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9787214070548
正版二手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7.59
2.9折
¥
26
九品
仅1件
作者张文质
出版社江苏人民
ISBN9787214070548
出版时间2011-06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26元
货号1016010742329622541
上书时间2024-12-2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张文质编著的《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提出了孩子要用事业的心态来打造,用MBA式的思维来管理等顶级实用的教育方法。直指教育11大误区:当众教育、消极教育、过度干预、想起了才教育、生气了就教育、一开口就教育、吃饭和睡前进行教育、随意对比教育、数罪并罚、家长缺少教育共识、父母有不良嗜好等,让父母不再成为儿女的祸害。共享同步提升孩子学习成绩、交往能力和身体健康的3大家教法宝:竞技运动、“晨诵—午读—暮省”阅读方式、趣味家务劳动,全面培养孩子健全人格。荟萃15种帮孩子确立学习习惯、消费习惯、饮食习惯、作息习惯的黄金法则,让孩子学习成绩迅速提高,成为受欢迎的人。
作者简介
张文质,深受万千家长欢迎的著名教育专家。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1+1新父母”行动领衔发起人,“家庭教育中的120”。他说,“教育是慢的艺术,绝不能势利,教育的真谛就是先教育好自己,才有可能把孩子培育成一健全的人……”出版的著作有:《父母改变孩子改变》、《教育是慢的艺术》、《回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化教育》等十多本。
目录
前言 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
第一章 培养最棒的孩子
孩子是你推卸不了的责任
好的教育方式一般都不会立竿见影
父母要从孩子身上学什么
教育孩子有哪十一大误区
孩子最讨厌父母说的那些话
第二章 教育孩子一定要达成共识
对孩子的教育达成共识,比选择哪种教育更重要
眼对眼、手对手、肩并肩的教育
达成教育孩子的共识需要“斗智斗勇”
不要让孩子小小年纪心中就充满了仇恨
第三章 在教育孩子时,要保持平常心
太高的期许既可能是动力,更有可能是灾难
孩子注意力“不够集中”是完全正常的
不抓住时机,教育就会失效
有时候,要对孩子的缺陷视而不见
有些孩子天生就“坏”
第四章 用双手激发大脑的智慧
有多少家长懂得用破窗理论教育孩子
缺少劳动意识,容易导致人格破产
功课忙不能成为不劳动的理由
第五章 只有性格好的孩子才能成功
要把性格培养放在第一位
如何成人比如何成才重要
如何教孩子先发现别人的闪光点
你给孩子讲过“如何受人欢迎”这件事吗
体育与阅读能让你的孩子更有魅力
孩子再小,也要教他学会遵守社会规则
第六章 如何培养孩子交朋友的智慧
如何教孩子和陌生人交朋友
不要养成孩子势利的习惯
当孩子交到不好的朋友你会怎么办
孩子不受人欢迎,责任在父母
“弱势”的孩子比 “强势”好
教孩子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差异
不能在孩子面前说老师的坏话
第七章 身体、学习和德育谁更重要
孩子学习不好,85%的原因是身体不够强壮
孩子不自信,带他运动去
如何激发孩子的运动天赋
吃喝拉撒睡是孩子健康的关键
别让孩子有耻辱感
让孩子尝到自食其力的快乐
教孩子饮食的智慧
一定不要在餐桌上教育孩子
第八章 不要以成绩论英雄
如何激活孩子的学习潜能
学习的过程比成绩重要
孩子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一定要降低标准
第九章 当隔代抚养已成事实时
不要把孩子推给老人带
隔代教育最好作为补充性的教育
当隔代抚养已成事实时
第十章 该不该让孩子看电视、上网
孩子过早看电视,会使他的童年消失
孩子做作业时,家长千万不要享受电视
孩子有网瘾说明你的家庭出了问题
培养孩子健康的上网习惯
后记 我们对孩子有很多无知和误解
内容摘要
《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内容简介:你要是没给孩子一个好的出身,那你需要给他一所好的学校;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学校,他就需要一个好的老师;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老师,你就一定要培养他特别好的上进心。如果教育孩子失败了,你就是有再大的权、赚再多的钱都没用。你一辈子累积的好名声,孩子也可能在一件事情上就让你颜面扫地。
作为父母,你对孩子的任何帮助、关怀、成全。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帮助、关怀和成全。
精彩内容
有些孩子天生就“坏”在家庭和学校里面,总有一些性格上有问题的孩子。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首先要认识到,每个人从人性上来说都是不完美的,是有欠缺的。每个孩子都有其特殊性,这种不同,有时候是天然的,与生俱来的。
我曾经观察过我邻居的孩子,她跟我的孩子同龄,两个孩子从小就在一起玩。孩子几个月的时候,有一次,她到我们家里来玩。当时,我们家里有个大塑料盆,我女儿正在里面玩,她家的小保姆抱她进来,她也希望到盆里去玩,我女儿就让她也进来玩。结果她进去后就把我女儿赶了出来。显然,这种行为不是父母教她的,也很难说是父母影响她的,而是天性里面某一种攻击的倾向,或者说是某种“贪婪”的性情。像这类的天性其实不是教育能立刻改变她的,斥责和打骂也许能阻止一次她的这种行为,但无法使她真正改变。
