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阳询评传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欧阳询评传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4.05 6.3折 3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何炳武,何薇著

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1314428

出版时间2016-10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8元

货号9304290

上书时间2023-12-27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章 欧阳询书史形象建构之成因

 节 书史形象建构与书史流变

 第二节 将、侯之家的文化基因

 第三节 领悟魏晋风度和尚韵书风

 第四节 人隋与渐变其体

 第五节 仕唐与兼容南北

第二章 欧阳询书论之美学思想

 节 重法尚意的审美渊源

 第二节 创作与技法

 第三节 书法审美风格

第三章 欧阳询与初唐其他三家之比较

 节 比较的时代基础

 第二节 法、意渊源之比较

 第三节 书艺气质之比较

 第四节 书学理论之比较

 第五节 继承与创新之比较

 第六节 重法尚意与重意尚韵之比较

 第七节 风格质与妍之比较

第四章 欧阳询书法风格之美学特质

 节 楷书之刚劲峻拔

 第二节 隶书之刚健峭厉

 第三节 行书之劲险刻厉

 第四节 草书之起伏跌宕

第五章 欧阳询书法对后世书坛之影响

 节 兼容南北之书风影响

 第二节 重法倾向之书论影响

 第三节 楷法传承之书艺影响

 第四节 欧书在日本

结论

附录一 欧阳询年表

附录二 欧书集评

附录三 欧阳询书作原文

附录四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第二节 将、侯之家的文化基因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就自然属性来看,要受到遗传基因的影响,这就涉及家族文化;就社会属性来看,要受到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这就涉及地域文化和师道文化。一个人的成长,正是得力于这三种文化因素的影响。由于不同的地理特征、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而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由于不同的经济基础、社会地位、人员组成和文化传统,而形成不同的家族文化;由于施教者不同的术业专攻、思维定式和治学风格,形成不同的师道文化。正是这三种文化,造就了一个特定的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欧阳询出生于南国,成长于南朝。在他八十五年的人生岁月中,既在南国度过幼年时代享受过将、侯之后的家族荣耀,又在少年时代承受过作为“叛将”之后的屈辱经历。此后,则从杏花春雨的南国来到白马秋风的北地,历仕陈、隋、唐三朝,亲身经历了中国社会从南北分裂到海内一统,从陈朝的积弱积贫,经隋代的短期统一到唐初的贞观之治。在聆听了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后,又观赏了一代英主李世民的《秦王破阵乐》。这一切,直接影响到他的文化人格、审美意识和艺术品位的形成。

     一、家族的荣耀与沉浮

     陈武帝永定元年(557),欧阳询出生于南国的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

     就地域文化来说,欧阳询从小沐浴的是山明水秀中的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给他的心灵世界种下的似乎是阴柔的种子。但是,植根于南国的欧阳家族,却是仕宦和武将世家,使得欧阳询的家族遗传中多了些猛健的基因。祖父欧阳?,时任使持节、都督衡州诸军事、安南将军、衡州刺史等职,为始兴县侯。他为官清廉,后来历任散骑常侍、都督交广等二十州诸军事、安南将军、征南大将军等要职,于陈文帝天嘉四年(563)病逝于广州任所,享年六十六岁。死后被赠封为侍中、车骑大将军,谥号为穆,并封爵阳山郡公。

     欧阳询出生时,他的父亲欧阳纥只有二十岁,正随祖父从军。父亲骁勇善战,在平定岭南之乱中,屡建战功。欧阳?死后,欧阳纥子承父业,承袭爵位,并任都督交广等十九州诸军事、广州刺史等职,领军水陆夹击,平定闽中之乱。他为官十余年,巩固和稳定了南方局势,威震边疆。他为官一任,恩威并济,造福一方。

     在魏晋南北朝所推行的世袭门荫制度中,“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将、侯之家的出身,在欧阳询的面前,似乎展示出一条宽广的前路。但是,如同天有不测风云一样,人也有旦夕福祸。陈宣帝太建元年(569),欧阳纥为奸人所谗。这在官场上是屡见不鲜之常情,因为市朝倾轧本来就是官场生活的附属物。只要被诬陷者据理力争,或有人援之以手,本来可以化险为夷。但性格倔强的欧阳纥却没有入朝辩解,而是拒绝入朝,进而据广州而反,朝廷随即派兵征讨。次年春天,欧阳纥兵败被擒,一家大小悉数被推上断头台。

