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审判中心与刑事诉讼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审判中心与刑事诉讼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49.99 6.3折 79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胡铭

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

ISBN9787509385562

出版时间2015-1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79元

货号9124227

上书时间2023-12-19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胡铭,男,浙江乐清人,法学博士(博士后),现任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曾任美国耶鲁大学、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德国慕尼黑大学、台湾地区大学访学学者。兼任浙江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吉林大学兼职教授、华东政法大学兼职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十余项;出版《刑事司法的国民基础研究》《刑事司法民主论》《错案是如何发生的》等七部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靠前核心期刊,以及Criminology & Criminal Justice等靠前SSCI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曾获第三届青年法学成果奖一等奖、第四届中青年刑事诉讼法学很好成果奖一等奖等荣誉。

目录

  序 言 1
  第一章 以审判为中心实现看得见的公正司法 1
  一、以审判为中心的内涵与定位 3
  二、作为一种刑事诉讼构造的以审判为中心 5
  三、我国刑事诉讼构造的现状:基于典型个案的分析 6
  四、以审判为中心实现看得见的公正司法之基本路径 15
  五、小结 22
  第二章 司法公正评估体系的建构与应用 23
  一、司法公正评价:着眼司法体制改革的原点 25
  二、司法公正评估体系:司法公正评价的方式 30
  三、司法公正评估体系的建构 36
  四、司法公正评估体系应用之展望 42
  五、小结 44
  第三章 司法透明指数的理论、局限与完善 47
  一、提出问题 49
  二、司法透明指数的正当性基础 51
  三、司法透明指数之实践局限性 56
  四、司法透明指数之优化设计与应用 64
  五、小结 71
  第四章 对抗式诉讼与刑事庭审实质化 73
  一、法教义学层面的刑事庭审构造 75
  二、网络庭审实录所透视出的刑事审判构造 83
  三、缺乏庭审实质化的中国式对抗制刑事诉讼 88
  四、对抗制与刑事庭审实质化的未来走向 91
  五、小结 93
  第五章 法律援助的中国模式及其改革 95
  一、法律援助中国模式的实证分析 99
  二、法律援助中国模式的缺陷分析 107
  三、法律援助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的构建 114
  四、小结 125
  第六章 专家辅助人:模糊身份与短缺证据 127
  一、导言 129
  二、专家辅助人的模糊身份 130
  三、专家辅助人意见是一种证据吗 135
  四、关于专家辅助人的程序规范 139
  五、小结:模糊身份与短缺证据之间 142
  第七章 程序法视域中的争议性死刑案件 145
  一、导言:吴英案引发的思考 147
  二、从实体上很难否定吴英案的判决 148
  三、死刑案件量刑程序中的民众参与 151
  四、能在量刑中适用“疑罪从轻”吗 157
  五、透过吴英案审视死刑复核程序 163
  六、小结 168
  第八章 认罪协商程序:模式、问题与底线 171
  一、认罪协商:共识与争议 173
  二、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认罪协商的四种模式 177
  三、中国式认罪协商程序面临的难题 182
  四、认罪协商程序中的底线正义及其体现 186
  五、未来之展望 189
  第九章 刑事诉讼中法律监督三例 191
  一、强制性侦查措施的法律监督 193
  二、作为一种法律监督措施的羁押必要性审查 204
  三、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法律监督 213
  第十章 技术侦查中的模糊授权及其规制 225
  一、提出问题 227
  二、技术侦查适用对象的模糊性 228
  三、什么是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 233
  四、技术侦查应如何执行 238
  五、小结:在模糊授权与严格规制之间 241
  第十一章 刑事案件中的电子取证:规则、实践及其完善 245
  一、我国电子取证的规范基础 248
  二、关于电子取证的实证分析 252
  三、电子取证中的现实问题:规避与替代 258
  四、完善我国电子取证制度的路径 265
  第十二章 错案追究制的法理思考与制度构建 269
  一、提出问题 271
  二、重新审视错案的概念 272
  三、作为一种不可避免的司法现象的错案 274
  四、完善错案追究制的两步走战略 280
  第十三章 公共选择理论与社会矛盾的化解 285
  一、提出问题 287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引入:以奥斯特罗姆的研究为例 290
  三、理性选择与社会矛盾解决 292
  四、自主治理与社会矛盾解决 296
  五、多中心治理与社会矛盾解决 300
  六、小结 303
  第十四章 民众参与、问题解决型司法与裁判可接受性 311
  一、民众参与刑事司法的心理学分析 313
  二、民众参与在刑事司法改革中的作用:以台湾地区的实践为例 322
  三、问题解决型司法:以美国的实践为例 332
  四、裁判可接受性:刑事司法公正的立基点 340
  第十五章 审判中心与被害人权利保障中的利益衡量 355
  一、提出问题 357
  二、被害人权利保障中的利益结构 358
  三、利益衡量的基础:被害人的双重诉讼地位 365
  四、利益衡量的原则与相关利益的取舍 371
  五、小结 381
  第十六章 大数据、信息社会与刑事司法变革 383
  一、数据科学改变刑事侦查的逻辑 385
  二、监控技术对私人空间的深度入侵 388
  三、重视证据证明力的传统在信息时代的改良 391
  四、强制措施与刑事司法宽容性的增强 394
  五、信息不对称效应与刑事司法沟通化变革 396
  六、小结 400
  总结 初步的结论和未来研究的展望 403
  一、“审判中心主义”的理解与解读 405
  二、本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409
  三、以审判为中心完善我国诉讼制度的改革建议 416
  四、未来研究的方向 428
  参考文献 433

