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淑新文化引领下的学校课程审视与未来构想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百年淑新文化引领下的学校课程审视与未来构想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7.03 4.5折 59.8 全新

库存9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何园英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52035124

出版时间2021-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9.8元

货号11038103

上书时间2023-11-12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何园英, 中学高级教师,上海市金山区第一实验小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上海市普教系统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学员,首届长三角名校长高级研修班成员,金山区第二三轮领军校长;曾获上海市园丁奖、上海市教育系统三八红旗手。主持过多个区级重点课题,主编《追求教育本真,传承与发展美育思想》,研究成果曾发表于《上海教育科研》《上海教育》《现代教学》等。

目录
第一章“淑新”文化的萌芽与滥觞

一、20世纪初世界教育思潮中的西学

二、20世纪初中国教育的“西学东渐”

三、“淑新”学校文化萌发的时代“孕育”

第二章“淑新”课程的初创与嬗变阶段(1905—1949)

一、“淑新”课程的发轫与“革创”(1905—1917)

二、“淑新”课程的改进与革新(1918—1936)

三、“淑新”课程的“混沌”与“厘革”(1937—1949)

第三章“淑新”课程的重构与适应阶段(1949—1958)

一、苏联教育体制影响下的课程借鉴

二、新中国教育背景下的“淑新”继承

第四章“淑新”课程的融合与生长阶段(1958—1988)

一、苏派与海派的教育归并

二、“淑新”课程的探索与跃进(1958—1966)

三、“淑新”课程变迁与回潮(1966—1976)

四、“淑新”课程的恢复与发展(1978—1988)

第五章“淑新”文化的改革与时代解读(1988—)

一、“淑新”课程改革的基地示范与引领(1988—2000)

二、“淑新”课程改革的世纪跨越与回眸

三、“淑新”与美育的百年对话

四、“淑新”文化的学校融合与生长(2000—2020)

五、“淑新”文化的未来构想与设计(2020—)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第一章  “淑新文化的萌芽与滥觞

    一、20世纪初世界教育思潮中的西学

    20世纪初,世界各国的教育思想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并且涌现出多次教育思潮。西方教育思潮,对东西方国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在总体上引领着世界教育的潮流。

  ()欧美主要教育改革运动

  这段时期,欧美的教育革新运动主要包括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和欧洲的新教育运动。两个教育改革都反对传统教育,把儿童作为教育的中心,重视儿童的自由、兴趣、主动性、经验及活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重视课程的改革,主张以科学和生活代替古典知识在学校中的主导地位,提倡个别化的教学方式等。两者之间虽存在着许多共同点,但由于其发生的背景、发展的过程及对改革的着眼点不同,又有许多不同之处。

    1.进步主义教育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试图通过对传统教育的全面清算,建立起一种全新的、符合现代工业社会要求的教育制度。它对传统的批判是彻底的。在教育改革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激进的批判和全面的指责,力图通过对西方教育传统的深刻反思,在现代工业社会的基础上,以新的理论为指导,建立起以儿童为中心,以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为目的的新的教育秩序。①

    进步主义教育以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学校与社会》等教育著作以及哲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等理论为基础。教育家们试图对教育进行全面改革,打破教育与生活的割裂,改革传统的书本式教材,用单元教学、小组教学来代替班级授课制,这种改革是彻底的、全面的。

    在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进步主义教育家强调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其目的在于通过促进儿童发展,带动社会的进步。在教育目的上,进步主义教育家强调培养民主社会的公民。在教育内容与课程设置上.进步主义教育家提倡以经验式的主动作业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

    2.新教育运动

    欧洲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以反对传统教育、提倡发展儿童能力与个性为主要特征,曾对欧美国家的学校教育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新教育思潮最早在英国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又扩展到德国、法国、瑞士、比利时和意大利等国。1889年,英国教育家c.雷迪在阿博茨霍尔姆创建一所乡村寄宿学校。这是欧洲第一所新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在欧洲的开始。法国教育家E德穆林和德国教育家H.利茨也在本国开办了同样类型的学校。新学校遍布欧洲各国,形成了盛行一时的新教育运动。

    学校非常注重体育,以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在教学上,注意学生兴趣和创造力,使学生的独立精神得到充分发展。学校采用家庭式的教育管理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欧洲新教育运动就是从一些教育家开办“新学校而发展起来的,主要增加了一些现代科学知识和实际技能训练的课程。它的兴起,主要是由于教育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不相适应,教育家们期望教育改革与发展能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从而使二者互相促进。

    ()两种教育改革的特点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强调以儿童为中心,要求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杜威依据詹姆士的机能主义心理学提出,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根据儿童本能生长的不同阶段供给他适当的材料,促进本能的表现与发展。因此,教育应该是主动的,应该与儿童的兴趣相联系。强调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自然就要淡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权威意识,不仅适应了美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要求,也培养了学生的民主意识,使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呈现出鲜明的民主性特点。美国教育的实用性起源于殖民地时代,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发展过......

 




精彩内容
《百年“淑新”文化引领下的学校课程审视与未来构想》以丰富详实的资料,记载了上海市金山区第一实验小学在百年“淑新”文化引领下教学育人目标不断厘清与发展的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淑新”课程的不断改进、革新、重构、融合、发展,其中也包括“淑新”课程顺应时代变革进行的未来构想与设计。借助百年课程的发展,可以让读者看到“淑新”课程初来之路,看到先辈们在教育改革、创新实践中留下的串串足迹,为青年教师了解课程史、开拓创新提供借鉴,也为其他学校寻找学校文化之根提供借鉴。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