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抽象的凝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抽象的凝视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66.46 5.2折 128 全新

库存3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跃森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76314076

出版时间2022-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128元

货号11695081

上书时间2023-10-31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李跃森,剧作家,文艺批评家。1964年1月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任《中国电视》杂志执行主编、高级编辑,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重点现实题材剧本创作计划专家组成员。出版专著有《司徒雷登传》《思辨的激情》等,曾担任南京大学出版社传媒与影视艺术类专业精品规划教材总主编,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电视》等媒体发表过多篇具有影响力的电视艺术理论、评论文章,并参加过多部电视剧的策划工作。担任编剧的电视剧《龙票》产生了较大社会反响。译著有长篇小说《谁冒充了上帝》。多年来担任中宣部“五个一工程”评委,国家文化产业基金评选专家,当代翻译工程评选专家,国家广电总局优秀剧本扶持项目评选专家,电视剧“飞天奖”、电视文艺“星光奖”评委。2017年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目录

一、评论《灵与肉》:改编是对生活的重新发现

《国家孩子》:情感的力量来自节制

《远方的家》:写出别样的人生滋味

黄土地上的乡村民谣——牛建荣农村题材影视剧评析

《创业时代》人物谈

从《爱国者》看谍战剧的情节逻辑

《好大一个家》:情感对喜剧性的抑制

《产科医生》:人性的美好与超越

《橙红年代》:做有品质的情节剧

我们用什么纪念改革开放

——《你和我的倾城时光》随感

用小人物的梦想折射时代之光

——简析《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外滩钟声》:始终把焦点对准人物命运

《那座城这家人》:一个家庭和一座城市的记忆

《麦香》:荣誉重于生命

《永远的战友》:从侧面书写领袖的情感世界

精准脱贫“最后一公里”路上的风景—评电视剧《枫叶红了》

《太行之脊》:从民族记忆中汲取精神力量

留一片有生命温度的风景——电视剧《让我听懂你的语言》评析

小人物选择中的历史理性——《长安十二时辰》评析

《长江之恋》:长江故事里的中国形象

《什刹海》: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最美的乡村》:乡村社会伦理关系的真实呈现

《猎狐》:痛苦是一笔人生财富

《金色索玛花》:意象之美源于心灵的境界

《石头开花》:精准脱贫题材电视剧的新尝试

用个性化的方式揭示劳动者的人性之美—评网络电影《中国飞侠》

《流金岁月》:一部不忠实于原著的成功之作

《觉醒年代》:一个时代的精神史诗

《经山历海》:把生活的逻辑还给生活

《陪你一起长大》:聚焦女性的成长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多重成长叙事

——解读电视剧《温暖的味道》

上下求索救国救民

——简析电视剧《中流击水》

《光荣与梦想》:再现民族命运与领袖心灵

《人世间》:用日常生活的史诗性打动观众

《开端》:人性与世界的双重隐喻

二、思考

IP退热回归原创

2017年电视剧创作的成就、特点和问题

现实题材电视剧要抓住生活的痛点

全媒体剧的创新路径

偶像玄幻传奇还能走多远

——2018年暑期档电视剧述评

2019年视听艺术发展趋势探析

关于精准脱贫题材电视剧的思考

现实主义的当代表达

——以近年来电视剧创作为例

新时代英模剧创作的典型化问题

劳动之美永恒

——简述近年来的新工业题材电视剧

2020年电视艺术创作概览

2020年网络影视剧的发展趋势与问题

现实主义要有思想和灵魂

从艺术创新角度看主题性创作

2021年电视艺术创作概览

三、演讲

文化产业背景下电视剧创作的忧与思

电视剧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影视剧的文学基础…

《权力的游戏》文本解读…

现实主义的概念和源流

碎片化时代:电视剧出路何在…

为什么要学习经典…




内容摘要

《灵与肉》:改编是对生活的重新发现

电视剧《灵与肉》是对同名小说的一次创造性改编。从小说《灵与肉》到电影《牧马人》,再到电视剧《灵与肉》,可以清晰地看到社会思潮和文艺观念的变化,看到不同语境对艺术创作的作用。因为当年小说和电影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电视剧改编就面临一个如何超越的问题。电视剧的创作者站在今天的视角回望过去,将自己对当下社会现实的思考注入创作,用生动可感的形象和细节丰富了原作的思想内涵,其中所体现的社会责任感和艺术勇气是值得肯定的。

