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药化合物与血清白蛋白结合研究及其应用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农药化合物与血清白蛋白结合研究及其应用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1.64 6.3折 50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徐洪亮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285262

出版时间2020-05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0元

货号11317060

上书时间2024-01-09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目录
前言
 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血清白蛋白的结构基础与功能
 1.2.1 血清白蛋白结构
 1.2.2 血清白蛋白的主要生理功能
 1.3 维系和稳定蛋白质的作用力
 1.3.1 氢键
 1.3.2 范德华力
 1.3.3 疏水作用
 1.3.4 静电作用
 1.3.5 二硫键
 1.3.6 配位键
 1.4 农药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重要意义
 1.5 金属离子对药物与蛋白质结合的影响
 1.6 农药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1.6.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1.6.2 荧光光谱法
 1.6.3 圆二色谱法
 1.6.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1.6.5 分子对接
 1.7 农药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的主要指标
 1.7.1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的确定
 1.7.2 小分子与蛋白质结合位置的确定
 1.7.3 热力学分析和结合力类型的确定
 1.7.4 小分子对蛋白质构象的影响
 1.8 药物-载体蛋白结合与其毒性
 参考文献
 第2章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与璐A相互作用研究
 2.1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概述
 2.2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HSA紫外-可见光谱的影响
 2.3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HSA普通荧光光谱的影响
 2.4 猝灭机制的判断
 2.5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的确定
 2.6 热力学参数计算及作用力类型的判断
 2.7 非辐射能量转移和结合距离
 2.8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HSA构象的影响
 2.8.1 同步荧光光谱分析
 2.8.2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2.8.3 圆二色性光谱分析
 2.9 分子对接法研究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与HSA作用细节
 2.10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苯噻菌胺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
 3.1 苯噻菌胺概述
 3.1.1 苯噻菌胺的开发沿革
 3.1.2 苯噻菌胺的合成路线
 3.1.3 苯噻菌胺的生态效应与毒性
 3.1.4 作用机理与特点
 3.2 苯噻菌胺对HSA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
 3.3 苯噻菌胺对HSA普通荧光光谱的影响
 3.4 猝灭机制研究
 3.5 结合位点数和结合常数确定
 3.6 热力学分析和相互作用力类型
 3.7 非辐射能量转移和结合距离
 3.8 苯噻菌胺对人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
 3.8.1 同步荧光光谱研究
 3.8.2 三维荧光光谱研究
 3.8.3 圆二色光谱研究
 3.9 分子对接模拟
 3.10 结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泽兰黄素、桃叶珊瑚苷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研究
 4.1 泽兰黄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4.1.1 泽兰黄素概述
 4.1.2 紫外光谱学实验
 4.1.3 BSA荧光猝灭研究
 4.1.4 猝灭机制的分析
 4.1.5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的确定
 4.1.6 热力学分析和结合力类型的确定
 4.1.7 能量由BSA向泽兰黄素转移
 4.1.8 构象变化研究
 4.1.9 分子对接分析
 4.2 桃叶珊瑚苷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4.2.1 桃叶珊瑚苷概述
 4.2.2 荧光猝灭研究
 4.2.3 猝灭机制分析
 4.2.4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的确定
 4.2.5 热力学分析和结合力类型的确定
 4.2.6 构象变化研究
 参考文献
 第5章 农药化合物与血清白蛋白结合应用
 5.1 药物结合血清白蛋白与其毒性研究现状
 5.2 现有毒性预测方法研究进展
 5.3 建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概述
 5.4 基于载体蛋白结合角度构建药物毒性预测新方法
 5.4.1 毒性预测回归模型
 5.4.2 毒性预测分类模型
 5.4.3 载体蛋白结合信息-毒性关系法的建立
 5.4.4 药物毒性预测平台的构建
 5.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1章绪

1.1引言

农药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发育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1,其广泛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环境和家庭卫生除害防疫、工业品防霉与防蛀等。

农药品种很多,按用途主要可分为杀虫剂、杀螨剂、杀鼠剂、杀线虫剂、杀软体动物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按加工剂型可分为粉剂、可湿性粉剂、乳剂、乳油、乳膏、糊剂、胶体剂、熏蒸剂、熏烟剂、烟雾剂、颗粒剂、微粒剂及油剂等;按原料来源可分为矿物源农药(无机农药)、生物源农药(天然有机物、微生物、抗生素等)及化学合成农药;按化学结构主要可分为有机氯、有机磷、有机氮、有机硫、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酰胺类化合物、脲类化合物、醚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苯氧羧酸类、脒类、三唑类、杂环类、苯甲酸类、有机金属化合物类等,它们均属有机合成农药[23]

农药作为防治作物病、虫、草害的有效武器,是维持人类社会稳定的基本保障,是构成现代农业的三大顶梁柱之一。若没有农药,全球粮食产量减少约1/3。综合防治是有效治理病、虫、草、鼠害的可持续途径,但在实际生产中,农药仍然是最主要的防治措施之一,因此农药是保护作物、减少产量损失的重要手段和工具。生物是不断进化的,无论是农作物自身,还是有危害作物的各类杂草、昆虫以及微生物都在不断发生变异。因此,若想长久地、更好地发挥农药维护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必须不断开发设计新农药。但新农药创制非常复杂,不仅需要研究化合物的活性,还要研究其药理、毒理和代谢等多个问题。特别是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农药毒害问题愈发受到重视。其实,不只是农药化合物毒害研究受到重视,医药化合物的毒害也同样重要。研究显示,大量高活性化合物最终因为毒害问题被淘汰。因此,研究农药化合物的毒害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农药毒害主要分为对非靶标生物的直接毒害和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在对非靶标生物毒害中,其对人类的毒害作用受到特别关注。众所周知,药物进人体血液后便会不同程度地与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SA)结合形成结合型药物,而没有结合的药物部分称为游离型药物,后者是直接发挥药效、药理、毒理的部分[]。依据药物与蛋白质结合类型、结合力大小及所引起的生理效应可设计出选择性更高、药效更强、毒副作用更小的靶向药物。血清白蛋白与药物分子的作用,既反映了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和药理活性,又反映了血清白蛋白的生理学功能[-6]。因而药物的所有药代、药效、药理和毒理效应都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机体内生物大分子对外源性分子的整体应答。因此,要研究农药对人体的毒害,可以从农药与血清白蛋白结合角度入手。这点在以往的研究中常常被忽视。我们首次提出并证明了基于载体蛋白结合信息这一新视角预测药物急性毒性的新思想具有可行性,建立了新的药物毒性预测新方法和新平台,基于载体蛋白结合信息角度这一全新视角较为系统地论述农药对人体毒害作用。

1.2血清白蛋白的结构基础与功能

血清白蛋白是血液中含量最主富的蛋白质,是循环体系的运输……



精彩内容
本书使用综合使用各类光谱技术和计算机模拟技术,从实验和理论两个维度研究苯噻菌胺、桃叶珊瑚苷、泽兰黄素3种药物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细节,试图通过研究药物与血清白蛋白结合探讨药物的毒害作用。从而为预测新农药分子毒害作用开发提供参考,为加速新药设计开发提供指导。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