     这一年,欧阳询刚满十三岁。他本来也在问斩之列,但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原因是他因逃匿于外而幸免于难。此后两月,皇太后驾崩,宣布大赦天下。欧阳询尽管是叛将之后,却并非是作乱犯上者本人,不属于“十恶不赦”之列,因此得以侥幸逃过一劫。

     二、家世磨难与直面人生的性格

     作为将门之后,祖辈的刚毅,父辈的倔强,都遗传给了欧阳询,他的血液中流淌着与生俱来的刚毅和倔强。但是,家族刹那间所发生的巨大惨变,亲人悉数被杀,被人看作“叛将”之后,欧阳询在其中所遭受的白眼,所受到的屈辱,更是一般人所难以忍受的。有的人奉行“士可杀不可辱”的信条,以结束生命寻求解脱;有的人从此沉沦下去,苟且偷生,再也谈不到有什么作为。但苦难既是磨难,可以使弱者低头;也是一种财富,可以为勇者淬火。事实证明,欧阳询不是弱者。他这时如果做了弱者的选择,不仅中国书法目前会少了一位杰出的书法家,而且在当时也轻微如蝼蚁,根本是无足轻重的。

     我们看到,这个不谙世事的无辜少年,经此劫难后,更增添了忍辱负重的坚忍与刚强。这不仅使他在以后的人生历程中,虽历经磨难而仍能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而且对他此后险峻书风的形成,也不无影响。

     第三节 领悟魏晋风度和尚韵书风

     正是南国的地域文化,使得欧阳询天然地亲近魏晋风度;正是欧阳家族的遗传基因,使得欧阳询在书法艺术的美学追求上既重法又尚意。

     一、师道传承与魏晋风度

     欧阳纥生前,就将欧阳询托付给他的好友江总收养。

     对于欧阳询来说,江总既是他的养父,也是他的师尊。江总亲切的关照,使失去父亲的欧阳询享受到难得的父爱。江总严格的教诲,使欧阳询受到良好的书学和书艺教养,并逐渐领悟了魏晋的书法风流。

     江总时任东宫佐吏,曾被朝廷征为明威大将军,始兴内史。但在上任途中遇江陵之陷,遂流寓于岭南,与欧阳询之父欧阳纥结为知己。后被征为中书侍郎还朝,历任司徒右长史、东宫管记、黄门侍郎、太子詹事等。太建十四年(582),陈宣帝死,太子即位,江总先后升迁为吏部尚书、尚书仆射、尚书令、中权将军等。陈后主祯明三年(589),陈朝灭亡,欧阳询随江总一起降隋,从江苏南京迁往隋都所在地大兴,江总被任命为上开府仪同三司。五年后,即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江总死于南京,享年七十六岁。欧阳询这年三十八岁,随同养父一起生活了二十五年。

     江总在南朝素以文学、书法见称,又精于鉴定,史称其“率性”“卒不冠带”“独步方外”,在书学上具有不随流俗、不落前人窠臼的自信与率真。他靠着显赫的官位和与陈后主的特殊关系,能亲眼看到内府所藏的法帖名迹,其家藏亦应不少。所以入隋后,酷好书法的隋文帝才请他鉴定自己广为搜罗的古帖法书。作为养父与师尊,江总不仅为欧阳询创造了良好的读书学习环境,而且“教以书记”,亲自教授欧阳询读书识字,学习书法。欧阳询也很好地利用了这种条件,他“自幼敏悟绝人,笃志不倦”,再加上勤奋好学,深得江总喜爱,父子、师生关系十分融洽。他随江总赏鉴过许多法帖真迹,所以他对于法书的鉴定,更是耳濡目染,获益良多。

     P13-16

精彩内容
欧阳询,唐书法家。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工书法,学二王(羲之、献之),劲险刻厉,于平正中见险绝,自成面目,人称“欧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家。碑刻有正书《九成宫醴泉碑》《化度寺碑》《虞恭公碑》《皇甫诞碑》及隶书《房彦谦碑》等。行书墨迹有《梦尊帖》《张翰帖》《卜商帖》等。编有《艺文类聚》一百卷。

 何炳武、何薇著的《欧阳询评传》从欧阳询的生平写起,详尽介绍了当时动荡的环境以及其家族对本人的影响,以及他性格的形成过程,并对其作品进行深入讲解。本书内容丰富,文笔写实,对欧阳询作品的分析公正客观,加上其生平经历,对一代大师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