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主人公许灵均的心路历程,特别是描绘了他的内心冲突,使这个人物的性格更加丰满。小说和电影都只是写了人物的一个侧面,但电视剧呈现出来的是主人公完整的内心世界。何琳是电视剧创作者新增加的人物,她与主人公之间的交集,也是许灵均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她的出现,提出了一个小说和电影都曾回避的问题,就是许灵均和李秀芝结合之后,是否真正能够达到心灵的契合,相依为命之后,能不能心心相印?由于经历、知识、人生理想的差异,李秀芝不可能完全理解许灵均,因而许灵均与何琳在精神上产生共鸣是自然而然的事。电视剧通过两人之间那样一种欲言又止、欲说还休的情愫,揭示了许灵均情感波澜深处的动因。不仅如此,作品还通过一群底层百姓的命运,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60一80年代的社会变迁,从这些善良的小人物身上找到促使中国社会产生变革的原因。这些小人物内心渴望变革,但是当社会变革到来之际,他们显得茫然无措,并且他们自身的性格弱点也使得幸福生活的过程变得非常曲折。这是非常真实的。对于老白干这个贯穿始终的反派人物,创作者没有把他脸谱化,而是深入挖掘人物扭曲的灵魂。他内心阴暗龌龊,却总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批判别人。这样一个人物是具有典型意义的。除对人物心灵和命运的真实描绘之外,作品还提供了一种关于那个时代独特而丰富的文化记忆。这种文化记忆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底层叙事所体现出的民族性格,另一个是苦难叙事所体现出的美好人性。应当说,无论小说还是电影,都有意无意地淡化了生活的苦难,没有把“灵与肉的撕扯”具体化,而电视剧的一个重要贡献,就在于真切地写出了人物经历的苦难以及造成苦难的原因。如果没有苦难和超越苦难的过程,人物性格就不够完整,许灵均对祖国的认同感就缺乏牢固的根基。本来,下放劳动对于许灵均而言是一种惩罚,但劳动最终改变了他,对命运的委屈变成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而且,剧中这种记忆没有止步于表现苦难,而是回应了当下的呼唤,将苦难的遭遇升华为一种推动社会前进的精神力量。可以看出,电视剧创作者是在有意识地避免重复电影《牧马人》,但与电影相比,电视剧对人物精神状态的把握似乎还不够准确。比如许灵均和李秀芝结合那场戏,电影中那种简洁的处理方式是非常动人的,也是非常深刻的。郭谝子把人领来了,许灵均面对陌生的姑娘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就是一碗粥,让两人开始互相理解,让两个被世界遗弃的人走到一起。电视剧让老白干从中作梗,为两人的结合增加难度,虽然增强了戏剧性,但丢掉了一些有意味的东西。与此相关,电视剧在表演方面还没有达到电影中演员和角色浑然一体的境界。比如电视剧中孙茜饰演的李秀芝就显得过于成熟了,她的眼神里缺少当年电影《牧马人》中丛珊饰演的李秀芝所具有的那种单纯和……



精彩内容

目前的电视艺术评价基本可以分为观众评价、专家评论和生产者的自我评价三类,但无论哪一类,都存在明显的主观化倾向。有鉴于此,从事电视艺术评价体系研究的学者倾向于以客观、量化的分析为基础,利用数学、统计学、大数据、深度学习技术来构建科学的电视艺术评价体系。艺术作品的观赏、评价行为不是简单地点击和选择,而包含了个性体验和价值判断。每个人对艺术作品的评价都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个人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二是周围环境的影响。社会思潮、社会心理、群体的价值取向都会作用于艺术作品的评价。电视艺术评价体系与参评人是相互作用的。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