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序 言
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我提建议,希望我写出自己多年来做企业的经历,我总是很犹豫,觉得这应该是过些年才做的事,再加上工作繁忙,所以迟迟没有动笔。2016年秋天,随着两材重组的顺利完成,中信出版社也约我写一本记录自己从事国企改革的书。我开始认真思考大家的建议,找一种简单明了的方式来谈谈这么多年来我在企业改革发展中的工作。
从2016年9月到2017年6月,我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写完了这本书。这本书不是一本完整的回忆录,更不是一本个人传记,而是一本我做企业的故事集,虽然这些故事并不是我工作经历的全部,但基本上叙述了我的工作经历中一些重要的节点。书中的108个故事大多是我利用深夜时分陆续写成的,每个故事虽只有千把字,差不多也要写两个多小时。这些故事真实地再现了我38 年来的企业
生涯,再现了我推动企业改革的艰辛历程,再现了我带领两家企业进入世界500 强企业行列的难忘岁月。每到夜深人静,我边回忆、边思考、边写作,过往的人和事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大家的音容笑貌和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仿佛就在昨天,我常常为那些奋斗的激情和成功的喜悦感动着。我感觉到记述下这些,哪怕是点点滴滴,或许是我的一种责任。
我们这代人是幸运的。我们工作于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能完成的经济发展历程,使得无数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终于屹立于世界之林。我们用智慧和汗水改变了我们的世界、改变了我们的国家、改变了我
们的企业,也改变了我们自己。而这种改变是任何预言家都无法想象的。如果把这些改变放在历史长卷里,既是翻天覆地的,也是日新月异的。如果放在我们每个人的经历中,或轰轰烈烈,或扎扎实实,但共同的是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永远激荡在人们的心胸,永远印刻在人们的脑海。在这变化之中,国有企业融入市场的改革是那样铭心刻骨,那样步履艰难。但是,我们从未气馁,大家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硬是闯出了一条市场化改革的新路,提升了我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巩固和完善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过去是不应忘记的,我们的今天来源于我们昨天的奋斗,而我们的明天取决于我们今天的努力,回望过去和展望未来对我们同样重要。
我从大学毕业就进入国企工作,在这之中从事管理工作有30年了,做央企领导人也有15 个年头。由于这些年带领企业做成了一些事,我常被大家问及一些问题,概括起来大致有:你是怎样从一名车间技术员成长为央企掌门人的?你是怎样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你是怎样把两家央企带入世界500 强企业阵营的?你是怎样重组整合了8 家央企的?你是怎样带领企业创新转型的?这本简单的故事集也是想回答大家的这些问题。
做企业既要有远大目标,又要善于学习,更要脚踏实地。企业家是那种对成功充满渴望的人,企业家是那种困难中百折不挠的人,企业家是那种胸中有家国情怀的人,企业家是那种永远面向正前方的人。我做企业的过程中,也遇到过不少风浪,但我始终没有动摇过做好企业的信心,当企业遇到困难时,我常给部下讲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必须再向前迈进一步。做企业要有那么一股气,那么一股劲。习近平总书记说:“市场的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总书记号召企业家要发扬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企业家精神。总书记对我们企业家的殷切期望,让我们备感温暖和力量。中国企业家身上承载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与梦想,在向世界舞台中心的跋涉中,中国企业家必须砥前行。
这几年,中信出版社先后出版了《我的企业观》和《经营方略》这两本书,前者是讲述我做企业的一些观点,后者则着重介绍我做企业的一些方法,本书则是讲述了我做企业的一些实践和思考过程,三本书互为联系又各有侧重。在这本书形成的过程中,崔淑红、干志平、金星等年轻的同事们付出了不少努力,她们也是书中许多故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同时,也要感谢中信出版社一流的工作。*后,谨向所有关心和支持这本书出版的朋友们表示真诚的感谢。
作者简介
宋志平,管理工程博士,现任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党的十五大和十八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获得“中国优秀企业家金球奖”、“中国创业企业家”、“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企业改革纪念章”、“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全球华人经济领袖”、“《财富》(中文版)杂志2013年度中国商人”、“*具影响力商界领袖”等殊荣。
