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通史故事:明——清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通史故事:明——清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6.71 3.4折 19.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守鹏主编

出版社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410242

出版时间2011-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9.8元

货号7875752

上书时间2024-03-03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内容摘要
元朝末期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淮河流域发生大旱,赤日似火。紧接着,又出现蝗灾,蝗虫铺天盖地飞来,眼看着将已经成熟的庄稼吃个精光。正当穷苦的百姓哀叹如何度过难关的时候,不料瘟疫又发生了。被饥饿折磨的庄稼人哪能经受得了,老人、小孩、妇女甚至青壮年男人便接二连三地死去。濠州(今安徽凤阳).一带当然也是一片荒凉景象,由于连续大灾,到处草木凋零,鸡犬不叫。九月的一天早晨,濠州太平乡孤庄村的一座破败的农舍里,一位老年妇女正在跟一个青年后生依依话别。只见这个青年人衣衫破旧,表情凝重,一声不吭地听着老妇人的话,偶尔点点头表示记住了老人的吩咐。老人布满皱纹的手握住了青年人的手,哽咽着说:“孩子,去吧,先寻条活路再说。”这一老一小,并不是母子俩。老人汪氏,是年轻人的邻居。而这年轻后生,就是朱元璋。此刻,朱元璋正准备离开收养他的汪家,到皇觉寺去当和尚,先混口饭吃。朱元璋祖籍原在江苏沛县,祖上几代都以务农为生。由于生计艰难,总想挪个地方,几经搬迁,到他父亲这一代,才在濠州定居下来。他的父亲叫朱世珍,是个道地的农民,老实厚道,一生都为地主开荒地,自家连巴掌大的一块地也没有。朱元璋小时候曾经读过几个月私塾,后来家里实在供不起,只好叫他停学,给村上的地主放牛牧羊。朱元璋从小点子就多,胆量也大,说到做到,敢做敢当,因此在放牧的小孩中挺有威信。有一回,他和一群小孩在山中放牛,太阳还未下山,但这些穷孩子们已经饿得发慌,正在商量找什么东西来充饥。朱元璋眨了眨眼睛,说声“有办法了”,不慌不忙地从牛群中牵过一头小牛,招呼小伙伴们用绳子把小牛的前后腿都捆住,又找来一把砍柴斧,当头一斧就将小牛砍死。于是大家一哄而上,拾柴的拾柴,剥皮的剥皮,就在野外烤起牛肉来了。风卷残云,争着抢着,一头牛崽很快就被吃得精光。饱餐之后,有个小孩突然提出:“回去怎么向财主说?”大伙一时傻了眼,有的讲丢了,有的讲被人抢走了,说法不一。朱元璋伸手示意大家别吵,胸有成竹地说:“一人做事一人当,这事是我出的主意,我来想办法对付。”说着,他将小牛皮和啃下来的骨头挖个坑埋了,将血用泥土和沙掩盖住,将牛尾巴插在一个窄窄的石缝之中。傍晚回去后。朱元璋哭丧着脸对地主说:“小牛钻进山洞,夹在石缝里,怎么拉都拉不出来。”财主虽然生气,也没办法,把朱元璋好一顿毒打。于是,放牛娃更加钦佩他的勇气,都将他视为孩子王。那么,朱元璋与汪氏老母又是什么关系呢?原来,在这年灾荒中,朱元璋的父亲、母亲和大哥在半个月时间里先后病死,连一片掩埋尸首的坟地也没有,亏得村里一位好心人给了一小块地,他才将亲人草草掩埋。邻居汪氏老母是个十分慈善的人,见朱元璋无依无靠,走投无路,就先把他收留下来。