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9787512501805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9787512501805

正版二手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0.1 2.5折 39.8 八品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宏杰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ISBN9787512501805

出版时间2011-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9.8元

货号1560141822071264256

上书时间2024-12-22

亿临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品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是继《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后,张宏杰又带来新一力作!柴静作跋;余世存、刘瑜、老六、联名推荐。
细节中的曾国藩,其实挺有意思的:他老人家很少洗澡,经常几个月才洗一次脚。他在做总督时,将下属单位进贡的钱,用于公款吃喝、送红包。在打仗的时候,一遇到左右为难之时,就翻开《易经》,自己算卦。他曾经十分迷信风水,不过到了晚年,他又改信“天命”,对风水置之不问。……真实的曾国藩,远比那个“永远正确”的“圣人”可爱。曾国藩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或军事家、思想家,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生活在尘世中,挣扎、纠结、冲突和矛盾的人,一个既有灵魂又有体温的人。

作者简介
张宏杰,作家,学者。1972年生于辽宁,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研究生。就职于渤海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著有《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中国人的性格历程》《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等。有多部作品在韩国及港台出版。

目录
从细节中发现的曾国藩(自序)

正面:从“愤青”到“老奸巨猾”

曾国藩一生的五次耻辱

秀才考试被考官公开批责

“画图甚陋”遭同事讥笑

批评皇帝与被“京师权贵唾骂”

在长沙“打脱牙和血吞”

江西的困顿与“大悔大悟”

“与世俗文法战者十之五六”

既生左,何生曾:曾左一生恩怨考

“黏液质”和“多血质”

第一次断交

“涤帅与我,情意郛洽之至”

“绝无良心科第二名”

最后的交集

曾国藩是如何“脱胎换骨”的

三十岁以前是庸人

“脱胎换骨”的操作过程

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左侧面:一生收入和支出

京官曾国藩的经济生活

一中进士,身份百倍

新科翰林的拜客生涯

也曾“包揽词讼”

翰林曾国藩的日常支出

发誓不靠升官发财

大大地阔了一把

曾四老爷的乡绅生活

回不起家的“副部长

“不要钱”的“大帅”

晚清军营的腐败

想发财易如反掌

宁可肥公,不可肥家

偷运回家一万两

从眼里揉不得沙子到闭一只眼

曾国荃的贪婪和收获

诸将皆富,大帅独贫

既清又浊的两江总督

总督的权力和收入

总督曾国藩的生活水平

“陋规”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整顿官风

曾国藩与潜规则

身后事

右侧面:迷信和天命

右侧面:迷信和天命

曾国藩的风水、相面、算卦和天命

从信风水到信天命

精通相面,粗通算卦

曾国藩从神秘文化中得到了什么

曾国藩的笨拙和精明

智商不过中等

非一般的笨拙,非一般的精明

跋:《岁月让人从批判走向了建设》(柴静)

内容摘要
   作为一本曾国藩的专著,本书不仅讲述了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一生,同时也揭露了曾国藩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一生遭遇过的五次重大挫折;与左宗棠的纠结和情谊;一生收入与支出;如何看待风水、相面、算卦和天命等。本书填补了历史研究的一块空白:首次详细研究了一位古代官员的收入与支出,揭示了清代官员的工资条、灰色收入与实际收入的关系。

主编推荐
   继《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后,张宏杰又带来新一力作!

   《子午书简》即将七期连播 隆重推荐!

   柴静作跋 余世存 刘瑜 老六 联名推荐

   细节中的曾国藩,其实挺有意思的:

