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叩问小说:超越小说理论的若干途径:quelques voies au-dela des theories du roman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叩问小说:超越小说理论的若干途径:quelques voies au-dela des theories du roman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0.11 5.2折 5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法)让·贝西埃著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513049139

出版时间2016-03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9091888

上书时间2023-11-11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让·贝西埃著的这本《叩问小说(超越小说理论的若干途径)》并不系统介绍小说理论。它关注这些理论的主要论点,关心它们的悖论,关心它们的内涵,关心这些悖论和这些内涵之见证得出的结论。它从这些结论向前迈出了若干步,它们既是对这些理论的概略重写,也是立足于种种小说、种种小说整体的视点。它把这些论点当作激发人们延续它们、反对它们、有时候也许遗忘它们的方式。

作者简介
让·贝西埃,法国巴黎新索邦大学比较文学教授,靠前比较文学学会荣誉会长。1967年毕业于巴黎师范大学,1976年获巴黎索邦大学国家博士学位,1976年起任法国亚眠大学教授,后任副校长。1990年受聘巴黎新索邦大学比较文学教授。曾担任靠前上多国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被聘为多所大学的荣誉教授。靠前上目前前沿的文学理论家之一。截至2012年,共发表专著14部,主编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文集60部,其他编著7种,为大百科全书、重要文学词典撰写词条2500页,在靠前上用法文、英文、西班牙文发表论文324篇。贝西埃的数部文艺理论专著和编著已译成中文。

 史忠义(1951-),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嵇山学者、外国语言文化研究院首席专家,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社科院研究生院外文系博士生导师。西安外国语大学特聘讲座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兼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法语文学分会会长。曾任中国社科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厦门大学讲座教授。1992年获瑞士洛桑大学文学博士,1996年获巴黎索邦大学文学博士。已发表个人专著7部、编著12部、学术译著22部、论文65篇、审读和修改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论文25篇、文学翻译3部、校对5部。另有大百科全书词条18条。主持刊物专栏3次。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首席专家。

目录
导论

第一章关于小说理论和小说的初始问题

关于小说理论的问题

小说理论,小说中肯性的认同

小说中肯性的认同

小说,唯名论,形象性,存在性介入与性情的通行地位

小说理论的二重性和不和谐性

小说理论的属性缺陷

小说理论的二重性与小说文类

追踪小说理论:问题性

关于小说的首批建议,从胡安·何塞·萨尔和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开始

第二章小说,唯名论,偶然性,时间

小说文类,唯名论:论小说的定义

小说的差异性

小说的差异性,批评范式的不足

小说的差异性与妥协的构成:应该从否定性和教益中提取出

小说的子体裁概念

偶然性,时间

偶然性的某种类型学

论小说,论时间,论小说史

小说,偶然性,过渡时间,交际

小说,可读性,阅读

偶然性,时间:有关小说中的逻各斯、主体和客观性问题

第三章论小说的悖论与性情的支配地位

小说的异质多元性与身份的超越

小说,人类学,思辨性人类学

小说与思辨性人类学:一种东方视点

思辨性人类学的功能

第四章性情:论人物的主体化,他的未完成的反思性以及

现实主义和去现实化的决定因素

性情,双重意识,主体化:从个体性的人学到类同主义的人学

双重意识,未完成的反思性,现实主义,去现实性

第五章偶然性,性情,现实主义,虚构性,摹仿说的两种

阅读性,小说的体系与历史性

论小说,论小说信息反射的不可能性,论现实主义和虚构

偶然性,现实主义,虚构

形象性,摹仿说,双重阅读性,叩问

双重阅读性

双重模仿,现实主义和虚构的自由

双重阅读性,现实主义与性情

依据逻各斯、性情和审美主导元素的小类型学

审美的不同版本:去现实化,“罗曼司”