至于某些缺点,比如说一些孩子咬指甲、频繁眨眼睛,包括突然变得口吃,父母一方面要关注,另一方面又不能过分紧张。有一些特点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自然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孩子有时候模仿别人口吃,然后自己变得口吃了。孩子在幼儿阶段,语言发展很快,但表达发展很慢,这个时候也容易口吃。
我记得我的孩子在读幼儿园的时候,也出现过口吃的现象。我特地到幼儿园跟她老师说,孩子这段时间口吃,你就当做没有看见,不要去说她,过一阵子就好了。果然,过一阵子孩子就好了。因为孩子这个时候语言的发展不平衡,大人不要过分地认真,太认真了,孩子很可能真的就口吃了,父母要再矫正就很难了。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不断眨眼睛、咬指头,心里着急,就总是打孩子,这样做实际上反而是强化孩子的这个毛病。有时候,不当的教育会强化某些偶然出现的特点。所以,父母关注孩子时,先要判断孩子出现的行为到底是属于什么层面的问题。如果只是偶然出现的、暂时的问题,不要过度地去矫正,过度的矫正往往会产生负面效应,甚至造成悲剧性的后果。
我听过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初二的男生,因为作业缺交、迟交等问题,父亲被班主任叫到了学校进行“交流”。
晚上男孩回到家,挨了父亲的斥责,很晚才睡觉。早上迟起,又挨了母亲的骂。
他慌慌张张赶到了学校,在数学小组长收作业时,不小心把带来的午餐盒打翻了,菜汤洒在了作业本上。
作业交上去后,数学老师很生气,先是在全班批评,后又向班主任告状。
班主任赶到班上,先是严厉教育,又以他表现不佳为由,扣掉了他所在小组当日操行成绩。
班主任走后,小组同学对他群起而攻之。
中午,男生离开学校,漫无目的地转悠,最后走到了郊外的一条河边……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犯错误,但有些错误一旦犯了会给孩子的一生留下阴影,往往一生都难以修复,真是“此伤绵绵无绝期”。
台湾著名作家三毛,读初二的时候,数学成绩很差,但她很聪明,她仔细琢磨了老师命题的特征,归纳出老师命题的特点。这样,每次只要提前将书后的习题做了就能考得很好。在她连续6次得100分后,引起了老师的怀疑。
有一天,老师搞个突然袭击,把她带到办公室去,单独出了一张试卷给她做,结果可想而知,没有事前准备的三毛考得一塌糊涂。老
师抓到把柄后,非常生气,让她站在教室黑板前,给她脸上画上了熊猫,浓黑的墨水在脸上流下来,淌了满脸,老师不许她擦掉。然后,老师还命令她在学校操场走完一圈才能回家。可想而知,这对三毛的人格
将是怎样的羞辱。回家后她也不敢告诉父母,只在床上拼命哭。第二天,她照常去学校上课,走在走廊上却一下子恐惧得晕过去了。这之后,大概有七年时间,她把自己幽闭在家里,除了周末到一个老师家里去补习美术之外,再也没有跟家庭之外的陌生人打交道。
一直到了19岁以后,她有机会认识了一个作家朋友,介绍她去找当时正在筹建的文化大学的校长。大学校长看了她写的文章和绘画作品之后,问他想学什么专业。她说,我想学哲学,我想了解一下我为什么这么痛苦,我为什么走不出来,人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最后,她虽然上了大学,虽然成名,成为作家,后来又跟荷西结了婚,但是,最终她还是自杀了。当然,三毛的自杀还有其他的原因,但是老师对她的人格伤害留下的阴影,是她一生都难以走出来的。
我每次看三毛的故事都要掉眼泪,有时候我就想,把当众责骂、
当众羞辱从教育词典中剔除出来吧,尽量减少伤害吧!一个人真正的快乐,并不都来自他的天分、他所取得的成绩、他显赫的地位,而是更多地来自他的童年父母给予的、学校给予的、社会给予的,一个人成长所必需的爱、鼓励和包容。
我们在寻找问题的缘由时,往往会把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看做罪魁祸首,实际上,骆驼不是被最后一根稻草压死的,而是无数根稻草慢慢积累形成合力的结果。
蒙台梭利在她的著作里面,曾经多次谈起她对儿童的某一些细致的观察,她认为,儿童的某一些爱好,某一些倾向,在大人看来可能不可思议,但是从儿童的天}生而言,就是一种自然的流露。
孩子身上的任何一个特点,都是有正反两方面的价值的,这就看父母去看哪一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去尊重孩子的性格特点。
一个很羞涩的孩子,父母不一定就要他变得落落大方,变得很善于与人交往。父母要改变孩子的已经形成的特点,是很困难的。有时候,这种改变甚至会让孩子痛苦万分。所以,与其说去改变孩子,不如更多考虑去接纳他、肯定他,让他逐渐地改变。
我在讲课时,很多父母曾经跟我谈过类似这样的问题:比如“我孩子什么都很好啊,就是太老实”。我说,老实不是缺点,老实是良好的品行。但有时候父母还是很担心,担心老实的孩子在今后的社会生
活中会处于劣势。还有一些父母说“我的孩子什么都很好啊,就是太羞涩”。我也跟父母们说,羞涩不是缺点,羞涩是特点,羞涩的孩子可能不够大方,很难有更多表现的机会。但羞涩的人往往比较细心,能够做很细致的事情,也特别善于跟他人相处。
身为父母,正确的做法是:父母首先应该理解孩子,理解每个孩子身上的特点,包括缺陷,理解这种人性上的与生俱来的特性。不必想着怎么去改变孩子的某些行为,不要动不动就斥责他、打骂他,而是去接纳他,并长久地耐心地帮助他,然后适当地矫正他。
耐心细致的引导会使孩子更愿意“遵循”你的原则,我们期待的改变才有可能出现。
P62-66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