   他老人家在做总督的时候,用下属单位进贡的钱,给自己建了一个“小金库”。用这个小金库的钱公款吃喝、送红包。但是到离任的时候,对小金库中剩下的钱,却一文也不染指。

精彩内容
 这“第二大堑”并没有使曾国藩沮丧消沉,反而更加激起了他对这个官僚体系的战斗决心,坚定了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意志。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满怀赤诚,尽忠竭智,先后上了《应诏陈言疏》《条陈日讲事宜疏》《议汰兵书》《备陈民间疾苦疏》《平银价疏》等多道奏疏。全面深入地指出了大清天下面临的种种危机,官僚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呼吁皇帝大刀阔斧,加以彻底改革。
这些折子是曾国藩输心剖胆殚精竭虑的产物。他以为,新皇帝既然振作有为,肯定会认真考虑他的建议。然而,事实证明,他太过天真了。咸丰皇帝并没有这个魄力。咸丰心胸狭窄,气质庸弱,完全谈不上雄才大略。他对如何驾驭大清政治心无定见,曾国藩上的这些折子,他草草读了一
遍,随口夸奖几句,事后却扔进废纸篓,没了下文。
曾国藩大失所望,郁闷无已,给友人写信说:自客春求言以来,在廷献纳,不下数百余章,其中岂乏嘉谟至计,或下所司核议,辄以“毋庸议”三字了之;或通谕直省,则奉行一文之后,已复高阁束置,若风马牛之不相与。……而书生之血诚,徒以供胥吏唾弃之具。每念及兹,可为愤懑。
也就是说,自从皇帝发下求言诏书以来,上书言事的,有一百多人。
其中有许多有见地的奏章,发到有关部门讨论的时候,得到的只是“没什
么价值,不必讨论”这几个字的答复,或者发到各省执行,但是一通上谕之后,各地没有反应,朝廷也很快忘了这件事。读书人掏心掏肝的血诚,只变成了办事员纸篓中的废纸。每想及此,心中怎不愤懑。
曾国藩的心情越来越焦急。因为天下大乱已经从可能变成了现实。咸丰元年,太平军起,很快席卷广西。对于这场大乱,咸丰皇帝毫无准备。
他就像一个没头的苍蝇一样,指挥混乱,布置失措。曾国藩的内心焦灼得日夜不安:内度身世,郎署浮沈,既茫乎未有畔岸;外观乡里,饥溺满眼,又汲汲乎有生涯日蹙之势。进不能以自效,退不能以自存,则吾子之迫切而思以吁于九阍者,实仁人君子之至不得已也。
也就是说,自度身世,在各部之间俯仰升沉,不知道最终是个什么结果。再观天下,到处是贫不聊生之人。向前无法贡献自己的才智于国家,退后无法很好地营谋自己的出路,除了直接向皇帝上书之外,还有什么办法呢?
曾国藩认为,要想挽救大清帝国,只有敲打醒这个糊涂皇帝才行。在强烈的责任感支配下,以谨慎闻名的曾国藩做出了一个晚清官场极为罕见
的举动:直言批评皇帝。他上了《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锋芒直指咸丰皇帝的三个缺点:一是见小不见大,小事精明,大事糊涂。他批评皇帝有“琐碎之风”,“谨于小而反忽于大”,成天把精力用于挑大臣们礼仪疏漏之类的小毛病,苛于小节,疏于大计,对派往广西镇压起义的人员安排不当。
二是“徒尚文饰,不求实际”。鼓励大家进言,大家提了不少意见,其中怎么也会有几条有见解的吧?结果却都是批了“无庸议”三字而已,没有一项落实。“间有特被奖许者,手诏以褒倭仁,未几而疏之万里之外。优旨以答苏廷魁,未几而斥为乱道之流。是鲜察言之实意,徒饰纳谏之虚文。……”偶尔有几个被肯定的,也没有好结果。刚刚亲书手谕表彰倭仁,不久就驱之于万里之外。刚刚发布肯定苏廷魁的圣旨,不久又批评他是离经叛道。看来您所谓求言,并无诚意,只不过是想获得肯于纳谏之虚名而已。
三是刚愎自用,饰非拒谏,出尔反尔,自食其言。一开始说听取大家意见,现在却动不动就说“大权朕自持之”,“不容臣下更参末议”。
曾国藩希望自己的这道奏折,能起到当头棒喝的作用,使皇帝幡然猛醒,改弦易辙。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在朝廷中引发直言的风潮:现在人才不振,皆谨小而忽于大,人人皆习脂韦唯阿之风,欲以此疏稍挽风气。冀在廷皆趋于骨鲠,而遇事不敢退缩。此余区区之馀意也。
这个想法显然是相当天真。明代大臣以冒着生命危险批评皇帝为荣,对皇帝嬉笑怒骂者本多,但清代体制威严,君臣之分,凛若天渊,大臣们给皇帝的文字,字斟句酌,务为恭顺,极少谏诤之语。自从乾隆初年孙嘉淦、的《三习一弊疏》之后,大清王朝一百多年间从来没有出现过如此直接坦率地批评皇帝的奏折。年轻气盛而又自尊心特别脆弱敏感的咸丰皇帝的反应可想而知。史载“疏上,帝览奏大怒,摔诸地,立召军机大臣,欲罪之”。把奏折摔到地上,立刻想把曾国藩抓起来。幸亏祁隽藻、季昌芝等大学士为之苦苦求情,才使曾国藩免于获罪。在大臣们的劝谏下,咸丰皇帝转而假惺惺地夸奖了曾氏几句,但又下了长篇上谕,细细为自己一一
辩解,针锋相对地驳回了曾国藩的主要指责。
皇帝大发雷霆,曾国藩并不感觉意外。但皇帝的晓晓置辩,却让他认识到通过苦口直谏使皇帝猛然惊醒洗心革面是不可能的。在此之后,他还是不断地上建议改革的奏折,不过多是就事论事,不再有类似的憨激之言
了。P10-1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