审美的不同版本:现实主义小说

性情的不同版本:从英雄和个体性到跨个体性和类同主义

逻各斯的不同版本:时间维度中的种种身份与它们的

差异性——以及对现实主义和去现实化的回归

第六章小说理论,信念,整体主义及共同世界

小说与当下化:小说理论及面对虚构理论和叙事理论的信念

小说,信念,当下化

根据当下化的可能性重谈虚构和叙事

小说当下化的能力

小说理论:从整体化到整体主义

整体主义

信念,整体主义:重新审视逻各斯和性情的悖论,现实主义与传奇化

小说的建制和思想:整体主义,对话主义,传奇化——虚构理论以外的小说

整体主义,性情的悖论,逻各斯的悖论

第七章再论偶然性和性情:论小说的历史性和虚构的运用

性情,逻各斯:再论小说的类型学,摹仿说和虚构

论逻各斯和摹仿说的若干种重构

偶然性,摹仿说,虚构:主体的形势与小说的历史性质的类型学

小说的普遍存在与全球性小说

小说的历史性

小说理论与历史

目的化历史之外的小说理论

小说,小说的情势和诗学

论小说的历史

小说的历史与身份的差异性和去差异化

小说的历史与反实际性

小说的历史与自身以外的主体

作家和批评家的姓名索引




内容摘要

  《叩问小说》:  追求小说贴切性之外(这种追求意味着与某些材料、某位客体相关信息的这种面对面的方式),我们上文已经指出的两种首要的问询可以重构。与唯名论相关的问询:每部小说都是小说系列里的一种独特性;它呈现为与这个系列小说相关联的某种变异。一个系列的独特性从哪个方面来定义一种文学体裁及其历史呢?与塑形性、隐喻性相关的询问,而身份以及它们的去差异化游戏与塑形性、隐喻性不可分割:因为小说呈现为独特体,它在展示自己的资源自己的行为人、其他人与物等的过程中,让人们阅读身份与它们的去差异化的二重性本身。它设置了一系列问题:在这个根据时间发展的世界里,如何界定并展示世界的一个表语并进而界定和展示世界本身呢?如何界定并展示一个客体、一个主体的表语呢?小说从哪些方面可以解读为世界的表语呢?它从哪些方面可以被定义为显示这样一种表语指归游戏的东西呢?这些问题事实上主导着所有有关小说再现性定位的意见。  这一切蕴含着人们询问着小说里的“性情”的普遍性。身份之差异性和去差异化的展现是小说的特性,这种做法对小说所展示的主体的人有效。这种展示打开了向主体一实体提问的大门,主体的人应该与这种主体一实体相同一,自此,他的身份便根据其名讳的明证性,根据变化的明证性,从属于它的差异和去差异化的游戏。用另一种构成来表示:时间和历史问题蕴含着性情的通行地位。哪怕是根据语言的先验性,性情的恒久和稳定的塑形是不可想象的。  ……



主编推荐

让·贝西埃著的这本《叩问小说(**小说理论的若干途径)》并不系统介绍小说理论。它关注这些理论的主要论点,关心它们的悖论,关心它们的内涵,关心这些悖论和这些内涵之见证得出的结论。它从这些结论向前迈出了若干步,它们既是对这些理论的概略重写,也是立足于种种小说、种种小说整体的视点。它把这些论点当作激发人们延续它们、反对它们、有时候也许遗忘它们的方式。



精彩内容
让·贝西埃著的这本《叩问小说(超越小说理论的若干途径)》以问题学哲学为指导,重新审视小说这种最庞杂的文学体裁,在检视19世纪以来主要小说理论家詹姆斯、卢卡奇、巴赫金、奥埃巴赫、热奈特和昆德拉等人的小说理论中,在逐渐批评卢卡奇和巴赫金所设置的目的化的历史言语、奥埃巴赫以《圣经》视野为基础的模仿理论、远离小说活动方式并可以概括为计算时间能力的叙述学以及本质主义的小说观等的基础上,提炼出关于小说的一系列新的关键词。这些词如下:偶然性,性情,二重性,悖论,思辨性人学,整体化和整体主义,信念,历史性,叩问,情势等。本书关于这一套思想层层深入的论述,超越了此前的小说理论。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