作为杰出的央企领导人,宋志平曾同时出任中国建材集团与国药集团两家央企的董事长,并带领两家企业跻身世界500强企业行列,为我国企业改革创新创造并积累了新鲜而丰富的经验,被誉为“中国的稻盛和夫”。他开创并成功实践的“央企市营”、“整合优化”等企业与行业发展模式,“格子化”管控、“八大工法”、“六星企业”等集团管理模式,被企业界推崇为“宋志平模式”。他创造性提出“央企的实力+民企的活力=企业的竞争力”公式,大力探索混合所有制,被公认为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先行者。他主持的水泥领域大规模重组整合的实践与经验荣获*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并被写入哈佛商学院案例。
目录
序 言 VII
1 智慧海 001
2 寒冷的铁西区 004
3 被选入出国团 006
4 飞向莫斯科 008
5 在瑞典的日子 011
6 美丽的卢布尔雅那 014
7 安装试车 016
8 做销售员 018
9 推广石膏板 020
10 设立小龙公司 023
11 客户至上 025
12 岩棉滞销 028
13 在美国遇车祸 030
14 救火队员 033
15 产品宣传 036
16 巴布亚新几内亚 039
17 其实不懂我的心 042
18 无语的春节 045
19 新官上任三把火 047
20 爱心湖 050
21 点燃员工心中的火 052
22 “8·28”文化节 056
23 学习管理 058
24 一个脚印的故事 061
25 五朵金花 063
26 产量达标 065
27 合资谈判 068
28 百户试点 071
29 改制上市 074
30 敲希望的钟 077
31 转岗培训 079
32 双加项目 082
33 达沃斯论坛 086
34 中共十五大代表 089
35 北新房屋 092
36 住宅产业化 095
37 走出北京 098
38 引进百安居 101
39 触网 104
40 四位一体 107
41 工厂情结 110
42 上任时刻 113
43 化解债务 116
44 央企总部 118
45 饿着肚子想战略 121
46 抗击“非典” 124
47 效益优先 126
48 重组泰和 128
49 院所转型 131
50 总院并入 134
51 装备梦 137
52 组建上市公司 139
53 香港上市 142
54 收购徐州海螺 145
55 汪庄会谈 149
56 成立南方水泥 152
57 国际金融危机 155
58 汶川大地震 158
59 长白山下 161
60 寻找职业经理人 164
61 央企市营 167
62 哈佛案例 170
63 西南水泥 173
64 巨石更名 176
65 拯救洛玻 179
66 董事会制度试点 182
67 发展复合材料 185
68 收购德国NOI 188
69 纳吉兰水泥厂 191
70 “走出去”三原则 194
71 印度的感受 197
72 闯关碳纤维 200
73 开发TFT 203
74 碲化镉 206
75 铜铟镓硒 209
76 投资浚鑫 213
77 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 216
78 首都企业家俱乐部 219
79 双料董事长 222
80 国控上市 225
81 建设国药网 228
82 四合一重组 231
83 三驾马车 234
84 积极进步型董事会 237
85 重组威奇达 240
86 借壳上市 243
87 中原医院 246
88 产融结合 249
89 全国劳动模范 252
90 中企研会长 255
91 涅瓦河上 258
92 法国国企 261
93 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264
94 两个世界500 强企业 267
95 新办公楼 270
96 告别国药 273
97 孔子故里 276
98 混改试点 279
99 错峰生产 282
100 凯盛集团 285
101 绿色小镇 288
102 石川馨—狩野奖 292
103 巴黎气候大会 295
104 布道者 298
105 两材重组 302
106 三条曲线 306
107 国检上市 309
108 一带一路 312
内容摘要
《笃行致远》是一部史诗般的企业家成长自述,是一部中国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的传奇故事。
《笃行致远》一书作者宋志平以中国改革开放和大国崛起的恢宏历史为背景,以丰富曲折的企业经历为主线,追忆了自己从一名初出校门的大学生,一步步成长为世界500强企业领导人的心路历程。《笃行致远》中的108篇故事信手拈来,意味隽永。这些故事生动再现了作者近40年的职业生涯,真实记录了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艰难岁月,鲜活勾画出中国企业家百折不挠上下求索的时代画像。
《笃行致远》聚焦笃行致远的主题,通过细腻的笔触、质朴的语言,详述了作者在担任技术员、销售员、副厂长、厂长、总经理、董事长等各人生节点的主要实践,并对国企脱困、资本运营、联合重组、发展混合所有制、转型升级、走出去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予以生动还原与深刻反思,坦陈了一代企业家实干兴企、甘于奉献的至诚之心,以及创新坚守、胸怀天下的企业家精神。
主编推荐
《笃行致远》是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有“中国的稻盛和夫”之称,曾任中国建材集团和中国国药集团的双料董事长,并带领两家企业成功跻身世界500强的行列。本书是一部史诗般的企业家成长自述,是一部中国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的传奇故事,也是一部关于中国的企业家精神的生动纪录片。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