两千两百年帝王专制政体对传统理念的扭曲与压制。本书毫无保留地推崇儒家与道家,而对其他学派与后代学者多持批判态度。我尽量做到同情的理解,但是累积四十多年在中西哲学方面的训练,使我必须负责地对各家各派有所评论。“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学术是天下的公器,也是人生智慧之典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儒道二家的启示得以如实展现,并使生活充实而有意义,实是作者的虔诚愿望。

 

 

 

傅佩荣 2016.7.10


【免费在线读】

商品简介

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历代祖先留下的宝贵资产,其中包括无数的器物、各类的制度与丰富的理念。而历久弥新、塑造民族心灵的是理念。今日谈国学,显然侧重于对理念的继承与发展。不过,若想重振传统理念的生机与活力,国学首先要面对三大挑战:第一,如何跨越两千多年帝王专制对儒家思想的钳制与扭曲?第二,如何化解宋朝以来儒家学者对佛教和道家的误解与批判?第三,如何回应西方文化对理性思辨的要求?

 

若要探讨国学对人生有何启发,首先要做的是正本清源。作者撰写本书的心意,是希望跨越两千多年帝王专制政体对传统理念的扭曲与压制,回归先秦时期的儒家与道家。克服三大挑战,回归国学原典。由学习而理解,在实践中品味,知之好之乐之,再创文化新机。儒家提供处世原理,道家示范自处之道。修己安人,顺人而不失己,善美合一,安顿身心。因此,本书毫无保留地推崇儒家与道家,而对其他学派尽量做到同情之理解,并客观地对各家各派有所评论。



作者简介

 傅佩荣,1950年生,祖籍上海。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傅教授积累四十余年在中西哲学方面的训练,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卓越成就。其学术论著贯通古今中西,结构严谨,创见迭出,是当代华人世界公认的一流国学研究专家。

 傅教授是央视《百家讲坛》、凤凰卫视《国学天空》的嘉宾主持,被台湾《民生报》评选为大学最热门教授,并获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教学特优奖、台湾大学生社团推荐**通识课程。其作品曾获台湾中正文化奖、最高文艺奖。

 傅教授著作甚丰,出版《哲学与人生》《易经与人生》《推开哲学的门》《心灵的旅程》等图书逾百种。



目录

序 承先启后的智慧

引论 文化·国学·人生

01 《易经》乃群经之首,学会可以终身受用

02 《易经》的象数:养成达观心态看待自身处境

03 《易经》的义理:观天道以立人道

04 洪范 ·九畴:统治者或管理者的大法则

05 《尚书》:了解国家兴亡的道理

06 《诗经》使人温柔敦厚

07 《诗经》中有人类最恒久的情感

08 礼仪之本在于真诚的心意

09 大同与小康:政治家该有的社会关怀与理想

10 乐教:感通人心,人文化成

11 《山海经》:中华文明的“在起初”

12 天人之际:现代人该如何面对“天”?

13 孔子(一):人人皆可超凡入圣

14 孔子(二):成功没有捷径 

15 孔子(三):修养是快乐的保证与保障

16 孔子(四):拥有兼顾身心灵的宗教情操才是完整的人生

17 孟子(一):人生需要修养 

18 孟子(二):人生关键在于择善固执和止于至善

19 孟子(三):善心与法度配合,才谈得上“仁政” 

20 孟子(四):快乐的秘诀

21 《大学》:修身乃人生之本 

22 《中庸》: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23 老子(一):天下大乱的处方

24 老子(二):成为你自己的圣人 

25 老子(三):道法自然,使人因悟道而无所执着 

26 老子(四):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 

27 庄子(一):修行要兼顾身心

28 庄子(二):有用与无用之间

29 庄子(三):看清“死亡”这回事

30 庄子(四):天人合一与悟道契机

31 墨子:全面而平等地爱护众人

32 荀子(一):人性向善或人性本恶 

33 荀子(二):“二千年之学,荀学也”

34 韩非的法家:最大的盲点在于迁就现实的君主 

35 三纲五常:并非儒家思想 

36 道教:依托于古代的民间信仰 

37 佛教:不再轮回的涅槃境界 

38 中国佛学的特色 

39 朱熹塑造的儒家,才是近代“反孔批孔”的对象 

40 王阳明的修行心得

结论:国学面对三大挑战



内容摘要

谈到文化,我们常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并对此感到欣慰与自豪。但是谈到这个文化带给我们什么,恐怕就不易说清楚了。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礼物,礼物太多太杂,就需要一番分辨拣择的功夫。有人类才会有文化,所以在介绍国学之前,不妨先就“文化”一词做个说明。

文化的四特色:人类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全部,意即有人类才有文化。我们由此可以界定文化的四特色:

1.异于自然 

自然是指天地万物依规律而运行。在《易经》中,坤卦代表生养万物的大地,其中六二的爻辞始于“直”字。“直”是指万物由大地直接产生,而人类所创作的“文”是指交错使用。一片森林中,若有两棵树木“交错”而成一张桌子,就表示曾有人类在此住过。