老人家里也很贫穷,无法养得起年已17岁的朱元璋。再说,这年头也没人雇工,亲友中也是投奔无门。汪氏老母只好托人为朱元璋找了一个穷生路:去皇觉寺出家当和尚。汪氏老母让自己的儿子汪文送朱元璋上路。临行前,她噙着眼泪,喊着朱元璋的小名说:“重八啊,你大娘这也是穷得没办法啊,你这一出家,我可害了你一辈子啊!”朱元璋此时反倒镇静下来,他擦了擦湿润的眼睛,反过来安慰老人说:“大娘,这总比在家饿死的好。”汪氏老母忍住泪,再三叮嘱儿子汪文说:“见了庙里的高彬大师,要多说好话,拜托他多关照。”汪文领着朱元璋进了庙,找到和尚高彬,呈上香火祭礼,恭敬地说:“请大师收下他吧!”高彬和尚半眯着眼,不停地捻动着一串珠子,打量着朱元璋,见他虽然面容枯瘦,但身材高大,奇骨贯顶,当一名小行童,干些庙里的杂活正好。便说:“好吧,留在这儿先干些零活,明天你就打扫大殿和禅房吧。”从此,朱元璋就在皇觉寺里当一个小行童,开始了他的佛门生涯,整天扫地、侍候长老,还得处处留神,成天小心。其实,佛门之内并不是穷人的乐土,同样存在着不平等。类似朱元璋这样的小和尚要受到各种规矩的约束,违背规矩就要受到惩罚。而地位较高的大和尚们则没有任何法规约束他们。高彬大师是寺里长老,曾经把施主们捐的钱财拿出去放债,还讨了老婆,养了孩子。其他的大和尚,便有恃无恐,在外面胡作非为,寻欢作乐。朱元璋在这种环境中,不仅要服侍好高彬长老,也不能得罪了大和尚,只能忍气吞声,否则就会丢掉饭碗。真是无事生非。皇觉寺的大和尚们实在是闲得无聊,便找机会作弄朱元璋,以此开心和逗乐。寺里惯例都是敲钟吃饭,这一天,他们不声不响地把饭吃光了,然后才敲钟。等朱元璋来时,饭桶已是空空的。朱元璋又气又饿,而那些大和尚们则像什么也不知道,一个个假装正经地念经诵佛。朱元璋恨不得搬起饭桶砸向他们,可他知道不能这样做,便忍耐着出去继续干活。先扫干净大殿,又帮厨房的杂役挑了几担柴,这才拖着疲倦的身躯回房休息,此时已经月出东山了。不料与他同房歇宿的和尚竟然将门从里面闩死了,任他怎么喊,门也不开。朱元璋满肚子委屈,也只得暗自掉泪,返身到大殿中,和衣在地下躺了一夜。和尚们并未因朱元璋的忍耐而收敛,他们仍然不断地变着法子戏弄朱元璋,经常把他饿得头晕眼花。把他折磨得骨瘦如柴,而分派给他的活计,却限定他必须每天做完。有—天,大殿中如来佛脚下的大红烛夜里被耗子偷吃了,值班和尚不问青红皂白,把朱元璋骂了一番。恰好这时高彬大师过来,发现桌案上的供果也不见了,于是大怒,不容朱元璋辩白,便让人把他按倒,用木板将他的屁股打得青一块,紫一块。朱元璋浑身疼痛,趴在地上半天起不来,他真想一跃而起与这帮欺侮凌辱他的和尚们拼了。可转念一想,这些和尚们有的曾习武弄棒,身体比自己强壮,自己势单力薄,远不是他们的对手。于是,他心情沮丧,默默地走到如来佛的脚下,双膝跪倒在蒲团上,抱住如来佛的腿,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直流。他想,如来老佛,你怎么不发发慈悲拯救我这个无家可归的穷孩子呢?你怎么不讲公平去惩罚这帮无耻的坏和尚们呢?他抬头看了看大殿中的十八罗汉,一个个都凶神恶煞地盯着他,丝毫没有救助他的意思。此时,入寺院以来的屈辱、痛苦、仇恨,突然间一齐涌上心头,一股热血直往脑门上冲,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长期压抑和忍耐的感情了。他顺手抄起身边的一把扫帚,一竹柄挥去,一尊佛像“咚”地一声倒地破碎。闻声而来的僧人一看全傻了,慌忙跑去喊来了高彬大师。等高彬长老和众和尚们赶到大殿问罪时,已不见朱元璋的踪影。一名执事和尚到僧房一看,发现小行童朱元璋的行李、瓦钵和木鱼都不见了,赶忙向高彬长老报告:“朱元璋跑了!”高彬长老双手合十,慢慢地摇摇头,气愤地说道:“让他去吧!佛法无边,他是逃不掉的,罪过,罪过!”