内容摘要
 胡铭著的《审判中心与刑事诉讼》围绕“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展开,大力发扬以问题为导
向的刑事诉讼法学研究范式,注重程序法理、实证分析与体系化解释之间,理想模式与现实路径之间的来回穿梭,为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精细化和司法体制改革的科学化作出贡献。

主编推荐

  本书是中国法学会“深入研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重点专项课题“审判中心主义视野下的诉讼制度完善”的主要成果。

  本书围绕“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展开,大力发扬以问题为导向的刑事诉讼法学研究范式,注重程序法理、实证分析与体系化解释之间,理想模式与现实路径之间的来回穿梭,为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精细化和司法体制改革的科学化作出贡献。
 

精彩内容
本书紧扣“以审判为中心”的改革,针对目前法律规定和司法实务中比较突出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旨在提出了一套针对性强、论证详实、体系缜密的解释性理论和完善意见。“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其重大意义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阐释,本书以专题形式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靠前,厘清审判中心主义的内涵,建立制约和监督均衡的刑事司法体系设计框架。按照《决定》的基本精神,探索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的“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权力结构理论,用理论创新指导和推进实践创新。诉讼制度的完善需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指导,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研旨在厘清审判中心主义的概念特征,明确其价值意义,为分析考察我国的诉讼制度现状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第二,研究审判中心主义视角下的诉讼制度,有利于破解当前制约刑事司法公正的难题。我们以明确的“问题意识”为导向,针对实践中暴露出来的公检法三机关“配合有余、制约不足”、“疑罪从轻”或“疑罪从挂”以及其他严重侵犯人权、严重损害司法公正的问题,从历史传统、执法理念和制度漏洞等方面深入剖析问题的成因,以期为解决问题、推进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本书充分贯彻并有效推进了诉讼规律、司法规律和法治规律。我国实践中长期存在的以侦查为中心的运作机制,不仅容易导致庭审的虚化,更使得侦查程序中出现的违法行为和错误结论无法弥补和纠正。坚持审判中心主义,根本上讲是由司法审判的很终裁判性质所决定的,这不取决于人为好恶,也不涉及各专门机关地位高低、作用大小等问题,而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公检法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诉讼原则,更好地实现惩罚犯罪、保障人权的诉讼目的。第四,本书也体现了刑事司法改革在整个“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中的中枢地位。之所以说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改革是司法改革的一个重点,不仅仅是《决定》以及优选人民法院“四五改革纲要”专门提到了这项改革,更主要的是这项改革是刑事司法改革的关键所在。自2012年新刑诉法实施以来,制度修改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刑事司法制度遭遇到了瓶颈,按照审判中心主义的要求推进改革不仅契合现代刑事诉讼发展的潮流,更是破除瓶颈、深化刑事司法革新的关键。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