2.形成传统 

传统是在时间过程中积淀而成,其目的是《老子·第八十章》“小国寡民”所描写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意即每个传统都会致力使其人民活得安全愉快。如果违背这个目的,迟早会被历史淘汰,成为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3.自为中心 每一种文化都确信自己占有中心地位,亦即在其原始的神话中,会说明祖先是来自超越界的神明,是神明所特别眷顾的民族。我们的祖先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中”字为象形字,取象于旗帜。在部落时代,酋长所居之地,插旗以为号,表示这是中心,依此分出东南西北四方。旗子随风而左右飘,状似“中”字。因此,“中国”一名肯定了这个民族的核心地位。其他民族亦有类似的自为中心的信念。

4.兴盛衰亡 

文化是人类所造的,世间各个族群互相竞争,文化于是也像具有生命一般,出现兴盛衰亡的情况。事实上,自古以来大多数文化已经沦为历史陈迹。因此,重要的是分辨使文化兴盛与衰亡的因素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进而说明文化的三个层次。

文化的三个层次:理念就保存在“国学”里

文化是人所造的,人的生命有“身、心、灵”三个层次,因此文化也有三个对应的层次,即“器物、制度、理念”。

1.器物层次 

满足人类具体生活的需要,如衣、食、住、行等。经济繁荣与科技发明使我们在这个层次超越了古人。唐朝杜甫感叹“家书抵万金”,今日手机可以随时联络,直接视讯。

2.制度层次 

从风俗禁忌到法律规章皆属此类。人群组成的社会需要制度,因为个人的思考与行动总是替自己考虑,最后难免以权谋私,以私害公。明末儒者黄宗羲(1610-1695)的《明夷待访录》首篇就谈《原君》,指出专制帝王如何剥削天下百姓以供养一家一姓之人。今日已无帝王专制,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是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要以制度来实现人类对“仁爱与正义”的根本愿望。 既有器物与制度,为何还须谈那无形可见的理念呢?以欧洲先进国家为例,丹麦的国民年均所得超过三万美元,在器物上堪称丰盛;其国民直到大学毕业,所有学费皆由国家负担,人权也得到充分保障,在制度上应属完善。但是,丹麦的自杀率很高。器物丰盛而制度完善,何以活不下去?这就牵涉到理念的问题

3.理念层次 

理念主要描述人的理想与观念,形成特定的价值观,使人依此判断生命的意义与目的。理念主要表现于文学、艺术、宗教与哲学中。文学抒发真实的感受,常能引起共鸣;艺术使用生动的象征,回应了集体潜意识的要求;宗教以其信仰建立人与超越界的关系,使信徒得到根本的安顿;哲学以理性态度了解现实世界,再建构一个有可能达成的理想境界。

今日谈文化,对于器物层次要珍惜与维护,对于制度层次要认识与借鉴,但真正要研究与发扬的,则是理念层次。我们的理念就保存在所谓的“国学”里面。

P12-15



主编推荐

2016年中国好书 推荐理由

本书是学者傅佩荣的国学研究随笔集。作者把人生问题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视野中来考察,通过追溯先秦诸子的思想发端,回归和阐明了中国文化源头的许多重要观念,重点阐述了儒道二家的核心思想,并挖掘和论述了其现代价值。视野开阔,思想睿智,逻辑严谨,尽显国学魅力。

 

国学有益于人生,并不在于让人见多识广,而在于使人明白古人智慧的多彩多姿与全面涵盖,进而学习一套完整而卓越的价值观,可用以立身处世、安顿心灵,并且能够在短暂的一生中以有限的力量去完成个人的使命。

书中的内容是作者个人基于文化理念的关怀,认为国人应有的国学常识,其主轴在于儒家与道家。傅佩荣教授在书中所要表达的正是以儒家为主轴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直接诉诸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并且符合我们现代人对理性解说的要求,同时保持开放心态,可以欣赏道家与佛教,以及所有出自真诚心意所建构而成的哲学与宗教。这种人生观充满自信但不排除异己,志向高远但不忽略修行,与人为善但不随俗从众,自强不息且能厚德载物。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本书所谈,是作者个人基于文化理念的关怀,认为国人应有的国学知识,其主轴在于儒家与道家。为了追溯源流,特地阐述了《易经》、《尚书》、《诗经》、礼、乐,旁及《山海经》与天人之际。其重点集中于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这四位中国大哲。然后,再谈到《大学》、《中庸》、墨子、荀子、韩非子、道教、佛教、三纲五常。最后,殿以今日仍有影响力的朱熹和王阳明。由此,国学的架构虽未能完全兼顾,亦可稍显完整。作者撰写本书的心意,是希望跨越两千多年帝王专制政体对传统理念的扭曲与压制。因此,本书毫无保留地推崇儒家与道家,而对其他学派尽量做到同情之理解,并客观地对各家各派有所评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