朱元璋自知闯下大祸,急匆匆离开皇觉寺,顾不上疲劳和饥渴,一气走了很远才停下来歇息。他向老百姓讨了口水喝,洗把脸,喘口气,然后戴着从庙里带出的旧笠帽,背着一床破旧的被子,手托瓦钵,腰里挂着木鱼,一路云游化缘去了;“化缘”是佛家用语,其实就是要饭。朱元璋穿城越村,站在大户人家门口敲木鱼,软化硬讨,到处随缘乞食,风餐露宿,受尽了人间的白眼。三年多的时间,朱元璋一直在安徽、河南交界的地方游来游去。逢到寺庙处,他便在庙里挂单寄食,与当地庙里的和尚们一道做佛事,于是学会了背诵一些经文,文化知识上也有了一些长进。云游过程中,他结交人缘,到处寻师访友,学到了不少武艺。有人欺侮他时,和几十个人对阵搏斗,他也面无惧色。几年的漂泊生活,他走遍了淮西的荒山野岭,游遍了淮河沿岸的通衢闹市,广泛接触了社会下层,接触到私塾先生、长工佃户、陶工铁匠等各类人员,对民间疾苦和人心向背也很了解。当时,正逢彭莹玉在这一带宣传弥勒教,秘密进行起义的组织活动。朱元璋由于深受压迫和剥削,加之对下层社会的接触了解,比较快地接受了起义造反的思想。这段云游生活对他后来毅、然作出投奔红巾军的决定,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且,对这一带山川地理形势的熟悉,也为他后来指挥战争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游子思乡。尽管凤阳已经没有什么亲人了,可远游在外的朱元璋还是禁不住思念自己的家乡。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21岁的朱元璋又回到凤阳太平乡孤庄村时,他内心十分希望能就此结束这飘忽不定的游方生涯。乡亲们几年未见,都十分高兴地看着已长大成人、面貌奇特、身躯魁伟的朱元璋。朱元璋无家可归,又回到了皇觉寺,此时他见多识广,各方面都较以往成熟多了。皇觉寺已非昔日可比,香火寥寥,年久失修。原先的一班僧众,已经离开的十有八九,高彬长老也已死了。留下来的几个和尚,也是得过且过,异常清苦地打发时光。朱元璋回寺同他们互相问安后,便在寺里落了脚。转眼间又过了三年,爆发了红巾军大起义。朱元璋虽然身居佛门清静之地,但心潮难以平静,他不断从过往行人中打听外面的消息。先是刘福通在颍州(今安徽阜阳)揭竿起义;接着,定远人郭子兴在濠州起兵,于是群雄并起,天下大乱。很多老百姓不堪忍受元朝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纷纷投奔起义军。朱元璋儿时有个放牛娃朋友,叫汤和,已经投奔在郭子兴的队伍里。他托人给朱元璋捎了一封信,邀他参加红巾军。本来,他就有投奔濠州红巾军的念头,只是一时下不了决心,迈不出造反的一步。接到汤和的来信后,还是犹犹豫豫,鼓不起勇气。就在前几天,朱元璋因看不惯附近的一个财主横行乡里,找上门去狠狠揍了他一顿,财主表面上唯唯诺诺,内心恨透了朱元璋,彼此结了仇。汤和来信的事被这个财主知道后,便悄悄地向元朝官军密告,说朱元璋私通红巾军,还引着一队官军来皇觉寺捉拿朱元璋。恰好这时朱元璋不在庙里,元朝官军扑了个空。
  ……

精彩内容
本书把故事和知识结合起来,把具体事件和发展概貌结合起来,连点成线,在浩瀚的中国历史中撷取东汉至隋朝这一时期精华,以浅显易懂的文字加以演绎,详尽描绘了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以及发生的重大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诸多方面均有据可依;人物的描写有血有肉,活灵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