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苇园拾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苇园拾集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4.07 3.5折 68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马培云

出版社陕西三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51817875

出版时间2014-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11322069

上书时间2023-11-12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马培云,祖籍山东安丘,1957年生人。三岁随父母迁居内蒙古乌海市、陕西省澄城县。下过乡,当过工人,机关工作32年。1982年起从事企业党群工作,

2017年退休。曾任工会俱乐部主任、局团委副书记、处党委书记、公司党委宣传部长等职。自插队下乡到参加工作再至退休,42年激趣而为,间或以习作自娱,诗文累计二百余篇(首)。




目录
苇园散记篇
情深缘浅的母亲·
与羊为伍的日子
父母的巴掌
一年又一年
我的麻雀邻居
古城窄巷里的美味
打工碎忆
想起当年的“土飞机”
秋天的街道
搅动世界的足球
不曾忘却的老师
留个“作念”
街道多了树
驻留在心中的火车
不一样的朝鲜和朝鲜的不一样
街景偶观所想到的
挠人的英语
说说下井的那些事儿
刮锅底
同窗兄弟
哼▁哼
回民小巷
除夕观爆竹
苇园遐趣篇
神奇尧头
异彩古镇
天趣横生的尧头“窑画”
拽住窑火的汉子
领略黑瓷古镇的古风遗韵
尧头
山东安丘马氏二支(苇园)新修族谱谱序
山东安丘马氏二支(苇园)新修族谱后跋
新修《马氏族谱》札记
家父炳孝公略传
秋韵人生丹曲年华
克宝君事略
贾双喜长篇章回小说《秋梳梦》引子
多年冀愿挥成秋梳梦鸿篇力作澄合人
——贾双喜长篇章回小说《秋梳梦》读
后感·
“吃”字随想
酒风…
二哭大
酸白菜…
管窥·
老鼠与猫先生…
阳春三月天·
饼汉比萨
澄城县庄头乡杨庄村旌表节孝安氏碑记
澄城县尧头镇北坡村清亁隆御制敕命封
赠碑小考…
澄合之流变·
《绿海黄龙·人文胜境》编后记
苇园寄怀篇
元夜思…
悼陈忠实·
返马家河故地有感…
……
郊游有感
冬日夜读
自嘲?
八月十五有感·
赠好友曹澄鸣
北京出差途中有感
路瞥太行山脉?
游故宫
游广场·
游颐和园·
立学
悼四机部长铮
欢呼全国科学大会胜利召开三首……
乡下随记二首…
放羊遇暴雨记
乡下劳作有感
长风万里向远方
——为陕西煤化集团司歌征集所作(308)致老同学?
后记

内容摘要
情深缘浅的母亲

16岁那年,我的母亲就因病去世了。在没有母亲的日子里,我时时感觉她犹如在侧,无时无刻不呵护着,庇佑着我。她,一定知道,她的儿子需要她,即使是天人永隔,她也不会弃她的儿子不顾的。

母亲,这个给予我生命的人,实际与我生活的时间不过才15年多一点。除去我懵懂的童年时代,真正晓得母爱,懂得母爱的时间也不过才七八年。就是这短短的七八年的舐犊深情,足以让我享用一生。虽然,我现在也是爷爷辈的年龄,可我对母亲的轸怀却从没间断,慨叹之余,皆是幸福的满足。

记忆里的母亲,终日穿着一身深蓝色的大襟袄,头发一丝不苟的挽成一个髻,说着一口浓重的家乡话,白净的脸庞上,有一双灵动的大眼睛。因为是旧时过来的人,半缠半放的脚,不能久站,更不能走很远的路。

母亲言语不多,没有什么文化,却心灵手巧,针线活做得极好。尤其是母亲做的鞋,不仅样子好看,而且结实耐穿,街坊邻居的大婶、姨姨们,常来家找母亲学做鞋。

儿时的记忆,已在40多年的时光磨砺里,大片地泛白了,只有母亲打袼褙的情景还清晰如昨。每到春末夏初,天气转暖,母亲就着手打袼褙。母亲收集一堆不能做补丁的旧布片,用事先打好的糨糊,一层一层地粘起来。母亲总是盘腿坐在炕桌前,将布片一层层仔细地对好。不能有缝隙,也不能重叠,粘完薄薄的一层,再抹上一层糨糊,粘第二层、第三层……

阳光下,灯影里,母亲的大眼睛上下翕动,如此反复,沾够五六层,就拿到室外晒干,袼褙这样就算打成了。母亲袼褙打的既平整又匀称,一针一线纳出来的鞋底,总是过于结实,穿起来有些硬,为此我还时常埋怨,与母亲拌嘴,闹着要穿软底鞋。

如今,不知不觉中我的眼睛也花了,每当戴起花镜的时候,眼前总是浮现母亲在灯光下打袼褙纳鞋底、穿针引线的情形。

母亲爱干净。小时候,家家住的平房都不大,一盘火炕就占据了小半个家。炕边砌个土炉子。冬天取暖做饭,要捅炉子、掏炉灰,搞不好就会满屋烟尘。母亲很有办法,掏灰前,先用水把炉坑浇湿,等窨透了,再用纸片什么的挡住炉口,把铁钩子伸进去小心翼翼地把灰勾出,从不会扬尘。虽然我们家狭小、简陋,甚至有些寒酸,但总亮亮堂堂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那种“穷干净”。

母亲的“讲究”还表现在其他方面。比如家里的抹布,只能擦桌子,不能用来擦碗筷。母亲常说水最净,再干净的抹布也不如水干净。还比如买菜做饭,碰到韭菜、芹菜类的,母亲不但要一根根、一片片摘干净,还要反复淘洗好多遍才能上菜板。

我家吃饭的规矩更是“繁文缛节”。不管是吃什么饭、在哪吃饭,大人不上桌孩子不能上桌,大人没动筷子孩子就不能先吃,更不能吃在人前,走在人后。吃饭的时候不能说话,夹夹菜不能满盘子乱翻,只能叨自己眼前的菜。筷子不能交叉放、不能敲盘子和碗,更不能插在碗里等等,可谓是条条框框、规矩颇多。正是因为这些条条框框,才将这无形的母爱,在我心里圈出了大致的模样。

母亲出身农家,经历过踵决肘见的日子,济苦怜贫之心甚重。小时候,我家住内蒙古乌达苏海图,家门口常有一些来自安徽、河南等地逃荒要饭的人。那时节,家家户户日子窘迫,定量供应的粮食也不够吃,但只要有要饭的上门,母亲就会舀半碗玉米面给他们,见有带……




精彩内容

本书共分为:苇园散记篇;苇园遐趣篇;苇园寄怀篇几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情深缘浅的母亲、与羊为伍的日子、父母的巴掌、一年又一年、我的麻雀邻居、古城窄巷里的美味、打工碎忆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