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动权的法律保障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劳动权的法律保障研究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6.52 6.6折 25 全新

库存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周子凡著

出版社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942863

出版时间2016-10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25元

货号10148476

上书时间2023-12-19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绪论………………………………………………………………………(1)

一、本书的研究意义…………·………………………………·……·…·“(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3)

三、本书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10)

    (一)研究思路………………………………………………………(10)

    (二)研究方法……………………………·………………………··(12)

  四、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13)

    (一)本书的主要观点…·…………………………………………··(13)

    (二)本书的创新之处……………·………·………………………·(14)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劳动者基本权益理论………………………………(15)

一、劳动者法律观…·………………·………………………·…………(15)

    (一)劳动者法律观的核心………………………··………………·(17)

    (二)劳动者法律观的内在本质………………………………·…-·(21)

    (三)劳动者法律观的价值追求…………………………………···(23)

  二、马克思主义劳动者基本权益表述及其与当代劳动权的关联性

    考察……………………………………·…·………………………·(24)

    (一)获取报酬权理论基础:劳动价值论………………·……·…·(24)

    (二)职工参与权权利来源:劳动力产权理论……………………(28)

    (三)社会保障权的理论基石:“六项扣除”理论…·……………··(30)

    (四)休息权的必要基础:工人自由支配的休闲时问……………(31)

    (五)工作环境权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体面劳动伦理思想………(33)

    (六)劳动就业权的最高境界:未来社会的天然就业权…………(34)

第二章劳动权的重构……………………………………………………f 37)

一、劳动权的界定………………………………………………………(37)

二、劳动权的定性………………………………………………………(39)

    (一)学界关于劳动权性质的不同观点评析………………………(39)

    (二)劳动权性质之我见……·……………………………………--(41)

  三、劳动权的内容结构………………………………….………….….f421

    (一)劳动权的权利内容……………………………………………(42)

    (=)劳动权的权利结构……………………………………………(51)

第三章劳动权的生成与变迁……………………………………………(56)

一、劳动权生成与变迁的基础………………………….……………..(56)

二、劳动权生成与变迁的历史演进轨迹…………………….………..(57)

三、劳动权历史变迁的评价……………………………………………f61 1

第四章我国劳动权保护的现状分析……………………………………(63)

一、我国劳动权保护的立法现状评述.………………………………..f63)

    (一)劳动权保护的立法特点·…………………………..….…….·(63)

    (二)劳动权保护的立法内容……………….….………………….(64)

    (三)劳动权保护的立法缺陷………………………………………(65)

二、我国劳动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f66)

    (一)劳动权利缺位与失衡的负面分析……………………………(66)

    (二)权利体系中“劳动法外”结构解析……………………………(90)

    (三)劳动就业不公平的表象及制度归因…………………………(98)

    (四)劳务派遣被异化的理论解说与现实透析…………………(103)

    (五)权利救济制度运行失效的现状及成因分析……….……..(112)

第五章完善我国劳动权保护制度的构想……………………………【118)

一、劳动权法律保护的基本原则………………………………………(1181

二、劳动权保护制度的架构…………………………………………...(1191

    (一)确立劳动者资格标准,扩充劳动保护的适用范围…………(119)

    (二)健全劳动权权利体系,补充和细化相关权利内容…………(125)

    (三)构建劳动力定价机制,促使劳动力价值理性回归…………(148)

    (四)完善反就业歧视立法,优化劳动就业环境…………………(159)

    (五)界定“三性”岗位范围,规范劳务派遣管理…………………(162)

    (六)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降低劳动维权成本………………(173)

参考文献………………………………………………………………(184)




内容摘要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劳动者基本权益理论

  一、劳动者法律观

  劳动者是指参加劳动并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作为生活资料主要来源的人.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者法律观中,劳动者是指创造历史的人民群众。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①“有生命的个人存在的必要条件是物质生活条件。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r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②马克思的观点表明,人们必须首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活动等,因此,劳动是所有活动的基本前提,是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也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而从事劳动的人即劳动者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体。对于劳动者的类型,马克思并没有直接对其进行分类,而是通过对劳动力的分类加以阐述的。马克思说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③。那么根据具体劳动中劳动者使用的体力不同,我们可以将劳动者分为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根据劳动中生产劳动基本因素的组合方式不同.我们可以将人类生产劳动分为三种:“(1)在自己提供劳动资料等条件下进行劳动,以劳动成果满足自己的需求,或将自己的劳动成果通过交换获得各种消费资料,满足自己的需求;(2)自己提供生产资料、劳动对象以及其他劳动条件.与他人提供的劳动力相结合,进行生产活动,以劳动成果满足自己的需求.或者通过交换获得各种生产、生活资料,维持自己的生存;(3)自己提供劳动力,与他人提供的生产资料、劳动对象以及其他劳动条件相结合,通过参与生产成果的分配获得劳动成果或劳动报酬,以劳动成果直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或以劳动报酬(货币)购买消费资料,维持生存。”①根据劳动中有没有产生剩余价值,我们可以将劳动者分为生产劳动者和非生产劳动者。马克思认为只有直接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是生产劳动从资本主义的意义上说.生产劳动是这样一种雇佣劳动,它同资本的可变部分(花在工资上的那部分资本)相交换,不仅把这部分资本(也就是自己劳动能力的价值)再生产出来.而且除此之外,还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仅仅由于这一点,商品与货币才转化为资本……只有生产资本的雇佣劳动才是生产劳动”②。而不存在资本关系、不给资本家提供剩余价值的劳动就是资本主义非生产劳动。马克思解释说.同一劳动并不是非此即彼,同一劳动也可能具有两方面性,即可以是生产劳动.也可以是非生产劳动。马克思举例说:例如,一个演员,哪怕是丑角.只要他被资本家(剧院老板)雇佣,他偿还给资本家的劳动,多于他以工资形式从资本家那里取得的劳动,那么,他就是生产劳动者。”⑧

    在劳动价值论中.马克思认为只有劳动者的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说,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具有两重性,即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例如种田的劳动和纺织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各种商品的不同使用价值.如木工做家具、纺织工人纺纱织布等。马克思说.虽然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它并不是价值的真......

 




精彩内容

$a本书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者基本权益理论、劳动权的重构、劳动权的生成与变迁、我国劳动权保护的现状分析、完善我国劳动权保护制度的构想等内容。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